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发起的时间怎么认定呢?习惯上常说:“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指的是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算起,到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但笔者认为,“七七”事变只能算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事实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了侵华战争,随后东北就很快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标志着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抗争的开始,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的序幕。
全面抗战之前的演进脉络
从以下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虽然中国各地军阀林立,同时国民党军队又同红军作战,蒋介石忙于安定国内局势而采取了消极抗战或者是片面抗战,但在长城抗战等战斗中,也投入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军。“十四年抗战说”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
一、“九一八”事变——义勇军抗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不到2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部队有16.5万余人,在关内还有近10万人。由于蒋介石、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短短4个月零18天,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沦陷,3000万中国人成了亡国奴。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人民是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通过决议,明确了“发动满洲游击战争,领导反日民族战争”的目标。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派杨靖宇等中共将领在东满、南满、吉林、北满等地创建了十几支党直接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最后发展成为具有11个军的东北抗联。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部分官兵、警察部队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没有退缩,也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展开了英勇的抗争。
义勇军高举“誓死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的旗帜,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战斗,为建立东北抗日武装统一战线和创建东北抗日联军提供了先决条件和重要经验,奠定了中国全民抗战的基础。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于1932年初又在上海自导自演了“一·二八”事变。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中日军队交战,此战使中日战火从东北内陆燃烧到了长江以南滨海地区,进一步扩张了日本侵吞整个中国的野心。
二、长城抗战——国歌诞生
东北沦陷和淞沪抗战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华北广大地区。1933年元旦夜,日军开始向山海关进攻。东北军爱国将领、第九旅旅长何柱国率守军奋起反击,“天下第一关”再次点燃了抗击侵略者的烽火。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在喜峰口、铁门关、罗文峪、冷口、古北口等100多个长城关口、蜿蜒1000多里的长城沿线布防守备,但最终由于战略指导失误、军备不良导致战力消耗殆尽而撤退。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首诞生于1935年的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在长城抗战期间,由词曲田汉、聂耳亲临热河、古北口前线采风之后创作而成的。这首颤动着历史回声的国歌,不仅反映了长城抗战的悲壮历史,更发出了全国抗战的动员令!
三、西安事变——国共合作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侵吞华北地区,致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军民抗日热情急剧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劝谏”、“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于西安华清池发动了“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共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真正开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四、“七七”事变——全民抗战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震惊了全中国。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国土流血!”等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并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七七”事变的谈话。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迅速掀起,使日本帝国主义开始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自掘了走向灭亡的坟墓。
十四年抗战是民族精神财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包括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时期。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前为局部抗战时期,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上海地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此时期国民党是边内战、边抗日,国民党爱国军队进行了东北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共产党是边抗日边与国民党斗争,其领导的东北抗联等人民武装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为全面抗战时期。“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抗战的开端,在世界的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全民性的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回应。国民党军队在共产党及爱国民众支援下,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忻口、徐州、武汉、台儿庄、长沙、衡阳会战及1944年的缅北、滇西大反攻。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抗日前线,大胆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以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敌人,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黄土岭战役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使日本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自“九一八”事变起,日中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围绕侵略与反侵略展开和进行的。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实际上都是中国为遏制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罪恶野心进行不屈不挠抗争历史链条上的一环。确定抗日战争起点的“七七”事变不是最靠前的一环,而是整个艰苦卓绝抗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一切历史结论都应该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确定抗日战争发起时间,也必须要尊重历史。
毛主席在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郭沫若也在《新文艺的使命——纪念文协五周年》一文中说:“‘九一八’以来,日本帝国主义者暴露了狰狞的侵略面孔,民族危机日紧一日,因而国内的一切势力便逐渐缓和了内部的斗争,而一致地集中到了抗日的旗帜下。”从领袖到学者都比较明确地将“九一八”事变视为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我以为,应该将抗日战争爆发时间前推至“九一八”事变,是十四年抗战而不是八年抗战。这样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充分肯定重大事件的历史地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虽然国民政府起初消极抗日,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和东北各界组成的义勇军等力量,却一直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殊死的斗争。特别是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和东北接合部进行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广大爱国官兵和义勇军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进行了近三个月的惨烈战斗,给骄横一时的日军以沉重打击,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但也有效阻止并延缓了日本侵略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进程。
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既有国民政府主导,也有中共的积极参与,尤其是“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中共更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全国叫响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迎来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曙光。
二是有利于告慰先烈,鼓舞全民士气。纪念先烈,我们同样要记得那些在抗日战争前期,为了中华民族共同利益奋不顾身的革命先辈,正是他们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和荣光。铭记先烈功绩、景仰烈士精神,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在不断地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凝聚起新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三是有利于凝聚炎黄子孙的民族力量。回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暴行,也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看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国民党有志之士的英勇无畏,更体味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巨大感召力。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海内外炎黄子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召唤下,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有的舍生忘死雪国耻,有的捐钱捐物打日寇,有的奔走呼号唤民众,有的以笔为枪揭暴行。这种精神是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日益强大更会历久弥新,从而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激发和释放强大的正能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