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历史 > 历史视野

十颂红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佚名 · 2006-07-27 · 来源:北京日报 / 新华网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十颂红军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2006年07月26日 13:27:17  来源:北京日报 / 新华网

编者按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歌颂和学习。昔日,一首《十送红军》唱出了人民对红军的深情;今天,三位长征研究者以《十颂红军》为题,从十个方面解读、歌颂了红军的长征精神。

…………………………………………………

一颂:"革命理想高于天"

1935年9月,红25军长征先期到达陕北,与陕甘根据地的红26、红27军会师。图为会师的情景。

长征路上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慨地对红军说,"你们真是有主义的啊!"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红军处于无根据地作战的困境,天上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党内受"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长征初期,"落脚点"不明确,湘江之战损失惨重。那么,是什么力量鼓舞和推动着英勇的红军将士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是"一切为了苏维埃","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信念。在长征途中最困难的时候,红军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红军到达陕北之后,连打了几个漂亮仗,给前来"围剿"的东北军以沉重打击。被俘的东北军军官看到红军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非常惊叹和佩服,说:"你们真是有主义的啊……难道徐特立、林祖涵先生,邓颖超、蔡畅等女士都是因为没有饭吃才来的吗?"一方面军干部杨定华自豪地写道:"红军队伍中不仅有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还有许多留德、留法的工程师和化学家。若是共产党是靠欺骗的话,怎么能使这些有才华的文学家随着红军过这样艰难困苦的生活呢?他们的确是自动放弃了富裕潇洒的生活,他们的革命人生观是确定了的,他们对于人类解放的事业,是抱定了宗旨的。"

二颂: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过草地艰苦的日子里,蔡畅用法文为大家演唱《马赛曲》

长征中牺牲的人是难以统计的。过雪山时高寒缺氧,经常有人坐下就起不来了;有的战士还要用担架抬人,其负重更难以承受;有的人为背战友而自己倒下。过草地时,有的人为救助陷入泥沼的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过草地那段最艰苦的日子里,红军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例如,宿营的时候,大家高声要求蔡畅同志唱歌。蔡大姐笑着站起来,为大家用法文演唱《马赛曲》。她的铿锵有力的歌声感动着每一个听众。毛泽东提议文学家成仿吾讲故事,成仿吾从容谈起他早年的文学经历,讲述了他参加红军的经过。红军战士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是在课堂而不是在潮湿寒冷的草地上。

三颂:同甘共苦、团结互助

邓小平几十年后对子女说:"过了雪山后,傅钟送了我三件宝"

红一方面军在翻越雪山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长途跋涉的一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红四方面军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衣物,热情地迎接一方面军。当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也亲身感受到了战友的情谊。过雪山的时候,邓小平的马死了,只能徒步行军,会师后见到了留法勤工俭学时的老战友、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钟。傅钟慷慨地送给邓小平一匹马和衣服、食品。邓小平几十年后还念念不忘地对子女们说:"过了雪山后,傅钟送了我三件宝:一匹马、一件皮大衣、一包牛肉干。这三样东西可真是顶了大事呀!"

1936年6月,贺龙、任弼时的红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来自湘西的红军每个人都领到一件毛衣或一双毛袜子。指导员说:"这是四方面军慰劳我们的。人家怕我们到草地受冻,全军上下几天几晚没睡觉,剪羊毛、洗净,捻成细细的毛线,又一针一针织成的。"红四方面军对一、二方面军部队的接济和支援,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整,恢复体力,补充给养,对走完以后的长征路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川西高原地广人稀,粮食短缺。饥饿和体质的衰弱是红军过草地严重减员的重要原因。在粮食就是生命的时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的干部发扬了互助精神。罗荣桓慷慨地捐出一些油麦粉,贾拓夫捐出牛肉粉,莫休凑上一点盐,大家动手煮了一面盆面疙瘩,饱吃了一顿盛餐。草地宿营潮湿寒冷,没有篝火是很难熬过漫漫长夜的。第二天行军,莫休把粮食袋和装备全背在身上,徒步行军,却在马背上捆了两捆干柴,就是为了让战友烤火度过夜晚。在阴雨的夜晚,大家顶着一块油布,背靠背坐着,用体温共同度过寒冷的长夜。在苦难中,人的灵魂得到升华。这种友谊和温暖,鼓励和支撑着身体衰弱的干部战士走出草地,完成了国民党军无法想象的壮举。

四颂: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史诗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说过,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国际威望。1935年8月,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季米特洛夫听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介绍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后,高度评价红军长征和革命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意义。

斯诺在其《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长征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曾说过,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访长征路,写下了轰动世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他写道:在过去的20世纪里,"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史诗,如《圣经》中摩西带领信众的出埃及记、西方历史书里的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的莫斯科远征等,它们都无法与红军的长征相比。所以,"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毛泽东在结束长征后的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曾经说过:"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五颂:逆境中的崛起

毛泽东曾经风趣地说:不是我们愿意走两万五千里,是蒋委员长强迫我们走的。结果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

长征确实是被迫进行的。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中共中央做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当时考虑的是向湘鄂西苏区靠拢,谁也没想到会走那么远。毛泽东曾经风趣地说:不是我们愿意走两万五千里,谁也不愿意丢掉江西根据地。是蒋委员长强迫我们走的。结果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陕北。革命老人董必武回忆:"我们向陕甘前进,还是到川西后才决定的。假使在出发前就知道要走两万五千里的程途,要经过十三个月的时间,要通过无人迹无粮食的地区,如此等类,当时不知将作何感想。是不是同样的坚决想随军出发呢?这都不能悬揣。但在长途中遇到一切天然的人为的困难,不曾令我丝毫沮丧过,同着大家一齐克服过了。"

在踏上征程的时候,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因为没想走远,就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1934年11月的湘江之战,红军将士以血肉之躯顽强阻击两面夹攻的国民党军队几个昼夜。今天看起来并不宽阔的湘江上游,竟成了红军遭受最严重损失的地方。红军的命运是千钧一发,中国革命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如何挽救红军,摆脱全军覆没的危险?毛泽东等人做出果断的抉择。在接连举行的通道、黎平和遵义会议中,中共中央决定:放弃原来去湘西的计划,在黔北创建新的根据地。

六颂:高明的战略战术

长征中,红军在军阀的夹击下巧妙地周旋,打不赢就走;没有把握的仗,断然不打,不硬充好汉

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新的行军,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红军不是在"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下那样硬拼硬打,而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今天看长征地图,"四渡赤水"依然让很多人理不清头绪。红军在赤水河两岸过来过去,大家都不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走"弓背路"。其实这是毛泽东高明的战略战术--打不赢就走。

二十年前,一位军事历史学者曾赋予长征一个新的命题--"伟大的战略退却"。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接受这个观点。因为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红军形象都是高举着红旗前进的,而退却就很容易和逃跑联系在一起,被视为怯懦的表现。但是毛泽东不这样认为,他历来主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红军在长征前期打了许多恶仗,长途行军得不到休息,干部战士已经筋疲力尽。如果再与国民党军硬拼,红军难免遭受更严重的损失。虽然牺牲得英勇壮烈,但是革命事业也将不复存在。所以,关键不是如何牺牲,而是如何生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不要幻想有进无退的战争,不要震惊于领土和军事后方的暂时的流动,不要企图建立长时期的具体计划。把我们的思想、工作适应于情况,准备坐下,又准备走路,不要把干粮袋丢掉了。只有在现在的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长征中,红军开始在军阀的夹击下巧妙地周旋。当黔军围上来时,红军就到赤水北岸,进入四川境内。而当川军压下来时,红军又转到赤水南岸。军阀的原则是保地盘,只要红军离开,就不必拼死追赶。这就给了红军求生的间隙。在川黔滇三省的边缘,红军避开大道,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用毛泽东的话说,走的是"连脚都不容易走的路"。国民党中央军的卡车失去了作用,只好徒步翻山越岭,跟在红军后面叫苦不迭。原先不服毛泽东的洋顾问李德也不得不承认,红军虽然行军十分艰苦,但把握了主动权,部队士气和纪律保持的相当好,完全改变了长征初期那种被国民党军撵着跑的被动局面。

走是为了生存。没有把握的仗,断然不打,不硬充好汉。但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红军的英勇也是惊人的。

中央红军翻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暂时得到了安定。国民党军队扼守山口要道,企图把红军困死在川西北荒凉的高原上。领导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对革命前途作了悲观的估计,他希望就地建立根据地,而毛泽东和中央则提出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红军的生存究竟为了什么目的?毛泽东知道以红军目前的实力,不能与国民党硬拼。但是听从张国焘的意见,在这荒凉的地区长住下去,同样是没有前途的。毛泽东对总参谋长刘伯承说:"我总想,这个根据地要在黄河以东,不能在黄河以西,这样才好和群众结合。"这是一个卓越的预见。后来刘伯承元帅回忆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主席说:唯物主义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彻始彻终,就是领导群众斗争。他说:'我提出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有存在之必要,你不给群众办好事,不领导群众斗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嘛。'根据地放在河东,以后抗日东进,就看出主席这个思想来了。"

中央坚持北上方针,带领右路军通过茫茫草地。这时,张国焘不同意北上,要右路军南下。毛泽东意识到"南下是绝路",一方面军在夜间脱离红四方面军单独北上。当时看来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一万红军脱离八万红军北上,能有什么前途?毛泽东也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到哈达铺,在报纸上意外发现了陕北有刘志丹的根据地,毛泽东立即决定向陕北进军,为长征找到了最后的落脚点。是运气吗?不完全是。如果毛泽东没有坚定的信念,要在北方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陕北的机会也无从谈起。而四方面军的南下遭到川军的顽强阻击。军阀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一改以往消极的态度,居然团结起来和红军拼死作战了。在经历挫折之后,四方面军干部战士才体会到中央的正确方针,再次北上。但是他们经历了三次过雪山草地的痛苦,付出的牺牲和代价都远比红一方面军大得多。

七颂:党内民主的典范

红二方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

张闻天等在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会后,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

长征中,广大党员干部和红军将士心忧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连续失利,以致红军几乎濒于绝境,将之与前几次反"围剿"的胜利相比较,他们开始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结果,于是在党内和部队中滋长了怀疑和不满的情绪,最终产生了强烈要求改变"左"倾领导的要求,这种情绪到湘江战役后达到了顶点,当时毛泽东的主张也得到了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的支持,并且在黎平会议上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向川黔边而不是在敌军重兵设防的湘西行进的意见。

严峻的形势逼迫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进行一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导致中国革命处于绝境的,就是中国革命还没有独立自主,党内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盛行,即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当务之急,就是排除思想禁锢和障碍。于是,在革命生死攸关的长征途中,顺乎党心、军心,及时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有毛泽东参加的新的领导核心,而这个小组是当时全党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这表明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核心已经初步形成,"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遵义会议也是党的历史上实行党内民主的光辉典范,张闻天等在会议上做了自我批评,此后遵义会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还一直担任了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他与毛泽东等的精诚合作也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洛甫同志是"开明君主"。后来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又特别"声明":"没有这些同志以及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倾路线的一切同志,包括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中的很重要的某些同志,没有他们的赞助,遵义会议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他还说:"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

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那么这个标志主要就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终于有了一个通晓中国革命实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熟的领导核心,即列宁所说的"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体"。

八颂:模范执行民族政策的仁义之师

长征途中宣传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赢得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其中红一、红二方面军在黔、滇、川、康等省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红四方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停留的时间最长。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不了解,再加上国民党和当地封建势力的欺骗宣传,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存在着怀疑和恐惧情绪。因此,宣传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进而赢得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关系到红军能否战胜困难,顺利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任务。红军所到之处,努力加强与上层首领人物的团结,通过他们去争取更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尊重民族信仰;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其成为党和红军同少数民族人民保持联系的桥梁,成为党的红军开展工作的骨干;严格执行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安顺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红一方面军先遣队的工兵连在行进途中,被不明真相的彝族同胞包围,枪被缴,衣服被扒光。全连干部战士牢记上级指示,面对少数民族兄弟的误解,忍辱负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抢不开枪,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红军到达藏族群众居住的毛尔盖时,尽管天气寒冷,但却坚持露宿野外,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虽然缺少粮食,群众地里长满了即将成熟的豌豆、青稞,却宁可挖野菜也不动群众的一粒粮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有了新的了解。红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刘伯承与沽鸡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并帮助成立"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使红军仅用了短短的两天时间就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出其不意地占领安顺场渡口,为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红军以铁的纪律和实际行动宣传了党的主张和政策,赢得了沿途各少数民族的支持和赞誉。

九颂:长征成了考验人意志的一个符号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

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些粗略的统计数字:中央红军,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行军;整个长征途中,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经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红二方面军途经10个省92县,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牺牲极重。

在美国女作家、女记者史沫特莱的笔下,红军长征曾进入了这样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带:"大草地位于康藏交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死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大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伟大的道路》)这不是虚构,如人所知,走出这一草地的,正是那一支衣服褴褛不堪、身体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红军,然而它又正是世界历史上那最顽强的部队,以至于这支部队的统帅毛泽东在长征经过娄山关时,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染,赋词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长征胜利结束后,他又用史诗般的语言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正因为长征的艰苦,后来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它也成为考验人的意志的一个符号,所谓"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后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讲话时说:"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十颂:红军走到哪里,其精神就感动着哪里的人

张学良感慨道:"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谁能把队伍带成这个样子,带得都跟你走?"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贵州黄平县境内行军时,突然遇到一位外国传教士薄复礼。红军抓住了他,准备让教会拿钱来赎。起初,双方的态度是敌对的。后来,一个偶然事件使薄复礼改变了对红军的看法。在教堂,红军找到一张法文的贵州地图。萧克军团长找到薄复礼,希望他帮助翻译一下。薄复礼看着萧克,"他只有25岁,是一个热情奔放、生气勃勃的领导者。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闪发光,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在艰辛曲折的旅途中,他不屈不挠。"萧克的魅力折服了这个传教士,他们工作了大半夜,边干边聊。不久,薄复礼被红军释放,回到英国。后来,他在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对红军长征作了如实的记录。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贵州毕节,在那里向老百姓宣传北上抗日。当地有位开明绅士周素园,年近六旬,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动荡和黑暗,报国之心一直没有实现。王震和夏曦登门拜访,看到他家里有很多马列主义书籍。周先生说自己研究马克思主义十年了,相信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和红军。红军请他当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他欣然同意。发展了1000人,跟红军北上。到云南境内后,红军前有云南军阀龙云、孙渡堵截,后有国民党中央军追赶。周先生与孙渡有旧谊,就写信给孙渡和龙云,晓以大义。龙云考虑再三,决定按兵不动,让红军北上。就是这样一位老者,凭着一颗爱国之心,与红军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这件事在红军中传为佳话。

丢失了东北的张学良被迫到陕北"围剿"红军,开始以为红军不过是疲惫之师,一打就垮。没想到榆林桥、直罗镇连续几次战斗,东北军都被红军打得大败。张学良大为震惊,后来他部下的一个团长高福源被红军释放回来,向他汇报了红军长征的经过,转达了红军抗日的主张。张学良对身边的军长师长们感慨地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是值得深思的。我们都是带兵的,这万里长征,你们谁能带?谁能把队伍带成这个样子,带得都跟你走?还不是早就带没了。"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亲自了解一下共产党和红军到底是些什么人。他秘密前往肤施,与周恩来举行会谈。双方达成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共识。当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催"剿共"时,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围困消灭红军的计划破灭,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开始。如果不是红军的长征精神先感化了张学良,又怎么会有后面的一系列变化呢?(刘统 郭汾阳 秦利)

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国防大学副教授。文中图片由李曙光选自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红军”之名的由来===

1927年11月,党在湖北领导发动黄麻起义,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县衙的大门上,上书:“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此后,当地群众便把起义部队称为“红军”。同年12月发动的广州起义正式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1928年,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武装“割据区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此后,各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武装便先后奉命改称为“红军”。1931年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军队均统一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包括远在东北由我党直接领导的部分抗日武装(1936年2月后开始改称“抗日联军”)。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青木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4. 侯立虹|谁在动摇“两个毫不动摇”?
  5. 以色列会亡国吗?
  6. 从两处战火看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
  7. 司马南:美国为什么没能把巴基斯坦彻底拉过去?
  8. 郭松民 | 评普京年度记者会:“过度轻信”及其他
  9. 这才是最难打的战争,国安部门刚发出积极信号
  10. 大陆认定台湾设置贸易壁垒,惠台政策即将终结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这是一股妖风
  5.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6.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