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了《新中国的农民家家都是百万富翁,不相信听我说说》(今日头条:2024-05-14 11:58·徐明天天天读)一文。文章摆事实,讲道理,说明了前30年的农民“家家都百万富翁”的论点。文章讲的很非常透彻,事实依据非常明确。
三十亩地值多少钱?以现在的县城的土地,差不多是每亩七八万,而政府征收后卖给开发商就是百十万。30亩地按七八万计算是200多万元。而政府就卖出3000万,开发商那里再卖6000多万元。开发的房子大多又卖给了进城的农民,一套房三室2厅百万元不多吧?百万元的房产是不是现在大多数进城农民工的全部身价呢?由此看来,“新中国的农民家家都是百万富翁”并非妄言。
谈到:“你怎么控诉那个时候吃不饱饭,那个时候穷,也阻挡不住老百姓对伟人的怀念。因为他带给中国老百姓的财富真的是太多了,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也不是用金钱衡量的。”“最大 的财富是人口的增加,旧社会总是饿死人,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的100多年里中国人口没有增加,都是4亿人,30后的时候已经是10亿人。增添人口才是最大的喜事和财富。”
人民公社到底怎样?
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却未必正确。因为许多人只是从狭隘的、个人的角度来看待那个时期,常常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譬如,从“吃不饱”这一感觉出发,许多人会得出人民公社不行,集体经济搞不好的结论。加上有关媒体的宣传和专家、学者的研究等等,连农民自己也觉得人民公社确实穷。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建国时我国本来是一个一穷二白,工业仅有13%的农业大国,为什么这么不好的体制能在20多年间使我国成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工业化的国家?又为什么在这二十多年,我国增加人口从5亿人增加到了10亿人?
我们不是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吗?
那把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是不是发展了生产力?在二十多年间使人口增长了一倍左右,这是不是发展了生产力?
就农业或农村本身的发展而言,从原始种植的农业到电力化、水利化的农业;从传统种植到科学种植的农业;从养活5亿人到养活10亿人的变化,这难道不是发展了生产力吗?
从物质生产力的角度看,不说别的,仅仅就农业基础工程投入的土方量达到3610亿立方,纵然以30元一方的价格计算,那是多少万亿的工程?难道就因为这些工程不进行价值估算,就不是那个时代创造的财富?
什么叫富有?什么叫贫穷?
一个光棍,他每天都会吃得很饱,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化钱也不用做计划,随心所欲,最后呢,就成了绝户;这算不算富裕呢?
一对夫妇,他们需要抚养四、五个孩子,因而吃饭需要精打细算,用钱也要尽量节省,而到最后是一家变成了多家。那这样的家庭算不算贫穷呢?
理性地看,老百姓是富有还是贫穷,是需要按照其生存和发展能力来评价的。一个家庭如果只能维持两个孩子的生活所需,这是维持了自身的再生产,只能说不好不坏;如果夫妇两个连两个孩子的生活所需都难以满足,那这个家庭连简单的再生产都不能维持,你好意识说自己富有?如果一对夫妇两个人可以抚养三、四个甚至更多的孩子,那才是真富有的体现。
对老百姓来说,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角度看,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是最富有的时期。
1,对农民来说,最大的富有,就是有了集体这个自己的组织。正是因为有了集体,许多过去不能办到的事情,人民公社时期办到了,使我国农业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实现了从原始种植到科学种植的根本转变。
2,在集体生产过程中的农民,最大的富有,就是具有了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制度,社员,既可以通过社员大会决定生产队的重大事务和决定队长及其它队干部的任免;又可以凭借劳动投入参与生产队的生产成果的分配。这种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人民公社所独有的。
3,人民公社社员最重要的富有,是可以真正地多劳多得、通过自己的踏实劳动来满足自己和家庭的需要,满足自己的公共需要。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夫妇两个抚养三、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十分普遍。这是因为劳权制度的建立,使社员的收入既直接与自己的劳动投入情况相联系,又直接与集体生产成果相联系,形成了多劳动可以多得的生态环境。
4,人民公社社员的富有还体现在集体对困难家庭照顾和无子女老人的保障上。一些家庭由于孩子多,劳动力少而暂时陷入困境,生产队会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照顾,以度过困难期,而对那些无子女的老人,则采用五保的方式以保障其晚年的生活。
5,人民公社社员的富有表现在受教育的方面的良好环境。从没有学校到大队有小学,公社有初中、高中;从没有书读,到2-3元一学期的书杂费;对社员来说,这是一种福气。
6,人民公社社员的富有表现在医疗卫生体系的普及。社员有生了病,大队有卫生所,公社有卫生院,只有真正生了大病才需要去县城,方便而又便宜。
7,人民公社社员的富有还表现在婚娶成本很低,男女青年崇尚勤劳致富,普通人成家立业没有太大的压力。
8,人民公社的富还表现在具有一支真正为人民服务,与群众相联系的社队干部队伍。干部深入社队,与农民同吃、同劳动,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良好的风气。
……
过去有许多人觉得生产队不自由,不能随便脱离工作岗位,难以转移到城市工作。而当现在的农民不得不抛妻弃子,外出打工时,看法发生了反转,忽然觉得过去那种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安居乐业的情景就是一种幸福;过去许多人觉得生产队做得很苦。但当现在的农民到工厂需要上12小时的两班倒的班时,过去的所谓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事实上看起来时间很长,实际也就干活八、九个小时,且每年还要除去刮风下大雨、赶集等休息天,又怎么比得了打工的实际工时长呢?
有许多东西,常常是失去之后,才知道其宝贵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