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古称金陵的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淮河旁的夫子庙,到绿荫遮盖的中山陵,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今天的南京,古老而又充满活力,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都市重合交融一起,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但和所有经历过日寇侵华战争的城市一样,南京也有一段草木见悲的历史。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进行大肆屠杀,南京城血流 成河,30万同胞成为刀下亡魂。“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就在制造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暴行一年多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又给这个被眼泪和鲜血浸透了城 市带去了可怖的伤害——日本细菌战部队的幽灵开始在南京城闪现。
隐藏于闹市的细菌战魔窟
在日本野战部队系统中,每一个方面军均设有防疫给水部本部,每一个师团均设有防疫给水部。师团防疫给水部的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防疫,二是给水,三是地区卫生状态调查,四是机器修理。方面军防疫给水部本部除上述任务外,还承担防疫与给水相关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为部队提供标准痘苗血清、防疫与给水的训练等。
但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后,试图在必要时通过发动细菌战,以适应长期作战,弥补兵力不足的缺陷。研制细菌和承担实施细菌作战的任务,成为日军防疫给水部队特别是方面军防疫给水部本部的主要功能。挂在这些部队门口的某某防疫给水部招牌,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1936年8月,“关东军防疫给水部”(1941 年改称731部队)在哈尔滨东南郊平房镇建立,石井四郎任部队长。该部队专门从事细菌武器 生产和细菌研究,机构设立后就对中国人开始 了惨无人道的实验和残害。
和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一样,设在南京的 “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是日军实施细菌战的又一魔窟。1939年4月18日,日军在南京设立“荣”字 第1644部队,对外名称为“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
部队本部位于南京市中心的原南京中央陆军医院,西边是扬子江,北边正对着紫金 山。距基地北边不远,是通向山上孙中山陵墓的路。
日军的军用机场在路对面,为来往于1644部队总部的军事和医务人员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酒馆、艺妓馆及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日本领事馆、陆军医院、 一家日本人电影院和一家日本人开的百货大楼,都在步行30分钟的范围内,部队的各种需 求都可以就近得到满足。
细菌部队营区环绕着3米高的砖墙,墙头上架设着铁丝网和几股通电的铁丝。一支精锐警察部队每天24小时在营区内外巡逻警卫,还配备了警犬对付“逃犯”和“非法侵入者”。
为了保证基地人员不泄露细菌战机密,每一个来基地工作的人,都要签誓约书,保证不对外透露看到、听到的一切。士兵在营区内不能拍照片,在给亲人写信时不能提到1644部队,所有邮件都要接受上级检查。
临着营区南门的6层楼房是基地主楼,大楼里有司令官办公室和各个行政管理办公室。主楼后面的一幢4层楼房为副楼,绝大部分细菌战研究和人体实验都在这里进行:一层包括细菌培育室、消毒室、检水室;二层饲养小型实验动物,如虱子、跳蚤、小鼠、大鼠、地松鼠等;三层是“犯人”活体实验室;四层是监禁实验“犯人”的地方。
营区里还有食堂、仓库、细菌战实战人员训练用营房、健身房、游泳池、礼堂、兵器库、衣类消毒所、图书馆等各种设施。还有一座专门用来处理实验动物和人的遗体的焚尸炉。工作人员防护措施非常到位,工作时戴着橡胶手套和一些口鼻面罩,离开建筑物前要用消毒皂液等进行消毒。同时,工作人员每3个月需要服用含有某些免疫制剂的药丸。
除本部外,1644部队还在上海、苏州、杭州、九江、南昌、安庆、汉口等地设立了12个支队。
和731部队关系紧密
1644部队首任部队长由731部队的部队长石井四郎兼任,因此1644部队也被称为“石井 (四)部队”。石井兼任部队长期间,曾派其心腹增田知贞在南京代理部长一职。
同石井一样,增田也是细菌战的狂热鼓吹者,1941年2月他正式就任1644部队部队长一职;1942年,太田澄为第三任部队长;1943年,佐藤俊二为第四任部队长;1944年,近野寿男接替佐藤;最后一任部队长是山崎新,他的任期不到4个月,日本便宣布投降。
1644部队部队长都来自731部队,其与731部队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644部队刚成立时,绝大部分军佐、士兵 及技研人员都来自731部队,主要设备器材也多从731部队调集。因此1644部队研制细菌武器的模式几乎完全模仿平房。
同731部队相比,1644部队的规模并不大,但由于得到731部队的大力支持和石井四郎的高度重视,很快拥有了相当强的细菌生产能力。
其主要细菌培养室拥有两个大自闭桶、大约200个“石井式”培养器和50个“科哈式”锅炉,还有10个锅炉分散在几个支部。如果全部开动,1644部队一个生产周期能生产10公斤细菌。
他们还大量繁殖跳蚤,为了繁殖跳蚤,用了约100只汽油桶。随着一个个生产周期的运行,一群又一群跳蚤从这些汽油桶里蜂拥而出,被用于鼠疫实验。
九华山下的“死亡工厂”
侵华日军研究致命病菌的目的,是要实施对中国军民的细菌战,其研究成果必然要转化为批量生产,制成大量的细菌试剂,投入战场。日军在南京的“死亡工厂”就位于九华山下,为了伪装,对外称“血清疫苗制造厂”,日寇内部称其为“科学部队”,官兵多是细菌学专家和大学生。
为了隐蔽起见,无任何特别标志,平时极为机密。据当地居民说:“日本人在时,里面都是木板盖的白铁围的小房子,从来不准一个中国人进去。谁也不知里面做什么,只当是制药的。”1945年日军投降时即加以破坏。
1945年11月,南京大学生物学系助教朱洪文协助国民党政府接收该机构,发现了此处的真相。他在日记中记载:
“在接收时,那里还有 一座像一间房子一样大的高压消毒器残体,其旁装置一座大锅炉,用以供给蒸气,里面有铁 轨,一切培养细菌的材料先用车子载进去消毒,可见其制造规模的庞大。”
当时还接收了不少残余的东西,2000多只小白鼠和几百只天竺,培养细菌用的试管、平板各数十万只,细菌培养原料洋菜(琼脂)30余吨、鱼肉精膏百余箱。如果按2—3克琼脂可制造细菌悬液20—30毫升算,则日寇所余的这一批培养基就足以制造3万万毫升细菌武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