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堡,瓦窑堡”。88年前的风云际会,造就了瓦窑堡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在这里,刚刚结束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极关重要的会议”——瓦窑堡会议。
1
瓦窑堡会议
召开背景
1935年,中国整个时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之后,又越过长城南下,几乎不费一兵一卒,攫取了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依旧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央红军刚一落脚陕北,蒋介石就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兼总司令。他部署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带领的第十七路军等20余万兵力,全力“围剿”中央红军。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军事战略问题。
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等。
会议中,围绕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可能抗日的问题,毛泽东与博古进行了讨论。
毛泽东提出,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应当联合他们抗日。张闻天等多数人都赞成毛泽东的主张。
这次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条件解决当时的政治路线问题,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指出:
“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应当是下层的,而且应当是包括上层的。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02
落实瓦窑堡会议精神
播下抗日火种
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在分析根据地形势时,冷静地看到,集结在陕甘苏区周围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很多,但一半以上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东北军六十个团虽是“围剿”军的主力,他们在东北沦陷后背井离乡,流亡关内,不愿意再打内战,而是强烈地要求抗日收复故土;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同日本侵略者有着家仇国恨,势不两立。
第十七路军二十个团由杨虎城指挥,他有抗日的要求和一定的进步思想,同共产党和一些党员有过友好关系,这些都是可以联合抗日反蒋的有利因素。
因此,中共中央迅速成立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毛泽东、周恩来等把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点先放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上。
从1936年上半年开始,红军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停止了敌对状态。这年冬天,西北大联合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6年2月20日,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指挥下,红一方面军主力兵分两路,强渡黄河,突破阎锡山晋绥军防线,先后占领包括山西三交、留誉、义牒在内的横宽五十余公里、纵深三十五公里地区。
东征红军在75天的时间内,转战山西多地,吸收了8000多山西籍青年参加红军,在20多个县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密切了红军与三晋父老的血肉联系。
4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为创立全国各党各派的抗日人民阵线宣言》,首次公开把国民党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象。
1936年5月2日,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历时两个多月的东征胜利结束。5月5日,毛泽东与朱德联名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表达了敦促蒋介石抗日的意愿,通电倡议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陕、 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
5月至7月,红一方面军等部胜利地进行了西征,开辟了400余里的新根据地,与陕甘老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正是以瓦窑堡会议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为基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提出正确方针政策,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如今,瓦窑堡的窑洞依然伫立,窑洞里的展陈跨越时空、铭刻岁月,他们默默地诉说着“瓦窑堡会议”在党史中的永恒辉煌。
编 审:赵 斌 姜 黎
学术指导:褚 银
主 编:潘羽嘉
编 辑:史佩仑 马爱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