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竞争国际化”之恶果
王 磊
过去的2005年,人们的目光几乎完全被中国企业大举进行海外并购激起的波澜所吸引,中海油的遗憾、海尔的退却以及联想的进击和中石油的胜利,似乎都在证明着一个事实:中国企业已经长大,它们已经能够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参与竞争。然而,回过头来观察,在我们国门内这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中,跨国公司攻城掠地的步伐也同样加快了。
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刚刚发布了“2005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其中印度钢铁大亨米塔尔公司收购华凌管线和凯雷投资收购徐工机械集团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跨国公司蛰伏已久的扩张冲动。在这两起并购案例中,收购者是跨国公司或跨国投资基金,被收购者则是国内市场在某行业具备相当实力的地方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
早在去年年初,“徐工收购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当时,最强有力的并购者是美国机械制造巨鳄卡特彼勒公司。但全球排名第六的私募股权基金凯雷投资后来居上,得到了徐工机械这块“肥肉”——它是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卡特彼勒也没有空手而归。稍早时候,它收购了山东工程机械公司,而且开始向中国另外两家资质相当不错的机械制造公司三一重工、厦工机械发出并购意向。北大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的担忧是,中国只有徐工、柳工、厦工、三一重工等为数不多的工程机械强势企业,“没有了他们,整个行业就完了”。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和核心,被称为“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如果中国的装备工业完全让外资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样的担忧绝不是多余的。而且,凯雷作为投资基金,最终的目标就是谋求资本升值和回报,也就是说,在收购徐工之后,凯雷必然要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将徐工卖掉,而最有竞争力的买家仍然是类似美国卡特彼勒这样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推断,跨国公司谋求控制中国机械制造行业垄断地位的可能性显然增加了。
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揭示了一个可怕的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长很快,同时大量依靠进口装备,目前进口装备投资总量占GDP的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纺织机械设备、数控机床,都依靠进口。大量进口装备养肥了跨国公司,挤占了国内有限的市场份额,使得本国装备工业严重被削弱,从而使国家装备工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产业升级目标更无从谈起。
据他透露,目前我国装备工业的核心企业多数是地方国有企业,因多年受到进口装备冲击,国家支持不足,缺乏研发资金,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加大。国企困难确实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超前市场压力,才是这些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当市场不断被进口产品侵蚀,本土企业不断被边缘化,于是不得不进行股权改制,希望通过内部机制革新增加竞争力,而恰恰在这个当口,跨国公司打着“帮助国企改革”的旗号来了,通过“合理合法”的并购,轻易地消灭了本土潜在的市场竞争对手。这样,“经过外资改造的国企”,就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条上某个可以随意把控的环节。这种“恶性循环的潜规则”,其实在我国许多重要行业都能发现。
显然,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指责声中,地方政府出售国企过程中对民营和私人资本的警惕性提高了,于是,在财力、技术、品牌等方面更具优势的跨国公司或跨国资本,越来越受地方政府的青睐,这样还可以兼收引进外资、增加政绩的成果,何乐不为?目前,很多地方的国企产权改制的“招商引资”目标,竟然都锁定在“全球500强”,这种好大喜功冠冕堂皇的举动,很有可能断送我国很多关键行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可能。
不要忘记,在市场竞争中,被收购就意味着死亡,还何谈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必须拥有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在绝大多数行业能够建立控制核心技术、控制股权、控制品牌的优秀企业,实现这样的目标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而那些盲目认为“越开放越繁荣”、“外资越多发展越快”的幼稚想法,可能会起到瓦解国人竞争意志、进而损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反作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