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毛泽东同志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操劳了一生,可谓“了却神州天下事,赢得千秋万世名”,自然,作为一个个体,毛泽东同志也为此失去了很多。其中,最让人感同身受的,莫过于主席的丧亲之痛。
他的六位亲人——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先后为革命牺牲。而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毛泽东同志被我们忽略的一个身份——烈属。
一
毛泽东同志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的大弟毛泽民出生于1896年,小弟毛泽覃和堂妹毛泽建出生于1905年。1918年,毛泽覃进入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学习,此时毛泽民和毛泽建还在韶山老家。
毛泽民继承了母亲的高风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他同情贫苦农民,看到地主趁缺粮时节哄抬粮价,就设法从外乡搞来粮食,平价卖给大家。有的老乡实在买不起,他干脆就不要钱,或借或送。然而,毛泽民很快发现,良心救不了旧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岂是施舍几斤粮食就能改变的?
毛泽民
此时,毛泽建的生活也没有好到哪去。毛泽建的父亲给地主打工,劳累过度患有肺病,母亲患有眼疾接近失明。后来毛泽东同志的父亲毛贻昌收养了毛泽建。然而,在毛泽东同志的父母去世后,毛泽建一时没有了依靠。她只得回到原来家中,却又被送去做童养媳——生活暗无天日,任人摆布,何处才是出路?
毛泽建
终于,1921年2月,毛泽东同志与小弟毛泽覃从长沙回韶山过年。年三十晚上,毛泽东同志与家人守岁。毛泽民告诉哥哥,家里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家境是一年不如一年。毛泽东同志听后劝导他们,国乱民不安,要舍家为国,走出去做点事。
至于家产,毛泽东同志说,房子可以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同时,他还帮堂妹毛泽建解除了童养媳的婚约。过完春节,毛泽东同志一家离开韶山,前往长沙。从此,他们一家全部投身革命。
兄妹三人到长沙后,都在毛泽东同志主持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补习功课,学习进步思想,并且都在一两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工农运动、武装斗争、财经整顿等各条战线上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大都好物不坚牢——兄妹三人都没有看到革命胜利。1928年,毛泽建同志在湖南耒阳被捕,次年被敌人杀害,时年24岁;1935年,毛泽覃同志在江西瑞金被国民党军包围,英勇牺牲,时年30岁;1942年,毛泽民同志于新疆被捕,次年被秘密杀害,时年47岁。
毛泽覃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毛泽覃烈士的儿子,也就是毛泽东同志的侄子——毛楚雄,出生于1927年。1945年,毛楚雄在三五九旅参军。1946年,毛楚雄与另外两名干部在赴西安和平谈判途中,被国民党秘密处决,牺牲时年仅19岁。
二
毛泽东同志的兄妹、侄子先后为革命牺牲,他的小家庭也因革命而残缺不全。
“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长沙板仓修缮一位烈士的旧居时,在墙缝里发现了上述文字的手稿。这些话,出自杨开慧烈士。杨开慧出生于1901年,字云锦,乳名霞。1929年,杨开慧有感形势严峻,于是写下了一些文字材料藏于住所的墙缝中。半个世纪后,这些手稿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现了杨开慧烈士和毛泽东同志的爱情佳话。
1918年,毛泽东同志到达北京,经老师杨昌济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此时,杨开慧也在北京。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就与杨开慧相识且抱有好感,在北京能够“他乡遇故知”更是高兴不已。每天忙完公事后,他与杨开慧或是漫步北海,或是游览故宫,他们穿大街过小巷,畅谈人生理想,畅想国家前途。
高尚的灵魂总是相互吸引,终于,好感发展为爱情。1920年冬天,两人结为夫妻。从此,杨开慧一直协助毛泽东同志开展革命工作,并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伴侣总是聚少离多。毛泽东同志四处奔波,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曾有三次为杨开慧同志写词。第一次是在1921年。新婚不久,毛泽东同志外出考察,对妻子的思念尤其强烈。情起于心,落于笔,成为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第二次是在1923年4月,毛泽东同志安排好湖南工作后前往上海,再次与杨开慧同志分别。长相思,摧心肝。心中的离愁别绪无处诉说,再次汇聚于笔锋,成为一首《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如此婉约的词风,很难想像是出自毛泽东同志之手。如果天下太平,想必他们二人也会厮守一生,白头不离。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分别,是再会的序曲还是永诀的前奏,总是难以预料。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开始着手准备秋收起义,而杨开慧同志则回到老家板仓开展革命斗争。这一别,竟为永诀。
1930年10月,杨开慧同志不幸被捕;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同志得知妻子牺牲,强忍悲痛向妻子的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1957年,毛泽东同志第三次为杨开慧烈士写词,即是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在毛泽东同志的心里,杨开慧烈士既是他想要厮守一生的妻子,也是有着共同理想的同志。“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1962年11月,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去世,毛泽东致信杨家人: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
此时,毛泽东同志已经69岁且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竟会用“我的亲爱的夫人”称呼杨开慧烈士,足见其深情。甚至去世前,毛泽东同志仍对杨开慧烈士念念不忘。
1975年,毛泽东同志在与芦荻教授聊天时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写《答友人》,说‘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开慧就是霞姑嘛!”我们很难想象,此时耄耋之年的毛泽东同志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还是不揣测了,这是属于他们之间的美好。
三
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批他悉心收藏的物品:一件棉布旧衬衣,一顶蓝色旧棉帽,一双灰色补丁袜,还有一条破旧的白毛巾。这些朴素的衣物,是毛泽东同志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毛岸英烈士的遗物。
毛岸英是毛泽东同志的长子,出生于1922年。1930年,8岁的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一同被抓进了国民党的监狱。杨开慧同志牺牲后,经各方营救,毛岸英等人被释放。1931年,毛岸英兄弟三人被送往上海,由地下党组织接济。但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上海地下党组织被破坏。毛岸英兄弟三人中的毛岸龙因病夭折,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流落上海街头,直至1936年党中央寻回了兄弟二人。1937年,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兄弟二人被送到苏联学习。
杨开慧与毛岸英和毛岸青
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九年。这期间,他掌握了俄语、英语、德语和法语,学习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参加了苏联红军,参与了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底、1946年初,毛岸英同志离开苏联,回到延安,与毛泽东同志重逢——这一别,近二十年。
岸英同志回国后,党员关系转回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没有让岸英同志待在中央,而是希望他去上一所新的大学——“劳动大学”。他告诉岸英同志: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去上另一个大学,去学另一半知识。他还嘱咐岸英同志:你要老老实实地锻炼,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
毛泽东同志当面将岸英同志托付给延安的一位老乡:教他种地,告诉他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怎么能多打粮食。1946年底,岸英同志回到父亲身边,毛泽东同志看着儿子满手的老茧,很是欣慰:这一手老茧是你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岸英同志劳动大学毕业后,参与了土改和宣传工作。此时正值解放战争,毛泽东同志忙于战略指挥,但与岸英同志仍有不少通信。1947年10月8日,毛泽东同志写信给岸英同志,嘱咐他: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岸英
岸英同志没有辜负毛泽东同志的期望,面对表舅索要官职的来信,他的回信义正辞严:“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
建国后半个月,岸英同志与刘思齐同志结婚,并于1950年夏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他表示:我准备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随着它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的工作的经验来,以上就是我的雄心大志。
毛岸英与刘思齐
但是,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个人命运也随之转向。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并将战火烧至东北边境。党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伟大决定,“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岸英同志报名参加了志愿军,第一批入朝作战,在10月下旬到达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担任志愿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11月25日,敌机空袭大榆洞,岸英同志为履行工作职责坚守岗位,不幸牺牲,时年28岁。
岸英同志为国捐躯,埋骨战场,但却有宵小之徒横加污蔑。今年是岸英同志牺牲73周年,11月25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其微博、B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了一则辟谣视频,为岸英烈士正名。其实,辟谣十次不如处罚一次。正如清朝学者张潮所言:耻之一字,所以治君子;痛之一字,所以治小人。
1951年1月2日,毛泽东同志得知岸英同志牺牲,他说:“牺牲的成千成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听取了岸英同志牺牲的情况介绍后,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话语看似轻松,内心却是悲痛。老来丧子,何尝不是一件大事?根据时任卫士李银桥同志回忆:当天晚上,主席要点烟,火柴盒明明就在面前,他却在口袋里找,泪汪汪的,又不想让人看出来他在哭。
毛泽东同志的老同学周世钊先生曾埋怨他,如果不派岸英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了。毛泽东同志回应说: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上战场,光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个什么领导人呢?
岸英烈士生前总是在日记中不断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后来,刘思齐同志曾向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回答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1953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芳芝时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我们都是烈属。
四
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毛泽东同志的六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牺牲。其实,如果将杨开慧烈士的堂弟杨开明烈士、表弟向钧烈士和侄女杨展烈士,以及毛泽建烈士的丈夫陈芬烈士,全算在内,他总共有十位亲人为国捐躯——毛泽东同志当然是烈属。而习惯了毛泽东同志革命家、军事家、诗人等诸多身份的我们,却忽视了他的烈属身份。
毛泽东同志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社会关系投入了革命,投入了他在创办新民学会时就立下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志向。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同志给他的表兄文运昌回信,信中写到:吾兄健存,儿孙众多,可为庆贺。
“儿孙众多”这四个字,对一个彻底的、纯粹的革命者而言可谓奢侈。毛泽东同志的晚年是孤独的,常常一个人枯坐终日。读书,是他工作之余的消遣。
1974年,毛泽东同志经常阅读《枯树赋》《月赋》《雪赋》《别赋》《恨赋》等古文,其中的孤寂伤感之情溢于言表。读书也会触景生情,难以自已。主治毛泽东同志眼疾的大夫唐由之曾回忆,1975年,在他给主席做完白内障手术后的第五天,他曾听到主席的呜咽声,转而是泣不成声、老泪纵横,他赶忙走近一看,主席正在读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其中一句“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怕是引发了毛泽东同志对国家发展的无限感慨。
毛泽东同志不是神,是人。他既是头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等耀眼光环的人,也是先后失去数位至亲的人——是伟人,也是普通人;是民族英雄,也是烈士亲属。值此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思念和敬仰,追忆他的功绩,弘扬他的思想,继承他的志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讲现在不能割断历史,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正如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的讲话中提到的:
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
[1]《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毛泽东自传》,(美)斯诺著,汪衡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毛主席一家六烈士》,《新湘评论》编辑部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6]《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们》,顾保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顾保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真实的毛泽东: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的回忆》,李敏、高风、叶利亚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巨人的性格——毛泽东的书信》,巴君编著,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10]《为什么是毛泽东》,任志刚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