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条重要政策
文化大革命既然是人类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之“最后阶段”,三大斗争必然有其独特的规律,这一规律,已为毛主席明确补充指出。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 科学试验,都在以不同深入程度和彼此交义形式同时进行。
它的最大特征也即不同于历史上不会同时进行的三大斗争。
1) 三大斗争同时进行。
2) 速度快而不破坏生产力,由大部不捕到一个不捕和一个不杀,废除死刑。(全人类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幸福的,死了太可惜。)
3) 继续革命,不只是改革。
4) 着重上层建筑的改造,要文斗,不要武斗。(整风,整党,清党)
5) 和风细雨地文斗。
6) 深入、细致、和风细雨地进行多次,不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而是7—8年一次地多次,进行。
7) 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觉遵守巴黎公社条件要求:为人民服务,必须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党员干部不学习,不要希望人民群众相信毛泽东思想。
8) 人民共产主义觉悟水平也是党的领导和干部学习水平的依存度。
X X X X
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十次接见红卫兵,批评修正主义,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出差从上海回鞍山,路经泰安,利用火车停开,一人晚间趁月光爬上泰山观看日出。群众起来了,走资派下台了,社会治安好了,生产上去了,我当时看到的形势是这样。
后来,由于在资产阶级势力阴谋破坏下,群众斗群众 ,走资派上台,革命队伍不纯洁,领导犯错误,文化大革命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叛变,(邓小平由对天发誓永不翻案,叛变到彻底反对文化大革命和反对毛泽东!)
毛泽东看到,翻案(阶级的,个人的)是必然的,因为有翻案的客观物质基础:国际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和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发展。怎么办?
革命要求彻底,为什么对文化大革命毛主席说要多次呢?这是毛主席指出过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最后消灭阶级斗争的特点。
“现在的文化大革命,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革命的谁胜谁负,要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才能解决。如果弄得不好,资本主义复辟将是随时可能的。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不要以为有一二次、三四次文化大革命,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千万注意,决不可丧失警惕。”
因此,指出要有多次。
任何比喻只能取其某些情节相似,我们共产主义有可能 实行“七擒七纵政策”,看来它是最符合共产主义建设的政策。
附:
诸葛亮“七擒孟获”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6月08日 来源:北京科技报
专家考证孟获就是现在的彝族人
《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大书特书——
“七擒孟获”《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蜀国南边相继发生判乱。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贵地区的叛乱,巩固了蜀国的后方。在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南征中,诸葛亮为了达到“攻心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获,又七次放走了他。如今,云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七擒七纵”的地点。近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黄承宗先生撰文指出,历史上孟获确有其人,但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历史上到底有无孟获其人?
关于孟获其人,学界一直是有争议的。民国时云南地方史志专家张华烂先生作《孟获辩》称孟获是“无是公”,他认为:“陈寿志(指陈著《三国志》)于南中叛党雍闿高定之徒,大书特书,果有汉夷共服之孟获,安得略而不载?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为‘获’,天下安有如此凑巧之事?”张华烂的观点其实代表了许多学者的观点。那么,到底有无孟获其人?
黄承宗认为,虽然孟获的生卒时间无法考证,但孟获是实有其人的。孟获的籍贯和家世,多与南中大姓有关。现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学内著名汉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县县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该碑记载汉代孟姓在历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两个大姓之一。
除此而外,有关孟获祭祀的历史非常久远。据目前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时期。至于建国前西南诸省,或建祠庙,或附祀土主庙以祠孟获者多处。仅西昌县石柱子土主庙、青龙寺、五显庙均设像祭祀。民间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壇蛮王”。
孟获到底是汉族人还是彝族人?
关于孟获的史料记载非常简略,《汉晋春秋》仅记载他是一位“为夷汉所服”的首领。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彝人?长期以来形成两种观点。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的民族是汉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观点认为孟获是彝族。
支持汉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虽为南平历史上的大姓,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宁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汉时就有在内地为官者。而建宁孟氏是朱提孟氏南迁而来的。三国时有孟琰(朱提)、孟获、孟干、孟通等。彝族中虽有祖先是孟获的传说,但也有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的传说。所以,孟获可能是南迁的汉族。
而支持彝族一派认为,历史上少数民族首领被赐汉姓者历代都有,因此不能以姓氏来判断其族别。至于少数民族受历代统治者挑动而互相残杀,或奉命征剿,正是反动统治者“以夷制夷”的策略。所以彝族帮助诸葛亮打孟获并不能作为孟获是汉族,而非彝族的证据。
黄承宗认为,在南中历史上确曾有楚人王滇记载的一些大姓落籍在南中,其实他们的势力时有消长,但他们当属少数人,时间长了与当地民族融合,多数已不知迁徙南中的年代,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根本是常见的。这类情况的族属当然视为当地的土著人。
孟获的族别应当是彝族,近年来在贵州整理彝文典籍时,也发现了孟氏的谱系记载。
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史实是不是真实的?
“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的记载。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当时率军首领《三国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吕凯传》均没有直接记载。而北宋的《资治通鉴》则提到:孟获被“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显然是采纳了《华阳国志》的记载。究竟是陈寿以后的史学家发现了新资料,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还是他们仅仅根据传说而记入史册的,有待史学家进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缪钺先生在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指出,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本事,把孟获当小孩一样随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专家、西南历史地理专家、原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国瑜先生在《诸葛亮南征路线考记》一文中说,七擒七纵孟获之事不过是民间传说,载于志书者更多附会,不值辩论。方先生还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书中对此问题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证,认定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之说“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虚构的。”当代著名三国史研究专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谭良啸先生也在《诸葛亮“七擒孟获”质疑》一文中说,七擒一事,实近乎离奇,诸葛亮俘孟获不杀当是有的,但“七擒七纵”则令人难以置信。
“七擒七纵”时间上是否有可能?
黄承宗先生指出,关于”七擒孟获的地点,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
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黄承宗认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三国演义》和剧本加以渲染,使情节尤为离奇,怪诞不稽。而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于黄承宗先生发表在《四川彝学研究》上的《蜀汉孟获史实琐谈》一文,特此致谢!)
■专家简介:黄承宗,《凉山彝学》副主编,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研究员
版权所有 新华网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师到之处,所向披靡,进展十分顺利,如今只剩下最后一个堡垒,那就是逃到建宁的孟获。
孟获是大姓首领,掌握家族势力,为人豪迈慷慨而多智,颇受当地土人拥戴,是个不怕死、敢出头而十分倔强的人物,非常不好付对。
如今孟获虽说逃到建宁,又被蜀军包围,处境不妙,可他却不管这些,一边顽强抵抗,一边极力鼓动各少数族反抗朝廷,影响不可谓不大。
诸葛亮明白,要消灭孟获不难,但要实现南中安定却决非易事。他想起出征前和马谡的谈话,决定这次作战以攻心为主,使之真心降服,让他反过来起到长期帮助朝廷稳定疆域的作用。
诸葛亮既然决定利用孟获,就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法。孟获在建宁城内忙了一阵,作好了守城死战的准备,可诸葛亮就是不发动进攻,使他满腹狐疑,摸不清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天天早晚上城观察蜀军动静。过了几天,他发现围城的蜀军不像当初那样摩拳擦掌,显得有些疲惫和散漫。他可不愿意久困异地,于是决定突围,南返家乡。
一天夜里,月黑风高,孟获带领手下人马悄悄打开南门,往外就冲,不料竟落入陷马坑中,他正想挣扎起身,突然眼前火把齐举,蜀兵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将他捆个结实。孟获见城破人掳,大叫“中计”,蜀军可不管他服不服气,立即将他押到诸葛亮的帐中。
诸葛亮笑咪咪地迎了上去,亲自帮他松绑,给他披上衣服,又递过一盅酒来,为他压惊,然后请他坐下,劝他归降,并保证他和他的人马以及财产的安全。
孟获很倔,他回答道:“我只知被俘当斩,从没想过投降,你要杀要剐,只管动手,何必来这一套!”诸葛亮听了,笑着说:“此志可嘉!不过我想告诉你,我是故意诱你突围的,可笑你竟当真照办,这等才智,还有什么值得犟的?倒不如降了为好。”孟获听到这里,猛然心生一计,便对诸葛亮道:“丞相既然如此好意,那我就回去和几位洞主商量商量,要降就一起来降,免得我一人担当。只不知丞相放不放心我去?”
诸葛亮一听就知道孟获在用诈降脱身之计,于是决定将计就计,马上答应道;“那太好了!你速速回去商议,我这里专等佳音。”诸葛亮送孟获出去,故意带他从自己营中经过,边走还边指着一排排营阵问孟获道:“你看我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见蜀军果然阵容严整,却故意说:“我看也只一般。”并接着表示:“原来不知你的虚实,以为你如何强大,这才突围而出,结果落入陷坑。其实,要我早看到这营阵,与你摆开战场,肯定可以赢你。”
诸葛亮等的就是这话,他笑道:那好呀!你就回去组织人马,到时候来决一胜负,输了再降也不迟嘛!”孟获马上追问道:“此话当真?”诸葛亮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你若有意,不妨试一试。”
孟获被释,急奔家乡,组织勇士,连夜返回蜀营,他要劫营,打诸葛亮一个措手不及。孟获这回细心多了,听营中更鼓正敲,知道已是三更,一切并无异样,于是将手猛一挥,带头冲进蜀营之中,正要砍杀,忽然发现眼前竟是一座空营,心里暗暗叫苦,赶忙下令撤兵,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袭营勇士一个不剩,全被蜀军伏兵所捉。这时,诸葛亮来到孟获面前道:“我早对你说了,‘我这里专等佳音’,不想你竟不信,偏要来送死,现在被捉,还有何话说?”孟获道:“只会设伏,不算本事,有胆量的就放我回去,与你决一高低。”诸葛亮很爽快,只说了一个“行”字,便令人将孟获等人全数放掉。
孟获回到家乡,这次他学精了,采取坚守战术,而且学着诸葛亮的样子,又挖陷阱、又设伏兵,誓报屡败之仇。诸葛亮见孟获不出战,就料定他会耍什么花招,因此也小心翼翼,先派兵在正面呐喊鼓噪,虚攻一下;旋即暗地调动主力,抄到孟获营垒后面,偷渡沪水,然后突击进攻,一下子就将孟获营寨攻破,并活捉了孟获。孟获被押到诸葛亮座前,诸葛亮问道:“这回可是我打进来的,你还有什么话说呢?”孟获道:“毕竟不是正面交锋,我仍难心服。”诸葛亮又道:“古人云:‘事不过三’。我如今就再放你一次,若再被擒,看你还有何说!”结果又把孟获放了。
这一次孟获得释后,他倒是得出一条经验,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决定先避开蜀军锋芒,然后乘其不备,卷土重来,杀他个措手不及。孟获的行踪哪里躲得过诸葛亮的眼睛,他立即率兵追击。南方丛林是瘴疠之地,此时天气燠热,诸葛亮让士兵先服下解毒药物,深入山谷。孟获原以为自己隐遁,诸葛亮难觅行踪,等他发现蜀军推进,又寄望诸葛亮必被毒气所制,不料蜀军步步进逼,令他最后无路可走,只好束手就擒。再看蜀兵,一个个生龙活虎,哪有什么中毒的征象?心中十分惊异。等到见了诸葛亮才知道蜀军早有预防,看来暂避也是避不过去的,于是又想了一个计策,他对诸葛亮道:“还敢放我么?”诸葛亮答道:“怎么不敢?对你可谓手到擒拿,不信就再试试。”
孟获第四次获释,改变了战术,不到一天便又带着几名勇士来到蜀营,他们身藏利刃,想用诈降的办法麻痹诸葛亮,然后伺机行刺。孟获入营,拜见诸葛亮,口称已经想通,不愿再战,情愿归降。诸葛亮知他用的是诈降计,也不说破,只令人设宴接风,刚刚入座,诸葛亮便将酒盅一掷,顿时武士拥上,将孟获等人抓住,从他们身上搜出利刃,并责问孟获还有何说。孟获理屈,低头不语,诸葛亮将手一挥,五纵孟获。
孟获谢了诸葛亮,便组织人马来战,准备拼个死活。他哪里打得过训练有素的蜀军,结果大败,自己又当了俘虏。诸葛亮倒有耐心,又一次将孟获放掉。
孟获回去,借助彝兵,又来交锋。蜀军故意败退,将孟获诱入绝境,切断归路,然后反身猛攻,孟获和彝兵招架不住,举手投降。诸葛亮一如既往,又要孟获回去。这次孟获不走了,他深为诸葛亮的大度和足智多谋折服,痛哭流涕表示真心降服,他说:“丞相天威,孟获再不反了!”诸葛亮知他这次确实出于诚意,非常高兴,热情招待了他和众彝兵,并任命孟获为御史中丞,让他管理南方各部族事务,自己带着人马返回成都。
孟获见诸葛亮如此信任,竟然不留一兵一卒,更是感动,从此便忠心耿耿,臣服蜀汉,再也不思反叛了。
蜀军中有些将领见诸葛亮如此处置,颇不放心,便进言道:“若南中再叛,将如何处置?是否可留些军队,派一员大将驻守此地,方可无恙。”诸葛亮道:“留军镇守,彼必生疑,反为不美;不如以诚待之,我相信孟获必不再反。”
诸葛亮回到成都,南中一直平安无事,还岁岁朝贡,蜀国从此越发巩固,还得到南中少数族送来的兵员以及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军用物资。诸葛亮也让人给孟获部族送些粮食、药物,作为奖励。
这样,汉族与各少数族有了经常交流的机会,封闭的南中得以较快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他们更加拥护蜀汉政权;蜀汉朝廷也就得以集中力量去对付北方的强敌曹魏政权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