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毛主席前往河南调研,在郑州停留6天,其间,参观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工业展览。当时笔者任郑州市委办公室综合秘书,负责为毛主席搬椅子,全程跟随,寸步不离,整整在毛主席身边待了一个半小时。6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令我终生难忘,每每忆及,幸福满怀。
1960年5月,毛主席考察河南并召见了时任郑州市委第一书记王黎之。王黎之向毛主席汇报了人民群众建设新郑州的情况,说大家积极性很高,学文化、钻技术、搞革新、争上游、创佳绩,不计时间、不计报酬蔚然成风,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中出现许多发明创造,喷气无梭织布机正是其中一个典型。毛主席听后很有兴趣,表示要看一看。市委领导迅速作出安排:选择有代表性的革新项目办个专场展览,让毛主席多看一看。具体筹办工作由当时的市委常委、秘书长苗青负责,工作人员有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楚永、工业秘书常耀中、信息秘书刘庆升和我。
《河南日报》对毛主席视察河南的报道
于是,我们全力以赴日夜不停,仅用两天工夫,就把选定的五六十项展品集中到了河南省工业展览馆。由于展厅面积有限,除喷气无梭织布机早前已在展厅内定位展出外,其他展品大多布置在展览馆院内的空地上,就像摆地摊似的依次排开,或摆在桌子上、或搁在凳子上,较重的就直接放在地上,需要用电的,就临时接一根电源线。讲解员由革新成果的发明者自己担任,我们向他们规定了三项要求:不串位、不鼓掌、不喊口号。整个展区没有一块图文展板介绍,也没有一幅标语、旗帜或横幅。虽说简陋了点儿,但很像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打胜仗归来晒“战利品”的情形,谁看了都高兴。
由于展品基本都在室外,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天气不好。好在天公作美,1960年5月11日这天艳阳高照、风轻无尘。参展人员各守展位,静静等候。
毛主席到来前,苗青秘书长对我说:“黎之书记指示:今天毛主席是先到郊区农村视察,在燕庄查看小麦长势已经走得够累了,他让你准备一把椅子,以备毛主席参观过程中坐下来稍事休息。”接到这一任务,我非常兴奋。一个在党和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贫苦农民的儿子,有幸直接为毛主席服务,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啊!兴奋之余,我也暗暗告诫自己,务必要集中注意力,不能出半点纰漏。因为此前我曾听团市委书记权造信讲过一个故事:50年代初期,毛主席视察河南某县回到会议室休息时,县委书记给毛主席倒水喝,由于紧张过度,竟拿起桌上的帽子当杯子,被一旁同志“哎哎”止住。毛主席幽默地笑道:政治可靠,业务不熟。于是,我在展览馆会议室选了一把比木椅宽大、既轻便又结实稳当的藤椅,独自站在展厅门口等候。
下午5时多,毛主席来了。他老人家身穿银灰色中山装、脚穿棕色皮鞋,伟岸魁梧、神采奕奕、步履坚实。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郑州市委第一书记王黎之等陪同在他左右。我搬起藤椅,跟随在毛主席身后,向展厅内走去。毛主席首先观看的是国内首台喷气无梭织布机。这台织布机是由郑州国棉四厂的技术人员顾春宝和工人、干部“三结合”攻关研制的,讲解员是该厂织布车间的女挡车工施耀屏。毛主席走近织布机问她:“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施耀屏。”
“你是哪里人啊?”
“我是上海人。”
“你为什么来河南工作?”
“支援国家建设,老厂支援新厂。”
“一五”期间,为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国家大力发展纺织工业。郑州作为国家新兴的纺织基地之一,接连建设了一个5万纱锭1000台织布机和4个10万纱锭3000台织布机的大型纺织厂。每个厂都有六七千名工人,其中大多是从农村招进厂的年轻人,急需师傅传帮带。为此,纺织工业部从上海、青岛等老纺织基地,跨区成批调入熟练工人来支援郑州。这些工人服从国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在郑州安家,施耀屏就是其中的一位。
毛主席听完,连声说好,并同施耀屏亲切握手。施耀屏激动地向毛主席讲解了研制喷气无梭织布机的过程,以及其速度快、效率高、噪音小、节省机物料等优越性。毛主席听后风趣地说:“天上有喷气飞机,地上有喷气织机。”他精准幽默的对比,顿时引来大家一阵欢笑。接着,施耀屏以娴熟的操作开动喷气织布机。织布机高速运转,发出隆隆的声音。少顷,毛主席让她放慢速度,施耀屏便减速一半,然后再减,直到毛主席看清楚气流是怎样牵引着纬纱穿梭的。毛主席对一旁的省、市领导说:“几千年用梭子织布的办法革掉了,人民穿衣问题有望解决了。”
毛主席在参观喷气无梭织布机。左四为本文朱恪礼
随后,毛主席走出展厅,兴致盎然来到“地摊式”展区,沿着展位一个不落地看过去:郑州纺织机械厂的革新机床、纺织工业学校研制的静电纺纱设备、供电局的路灯光控自动开关、市银行的自动点钞机、管城区街道大食堂的超声波加热器……即便是不太起眼的小改革如自动螺丝刀,也没有被错过。这些革新都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和鼓励。在纺建公司研制的新材料万能胶展位前,发明者将铁、木、水泥块等不同物体粘在一起,然后试图用力掰开,结果纹丝不动。毛主席也颇有兴趣地接过来,用力掰了几下,笑呵呵地说:“比王大娘钉缸还结实。”
“王大娘钉缸”是河南农村流传甚广的一个民间故事,我童年时就很熟悉,没想到毛主席随口拈来作比喻,通俗易懂,立刻引来笑声一片。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毛主席会受到万众拥戴,因为他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心中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真正的人民领袖。
在二七路艳芳照相馆研制的万次闪光灯展位前,毛主席坐在我放上前的藤椅上,听一名年轻摄影师介绍情况:此前照相机用的是镁光灯,灯泡是一次性的,按下快门噗嗤一声,光一闪烟一冒,灯泡就报废了。现在有了我们研制的万次闪光灯,记者外出再也无需背一袋子灯泡了。毛主席接过他的照相机细细查看一番,正了正身姿,说:“来,试试照一个。”摄影师举起相机连按快门,灯光连闪,试照成功!毛主席连声称赞:“好!好!”
在我后来组织的参展人员座谈会上,这名年轻摄影师激动地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新事物如此细心了解,如此平等待人平易近人,就像普通顾客一样试照,想不到,真想不到!”
引起毛主席格外关注的还有新郑县(今新郑市)辛店乡青年农民赵福堂和社办工厂的工友们研制的土发电机。毛主席走到展位前先向赵福堂伸出手,憨厚的赵福堂却没反应过来,一旁的吴芝圃书记拍拍他:“主席跟你握手呢!”他才如梦方醒般连忙伸出手来。毛主席坐下后看着紧张局促的赵福堂,用平和、征询的口吻慢慢地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造发电机的情况?”赵福堂于是便述说了他和工友们一起闯关破阵、反复试验几十次才成功的过程。毛主席又问:“都有哪些工匠参加?”
赵福堂向毛主席汇报研制土发电机的情况
赵福堂回答说:“铁匠、木匠、机修工,遇到难题还请中学物理老师指点。”
“你读过几年书?”
“上过4年小学。”
“你手里那个小本子可以看看吗?”赵福堂连忙将巴掌大的硬皮笔记本双手递给毛主席。毛主席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着,站在侧后的我也踮起脚看,只见小本子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和弯弯曲曲的线路图,还有一些计算公式。
毛主席问:“线路图是你画的吗?”
“是。”
“这些部件组装起来怎么会发电呢?”
赵福堂便指着地上的机械整流式发电机,连说带比划地给毛主席讲解。毛主席听了后,说:“你只上过4年小学,就能画出发电机线路图,成土专家了,将来可以当教授。”领袖的鼓励,激发了人民群众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以后的岁月里,赵福堂和他的工友们越发刻苦钻研攻关,相继研制出玉米脱粒机、小麦玉米播种机等十多种农机具,赵福堂被评为农机工程师、省级先进工,还担任了县农机局副局长。
毛主席参观的最后一个项目,是搬运公司工人们造的土汽车。它以郑州柴油机厂生产的12匹马力柴油机为动力,手工锻打车身,载重一吨。那个年代汽车稀有,搬运公司的主要运力是人拉平板车和架子车。郑州七八十万人口吃的粮、烧的煤,全靠人力拉往遍布市区街道的粮店煤场。有了自造土汽车,昔日顶风冒雨出力流汗的搬运工就不用光膀子拉车了。看着搬运工司机坐进驾驶室手把方向盘,前进、倒车、转向、刹停,自如顺畅,毛主席从藤椅上站起身,满脸喜悦地为司机鼓掌并同他握手。毛主席的喜悦之情也感染着我们,我们知道,他是为劳动者的聪明智慧而喜,为工人们绝不“等靠要”的那股精气神而悦啊!
参观结束了,此时,所有的参展人员都围拢过来,人群中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引得墙外马路上的行人纷纷爬墙爬树伸头张望。陪同的省市领导连忙请毛主席上车,车子在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离去。放松下来的参展人员又说又笑、又蹦又跳,久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回味着难忘的巨大幸福。
我们为毛主席举办的这场展时短、形式土、效果却相当好的专场展览圆满结束,我搬椅子的任务也顺利完成,其间毛主席落座五六次,都安安稳稳没出半点差池。由于做搬椅子的工作,让我有幸能最近距离地站在毛主席身旁,聆听他和群众的全部对话并牢记在心,直接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对群众的相信和尊重,以及对革新和创造的热情鼓励。
第二天,《河南日报》刊登了毛主席视察展览会的照片,我有幸入镜,站在毛主席左侧后。后来,摄影记者魏德忠加印了这幅照片,送了我一张,让我欣喜若狂。直到今天,毛主席那和蔼的微笑、温和的语气以及他的幽默睿智和独特魅力仍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