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楚灵王要做的事,要么搞砸了,要么成了楚国的隐患,那些以楚国国运为己任的大臣们有些焦虑,他们都在找机会,劝谏楚灵王改邪归正。
很快,机会来了。
公元前530年冬,楚灵王到州来(安徽淮南市凤台县)狩猎,收获满满,随后命楚国大夫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统兵沿淮河东进,讨伐徐国,借此威胁吴国。
为了避免陷入势单力孤的窘境,楚灵王北上移驻乾谿(安徽亳州),给依托陈、蔡等四座城池,建立伐徐大军的后方阵地。
正是在乾谿,某个雨雪交加的傍晚,楚灵王和右尹子革,在营帐外发生了一段非常肉麻的对话。
楚灵王问:
“早年间,楚国的开国君主熊绎和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共同侍奉周康王,但他们都得到周朝赏赐的珍宝,只有先王熊绎没有,太羞耻了。如果我问周朝要宝鼎,会给我吗?”
吕伋是姜太公之子、齐国第二代国君,齐丁公。
王孙牟是卫康叔之子、卫国第二代国君,卫康伯。
燮父是唐叔虞之子、晋国第二代国君,晋侯燮。
禽父是周公旦之子、鲁国第二代国君,鲁公伯禽。
这四个人是周朝至亲,爵位高贵,熊绎是南方蛮夷,爵位仅为楚子,周康王赏赐齐、鲁、晋、卫而不赏赐楚,其实很正常。
但那是五百年前的事,现在楚国壮大,楚灵王完全可以找回失去的尊严,故而子革答道:“现在周朝和齐、鲁、晋、卫都臣服于您,怎么会舍不得宝鼎呢?”
楚灵王:旧许(河南许昌)的土地原本属于楚国远祖昆吾,现在被郑国霸占,我能要回来吗?
子革:周朝不敢留鼎,郑国岂敢留田,一定给。
楚灵王:我修筑了陈、蔡、西不羹、东不羹四座大城,不仅赋税丰厚,还能形成稳固的V字防御区,各诸侯国畏惧吗?
子革:这四座大城的实力已足够强了,再加上楚国,那就是天下无敌手啊,各诸侯国怎么敢不畏惧呢。
这段对话实在是太肉麻了,楚灵王说什么,子革就附和什么,简直和谄媚弄臣一模一样,就差跪在地上口称“奴才”了,哪有一丝春秋风度?楚灵王的仆人析父非常不顺眼,便趁楚灵王进帐处理事情的机会,向子革吐槽道:
“您是有名望的贤人,您都做了大王的应声虫,楚国还有什么希望啊。”
子革没有过多解释,只说了一句:这只是劝谏的铺垫,你等着吧。
不久,楚灵王从营帐出来,正好楚国左史(史官)倚相路过,楚灵王难得说了一句好话:“此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个称职的史官。”
听到这句话,子革知道,劝谏的机会到了,马上回了一句:
“周穆王曾经放纵欲望环游天下,祭公谋父写了一首《祈(qi)招》,劝周穆王克制欲望遵守礼法。我问倚相,这首诗写了什么,他做为史官竟然不知道。依我看,倚相不是称职的史官,一般般吧。”
子革的这句话,其实是以《祈招》做诱饵,希望引起楚灵王的好奇心,让他主动提问,然后用《祈招》的诗意进行劝谏。
果然,楚灵王上钩了,立即问子革:那你知道吗?
子革说:“我自然知道。《祈招》是这样说的——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意思很明确,国君要克制欲望,为人民服务。
《祈招》的诗意,楚灵王听懂了,子革的劝谏,楚灵王也接受了。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楚灵王寝食难安,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过往。
但楚灵王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即便接受了正确的意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楚灵王也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所以《春秋左传》写道——“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以上便是《古文观止》第二卷的第十四篇文章——《子革对灵王》的解析。
不过,无论楚灵王是否接受正确意见,能否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他都没有机会了。
一场颠覆楚灵王的政变,正在楚国酝酿。
5
早在楚灵王即位初年,楚国内外的各方势力就在等着他败亡、死去,再经过这么多年的倒行逆施,他们受到的伤害进一步加深,于是他们决定,不等了,主动送楚灵王去见列祖列宗。
现在楚灵王驻跸乾谿,正是动手的最佳时机。
因为乾谿远在江淮地区,距离楚国的郢都非常遥远,这就意味着楚国国内空虚,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楚灵王根本来不及救援。而只要夺取郢都,楚灵王就失去权力基础,成为流亡国君。
公元前529年春,反对楚灵王的政治势力,动了。
他们的政变行动,分为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越国大夫常寿过出兵,牵制楚灵王。
前文说过,楚灵王在申城会盟诸侯的时候,羞辱了越国大夫常寿过,后来伐吴也劳而无功,这让常寿过非常恼怒。
除此之外,楚灵王那种简单粗暴的行事风格,也让很多人不爽。
国内方面,楚灵王做令尹的时候,诛杀了大司马薳掩,即位以后又掠夺薳掩族人薳居的田地,引起整个薳氏家族的怨恨。他重用若敖氏的斗韦龟,但因为不愿意斗韦龟的实力膨胀,便掠夺了他的封地中犨(chou),顺便夺走其子斗成然的封地。
可能是出于补偿心理,掠夺了斗氏父子的封地以后,楚灵王又任命斗成然为郊尹,成为管理郢都郊区的大夫。
国外方面,楚灵王灭陈之后,命公子弃疾把许国迁到陈国的夷城父,同时让许国大夫许围到郢都做人质。楚灵王宠爱来自蔡国的蔡洧,但在消灭蔡国的时候没有保护蔡洧的家族,导致蔡洧的父亲战败身亡。
楚灵王这次东行,许围和蔡洧都留在郢都。
这些深受楚灵王迫害的人都凑到一起了,楚灵王又远在江淮,此时不反更待何时?于是他们给越国大夫常寿过写信,煽动常寿过起兵造反。
常寿过见楚国的一群实力派要颠覆楚灵王,深思熟虑之后,感觉事情的成功率较高,便答应他们,然后起兵攻克固城、息舟。
固城和息舟是两座城池的名字,具体在什么位置,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固城是河南信阳的固始县,息舟是河南信阳的息县,这两座城池在淮河两岸,正好能切断楚灵王回郢都的路。
另一种可能,现在的江苏南京高淳区,有座春秋时期的固城遗址,楚灵王曾到过这里,并修建行宫,做为楚国在长江以南的军事据点,后人称为楚王城。
如果常寿过攻克的是长江南岸的固城,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攻占楚国领土,把楚国势力赶到长江以北。
威胁吴国,开拓越国的势力范围。
兵临长江,牵制江淮地区的楚灵王。
按照常理推断,春秋晚期的生产力以及越国的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常寿过在短时间内奔袭到淮河,所以我判断,常寿过攻克的固城和息舟,就在江苏南京一带。
不论我的判断对不对,但结果是确定的,那就是驻跸乾谿的楚灵王,被牵制住了。
第二条主线是,楚国的公子弃疾联合陈、蔡遗民举兵南下,攻占郢都。
二十年前,因为涉嫌贪污腐败的问题,楚康王诛杀了楚国令尹子南,以及子南的宠臣观起。事后,观起之子观从逃往蔡国,侍奉蔡国大夫声子之子朝吴。
尽管观从重新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这件事,导致观从对楚国充满愤恨。
而楚灵王消灭蔡国,剥夺了朝吴的既得利益,又让朝吴对楚灵王不满,非常希望复兴蔡国,恢复家族的世袭大夫地位。
于是,就在常寿过攻克固城和息舟的同时,观从向朝吴说了一句:“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请试之”,现在不趁机恢复蔡国,以后就没机会了,我们动手吧。
朝吴很清楚,复国的时机转瞬即逝,便同意了观从的意见。
随后,观从开始串联。
楚共王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楚康王、楚灵王、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
后来楚康王薨逝、楚灵王弑君自立,因为害怕受到迫害,公子比便流亡晋国、公子黑肱流亡郑国,公子弃疾则受到楚灵王的重用,统兵消灭陈、蔡,受封为蔡公。
于是,观从以公子弃疾的名义,召回公子比和公子黑肱,等两人到了蔡国故地,观从才把起兵的真相告诉他们。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子比和公子黑肱就没有退路了,只能和观从、朝吴结盟,然后裹挟着统领蔡国故地的公子弃疾,正式起兵造反。
面对这样的突然变故,蔡国遗民的心情很复杂。他们不愿意做亡国奴,但又害怕复国失败遭到楚灵王的报复,人心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人准备逮捕观从,献给楚灵王。
这个时候,朝吴展现了他的真正实力。
他站出来向蔡国遗民说:“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且违上,何适而可”——如果你们要为楚灵王献身,就不必追随公子弃疾起兵,坐观成败即可。可如果你们想复兴蔡国,重新营造安定的环境,不如参加这次伟大的行动。你们自己决定吧。
朝吴是蔡国的老牌贵族,尽管蔡国已经亡国,但楚灵王没有改造蔡国,所以朝吴仍然拥有极强的声望和号召力。
蔡国遗民见朝吴都参加了反楚灵王的行动,心想“你都不怕,我们怕什么”,基本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大喊一声“与之”,选择了支持公子弃疾。
蔡国遗民的态度,极大的感染了陈国遗民,于是陈国遗民也参与进来。
就这样,陈、蔡遗民成为反楚灵王的最大支持群体,此次政变的最强后盾。
紧接着,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斗成然、朝吴统帅陈、蔡、东不羹、西不羹、许城、叶城的楚军,以及薳氏、许围、蔡洧、斗成然的家族私兵,浩浩荡荡的向郢都前进。
受益于楚灵王的不得人心,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便顺利占领郢都,然后根据“立嫡立长”的继承原则,拥立公子比为楚国国君、公子黑肱为令尹、公子弃疾为司马。
这次行动的唯一流血事件,可能就是诛杀楚灵王的太子禄和公子罢敌。
那陈、蔡的反楚灵王势力,为什么和郢都的反楚灵王势力,共同攻取郢都呢?
唯一的解释是,斗成然、许围、蔡洧、薳氏没有大义名分,他们的家族私兵又不能和楚军抗衡,于是他们北上支持公子弃疾等人,获取大义名分,两军会师扩充实力,再南下攻入郢都。
考虑到公子比曾流亡晋国十余年,那么我们可以判断,晋国在反楚灵王的行动中,也扮演了支持者的角色,否则不可能放公子比回国。
明白了这一点,晋国的谋划就呼之欲出了——
当初同意楚灵王会盟诸侯,而且一次次的退让,目的就是利用楚灵王骄横跋扈的性格,引导他一步步走向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现在楚灵王的末日到来,如果公子比能继任楚国国君,自然会感激晋国、拥护晋国做天下霸主。如果公子比不能做楚国国君,晋国在这次行动中的支持态度,也能为晋国和新任楚国国君联络感情,奠定政治基础。
等这一切尘埃落定,观从统兵到乾谿通报政变成功的消息,并向随楚灵王东行的楚军下达最后通牒:“先归复所,后者劓”——率先拥护楚国新班子的,归还田产、房产、资产,冥顽不灵者,处以劓刑(割鼻子)。
这句话,彻底动摇了楚灵王的军心。
楚灵王回师到訾梁(河南信阳)的时候,随他东行的军队一哄而散,楚灵王沦为孤家寡人。
大势已去,不可挽回。
子革问楚灵王,要不要逃离楚国,以后再做打算?但楚灵王说:“大福不再,只取辱焉”——
一国之君流亡国外,就要在屈辱中度日了。更何况,晋楚争霸数十年,天下非晋即楚,楚灵王做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楚国的盟友不可能收留他,晋国的盟友更不可能收留他。天下之大,已无楚灵王的容身之地。
走到生命的终点,楚灵王难得清醒了一次。
见楚灵王是这样的态度,子革便不再犹豫,跑回郢都,向楚国新班子效忠。
而众叛亲离的楚灵王,漫无目的的游走在江汉平原,最终遇到芋尹申无宇之子申亥。5月,楚灵王在申亥家自缢而死,申亥给他收尸入殓,并用自己的两个女儿给楚灵王陪葬。
“你楚灵王可以不仁,我申亥不能不忠。”
至此,楚国结束了十二年的楚灵王时代。
6
经过楚灵王的十二年折腾,楚国已是声名狼藉。
于外,没有哪个诸侯国愿意承认,楚国有资格做天下霸主。于内,一句“民患王之无厌”,足以说明楚国人民的日子有多么悲惨。
而在反楚灵王的政变中,楚国丧师失地——
越国攻占固城和息舟,楚国在长江以南失去军事据点。
吴国趁楚灵王撤军的时机,大败楚军并俘虏楚灵王派出的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随后又攻占州来,淮河至长江的大片土地,成为吴国的势力范围。
公子弃疾等人回师郢都,放弃陈、蔡、东不羹和西不羹,并带走驻守四城的楚军,V字防御区彻底败坏。
这三场变故,导致楚国的势力范围大幅缩水,再无羽翼伸展、垂头中国的战略态势。
楚国,元气大伤。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楚灵王的势力政变成功以后,首要任务是梳理人事、整顿内政,恢复楚国的元气。
有资格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唯有公子弃疾。
因为政治人物要梳理人事、整顿内政,进而推行自己的政策和路线,需要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的支持,否则的话,他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而自从逃离楚国,公子比、公子黑肱就和楚国的政治势力断了联系,他们只是年纪较长,反楚灵王的势力又迫切需要一个对等的招牌,才机缘巧合的出任楚国国君和令尹。
即便公子比和晋国的关系深厚,回楚国的时候,晋国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随他南下,对他的支持仅限于外交层面。
可以说,公子比和公子黑肱既没有国内的政治盟友,又没有强大的外援,正常情况下,楚国国君是轮不到他们的。
但公子弃疾就不一样了。
他没有流亡国外,在楚国深耕了十二年,和楚国的各方势力都比较熟悉。统兵消灭陈、蔡,给公子弃疾赢得巨大的军功和威望。陈、蔡两国遗民支持公子弃疾反楚灵王,又把公子弃疾和陈、蔡的政治势力捆绑在一起。
而在反楚灵王势力的内部,核心人物斗成然,原本就是公子弃疾的旧部——“蔓成然故事蔡公。”
蔓,后来成了斗成然的封地,斗成然可称为蔓成然。
蔡公,即公子弃疾。
这就意味着,郢都的反楚灵王势力渡江北上,和公子弃疾会师,极有可能出自斗成然的谋划。政变成功以后,以斗成然和公子弃疾的关系,反楚灵王的各路势力,大部分都会选择站在公子弃疾一边。
可以说,军功卓著的公子弃疾是陈、蔡、楚国旧势力、反楚灵王势力的总代表,buff叠满了。
可能正是明白这一点,观从建议公子比诛杀公子弃疾的时候,公子比无奈的说:“余不忍也。”
观从提出这项建议,无非是发现公子弃疾实力雄厚,他这个常年流亡蔡国的孤臣,在楚国的根基太薄弱,和公子弃疾的支持者竞争,没有任何优势。只有支持同样实力薄弱的公子比,他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公子比的“不忍”,有可能是顾念手足之情,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更有可能是“不敢”。
公子比不忍或不敢杀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可一点不客气。
那时,楚灵王的死讯还没有传回郢都,众人不知道他是否能找到支持者,回来平定反对势力,所以非常惊恐,每天晚上都有人一惊一乍的喊“王入矣”,吓的众人心惊肉跳。
公子弃疾,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除去政敌。
5月17日,公子弃疾派出大量亲信,到郢都大街上高呼“王至矣”,营造楚灵王即将进城的假象,郢都瞬间一片混乱。
等到郢都人马相踏、鸡飞狗跳的时候,公子弃疾感觉火候差不多了,便命斗成然通报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已经被国人杀了,你们也早做打算吧,如果及早自尽,可以免受楚灵王的羞辱。”
正在此时,旁边有人跑过,边跑边喊“众至矣”,仿佛是在证明斗成然的话属实,催促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尽。
在这种激烈的氛围中,两人根本来不及思考,直接拔剑自尽。
次日,公子弃疾改名为熊居,即位为楚国国君,史称楚平王。
从楚平王清除政敌的手段来看,他不仅是军功卓著的大将,更是操纵舆论、掌控人心的高手,放到现在也是一个优秀的宣传部长。
就这样,楚灵王时代顺利过渡到楚平王时代。
而掌握楚国最高权力之后,楚平王立即发布了五道命令,开始梳理人事、整顿内政——
任命斗成然为令尹,培植亲信势力。
同意陈、蔡复国,兑现起兵前的承诺,消解陈、蔡的反楚势力。
赏赐贫苦罢免苛政,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
赏赐功臣,团结反楚灵王的各路势力。
赦免罪臣、举贤任能,团结楚国的旧势力。
通过这五道命令,楚国内外的人心迅速安定,以最短的时间摆脱了楚灵王造成的危机。
但楚灵王给楚国造成的危机,证明晋国应对楚灵王的退让战略,取得极大的成功,天下霸业自此离楚国远去了。
就在楚平王忙于国内事务的时候,公元前529年7月,刚刚即位三年的晋昭公,便统帅四千乘战车南下,到平丘(河南封丘)和齐、鲁、卫、宋、郑、曹、刘、莒、邾、滕、薛、杞、小邾等诸侯国会盟,再次奠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强大的楚国,到底是被楚灵王这个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妖孽给作的衰败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