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量税收流失
截至2004年底的统计数据,2004年度国家税收高达2.5万亿元,比前年增加千亿以上,总收入和增收额都刷新纪录。但是,国家税务总局估计,外资企业利用各种手法偷漏的税至少有1000亿。
按照现行税制规定,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都是33%,但实际上,各地纷纷对外资提供减免税优惠或费用扣除政策,诸如前三年免税,第四年减半,第五年减1/4等等方式,导致外资企业在中国平均纳税率大约只有15%。而内资企业则无任何优惠。
尽管已有诸多优惠,但外资企业偷税避税仍十分普遍,手法也五花八门。许多外资企业一方面连年报称亏损,但另一方面又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这种“假亏损”、“零利润”的手法,实际上是利用偷漏的税收而使企业“长亏不倒”。
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行业及产业逐步对外开放,内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税率上的不平等暴露出种种恶果:一是明显地以国家利益补贴外资,损害内资的公平竞争能力;二是鼓励内资向外资学习逃税方法;三是有越来越多的内资,想办法变成假外资,导致资金外流,造成国家损失。
过分依赖出口受掣肘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过分依赖进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在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包括采取种种惩罚性措施,征收几倍乃至百倍的惩罚性关税,损害外贸利益。再比如,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收益汇出越来越大,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另外,由于净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为了防范投资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得不用作美国国债投资,而海外投资总体收益不高。从1999年以来,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年中激增,中央银行外汇存款迅速上升,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此外,2003年我国外贸总值8000多亿美元,其中60%以上来自加工制造业,2004年已逾万亿美元。这些加工业多数由外资控制,因此,形成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外商在华投资方式,已由过去的合作、合资为主,过渡到现在的外商独资和控股为主。2003年新批外商独资企业项目26043个,比上年增长21.51%,实际投资金额333.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3%;合资企业12521个,实际投入金额153.92亿美元。两者规模占当年外资总投入的91%以上。外商独资或控股的企业愈来愈多,它们的行为多以本国利益为主,因而对东道国造成企业垄断。
据商务部《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的统计,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中,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占有1/3以上的市场份额。譬如感光材料行业,自1998年以来,柯达出资3.75亿美元收购全行业,迅速获取中国市场的最大份额;2003年10月又斥巨资收购了乐凯20%的国有股,从而全面控制了中国的数码冲印市场。再如,微软公司在中国操作系统市场,占了大约95%的份额;英特尔在中国CPU市场占据大约85%的份额;思科在中国的集线器、转换器和路由器市场占据约60%份额。
跨国公司控制市场
跨国巨头通过知识产权策略支配合,通过排他渠道策略和供货策略控制下游的本土厂商和零售商,使竞争对手和中国本土产品无法有效地通过销售渠道进入市场。
中国加入WTO承诺,到2004年底之前开放商业流通业。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已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先进管理经验,抢占中国市场。在广州、上海、南京、深圳等地的繁荣商业地段,“洋超市”拉走了大批客流。据悉,早在几年前,几乎全球知名的跨国零售巨头,都已大踏步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已抢占80%以上的超市生意。
核心技术不肯转让
截至2003年10月底的统计,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超过260家,中国成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是,这些机构并非为中国服务,而是为了自身商业利益拓展市场。以汽车产业为例,从1986年确立为支柱产业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大量引进外来合,虽然中国的股份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外商一直不肯转让。以市场换技术,借助外资将中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恐难实现。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外商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垄断控制也越来越明显。乐观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必经之路;悲观者则认为,“洋垄断”将左右中国未来的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银湖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