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思想的变化:
1903年梁启超旅美后,目睹民主制下选举竞争不择手段,当选者多为庸材,深叹共和政体不如君主立宪。他的富于感情的“流质”产格可能关系最大,“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矛盾。”因为“随感情而发,”遂与革命党彻底破裂。(读此可知共和政体也有弊端)
革命党与保皇会的思想战:(今日激进和保守两派也有类似问题的争论)
始于一九○三年的上海与檀香山,渐及于旧金山、香港、新加坡。一九○五年后,《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对垒,则为双方的主力战。
《民报》创刊时,梁的论调已转变两年,急待加以廓清。第一一期除了孙中山的发刊词外,有四篇论民族、民权革命的专文,集中攻击《新民丛报》,争论从此展开。
先后参加者,《民报》方面有汪兆铭(精卫)、胡汉民(衍鸿)、陈天华、朱信(大符)、刘师培、章炳麟等,汪、胡的文章最为犀利有力。《新民丛报》由梁(启超)一人应战。
争论的中心,一为革命问题。《新民丛报》谓革命必致内乱,内乱必致列强干涉,召来瓜分,应设法改良现在的政府,实行立宪。《民报》谓革命为内政问题,并非排外,国际情势不许瓜分中国,纵令引起干涉,亦不足惧,反促起国民敌忾。现政府无改良可能,惟有将其推翻。
二为排满问题。《新民丛报》谓汉人尚乏立国能力,而且在政治法争方面已与满人平等,应融合国内各族,成一民族,以抗国外诸族;如坚持排满,是复仇主义、是暴动。《民报》谓排满为排满族的恶劣政府,满族既倒,国内其它各族自可融合,排满为政治革命的先决条件,希望满洲立宪为不可能之事。
三为民权问题。《新民丛报》谓,中国尚不能行共和,即君主立宪亦不能行,因为国民资格不够,条件未备,勉强行之必然亡国,只宜实行十年的开明专制。《民报》引天赋人权学说,说明人民具有共和国民资格,国民的能力,终远胜于政府的能力;自由平等精神为人类所共具,中国人亦不例外;一旦革命实现,在民主政府下,国民实行民主政治的能力自能养成。
四为土地国有问题。《新民丛报》谓中国经济社会组织较西方为优,土地兼并不剧,土地国有如行于革命军兴之时,游荡无赖将乘机尽夺富人财产,以致天下大乱,如行于革命之后,弊害亦多,领先解决资本问题,方可谈土地问题,“以奖励资本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否则,他国资本将充斥于中国,中国人永为牛马。《民报》谓革命系为多数贫民福利,以美国论,土地为少数人所有,资本亦为所有,贫富悬殊。“欲解决社会问题,必先解决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则不外土地国有,使其不得入少数人之手。”全国土地归于国有,则全国资本亦归于国有,以国家为大资本家,从事生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