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弄点地方说句心里话,十七年前的今天曾经是个特殊的日子,我悲痛师兄们的遭遇,切齿当执者的暴力,赞叹先长们对理想的追求,不解于为何采用非理性集体运动而终引发更大的暴力;怀悼他们,悲与惜一起涌上心头,惜的是斯人已去,悲的是其不过是被境内境外一些势力所利用,而蒙遭大难,沦为"牺" 、"牲"与棋子。
以下是昨晚的文字,与此无关。
读史笔记(二十四): 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观的理论局限
--读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三)
岁月之书2006年6月3日星期六22:36
近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在二战后才兴起的一种对抗苏联的理论,把世界割裂地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套差异于马克思"五段论"的"进化发展"学说。
它继承了19世纪西方对世界的看法,认为西方之外的大陆没有"历史",只有西方才存在发展与进步,其它大陆的现在就是它们的古代,社会停滞没有发展,西方代表"文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世界则代表了"野蛮"。
这种观点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化中,可以简化成如下几个论点:a、只有通过强烈的外来刺激才能使中国从"稳定"中惊醒;b、只有近代西方才能提供这种刺激;c、中国必将"按照西方形象改造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与这种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这种观点认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阻碍了这个过程,在本系列文章的下一篇将重点介绍这种观点)
现代化的理论把传统与现代割裂,柯文引述《向革命倒回》的著作:中国的革命者,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都在争取利用农民对现状的不满,通过革命走向现代化,而在这些农民的不满中,更多的是意图回到一个传统的社会,以结束现在的颠簸与动乱--就这样,在中国,传统与近代化以奇怪的方式结盟了。
在思想领域,由传统儒学推导出来的观念,如康有为的"大同"、梁启超的"群体主义"、王先谦的"公",都不是近代化的阻碍力量,而是近代化的推动力量。五四运动中激烈反对儒学、打到孔家店的那些激进派或自由派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其实仍然继承了由"文化"拯救天下的传统,只不过是把这个"文化"由"孔家店"换成了形形色色的"问题与主义"。
"传统至现代"的近代化历史观理论,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割裂了传统与现代,认为它们是不可融合的两个极端;另外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个"直线"的步骤有序进展的,这是一种不可信的"进化论"(我比较信奉竞争论,不太相信进化论);"近现代化"理论注重"结果","挑战回应"理论注重"过程",两者结合构成了主流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从而夸大了西方的影响,忽略了中国自身原因的因素,让整个西方"高大全"的扮演了拯救中国的"救世主"角色,充当了霸权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ps:近来历史界颇有一股“跪拜西方”的“感恩”学风,用王小东的话来说就是“逆民族主义”,看来西方国家的“中宣部”们工作也卓有成效,哈哈,其实西方的影响应该是两面的,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形式,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这种形式向有利于西方的方向发展。写到这里警醒一下自己,我的所谓的历史地缘政治和近代化的观察,小心掉进了陷坑,被人利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