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摧毁中国核设施的计划:新的档案证据
[美]沙恩•马多克编,张振江译,任东来校
译者按: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对当时的美政府冲击很大。在此之前,美政府曾计划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虽然一些西方学者曾一再提到存在这一计划,但却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最近,美历史学家沙恩•马多克研究美苏核不扩散问题时,在约翰逊总统图书馆(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找到了一份这样的证据。这份档案是美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官员G.W.拉思詹斯于1964年12月14日就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罗伯特•约翰逊起草的“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报告为美罗斯韦尔•吉尔帕特里克核扩散问题委员会撰写的一份评论报告。这份档案原件存放在约翰逊图书馆国家安全文件第五盒委员会文件下的中国夹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对中国的敌视。该文刊登在1996年3月出版的《美对外关系史研究会通讯》第27卷第1期上,现将马多克的引言及档案原文翻译如下:(译文中的“[]”内容为马多克所力口,供有关研究者参考。档案原文语言拗口,省略之处甚多。在翻译过程中曾请教美专家白依丽,特表谢意。)
“这份报告进一步证明了张少书(GordonChang)《朋友与敌人》(1990年)一书的观点,即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曾经认真考虑过对中国核设施采取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美政府对这一军事选择非常着迷,甚至在中国于1964年10月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仍未放弃。另外,与麦乔治•邦迪在其1988年《危险与生存》一书中所声称的恰恰相反,这些计划早已不仅仅是设想而变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这份为核扩散问题委员会准备的美军备控制与裁军署文件,证明美政府曾对摧毁中国核能力做过数项研究,包括美单方面行动、与苏联合作和美委托第三方进行攻击等。报告中提到的第三方是谁不甚清楚,因为解密人员删掉了这一细节。但很明显,这些国家或这个国家与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美的卷入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份文件除了对研究美中关系和美核不扩散政策有意义外,也是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存在及其可能的使用会引发一场重大的世界冲突的一个有力证据。”
[文件上盖有“绝秘”和“已删”的字样,并附有一些姓名与代码]
文件共7页
总计22份,此份为第3份,A类
摧毁中国核武器设施
在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罗伯特•约翰逊1964年4月的一份报告中,探讨了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注:“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直接行动的基础”由罗伯特•约翰逊起草,日期为1964年4月14日。】。约翰逊的报告显然已经确定下来,因此构成了进一步考虑这一问题的基础【注:文件大致反映了国务院、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和军备控制与裁军署各机构代表们的普遍共识。】。
该报告考虑了四种摧毁办法,现总结如下:
1.公开的非核性质的空中打击(假定单靠美执行)。为把中国可裂变物质生产设施摧毁到需要完全重建的程度就必须采取“相对沉重”(即没有限制)的非核空中打击。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打击水平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2.[一句话被删]报告还谈及一点,美试图使自己摆脱干系的任何特别努力都很容易被人发现。
3.利用在中国的特工进行秘密进攻。由于缺乏这类条件这一点已被否定。
4.空投[一些词语被删]破坏小组。结论是一支100人的破坏小组能够制服中国核基地的警卫部队并毁坏核设施,但要完全彻底地摧毁它则很困难。在约翰逊提交报告时,这种可能性据称已得到严肃认真的分析。
报告中没有讨论利用导弹、空军或破坏小组使用核武器进行摧毁。这份报告还谈到以下几点:
1.关键性设施的位置尚不十分清楚(苏联的合作或许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的观察,G.W.拉思詹斯)。
2.苏联的合作与默许将不大可能,这种不可能的程度取决于进攻[指中国发动的进攻——译者]的环境,也就是说,苏联是否会对发生在东南亚的中国的侵略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
3.就目前正在考虑的摧毁可裂变物质生产设施而言,其后果至多持续4至5年的时间。从长远影响来看,还必须摧毁其研究设备和研究人员。
4.与公开的摧毁行动或被曝光的秘密摧毁行动相关联的是一些实质性的政治代价:
(1)在缺乏明显挑衅行动,如中国炫耀核武器或入侵东南亚的情况下,美在政治上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2)在摧毁行动中,要找出核不扩散方面的理由。
(3)我们贬低中国核能力的做法将使我们更难说明摧毁行动在政治上是可取的。
(4)如果与此同时采取一些影响核能力的其它措施如[有核国家]就停止可裂变物质生产达到一致的话,制止核扩散的理由就更加充分,摧毁行动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报告的主要结论可概括如下:
“很明显……[中共核]能力并未重要到足以说明采取行动是正当无误的,因为这种高度的军事冒险将会付出相当沉重的政治代价。”前面总结出来的几条看来是构成这一结论的基础,这些看法涉及到技术上的可行性、后果上的非永久性以及政治上的困难,更为重要的证据是中国的核力量对亚洲的中期和长期影响不大,而对美的直接威胁则更小。
关于最后这一点,报告重点提到了中国与美之间在工业、军事、特别是核能力方面存在着一个相对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看来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报告还认为,对中国来说,无论是拥有一种有效的先发制人的能力,还是一种有效地还击所有敌对国家的报复能力,都需要它首先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强国。报告指出即使这样也不够,因为一流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美将要继续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
这种观点看来忽略了核时代的一个主要特点:对进攻性核武器进行相对较小的投资就有可能摧毁巨大的资源。还有,如果相对弱小的国家拥有以我们和苏联的标准来看算不了什么的核力量时【注:中国要达到这个水平还要10年以上(不幸的是,目前的大多数估计只能如此)。】,它们能够给更为强大的国家造成让人完全无法接受的损害,这种情形不久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报告也未恰当考虑到在很长时间内我们在某些方面比中国更易受到损害,也就是说,至少我们要比中国更在意失去两三个最大的城市。最后,就中美对抗而言,报告也未给予这样一个问题以应有的重视:即有限的中国核力量将阻止我们在亚洲的作战行动中使用核武器【注:有关辅助文件认为,多少可以确信这个因素应该大打折扣,部分原因是从政治方面考虑,我们存在使用这些武器的选择余地比一般认为的要少。】。
尽管约翰逊报告认识到针对中国核力量采取行动这一事件应部分地基于不扩散的理由,但在评估美是否采取直接行动的可能性时,它却未能考虑摧毁中国核力量会对阻止其它国家发展核计划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从总体上讲,约翰逊报告看来低估了中国一旦拥有核力量会对中美对抗所产生的中期、特别是长期(10年以上)后果,同时夸大了摧毁中国核力量所产生的在反对核扩散方面的短期后果。从对中国核试验的反应来看(这次试验当然是在约翰逊报告及辅助文件【注:NIE-63[文件代号——译者],“核武器系统扩散的可能性与后果”,日期为1963年6月28日和“共产党中国的核爆炸与核能力:研究草案”由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R•H•约翰逊起草,日期为1963年6月17日。】完成后发生的),它可能也低估了中国拥有核武器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如果说约翰逊报告在这些方面还嫌不足的话,那么进一步考虑对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或者至少是考虑寻找与苏联合作的可能性都是值得去做的。
军备控制与裁军署:G.W.拉斯詹斯
1964年12月14日
《中共党史研究》19960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