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是抗战期间在我党领导下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一支回族抗日武装。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回民支队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歼灭日伪顽叛和国民党军队、地主武装3.6万余人,成为一支“打不垮、拖不烂、无攻不克的铁军”,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由于回民支队是冀中军区较早野战化的一支主力部队,因此,屡屡转战冀中各地,承担着各种急难险重的作战任务。这一点,从《回民支队队歌》中便能得到印证:“我们是三纵(即冀中军区)的突击军,什么地方敌人疯狂,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1940年,回民支队承担的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作战任务,就是保卫和巩固深南(河北省深县南部,以当时的沧石公路为界)抗日根据地。
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1939年掀起的反共高潮,原在深南地区活动的我八路军主力部队,于1940年初参加了由冀中军区组成的“南进支队”,在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的亲自率领下,配合我冀南军区的八路军部队,南下冀南(河北省南部)讨伐国民党顽固派石友三部。日伪军趁我主力部队南下作战之机,在深南地区疯狂修路筑堡,烧杀抢掠,“蚕食”我抗日根据地。为此,1940年2月,“冀中军区命令回民支队开赴深南地区活动,打开该地区的斗争局面。”从2月中旬至年底,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司令员的指挥下,在南花盆、鲁科庄、小洋集、张谦寺、土路口、程家村、榆科、康庄、城东村、杨台、魏家桥、大张村、大安村、贡家台等地连续作战几十次,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果,既打出了回民支队的威风,也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局面。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和平原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决定了回民支队的这些战斗大都是以智取胜的巧仗,而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康庄伏击战,堪称其中的经典之作。
回民支队之所以选择康庄作为此次战斗的伏击地点,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康庄处在敌占区,完全在敌人的控制范围之内,我军之前很少甚至没有到这一带活动过。因此,在这里大胆设伏是敌人难以预料到的,能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其二,距离康庄不远的安家村据点之敌,依仗这一带是敌占区,经常到周边村庄烧杀抢掠,弄得鸡犬不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群众对敌人恨之入骨。因此,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武装保卫麦收,激发敌占区老百姓的抗日热情,在这里伏击敌人,能起到震慑敌伪、鼓舞群众的作用。其三,康庄位于衡水县与安家村两个敌人据点之间,而安家村是敌人在深南地区的一个较大据点,如果我军大举围攻该据点,衡水之敌在担心该据点有失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兵救援。因此,从军事角度看,这里是围城打援的理想设伏地点,有利于我军的速战、速决和速胜。基于这样的分析,回民支队决定通过佯攻安家村据点的方式,以吸引衡水之敌出援,然后在出援之敌的必经之路——康庄伏击援敌。于是,回民支队于1940年5月30日上午佯攻安家村据点,衡水之敌接到安家村据点受到八路军猛烈攻击的求援电话后,很快便派出救援部队。当援敌大摇大摆地到达康庄时,我伏击部队仅几十分钟就将出援之敌几近全歼,而我无一伤亡。但关于此战的歼敌数量,在各种史料中却出现了“歼敌近400人”“歼敌170余人”和“歼敌80人左右”等三种不同说法,至今尚无定论。为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比对与辨析,作出了倾向于“歼敌80人左右”说法的初步推断。
一、关于“歼敌近400人”的说法
这一说法是由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委党史研究室的王进栋提出的,但在史学界,持这一观点者较少。他在《党史博采》1999年4期的《回民支队在衡水》一文中,这样介绍了康庄伏击战的歼敌情况:1940年5月30日上午,衡水据点的日军中队长尚田,“接到安家村打来的电话勃然大怒,他立即集合队伍,出城救援。这次,尚田是倾巢而出,100多名鬼子,200多名伪军,骑兵、步兵、炮兵近400人,杀气腾腾涌出城来。”此战干净利索,战果颇丰,“仅仅40分钟,战斗胜利结束。日军中队长尚田和100多名日军全被击毙,伪军除一小股先头部队拼命窜进安家村据点外,其余均被消灭或俘虏。”这就是说,近400人的日伪军几乎被全歼。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值得推敲。
◆冀鲁豫军区欢迎回民支队。
一是从军事角度上看,衡水据点之敌不可能倾巢出动。衡水作为敌人的较大据点,驻有一个中队的100多日军和200多伪军,这是可能的;但不可能的是,他们不会“倾巢出动”,这不符合军事常识。如果倾巢出动,衡水据点就有被我军顺势端掉的危险,这一点,敌人不会想不到,也不会为了一个安家村据点而置衡水据点于不顾,何况衡水据点的重要性远在安家村据点之上。因此,衡水据点在派兵救援安家村据点的同时,定会留下相当数量的兵力,以确保衡水据点的安全。由此可以做出判断:衡水据点出援的敌人不会是近400人,回民支队歼敌的数量也不会是近400人,而是要少于这个数量。
二是从逻辑推理上看,这一说法与回民支队当年在深南地区4月至8月的歼敌总数存在矛盾。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第三十辑)记载,从1940年4月至8月,回民支队在深南地区“连续作战30余次,攻克敌人据点两处,毙伤敌伪军500余人。”在4个月的时间内,共进行了包括康庄伏击战在内的30多次战斗,总计歼敌500余人,而康庄伏击战一次战斗就歼敌近400人(占歼敌总数的近80%),其余30多次总计歼敌仅百余人(平均每次歼敌3至4人)。这样的结果,从逻辑上很难讲得通,且与有关史料也不尽相符。有史料显示,回民支队仅在康庄伏击战之前和之后的两次作战行动——南花盆战斗和榆科战斗,就消灭日伪军近150余人。其中,南花盆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小队30余人”;榆科据点有100多名伪军,回民支队“打死了一些企图顽抗的伪军,其余大部分乖乖地当了俘虏。”
三是从我方参战兵力上看,“歼敌近400人”的可能性并不大。据《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马本斋传略》记载,回民支队直接参加康庄伏击战的部队仅4个中队(相当于4个连),“5月29日深夜,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一大队、三大队的四个中队埋伏在这一带。”4个中队只有四五百人而已,用劣势装备的四五百人的兵力(与优势装备的敌人几乎兵力相当),在我无一伤亡的情况下,几乎消灭了近400人的全部敌人,而且只用了40分钟(还有说30分钟、20分钟的),这种可能性是较小的。
二、关于“歼敌170余人”的说法
在笔者所见到的史料中,持这一观点的不少,1991年出版的《献县文史资料》便是其中之一。“30日拂晓,(回民支队)在康庄割断电话线后,开始向安家庄村之敌发起猛攻。八时左右,守备衡水的日伪军170多人出动了。前面是120多伪军徒步前进,相距百米之后,是四五十名日军。加农炮、九二式重机枪夹在中间。”这次战斗获得了巨大胜利,“缴获加农炮一门,九二式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挺,掷弹筒两个,步枪150余支,弹药万余发,还有军用物资一部。生俘伪军50余人,其余日伪军全部击毙,回民支队指战员无一伤亡。”
亲自参加此次战斗的回民支队中队长马虎文,在他的回忆文章——《在冀中的几次战斗》中,也认可这一观点。“当天上午10点多,从衡水增援的鬼子和伪军走向我们的埋伏圈。只见前面有十几个汉奸骑着自行车探路,几十个鬼子、100多个伪军,带着一门平射炮(马牵引),还有重机枪、轻机枪、掷弹筒等武器,沿路一边走,一边放枪,虚张声势……不到20分钟,就干净利索地结束了战斗,援兵大部被消灭。”尽管以上两份史料都认为歼敌数量是170余人,但也略有不同之处:前者认为,该战是将日伪军“全部击毙”;后者认为,该战是敌人“大部被消灭”。
◆1942年9月,回民支队挺进冀鲁豫根据地。
除此之外,1986年回民支队老战士马立凯在回忆文章《回民支队战斗生活片段》、1989年回民支队的老战士魏福凯在回忆文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回民支队》中,也都做了同样的表述。尽管一些回民支队的老战士在回忆文章中支持这一观点,使得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但由于回忆文章经常出现记忆不准等问题,又使得这一说法的可信性打了折扣。同时,这一说法除了回民支队老战士的回忆文章外,还缺乏档案资料等可信度更高的史料支撑。因此,尽管持这一说法的不少,但与“歼敌80人左右”的说法相比,其可信度仍属偏低。
三、关于“歼敌80人左右”的说法
这一说法与“170余人”的说法一样,都是较为流行的。据《民族英雄 吾党战士——马本斋传略》记载,“衡水方面出动约60余名日军及一部分伪军,乘着卡车向安家村急驶而来……这次将敌军全歼,缴获平射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四挺,掷弹筒六个,枪支弹药大部,而回民支队则无一伤亡。”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解放军英雄传——抗日战争时期专辑之一》一书,采用的也是这一说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一说法具有很大的现实可能性,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抗战期间,八路军经常采用的战术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康庄伏击战就是如此。回民支队动用了四五百人的兵力,对付80人左右的敌人,拥有五、六倍以上的绝对优势兵力,加之伏击战的突然性,仅用40分钟将敌全歼,且我无一伤亡,这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军事方面的原因外,支撑这一说法的史料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马本斋
一是《解放日报》最早提出了这一说法。1944年3月13日,为纪念刚刚逝世一个多月的马本斋同志,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回回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的文章,该文对康庄伏击战的歼敌数量使用了“歼敌80人左右”的说法,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解放日报》关于康庄伏击战的最早报道。“果然不出所料,60余名兽军(即日军)坐着汽车大摇大摆向北增援,途中猛烈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他们。是役除五六个敌人乘汽车逃窜外,其余全部就歼。”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首次提出的这一说法,提高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因为,这不仅是由于《解放日报》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的,而且这是当时距离战斗发生时间最近的一次关于康庄伏击战的报道,歼敌数量也应该是由回民支队提供的。因此,《解放日报》在1944年所采用的这一说法,其可信度远高于解放后各种传记和回忆文章关于歼敌数量的说法。
二是这一说法与回民支队《大事记》的记载相一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冀中回民支队》一书,在“大事记”中关于康庄伏击战歼敌数量的记载,与“歼敌80余人左右”的说法是吻合的。“5月30日,回民支队在衡水县康庄伏击敌人,击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军60多人,俘伪军20多人,缴获平射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3挺和步枪60余支及大批弹药,回支无一伤亡。”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文集》第三卷,在“关于回民支队大事记”中,有关康庄战斗歼敌数量的记载不但与“歼敌80人左右”的说法一致,而且记载的数字更为详尽具体。“衡水据点的敌酋接到安家村据点的求援电话后,即派中队长高田率两个日军小队和一个伪军小队共80余人,向安家村方向驰援……激战40分钟,援敌全部被歼,共击毙高田中队长以下日军60余人,俘伪军20人。”
◆威镇敌胆的马本斋及其领导的回民支队。
三是这一说法在馆藏史料中得到了证实。在河北省档案馆馆藏的《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烈士传略》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关于康庄战斗的珍贵史料:“康庄是在石德线上衡水县至安家村据点之间的一个村庄,他(马本斋)派少数兵力佯攻安家村,将主力布置在康庄一带,静候衡水敌人出发增援。果然不出他的判断,60余名兽军坐着汽车洋洋得意地来了。敌人很狡猾,在康庄村外停了下来,盲目地打了一阵炮,见没动静这才前进。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突然猛烈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射来,战士们一拥而上,只几十分钟就胜利结束了战斗,缴获了一些轻重机枪和一门平射炮。”这份史料虽只说了出援日军的数量(60余人),并未说伪军是否参加,也未说是否全歼,但从其他相关史料来看,此战不但有伪军参加,且是将敌几近全歼。因此,此战歼敌数量应为八九十人,这与“歼敌80人左右”的说法基本吻合。这份档案史料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因为,它是1954年底马本斋烈士遗骸从山东莘县移葬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后,由山东莘县于1955年移交给河北省民政厅,并经河北省有关部门审阅无误后,于1962年按相关规定移交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的。1955年11月26日,河北省民政厅接到山东莘县寄来的《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烈士传略》后,回函山东莘县:“你县民政科寄来的烈士马本斋司令员传略,经本厅及河北省军区政治部、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审阅无意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初步推断:康庄伏击战“歼敌80人左右”的说法更为可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