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2日下午全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在北京东风宾馆举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研讨会”,老中青三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恩富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者是改革的首倡者和支持者。其他与会学者辨析并批驳了企图误导我国改革方向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和政策,并反思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自身原因。最后,大家形成共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要坚持追求真理的原则,本着为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努力提升发展面向中国当下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水平,与社会公众和媒体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下面是首都师范大学董正平教授的书面发言稿:
产能过剩的症结:需求不足抑或分配不公
董正平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总供求失衡引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及通货紧缩压力加大。产能过剩是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结果,既加剧了国内资源性产品匮乏和生态环境恶化,又加剧了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供应紧张和出口扩张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但近年来国内市场消费率不断下降,不仅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的增长速度,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消费远未起到释放过剩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走出时下的产能过剩困境,其重心应放在提高城乡居民的有效需求上,主要是扩大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核心是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收入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上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一般说来,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收入阶层消费倾向的差别。低收入阶层是一个社会中消费倾向最高的群体,其收入用于消费的份额远大于高收入阶层。就这一点来说,需求不足本质上不是消费问题,而是收入问题。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收入低且增长慢,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其所占消费市场份额必然减少,社会的最终需求必将面临长期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由于企业库存增加和开工率下降,劳动者收入减少、失业威胁增大,为防范经济风险,低收入阶层不得不节衣缩食,被迫减少即期消费,增加谨慎性储蓄,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下降使总供求失衡的矛盾更加尖锐,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停滞和通货紧缩的压力。
事实表明,经济高速增长不等于经济协调发展,市场机制不仅不能自发地引导实现经济总量平衡,也无力解决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外部不经济”问题,更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和城乡间、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如果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不对市场经济加以引导控制,都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恶化、贫富悬殊、社会分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都会陷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困境,甚至酿成经济危机。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2005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700美元,按照一般规律,工业化加速和经济体制转型不仅带来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更使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明显增多。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否则,发展就失去了意义,甚至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抓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把“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长处和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特点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要求,需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是因为,单纯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仅靠市场力量也难以引导稀缺资源流向不具比较优势的农业或农村。因而要在政府主导下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
第二,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中,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政府则对市场进行调控引导。除了统筹安排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既定政策的目标区域转移外,政府还应加强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和合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扶持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鼓励东部发达地区支援和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
第三,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除了要增加政府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还要认真解决城市化发展中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广覆盖、低水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对养老、医疗、再就业的安全感将显著增强,改善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减少谨慎性储蓄,增加即期消费,取得保持社会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双重效果。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优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区域和社会各阶层协调发展,维护公平公正,实现社会和谐,是政府应该负起的责任。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切实纠正政府职能的定位失误,“越位”应该退出,“错位”必须纠正,“缺位”需要填补,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