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十九秋,宁死不降,他对大汉朝有什么贡献?他打过胜仗吗?他似乎没有多少摸得着的贡献。但是,汉皇大加褒奖。为什么?气节!苏武守住了大汉气节!
洪承畴,大明朝辽东督师,战败被俘。大明朝以为他死节了,大加褒奖。结果,这家伙投降了。
明朝史可法,职权高,其实能力很平庸。但是,他死节了,就值得大加褒奖,受人尊敬。不是尊敬他的能力,而是尊敬他的“气节”。
钱谦益,明朝大儒,孔门子弟,天天高喊“气节”,结果,满人一来,他投降了。问他为什么不投水自杀?他说,水太凉。
张国焘,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对革命没有贡献吗?但,他叛变了,那就一文不值。
“识时务者为俊杰”,有人认为是明太祖的观念。非也。明太祖并没有说过这句话。明太祖以平民起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当了皇帝,很多人内心深处不服:一个讨饭的乞丐,又不是皇亲国戚,凭什么当皇帝?所以,称他为“朱皇帝”,那意思是蔑视。太祖怎么处理这种社会心理呢?他发明了“识时务的俊杰”一说,即元朝的将军、大臣,愿意归顺大明朝的,就是“识时务的俊杰”,就仍然重用。大明朝的朝堂上,有许多元朝旧臣,充任各部官员,甚至高居宰相。那么,“不识时务”,拒绝归顺大明朝、宁死抵抗大明朝的元朝臣民,怎么办?是不是就归为“恶人”?不是。这些人属于“不识时务的”,但也是“俊杰”。明太祖对这些人同样大加褒奖,给他们立祠堂,年年祭祀,褒奖他们的气节。
我每次去南京,中山陵、灵谷寺有时去祭拜一下,有时不去;但明孝陵、雨花台,我每次必去祭拜。我很崇敬明太祖,如果崇敬革命先烈一样。
大清朝呢?对于洪承畴、钱谦益这样的叛降者,归入《二臣传》!大清朝也重视“气节”,即使对自己的奴才,对于没有气节者,也很是看不起。
“晚节不保,一笔勾销。”这是中华史家的文化传统,这是个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共产党人严格遵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至少口头上也是遵守的。甚至还可以说,口头上,国民党蒋汪集团更加注重“气节”。蒋介石给他的好学生们,每人一把“中正剑”,用于在必要时“自裁”,就是自杀“殉国”,就是殉他蒋介石。很可惜,蒋介石的“好学生”很多,能做到“殉国”者,则少之又少。这一点很像他们的“校长”蒋介石,蒋介石本人没有气节,蒋介石的手下那帮人,自然也没有什么气节可言。
没有“气节”,又知道“气节”的重要性,又需要点“气节”,怎么办呢?那就编造自己人守气节的故事。
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编造出了许多其学生“殉节”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仿西汉“田横五百义士”故事,搞出个“太原五百完人”,还筑了个“招魂冢”,很像那么回事。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一场笑话,无法收场。要搞“太原五百完人”,首先是阎锡山你带着头自杀,可是,阎老锡自己先逃命了,让其部下自杀“守节”。自己先没有“气节”,临阵脱逃,却让别人替他“守节”,守个屁节。结果是,除了梁化之等极少数畏罪自杀外——也不是殉节,是畏罪自杀——其他人等,全当了解放军的俘虏——有些人表现良好,还当了共产党的官员。
杜聿明,算是最愿意为蒋介石守住气节的人。当了解放军的俘虏后,确实表演了一次“自杀殉节”:用一块小石头,在自己脑袋上砸了个青包。老杜进了功德林后,改造得不错,这种事,我们也不好意思出他的丑。
蒋介石,还有蒋介石的“好学生”们,不是不知道气节的重要,可惜,实在是没有什么“气节”,也不愿意守什么气节,那怕是忠于蒋介石的小气节,也不愿意守;至于忠于我中华、忠于人民的大节,那更加不愿意守。
方军长,就是蒋介石“挖掘”出来的其学生守气节的故事。当然,一方面是对外吹嘘:“大家看看,我的好学生多么讲气节。”另一方面,也有现实的考虑,那就是争取美国的某种重视:你们看看,我的好学生方军长是很坚强的,并不是投降。
不过,这个“挖掘”,实在是太生硬,把一个投降叛国的汉奸,生硬是化妆成“民族英雄”,差距实在太大,实在不好粉饰,连国民党内部都看不过去。不过,蒋介石,在上海滩当过流氓,胆子大,敢说谎,没有他不敢说的谎。只要他亲自“裁决”一下,再给方先觉发个“青天白日”勋章,就没有人敢反对了。“裁决”一下不行,那就“裁决”两下、三下,直到没有人反对为止。
于是,非常隆重是授予方某“青天白日”勋章!亲自接见,大加慰勉,多次“裁决”好学生没有投降。我说他有气节,他就有气节!谁敢反对?似乎他这么一做,就意味着方先觉是英雄就成了铁一样的事实。没有人敢反对了,所谓“气节”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样的“气节”,只能说是个玩笑,徒招时人和后人的耻笑。蒋介石把“气节”当作了个玩意,装点门面而已。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