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子课题成果
《共同富裕经济学》出版座谈会
(发言摘录)
一、李炳炎教授对其新著做一简要的介绍:
首先真诚地感谢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负责人李长征同志和各位同志,感谢你们为座谈会所做的操劳。真诚感谢各位著名的专家,今天与会的很多都是经济学界重量级的专家。同时感谢各媒体,报社、杂志社和网站的同志拨冗参与。感谢为我这本书出版辛劳的经济科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
杨圣明老师去年十月份请刘国光老师到贵州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15届年会上做报告。我当时作了一个即兴讲演,引起经济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周秀霞同志关注。并且在李长征同志盛情邀请之下,我有幸参与这一由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使这本书能作为这一项目的子课题成果出现。本书共38万字,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4月出版,第一次印刷5000册。出版社也非常关注。并感谢多位专家对书稿提出的非常负责的修改意见。
(一)本书研究任务: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出现明显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扩大,贫富分化严重,并且势头难以遏制。这很令人担心。根据前两年的民意调查,这已经成为群众最关心的头号问题。
面对这一形势,人们、特别是有良知的学者不禁反思: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出现收入差距加大,什么原因?如何遏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从先富论走向共富论,是一个发展战略的调整。如何调整?如何制定消除贫富分化的具体的政策?如何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实现的机制如何进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问题在脑海中已思考许久,因此借本书写作试图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与运作机制。
(二)本书主要内容和特点:
本书38万字,共有十五章,分成三篇。
上篇为理论分析。首先于导论中表述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以及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更加注重公评”转折的理论分析,并阐述了共同富裕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建的学科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研究了现实的贫富悬殊。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比较全面地对现实的收入差距悬殊情况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原因。
第三章是共同富裕思想渊源的分析和回顾。
第四章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五章对公平和效率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树立了公平效率观,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西方经济学的公平效率观。
中篇从第六章到第十三章,分别阐述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其中第七章是我独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分析如何建立利益分享的经济运行机制。
第八章是我对扩大中等收入居民比重的一个新的理解,认为应使工人阶级的主体成为中等收入阶层。
第九章是在近些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对国企改革模式创新,即“工人自治,期股买断”,走向工人所有制的股份制。这一模式克服了当前国企改制造成的工人下岗、国有资产流失和生产要素被破坏的问题。这一新模式有待于政府的发现和利用。
接下来是关于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问题。第十二章是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的问题。
第十三章是对第二篇的总结,重新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应该指出,第十二章只是一个初步的思路,有待于继续完善。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下篇是两个案例,一个是南街村,一个是华西村,他们坚持了集体经济没有分田到户,并实现了共同富裕,并对这种模式的推广进行了讨论。
本书的特点在于,第一来源于生活实际,从对现实的分析中汲取结论;第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搜集吸收了古今中外共同富裕理论的有益成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解决问题工具;全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红线,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把消除贫富分化作为目标。所以本书也是“人民经济学”的一种呐喊。
(三)现实意义:
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关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专题会议。学习了中央精神以后,就本书谈五点体会:
体会1: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分析工具。马克思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方式,所有制决定经济社会形式。所以不能就分配谈分配。按照这一理论,本书的灵魂在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延伸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体会2:本书有一条红线,这就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特别突出按劳分配为主体作为改革分配制度的一个原则,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为重。
我认为工人阶级收入应包含三部分:第一,工资;第二,工人持股股息收入;第三,劳动力产权收入。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应该与资本要素同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即劳动力产权的报酬。工人应该得到的部分应该全部实现。
体会3:中央提出调整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缓解地区间和不同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本书围绕这一主题作出了大量分析,中篇各章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其中对所得税中个人所得税作出了详细的论证。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做出了新的论证,那就是应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不能以资本所有者作为中等收入者主体。这是因为在我国居民中,工人农民占大多数,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状况决定着我国社会的走向。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令人关注,我曾在另一本书《中国企改新谭》中详细分析过,是部分的雇佣化、贫困化和弱势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实现。
体会4:中央采纳刘国光教授的意见,指出在发展经济基础上更加重视公平。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要重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问题,只有劳动者得到他们应得的收入部分才叫公平,撇开劳动者谈公平偏离了主题。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不解决谈何社会公平。
体会5:中央指出要找准切入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本书对此进行初步探索。我认为切入点在于初次分配,而不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侧重二次分配是误导,靠三次分配更是不可靠,然而初次分配的决定因素在于所有制。
另外,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应优先解决工人阶级就业和待遇问题。切入点找不对,危害更大。因此要优先解决工人阶级失业问题,要把国有企业搞好,要清理要追回流失的国有资产。不然社会不稳定。我研究了俄罗斯经济改革,俄罗斯私有化后产生了暴富,下一届领导上台就先处置暴富,以平民愤。所以我的共同富裕经济学的立场是站在工人阶级一方的。
这本书是对中央号召的响应,希望能得到各方的关注
我的书中难免有很多缺点,请诸位专家给予指正。
二、李长征研究员发言:
通过炳炎同志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他研究的是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通过对该子课题和母课题,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规律的研究”我们深信,公有制为主体是有其客观发展规律的。实现共同富裕也有其客观规律必须遵循,比如生产条件分配决定产品的分配。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必须重视、依靠初次分配。事实证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但没根本解决两极分化问题。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1990年12月24日在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中所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开始就讲,总有一天要成为改革的中心问题。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有可能出乱子。我国现在各种矛盾发展没有?是什么状况?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小平同志既看到了今天也看到了明天,所以母课题和子课题也是为今天和将来进行的研究。
当然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炳炎同志的成果比较及时,很适应现在大形势的需要,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思想路线正确的观点需要进行大力宣传,弘扬正确的观点,批评错误的观点,以提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
虽然我们大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由于研究的问题都很前沿,各种观点还不成熟,欢迎大家指正。
下边请各位专家发言。
三、李成勋研究员发言:
首先祝贺《共同富裕经济学》出版,同时感谢课题组邀请我来参加这个座谈会。
我最欣赏炳炎同志的,是他那种很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他作为工人阶级的经济学家有很多的作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本书中。
由于的邀请,让我写一个序,我没有推辞。因为我觉得应该为这样的一个著作来呼吁。
在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过程中,在理论上、在政策上有许多的调整。应该说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产生了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两大矛盾:一个是贫富矛盾,贫富差距很大,例子随处可见,并已经演化为阶级关系,一部分人可凭借占有要素来占有别人的劳动,其深层隐藏着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另一个矛盾是部分官员腐败同人民的矛盾,它严重损害着党群关系,贪官与大款相勾结共同欺负老百姓。因此,中国改革发展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不能简单地说发展,还有一个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新的领导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非常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深刻的。同样改革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改革观,并不能用改革代替一切,还要看改革的效果如何。因此我认为还应到有一个科学的改革观,即以人为本,创新统筹求共富。是与科学发展观相对应的。
同时还要划清界限。一个是划清和保守的界限,共有六条标准:第一、我们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主张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只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不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我们既坚持社会主义又承认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只坚持传统的社会主义而不认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我们主张改革开放又主张反思改革,而不是反对改革本身;第四我们既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又主张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只主张发展商品经济不主张发展市场经济;第五我们既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而不是只赞成公有经济不赞成非公经济;第六我们主张开放,主张吸收外来文明,不主张闭关自守。
但我们和资产阶级自由派也是有界限标准的:第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第二,我们主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公平竞争,他们主张消灭国有企业、全面私有化;第三,我们主张兼顾公平和效率,他们主张效率永远是第一;第四,我们认为应该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而他们认为党是非法的,必须执行轮流执政的多党制度;第五,我们认为广大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认为企业老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党应该向资本家敞开大门;第六,我们主张应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们主张要和西方一体化。
这两方面的分歧就是中国改革走什么道路的分歧,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这两大矛盾虽然尖锐,还是内部矛盾,不能代替中央认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因为我们的经济还在高速发展,说明这些矛盾还没有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然而不能等到出现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社会发生动乱,那将悔之晚矣。
四、戴园晨教授发言:
我们的理论界也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之中,有着很大的分歧。我完全同意成勋同志对三种理论观点的概括。炳炎同志这本书对完整地贯彻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有着很大的意义,我看了之后有很多感想。自由派是以强调效率为名来推行他所有的政治主张,因此我就集中谈谈这个问题。
我非常拥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注重公平的主张。我认为公平优先并不是不要效率。效率本来、从来不属于分配问题,我们一度主张效率优先是为了反对平均主张。实际上效率不是分配问题,要提高效率最主要的是要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没有成为现实。
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还跟人力资本的投入有联系。打工者的工资长期没有大幅的提高,很多地方还实行“血汗工资制度”,而工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第一,我对工会给予厚望,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提高工人的人力资本,提高社会效率。第二,我认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效率的提高。发达国家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他们人力资本投入高,创新能力强。所以我们主张通过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创造城乡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中国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由此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总结起来只有讲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才是真正的讲效率真正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根据世界银行以公平和效率为主题的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根据功效与能力的关系的思想,越是重视公民健康与教育的发展,越是重视公平,越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因此更加重视公平,改变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机会不均等的局面,将会更有利于世界社会的发展。因为越是注重公平越能提高效率。
因此,提高效率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提高人力资本。在分配领域追求所谓的效率,只不过是新自由主义为所谓“精英”敛财的一种借口。
五、沈立人研究员发言:
第一点,我国经济形势到了关键的时候,值得反思。我们走在十字路口,面临中国往何处去的选择,是走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本次座谈会恰当其时。现在要居安思危。作为知识分子和经济学者,分为两种:拍马屁的多,而能正视现实、解决问题的人少。既然我们人数少,那么我们更要努力。
第二点,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贫富不均,贫富不均的意思就是还有大量的穷人,还有大量的穷人没有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于大量穷人的存在,所以社会矛盾很大。不但是企业内部和地区中间,而是整个社会都深陷在动荡不安中。这些穷人他们生活困难,不但经济上困难,他们的社会地位低,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如其他人,所以他们要翻身,要向上浮动,困难很大。现在社会上快要爆发的有很多矛盾,社会治安情况不佳也都根源于贫富不均。因此,我们此时提出共同富裕很重要。有人可能感觉: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共产党的一面旗帜,而不是现实问题。这个看法不对,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邓小平说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但强调就是达到小康之后,就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向共同富裕努力。他讲发展比较容易,而分配问题更艰难。共同富裕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在贫富分化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越来越远,贫富分化就会引发更多社会问题。相反,在走向长远目标过程中,如果我们注意共同富裕问题,防止两极分化问题,那么经济发展就会得到大家拥护。共产党本意就是要为人民的共同富裕出力的。过去起来革命,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就是因为贫富不均,穷人太多。现在穷人还是很多,贫富差距很大,是不是又埋藏着动乱的因素?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急时刻?
第三点,为什么会贫富不均?最直接就是分配问题。经济学本来就是研究发展和成果分配问题,发展是手段,共富是目的。从发展到共富需要比较合理的分配制度。社会矛盾也表现在理论上的冲突。近来所谓“第三次改革的争论”,并不是赞成改革和反对改革的争论,这是乱戴帽子。实际争论的对象是代表什么人利益的争论,走共富的道路还是走贫富分化的道路的争论。争论双方实际上是代表少数富人还是多数穷人的利益的双方的争论。
效率优先的提法与中国当时特殊背景有关,西方经济学和外国政策中没有效率优先的提法。有人反对刘国光,说仍然要坚持效率优先,不能变。正像戴园晨教授讲的,公平和效率不是互为成本的,不是讲了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讲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要靠公平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且我们讲的不仅是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有人讲,初次分配讲效率,再次分配讲公平;市场讲效率,政府讲公平。这是不对的。如果初次分配就不公平,要靠再分配或第三次分配来达到公平,是不容易实现的。效率与公平的这两种提法都不正确。
有人说市场讲效率,政府管公平,斯蒂格利茨也这样说。岭南大学的王则柯以此来批判刘国光不懂经济学常识。实际上是王则柯自己不明白。
第四点,分配是与所有制相联系的,所有制决定分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劳动力过剩,而资本和技术稀缺,所以分配上要向稀缺资源倾斜。我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劳动才创造价值,资本和技术作出贡献,给一点回报是应该的。但是实际上按资分配的水平上升得很快,而这与资本的贡献究竟是否相称?劳动力的分配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国企改为私有企业之后,劳动时间延长了,工资水平没有提高,加班加点不给工资。就此而言,不公平也是很明显的。
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出口商品就是靠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正是牺牲了人民的利益去扩大对外贸易,外贸的效率体现在哪里?提高工资水平,即使出口减少一些,对广大人民也是有利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李炳炎对共同富裕的解释比较充分,如何达到共同富裕也有深入的探讨。此书不足在于对提高农民富裕水平的问题论述不够。书中把南街村和华西村看作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看成中国农村的楷模。我认为南街村和华西村不是集体所有制,而是集体雇用劳动所有制。我不反对这种形式,但不能把这看作社会主义。
还有一点,在此课题中要认识到私有化带来的恶果。和私有化企业的职工交谈,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仅劳资关系冲突,社会市场运行不稳,经济、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问题很多。
几点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会错;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错;坚持改革的深化与完善不会错;坚持在分配中注重公平不会错。相反,脱离马克思主义,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西山会议上反映出来的,绝对是错的。争论要继续下去。
六、谷亚光发言:
1.这本书的及时出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的,意义重大。
2.李成勋教授为本书所写的书评已发表在中国改革报上。
3.除了农村问题讨论较少之外,私营企业主与职工关系的讨论也较少。
4.如何改造利用非公经济,为共同富裕作贡献。
5.李炳炎教授在书中对于公有制企业的分析很透彻,基本观点是公有制企业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创造的劳动财富按劳分配,再加之以职工持大股,参与红利分配,这样就可以保证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实现共同富裕。按照中央文件所提出的,我国经济应该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这个格局下分析,这个主张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目标的。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特别是近些年的产权制度改革,公有经济所占比重已经很少了。现在由于公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产权制度改革等等,比例继续下降很快、很多。在改制中这些保留下来的国有大型企业中,主要是设备比较先进,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它们追求的也是高利润而不是安排就业。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群众怎么能实现共同富裕呢?我考虑以下方面:
(1)按照十六大指出的壮大发展公有经济,不仅仅是改革,而是壮大发展。这些年来,非公经济的确得到了发展壮大,而发展公有经济这只手则比较软,如果能够采取措施发展公有经济,那就符合李炳炎教授的理论了。
(2)除了按劳分配外,职工持股,劳动力产权参与红利分配就能实现目标。
(3)改造利用非公经济。在浙江非公经济占90%~95%,也就是说公有经济只占5%~10%,在这种经济结构下,李炳炎教授的理论如何解决共同富裕?
6.为解决非公经济中的共同富裕,提出几点想法。目前非公经济的发展态势很好,但是这些企业内部的分配状况很不理想。近十多年的发展,沿海像广东、福建的企业,达到了几亿元、十几亿元规模,但是职工工资仍维持在十多年前的六百多元,如果考虑通货膨胀,那实际上的职工工资是在下降的。因此,不管外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成果都被资本家独占了,而劳动者没有分享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前一段提出应该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像现在私营企业的分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怎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考虑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企业主与企业工会组织制衡机制。政府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均衡二者的利益,改变近些年来一味偏向企业主的倾向。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以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天职的。目前中国要发展经济,调动创造财富的一切积极因素,要利用现代经济的一切方式方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非公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但是非公经济的企业主和劳动者之间客观上存在利益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摆正位置,如果一味偏向企业主,必然损害劳动者的利益;一味偏向劳动者,有可能影响企业主的生产积极性,既不利于劳动者扩大就业,也不利于政府的税收增加。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不太宽松,那时主要是改善环境,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某个时期开始,私营企业主在社会上已经占据了强势地位,起码现在已经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原来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大部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了私营企业主的雇佣劳动者,有的还成了包身工,劳动者的权益遭到肆意践踏。这时人民政府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利用法律政策等工具制约资本家的恶行,还劳动者以公道。正如戴园晨教授所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发挥着强大的力量,有时会对资本家造成很大的压力,可以讨价还价。在中国,工会的力量比较弱小。这样加强工会力量,政府向劳动者倾斜一些,企业主和劳动者可以利益共享,保证劳动者分享改革成果,更快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由全国人大制定最低工资保障法律。英国在十七世纪前后,鉴于企业主压榨剥削劳动者,就制定了最低工资保障法。我们也可以效仿英国,根据公积金增长率,制定相应的工资增长幅度指标。要认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法,检查企业是否按经济增长情况调节工资增长比例,不能落实的企业要做相应处罚,不能承受的企业可以被视为被市场淘汰。这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能让私企、外企依靠压低劳动者工资来求生存和发展。
第三,创设企业责任规则。企业不仅是市场竞争主体、盈利主体,也是社会责任主体。要给职工合理报酬,要承担职工的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保证职工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不能疯狂剥削,浪费性和掠夺性使用劳动力。沿海一些企业只招收18岁至24岁的女工,还有一些企业只招收40岁以下的劳动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掠夺性使用,导致大量农民18岁离乡,40岁返乡,奉献了青春,收获了疾病和贫困,导致这样一种结果。所以创立企业责任制来保障劳动者利益很必要。
第四,资本与劳动力本是一对孪生子。以前因为资本短缺才招商引资,资本价格也是上涨的,而现在总体来看资本出现过剩,只在内地一部分地区还存在资本短缺。在这样一种大格局下,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游戏规则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资本是肆无忌惮,想给多少工资就给多少工资,甚至出现包身工,不给工资。这是资本严重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也是部分地方政府职责严重缺位或者站偏立场的结果。为了经济增长指标,产生了站在私营企业主的立场,共谋压低工资的不良现象。这样可以考虑修改劳动保护法和刑法,对于拖欠和克扣,不支付职工工资的企业主,要按刑事犯罪论处,适当量刑,严格执法。
第五,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合的累进税制。目前的累进税制累进率不高,而且执行不力。因此要适应经济发展,改革税收制度,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鼓励投资、拉动就业,适当抑制懒惰和寄生一族的产生和发展。
第六,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动态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力度,原则是全国均衡供给,不要厚此薄彼,日积月累,自然会见成效。
第七,在私营企业中推行改造后的中国式的年功序列工资制,促进劳资关系协调。反对企业随意解除劳动关系,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鼓励劳动者不要随意跳槽,建立劳资两利机制,保证劳资双方共同发展,防止出现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的结果。
第八,我主张学习西方处理劳资关系的有益制度。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尼系数不高于0.4,但是中国则高于0.4。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有一套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和手段,我们前些年学习西方的时候,重点学习的是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他们管理劳资关系的经验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七、余斌发言:
《共同富裕经济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的诞生。它是体现中国特点的经济学,共同富裕提出了建立中国经济学的任务。
1.可以考虑在大学中开设中国经济学,而共同富裕则是一个很好的旗帜,可以团结群众。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提法太“左”了,那么共同富裕经济学就不能再说“左”了。以此为契机,发展中国经济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国民财富与人民贫困是一回事。如果我们把国民财富看作效率,把人民贫困看作不公平,那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效率和不公平是一回事,是一对直接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平并不一定会导致效率的低下。因为这里的效率指的不是新自由主义的效率,而是指社会总体的效率。新自由主义的效率是一小撮人的效率。目前讨论效率和公平问题的关键是效率是一小撮人的效率,不是广大人民的效率。什么是公平?所谓公平就是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效率。经济在增长,但是工资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对于工人来说,这个经济就是没有效率的。据报道,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老百姓一听到国民收入翻两番就很激动,但是现在经济增长90%也没有人关心了,因为这个效率不是我的效率,不是广大人民的效率,而是一小撮人的效率。因为在分配上没有体现出人民的效率。
2.另外,所谓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这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下才是成立的,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则是不对的。无论生产力如何增长,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收入分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收入的分配与生产力的增长要相互适应。经济增长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就应该增加。如果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生产力是落后还是先进就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要讨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首先就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共同富裕经济学》正是研究收入分配问题,除了表面上的财富分配以外,更可取的是强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共同富裕一定要从生产关系着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八、李树泉发言:
1.《共同富裕经济学》有三个特点: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直面现实;在不断总结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深刻的理论创新。
2.现在总讲效率,究竟是指谁的效率,什么效率呢?马克思说,价值是C+V+M,C是旧价值的转移。M的效率就是把C和V压到最低,社会主义怎么能这样比呢?这是剩余价值的效率。我们追求的是C的最大节约,是V加M的共同分享。如果从M的效率出发,当然与我们的立场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劳动者不能享受效率。
3.本书的精彩在于第七章提出的分享经济理论,提出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按照事先规定好了的比例,共同增长,此时的公平才能是第一次分配的公平。
4.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劳动者的经济学,所以本书提出自主联合劳动的新经济体制,“自主”说的是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是自己劳动力的主人,这就是生产条件的分配;“联合”是两个层次的联合,既有企业间的联合,也就是分工协作产生的集体力,是在企业角度的联合劳动。这种集体力生产的劳动成果属于谁呢?不是某个人的,而是企业的。因此,劳动者凭借对自己劳动力的占有,有权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因此,国有企业就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联合劳动。
5.不同劳动者交换劳动,有权要求等价交换,这完全符合马克思所说的商品存在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分工产生交换需要,另一个是不同所有者。所以企业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交换的时候,是劳动者之间的交换。生产资料的公有与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生产关系。这就是生产条件的分配。这是公有制下市场经济的根据,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质的差别。所以李炳炎老师创立的利益分享经济新机制理论,正如余斌所说,应该提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诞生和探索的高度来认识。所以要把这个题目坚持做下去。
6.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应该如何表述?恩格斯说社会产品被个别资本家所占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尽量压低V,使M最大化,因此就造成了内需不足,就造成了两极分化,就造成了阶段性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此时才有可能走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
7.作为重大的经济理论创新,李炳炎的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提出,其重要意义正在于它已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实践所证明,《共同富裕经济学》的出版,是李炳炎教授的独特理论贡献。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这样做。让我们全体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起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深化改革,构建自主联合劳动新经济体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
九、杨承训教授发言:
李炳炎教授的这本著作具有三点意义。
第一点,非常及时。当前社会矛盾丛生,中央专门开会讨论收入分配问题,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放在第一位,要“有效调节高收入”。因此,本书的出版非常及时,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点,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把人们淡漠的社会主义重新提出。现在,学生不讲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不提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不讨论社会主义。现在需要加深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教育,而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就是共同富裕。
2.公平与效率问题。劳动者是生产力的载体,劳动者本身是最主要的生产力,劳动者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发展的动力,更谈不上效率。
3.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所谓市场经济只讲效率是不全面的,市场经济没有市场需求,那市场经济靠什么发展?只有增加有效需求,才能扩大市场,才能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没有消费力,我们整个经济就上不去,所以现在是瘸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提高消费。恩格斯说: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最大问题就是消费不足。提高消费在根本上要靠共同富裕。从现实来说,扩大消费问题越来越突出,三驾马车中最短的是消费,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
4.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分配不公平,收入太低无从建立和谐。在地方上,老百姓经常围坐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他们不是想闹事,而是对于不公平的现实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不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人们都说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共同富裕,怎么能全面发展?上学都上不了,怎么发挥他的智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还在经济上。
第三点,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1.这本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共同富裕为逻辑起点。
2.共同富裕的根本问题是所有制问题,收入分配与所有制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现在讨论诸如垄断、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都不是关键问题,美国的三次分配占GDP的9%,但是两极分化仍然严重。中国现在有十万户私人企业,但是搞救助的不到1%。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良性循环的,而良性循环的基础则是共同富裕。生产、分配、消费,各个人之间的关系,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工农、城乡之间关系,只有解决好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社会主义的目标应该是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存在以市场化简单地替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倾向。有人说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中国的铁路和外国的铁路一个样。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四个坚持。共同富裕与一般的市场经济不同。自发的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助长两极分化。当前社会上趋利和拜金主义盛行,客观上就是深受商品拜物教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应该扬利除弊,目的就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服务,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十、钟国焱教授发言:
1.李炳炎教授与西方学者同时提出了分享经济理论,但是对李炳炎的理论宣传不够。这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宣传李教授的理论体系。我赞成李成勋教授的序言中提到,暴富阶层利用已有的生产资料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但是问题不仅限于此,关键在于怎么样拥有,用什么手段拥有?这恰恰是最缺乏社会公平的起始和初始环境。
2.触目惊心的现实情况是:各地的许多基层当权者,恰恰拥有了以公有制的名义,居然代行公权力来支配当地从地面到地下,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三产业的优质资源,大肆圈占,大量地化公为私,称之为强取豪夺绝不过分,并且拒绝任何有效的监督。有的是黑白两道,亦官亦匪。他们的原始积累毫无遮掩,所谓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着血污,恐怕不仅指一百五十年前或者更早的十七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目前,郑州周围的奴隶劳动太厉害了,全国到处都发生这种事情。
3.在改革初期脱贫和致富的农民和底层民众,当前又返贫了。当前应居安思危,不要沾沾自喜,歌功颂德,自我陶醉。少数人在休闲,甚至过分了,而多数人还在加班加点。北大的厉以宁教授早就说两套房子是小康的标准,而中国多数人哪有两套房子?现在的基本情况是许多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童稚失学,病患无医。有些社稷危在旦夕。现在弱势群体的心态可分为四类:(1)大多数默默忍受;(2)少数人奋发向上;(3)少数向上寻找“包青天”;(4)少数反社会的刑事犯罪。最近在王府井有人杀人抢车,然后去撞老百姓。这四种情况,除了第二种是积极向上,其余的三种人都是社会不稳定的表征。不要讲少数人的效率,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效率感觉。站在不同的角度,正如余斌所说,当一个人没有得到改革开放的任何好处的时候,凭什么承认改革的成果和效率?这个效率不是我的,也不是我们这个阶层的。一个人对于效率的认同取决于他从中得到的利益。剥削是否不可避免,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也许在初级阶段,很难避免。但是,当前舆论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封精英的人手中。他们宣传曲解误导,把这些自命精英的人的感觉代替社会的标准。制度缺位导致工人阶级无权,舆论监督无力,内部人的绝对权利造成底层无权民众的困苦。
4.我当年下放的一个小三线工厂,是一个优质工厂。一届厂领导毁掉了这个厂子。过去代理产品的资本家开着奔驰去买断该厂,然后拼光所有设备了事。结果是工人失业了,去找政府论理。国企的这些头头脑脑和全民所有制的产权代表们,只是为了他们的私利。这些私利只占工厂资产价值的十分之一,就把十分之九的资产拱手送给新生的资本家。中共对外无敌,中华民族对外无敌,但从政府到企业都会因为内部腐败而兵败如山倒。当前中国改革处于十字路口。作为理论经济学应该是多数人的经济学。当前国人多数并不富裕。现在尚且不计农民的失业,陈云当年讲,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经济问题。要解决中国问题,主流经济学如果不代表绝大多数穷苦人的利益,肯定不行的。现在讨论公务员加薪,百姓如何看?现在这么多失地农民漂泊在城乡之间,城市不接纳,农村没有根,会造成印度那样的巨大城市贫民群落,社会如何和谐?
十一、杨圣明研究员发言:
1.这是李炳炎教授多年心血之作。分享、社本、需要价值等思想都体现于其中。他的《社本论》、《新成本论》和《需要价值理论》都有创新,有独特的见解,希望以后有更好的成果贡献给社会、人民。
2.本书的不足之处有一点在于寻找原因。邓小平说搞共同富裕,结果两极分化,什么原因造成了差距?李教授从所有制开始,认为公私是基本原因。我认为还要加一条,就是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市场既促进生产力发展,又必然造成两极分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用一百年造成了超过人类以前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这就是市场的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市场的积极作用。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市场的消极作用,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分析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指出两极分化是由于资本主义表面上是等价交换规律,而实际上价值规律,而且还分析了价值规律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关系。我认为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双重作用必须看到。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负作用都要看到。所以,马克思最后既否定了私有制,也否定了市场经济。现在要探讨两极分化,必须研究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皇甫平认为市场万能,“市场是极其美好的世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价值规律既能促进生产力进步,管理效率提高,又能造成两极分化。建议李炳炎教授考虑在市场经济下,针对市场的负面效采取应对措施。所以要分析负面效应是什么?如何对付?现在不提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而片面宣传市场的好处和优点,市场万能论正在走向反面。
3.我们的观点宣传不够,影响力不大。除了大部头著作之外,还要写精悍短文,让上层可以看到,尤其是政策性比较强的。李炳炎认为“公务员工资不低,农民收入要先提高”,问题在于公务员也哇哇叫,毕竟有问题的官还是少数。尽管江苏、上海的公务员大都有八千、一万元月薪,但是地区之间差别太大。当前我们研究工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东西。大老板与国际接轨,而老百姓如何接轨?十年前,深圳的公务员就拿到了一万以上,还有车。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前工资制度混乱,东、西部之间差距太大。比如,公务员住房改革就没有彻底完成,司局级以上没有解决。所谓商品化,副部级以上的没有商品化。住房、医疗、工资制度都要具体化。
十二、何干强教授发言:
1.李炳炎教授的《共同富裕经济学》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就是共同富裕经济学,在理论上要积极探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得很大。
(1)当前理论观点的潮流试图肯定不公平的状况。
(2)宣传奥肯的解决方案,就是效率与公平的替换。
(3)宣传“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已成为理论界共识”。以抽象的公平作为我们的目标,淡化共同富裕的目标。
(4)刊物谈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利的少,而谈市场经济权利的多。讨薪不是劳动者的全部权利,劳动者的权利不仅包括市场经济权利,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权利。当前要认真研究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李炳炎教授的著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心声。理论界和出版界要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鼓与呼。
2.共同富裕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马克思在《第一国际工人协会宣言》中提到两种思想体系的经济学。工人阶级经济学是“劳动经济学”;另一种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则是“财产经济学”。这两者之间存在三点区别:
(1)劳动经济学坚持唯物史观,认为劳动者是历史的推动者,劳动创造经济价值;而财产经济学坚持拜物教、资本产生财富;
(2)劳动经济学坚持劳动者是经济运行的主动人;而财产经济学坚持资本家是经济运行的主动人;
(3)劳动经济学坚持广大劳动者是利益主体;而财产经济学坚持私人资本家是利益主体。
李炳炎的著作属于劳动经济学,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共同富裕经济学更具有社会主义的特征。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穷人经济学不宜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范畴。穷人经济学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站在劳动者的利益立场上,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过程中,把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拿过来,然后沿着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道路,逐步消灭阶级,实现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穷人由穷变富,不具有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第二种,是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从同情穷人的角度立论。搞二次分配、施舍。所以不要把共同富裕经济学纳入穷人经济学的范畴。
3.共同富裕经济学有益于推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首先,年轻一代多数都在研究西方经济学,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值得研究,但是要站在为劳动人民谋利益的立场研究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要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
第二,改革分配制度。结合中央精神,宣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过渡时期存在多种所有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对此不能虚泛化。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有过共同富裕的想法。但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就不能和这两种思想相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从公有制出发来研究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当前要认真研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及多种所有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毛泽东在谈到国家资本主义时说,强调当时的私营经济一来要向国家交税,二来工人群众要监督资本家。不讲公有制与其它所有制之间仍然存在的矛盾,而只讲统一是不全面的。
第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李炳炎教授的这本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比如“自主劳动”、“社本论”“ 需要价值”。以此为依据,针对改制的私有化,我们发现工人集体买断比卖给私人要好得多。支持工人,是因为相信劳动者能够自主管理。马克思就认为欧文的合作工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我们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改革,就不会走错路。
第四,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宣传得太少。公平的本意是用同一把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对象。马克思的公平是有层次的,历史的。有奴隶制的公平,有封建制的公平,有资产阶级的公平。资本主义的公平就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现在抽象化的公平宣传得越多,越脱离老百姓。面对当前工人失业,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公平观,就一定要坚持公有制。
最后,要特别深化研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当前认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从实践中发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理论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有关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真实含义。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真实含义就是:生产资料的主体凭藉其对生产条件的占有,借以实现其物质利益的过程和途径、以及取得收入的形式。在共同占有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公有制通过什么途径和过程来实现劳动群众的物质利益?不仅是集体的利益,而且有个体的利益值得研究。这方面的探讨远远不够。比如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要分配一笔利润,首先就要解决在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之间的协调问题。现在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简单化了。共同富裕经济学开了一个好头,贯彻邓小平理论,作为理论工要团结起来,认真调查研究,发挥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十三、毛立言研究员发言:
1.从新形势和新特点出发理解此书的意义。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需要,很及时。新阶段的重大特点就是两个奇迹并存,一个是持续了近30年的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个就是从九十年代至今迅速造成的两极分化。这两个特点要反思改革,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2.正确地认识刚刚过去的历史,更好的把握前进的方向。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未来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观点会造成不同的选择。李炳炎教授的著作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理论思维与理论认识都是当前所必需的,李炳炎教授的著作恰逢其时,应运而生。由于现阶段的特点,在本书的带动和影响下,类似的著述会越来越多。
4.反思改革的切入点就是收入分配。中国改革始于收入分配,当时打破大锅饭,发奖金。今天同样要从收入分配开始来反思改革。分配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人们的感受最深,利益的大变动都与所有制相联系。
5.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改革观。在历史的关头,面向未来,何去何从?目前有三种趋势:第一种,是新自由主义者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主张的社会市场经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受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严重威胁。当前首先要严肃清查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贯彻劳动人民共享改革果实的精神;另外要改变目前国企改制无法无天的局面,保护社会主义的根基,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
十四、韩金华教授发言:
1.此书体现了李炳炎教授为民请愿的精神。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师生对此深表敬佩。我赞同李成勋老师在序言中所说的,“这是一部现实性、理论性、和导向性都很强的理论专著”,是一部关注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
2.从理论上看,这部著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关注劳动和劳动者在经济中的地位。李炳炎教授的著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这部书通过研究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并且用制度创新保证共荣富裕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些都表明该书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3.从现实性和导向性上看,这部著作探讨了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头号热点问题,就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并出现贫富分化问题。这一点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中央在5月26号召开会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李炳炎教授的著作正是为了这些改革而做,所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导向性。
十五、徐则荣副教授发言:
1.李炳炎教授的新著《共同富裕经济学》的最大特色,是为广大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人、农民的利益呐喊,道出了工人、农民的心声。从书中可以看出,李炳炎教授堪称“人民经济学家”、“草根经济学家”,而非“大款经济学家”。
2.对共同富裕经济理论的深刻阐述,证明了共同利益是社会主义的真谛,公有制为主体具有历史存在权这一铁的事实与规律。
十六、左大培研究员发言:
1.在国内培植大富翁和与国际接轨,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2.由福利分房改变为房地产开发,就是一场掠夺。
十七、白暴力教授书面发言:
李炳炎教授所著《共同富裕经济学》一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过,也产生了收入差距偏大的现象,这不仅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公正方面的问题,而且,导致上社会总有效需求不足,宏观经济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正”重大决策。李炳炎教授所著《共同富裕经济学》一书,以“共同富裕”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框架,由此分析了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该书的出版,对于探讨如何实现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正”重大决策,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006年6月4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