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动因分析
林甫
·
2006-11-15
·
来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民主制度的实现》第五章
“文革” 的动因分析显得神秘莫测,如果把它说成是集团内部的派别之争未免牵强,既然是革命,就有重建政权之意,偏偏加上文化二字,称谓本身就被神秘化了。毛的崛起是中共的重大转折,他将个人特点融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豪迈、喜欢大手笔、富于想象,这些特点在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革命战略和治国方略同样如此,大气。毛判断事物实质非常准确,对有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政治协商三个方面的民主制度做陪衬的一党专政的中央集权制,到底和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有多大区别,他心里最清楚,所以,他孜孜不倦的和官僚作风做斗争,但是,只有从体制上改变官员任免渠道,才能真正消灭官僚,海瑞是正确的,但他却成了悲剧人物,如果海瑞的头衔不由皇帝任命,结果又是怎样?毛考虑的是官员由谁产生,对谁负责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主制度,但是,事实证明西方民主制度行不通,否则就是一盘散沙和战乱,几千年的历史也说明只有集权才有稳定,问题是这个“权”怎么个“集”法,显然,这位伟人在酝酿一个大动作,即建立中国民主制度,这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和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做斗争,叫做“文化大革命”就不难理解了,周恩来跟随毛多年,发起“文革”,他没有反对,他肯定知道毛的意图,但成败未可知,还是不点明的好,要不,落得和“大跃进”一样的失败结果就没有退路,而且,革命充满风险。想法是好的,做法却错了。“文革”失败后,毛致力于研究政治哲学,一直到临终前,他都非常清醒,所以,那些说毛老昏了头的人实在是开黄腔。所以,对毛最基本的评价应该是建国成功,治国失败。这就是伟人,敢做大事,不怕失败,虽败犹荣。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蟋蟀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