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二十六):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
--读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五)
岁月之书2006年6月6日星期二22:37
柯文在本书的前三章中,分别介绍和批评了三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在第四章中他结束批判,开始提出自己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的观点。其实我觉得,他只是在批判的接受其它三种观察角度的同时,又添加了一种新式的观察角度--要想了解真相,只采用一种角度来考察是绝对不够的,历史也象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历史的观察其实也象"项庄舞剑",真正的意图是"意在沛公",中国传统史学特别发达,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史学仅次于"经"的地位,自史记以来的24史从未使中国的历史有过断裂,我们向来号称"以史为鉴"以知得失,正如同西式的那一句"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项庄"舞弄历史的"剑",终究的目的在于得到今天行动的"鉴",为了这个"鉴"多考察一些角度是值得的,每种角度都会有部分真理。(对于历史,还流行一种"故事"学派,喜欢寻找一些历史上的花边新闻充作"逸闻趣事",以消遣为宗旨,追求娱乐大众,其受欢迎程度往往更盛于"鉴"字派。)
柯文在演示"中国中心论"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石约翰对1870年代以后清议派的研究,他发现,原来被当作洋务派对立面的清议派,观点并不"保守、仇外",他们因为天国动乱之后,增加了科举名额而又没有就职官员的机会,从而仕途坎坷,成为了主要由镇压发匪捻匪跃迁为同治中兴名臣的洋务派的政治睽凯者,这个派别与后来的维新派关系紧密,康有为就是一个具有清议作风并且和清议派成员关系紧密的维新派领袖,而维新派在传统史观的描述中是"进步"的派别。
又比如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原来都是以孙文为中心,视这场革命是一些受西方影响的激进分子对保守的清政府的反抗,而现在的研究表明,孙文在这场运动中起了比较次要的作用,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庚子事变之后,国内意图集权进行改革的清廷与唯恐损害自己利益从而行为保守的地方上层社会的矛盾。
柯文欣赏这种更加以中国为中心分析具体区域、具体阶层利益的历史观,以这种历史观为角度,结合社会科学上的一些其它学科,往往会观察得出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一些结论。(其实我感觉他的一些分析强化了我对"一切真历史都是个人史"的认同,固然对历史的考察多以大事件、名人物为中心,但是如果象教科书上那样,形而上的提供一遍结论,有害无益,妨碍人们对真实的理解,一切竞争与合作的起点都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象红楼梦这种大手笔勾勒社会整体的作品,也是通过细节的白描来展现宏观的--当然严格的讲,很难有绝对的真实,我说的这个历史真实是"经验主义"的那种、归纳法的那种真实。)
《在中国发现历史》看完了,学会了很多观测中国近代史的角度。
不过我所努力的观察角度应该更多是比较性的--无论是观察地缘政治、现代化,还是观察事件、人物--不是因为那句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话,而是在近代世界的环境之中,没有单纯的"中国史",只有世界的中国史:1、从地缘政治上讲,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富有,自身财富和实力尽管非常重要,但更多的取决于它与邻国的比较,国际上的地位是在较量中体现的,孤立的去关注自身,无益于对现代世界的理解;2、从经济发展、近现代化上讲,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国际竞争中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不在于一时的GDP(或人均GDP),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因为它们处于经济食物链的顶端,中国从1860年代开始发展"现代经济"搞自强运动,曾经弄出亚洲第一的汉阳铁厂、亚洲第一的超级中心城市上海滩、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等等,但至今依然被扣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那些"第一"成了耻辱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中国依然靠现代包身工--民工,成就血汗工厂参与世界竞争,大学生毕业被教导要当民工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初看一下我们的GDP一直在"飞速"的增长,一直"反展中"的真正原因何在?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爬上经济食物链的顶端,没有顶级的食物链上游产业体系,也自然一直没有经济的话语决定权。
如上诸多问题都需要一种竞争比较的观察角度,我虽然不信奉晋级的进化论,却很早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竞争论支持者,在我这种主张人性本恶的"好战分子"眼中,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内国际问题,都是充满竞争合作的博弈世界(GAME THEORY)。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