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二·九”七十周年活动简讯
嘉宾:
武光(北航首任院长,原社科院副院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肖衍庆(北京日报同心出版社原社长,著名长篇小说《双水峪》)
时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韩德强(北航管理学院教授)
时间:2005年12月10日上午9点半
地点:北大资源宾馆三层1308室
主办:书社
值此12·9爱国运动七十周年之际,武光、肖衍庆两位老同志来到书店,和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同学进行座谈交流。青年教师时迈、韩德强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武老先给大家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两次抗日爱国运动:9·18学生运动和12·9学生运动。接下来肖老以他自已为例,生动详细地描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改造心路。两位老同志的发言引起了到场同学们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发言,围绕着共产主义信仰、知识分子改造和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和争辩。时迈老师听完大家的发言后,鼓励同学们继承12·9运动的宝贵精神遗产,关心国家大事,同时要做好平时的工作。韩德强老师则针对“愤青”现象,简短而鲜明地提出了关心国家首先要站稳立场,肯定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武老首先回顾了抗日时期两次重要的爱国运动。其中重点回顾了9·18事变后的学生运动,这是一场轰轰烈烈、影响广泛的运动。爱国学生强烈要求国民党举旗抗日,最后蒋介石被逼下野,可以说威力巨大。武老称赞9·18学生运动是“空前绝后”的,声势超过“五·四”运动和后来的历次学生运动。但因运动犯了“立三路线”指导下的左倾盲动错误,被认为不宜宣传,所以一直以来鲜为人知。后来的12·9运动则吸取了9·18运动的经验,增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工农一致抗日。武老认为9·18学生运动虽然有左倾错误,但成绩是主要的,在中华民族临难之时发出了奋起抗争的呐喊,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接下去,肖老指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也是12·9运动中很大的特点,只有与工农结合,才能避免左倾错误,大大增强运动的力量。谈到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改造,肖老以亲身的经历为例,详细讲了自己从1957年上北大开始,一直到文革期间下乡劳动的过程中,思想认识提高的三个阶段。总结起来分别是:破除个人主义、破除“劳心者治人”的思想、破除名和利。肖老说,小说《双水峪》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以他长期接触的劳动人民为原型来刻画的。小说中的下乡干部杨立伦身上,则有肖老自己的影子。
比较肖老和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与实践经历,同学们感到今天的学校教育总体上是脱离实际、脱离劳动、脱离群众的精英主义教育。说是“精英教育”,却缺乏共产主义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家各顾各,一盘散沙。大学生自以为是特殊阶层,高人一等,但现实中是一毕业就沦为打工仔,连生存都很艰难,于是又发现自己其实不是什么东西。说是“精英教育”,却对社会认识浅薄,实践条件受到限制。老师讲课多是照本宣科,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许多人感到郁闷,在游戏和懒觉中混日子,过起了“猪一样的生活”。就拿纪念12·9这样的活动来说,学生会只会搞搞文艺活动,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
对此现状,与会的同学们不仅表达了不满和担忧,也要求改变。首先是信仰,有同学简要比较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区别,共产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的;而武士道则是盲目忠于皇权的封建意识,是对统治者负责的。历史上,侵华日军信奉武士道,但最终被忠于人民的革命战士打败了。其次是自身定位,大学生不是独立出来一个阶层,不要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眼光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把工农群众看作不如自己。要把大学生的架子撤下来,向群众学习,站在工农群众的立场上,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要知道离开了工农群众的知识分子其实什么都不是。最后是实践问题,既要做社会调查实践,又要做自身改造的实践。实践不仅是外在的观察,更重要的是进入角色来理解。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不满现状的有理想的人不能再过“猪一样的生活”。要知道各种虚荣心、个人主义和等级观念的思想在自己的头脑里面都会有,如果不把自己放到批判对象中去,就不会彻底,还会犯别人犯过的错误。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对现在国内外的事情得出自己的认识,同情于工农。言行举止要体现出青年人的朝气、热情、感召力,要能鼓舞人。
快到结束的时间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觉得要谈的内容还有很多。时迈老师总结今天的活动主题,希望大家继承12·9的爱国精神,树立信心,警惕个人主义思想,认识大环境,调节好自身矛盾。韩德强老师也作了简短发言,给“愤青”概念作了栓释,肯定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会后,武老赠给同学们一本记载他在革命年代工作经历的书《征程花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