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的活动要开始了,欢迎大家来到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同时进行网上直播,有外地朋友通过网上互动交流一起参与讨论,大家今天参加这样一个话题的讨论,还是对我们国家存在的医疗教育两个方面的问题比较关注与关心。这个话题的来源,故事的背景是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有一些青年朋友离开北京上海大城市到贵州这样一个西南偏远地区,去做了一个长假的旅游,做了一些社会调查。首先请嘉宾们讲述他们的这次国庆期间碰到的所见所闻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和感受,我们的朋友大家一起来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接下来由工业时报的记者黎光寿先生来主持,掌声欢迎!
黎光寿:非常感谢大家今天下午能够到这儿来,我们这次活动是我们在十一之前!九月十几号的时候开始组织了,当时想到贵州去做一个调查。为什么到贵州去呢?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志愿者说,他们已经在八月份的时候已经到贵州省的榕江县从江县做了两个月的调查,最后在贵州省从江县建立了一所学校,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他们是希望能够用志愿者的形式,把乡村的教育也做起来。
我们这次从北京出发的团队一共六人,今天有两个人没有到,一个是杜鹃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另外一个时磊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因为身体不太好没有过来。现在介绍一下我们已经来的几位队员。坐在最左边的那位叫邢莉北大法学院的。
邢莉:大家好!
黎光寿:她旁边的是刘志洁,我们大家叫他圆圆。是首经贸大学今年刚毕业的。这位是田雪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我是黎光寿我是民政工业时报的记者。这次我们去调查主要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另外一方面经济医疗各方面。但是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教育和医疗两方面的问题。
现在我是想请邢莉,请她先把她的见闻和感受给大家说说。
邢莉:我为什么这次会去吧,是这样的,我们去贵州的学校全称叫做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复新实验学校,这个复兴学校在贵州省的一个分校,复兴学校总部在安徽省的涡阳县,这是北大一个98级法学院的毕业生叫殷永纯在安徽创办的学校,在2002年在南方周末上看到的报道。这篇报道写的就是安徽省的复兴学校。在今年暑假的时候我自己去了安徽省的复兴学校,在那边一周的活动进行了调查。在安徽的时候,我看到了在贵州学校的老师。十一期间黎光寿他们组织去贵州。这次去贵州其实我和时磊两人抱着考察的目的更多一些,我是主要考察农村教育者方面,时磊主要考察农村医疗这方面的东西。
我简单给大家说一下我在贵州发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现在农村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义务教育下,应试教育体系和农村当地生活太特别了,在两个地方我都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这个可以从复兴学校的理念说起,学校办学宗旨以素质教育为主,在安徽的学校他们的教育层面是做人第一,知识第二,在贵州李光瑞老师一开始的想法是在比较穷困的地区,经济相当落后的地区,政府管制比较少的地方先办一个小学,当时的想法是在小学推行比较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同时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是这样的想法,但是现在实际的情况是他们原来想去的比较穷的地方,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支持。所以他们到了现在的从江区大众村这个原来的培训学校。这个学校应试教育的思路比较强的,这种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冲突我觉得现在目前在他们学校比较明显的。
为什么说应试教育和农村实际脱节比较利害呢?我在当地问了一下当地的负责教育的这些官员他们当地教育的情况,在这个地区来看,他们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非常低,三四年都没有出过几个大学生。我们初中上高中目的就是为上大学。这条路在农村基本走不通。在安徽我们也知道相似的情况,就是当地的升学率其实非常低,这种升学率这条路走不通,这些高中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怎么办呢?当地领导告诉我们,90%以上出去打工,基本上出去的这些人都是干重劳力苦力。比如在北京我们看到一些建筑工人,或者一些其他的体力劳动的这样的工作。其实这种重劳动工作它需要你九年义务教育所教你的这么多知识,你的知识在你的打工生活中有用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当地的老师和政府官员他们其实也有相似的疑问,农村义务教育所教到的知识到底是否有用,他们也有这样的疑虑,而且很多人平心而论他们认为也没有用。但是怎么办?有没有一条改革的出路,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还有一个问题,在农村发展教育上的物质上的保证还不是很充足,不管从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拨款来说,还是软件上的师资来说,都不是很够。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学校,安徽的复兴学校完全是志愿者去办,他们学校老师的状况是这样,长期的志愿者就是准备在这个地方长期做下去的志愿者,我当时暑假去是有三个,可能开学以后又来了一些,大多数人是做一年的支教或者一两年短期的支教。他们在老师的来源上的保证还不是很好。而且对于教育来说,大家知道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你带一个班,你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比较有连续性,如果带一年中间断了,对于学生来说效果有影响。但是现在没有办法,他们的志愿者学校不像西部学校那些学校会有一些回报,他们完全是个人志愿的。在这种情况下,生源和老师都有一定的问题。我们从贵州回来以后,我和当地的罗书记有联系,他告诉我们当地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政府的财政方面也有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太多先进的人才到他们那去,这是农村教育很大的问题。
大概这些是我看到的一些最主要的问题,包括一些女孩子上学的问题,确实也存在。就是说当地有一个教育部长给了我一个数字,就是现在官方的统计,当地小学里女生比例42%,初中36%,高中25%。大家可以看到首先第一点不管在哪个阶段,女生都比男生要少,第二越往高走女生数量越少。我们也看到很多女孩子他们都去帮家长干活,要带孩子,但是男孩,我回来在想一个问题,发现当地的男孩他们可以不上学的时候玩,女孩基本上都不能玩都要干活。那也就是说,其实在这个地方重男轻女思想可能还有,而且女孩子上学到底是否有用,这个在当地来说也是一个问题。这也是他们教育上我觉得存在的一个问题。
总的来说,我觉得在教育上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这种义务教育体制下,所教的内容到底对农村孩子来说到底有多大的用,能给他们多大的影响力,这是我现在想的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什么意见,待会儿是不是也可以谈谈你们的想法,大家交流一下。我主要就先说这些。
黎光寿:我们请田雪松谈一谈他这次考察的见闻和感想。
田雪松:我是学工科的,工科生可能不像邢莉那样感想很多。我想讲的就是陈述事实,我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的一些东西。看到的一些当地的情况以及他们教育的情况,以及他们生活的情况。到了那个地方之后,感觉贵州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山,全都是山。当地的政府他们的一些官员给我们介绍当地的情况,讲贵州省是景山半水到处都是山,他们依靠的是山。我们到的是英里乡,他们今后的发展经济,就是打算把山上的树砍掉多开发一些梯田,增加种田的面积,通过种田来提高家庭的收入。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是这样,因为我们去英里乡,他们大部分都是苦山,都是红谷山。走在路上随时可以看到泥石流那样的红土。实际上当地在经济上的依靠,一个是林业,一个是畜牧业或者是农业。
但是我为什么要说这一点,实际上经济和教育之间是一个很辩证的关系,两者相互协调的关系。你的经济的发展如果单纯只是依靠一个农业林业或者畜牧业这几个行的话,实际上对于知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当时在走的时候和当地的周政协座谈的时候也提到这一点,当地如果只是以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他们今后的经济发展龙头的话,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是很高。因为你读了高中大学读了之后,做农业畜牧业对你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这是我到那之后的深刻印象。
另外一点我到了那个地方之后,因为原来我家里也有人是做教育这方面的工作,比较关心辍学的问题。当地的一个政府官员给我们讲了当地政府辍学的情况。初中是75%,也就是说一百个人会有20几个人升入不了初中,无论什么样的原因我了解北京市的数据实际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对于在北京辍学的原因有这么几点,最让人头疼的原因就是学生厌学,还有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去世这种打击造成的,还有经济原因造成辍学的,还有社会因素,比如社会上的一些团伙把这些孩子带坏造成辍学。其他的这些原因都可以称做学校的帮助政府的帮助都可以回到学校里去,学生厌学是很难的一个问题。
我们当时到了英里乡之后我们分了组,深入到苗家各个家庭去调查。调查他们当地的学生辍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当地的政府官员告诉我们主要的原因就是观念,观念的问题。他们认为教育没有用的观念,我们去的时候是带有色眼镜去的,到了那里觉得他们不太重视教育,到了那里发现我们错了,当地农民对教育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当时我们问了一下家庭收入情况,然后他们当地的家庭一般情况下都是三个孩子以上,无论男孩女孩都是三个孩子以上,每个孩子一个学年要交80块钱学费,三个孩子一年240块钱,但是这240块钱我觉得对于我们在座的大部分人根本不算什么,可能你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只这么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就问他们,如果说你的三个孩子都要读书,如果三个孩子同时读高中大学,你的家庭肯定要承受非常重的负担,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愿意继续供读下去,我们去了三个家庭,每个家庭给我们的答案几乎一样,他们都说看孩子,孩子愿意读到哪就读到哪,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应该说非常的先进。一方面当地政府确实做了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体会到做农民的辛苦,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够让孩子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觉得从最根本上来讲,是他当地的经济确实还是不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还是地理的原因。所有他们当地有很多的特产,比如我们聊到的碰柑,但是这种东西我们大家可能在座的都没有听说过,如果运出来成本很高。豆腐运出了猪肉的价钱。当地有一个特产叫做遮尔根,这种东西据说在非典时期,对非典有预防作用,我觉得也是交通问题不能完全的把它运输出来,所以我觉得其实我回来之后一直很忙,也没有沉淀出什么新的东西来,我在当地对于其经济和教育能否发展,是一直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经济发展了,才能让教育发展起来,如果教育部发展,经济还是会受到束缚的。
最后我想说的问题,就是当地的教师确实非常的缺。也是听当地政府的官员介绍的。介绍的情况是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是92.5%,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82.6%,高中是57%,高中的老师有一半以上学历不合格,而且教师的缺口是在771人这样一个规模。他们的教师非常的缺,学校合格的这些教师。我想我们在座的,包括我个人在内我们可能应该大部分都是学生,包括我个人在内,我非常希望有这样一个时间,能够到贵州省西部这些地方执教,我最后想说,如果大家有这个时间有这个心情有制革精力的话,希望拿出一些时间来,哪怕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到西部感受一下去帮助那里的孩子,他们确确实实非常需要大家的支持。我们当时问那些孩子你们需要我们给你们什么帮助的话时,他们想通过我们了解更多外面的事情。所以我想如果大家有这个热情有这个时间有这个精力一定要到西部走一走,去帮助那些孩子,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黎光寿:我来穿插几个小小的数据。我们在开座谈会的时候曾经问了他们的教育局长和乡党委书记,这些孩子读书以后能够给他们家庭带来多大的债务,回答是这样。小学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能够承担,初中大概有60%家庭能够承担,高中有30%左右的家庭能够承担,到大学以后就只有10%的家庭能够承担。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再说另外一组数据,小学初中它的入学率大概百分之九十几,百分之八十几的数据,从初中能够升到高中数量非常的有限的,整个从江县有30几万人,他们的高中生好几年以来,一直都努力突破一千人,今年突破了一千人。他们高中考大学,大概每年有十几个人能够考上本科以上的大学,我就穿插这些数据,下一步我们是关于一个医疗的话题。这个话题是我们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个特例。这个特例就是我们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的圆圆就是我们故事当中的主角之一,现在请她来把这个故事向大家讲述一下。
刘志洁:大家好!其实这个故事发生的挺突然的。因为那天10月3号大家分成五个组,本来目的是看个个村的教育状况,到各个家庭看看那里学生和家长对读书的看法。我们一开始也去了大塘村,那里真的很富,我们是跟随当时罗书记乡党委书记的车去的。把我们带到那个学校,路上走访一些人家,我的感觉就是非常有钱,每个家的房顶上都有电视接收器。这时候我看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女生,看起来很小就二十一二岁,其实已经是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她叫李春燕。就是这个李春燕这个大夫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生,而且非常善良。当时我们看到她的时候她非常无奈非常的难受,急匆匆的。我们问她是否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她说没有时间。她说一户人家的孩子一点生的现在已经四五点钟了,那个孩子出现问题已经不行了。我们当时觉得这个事情很突然,我们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很好奇,也是出于看看我们能否帮忙,我们大家跟这个美丽的村医往村头赶。在那个时候我发现这个村子不像我一开始认为地富裕。越往里走房子越破旧。我们看到的这些很漂亮的竹楼都是表面的,里面的这些破旧的才是他们的真实情况,她抢救的孩子就是在这么一个家庭里面,是在村子里最村头的地方还要往上爬路很难走,我们走上去的时候,发现那个竹楼,我想不到那里面怎么会住着家我认为是危楼的一个地方。
我到屋里去,看到了一个特别小的小黑屋,我自己形容就是那个屋子和我的床一样大,那个屋子里面的那张床和我的书桌一样大,在那样的小床上面躺着非常瘦弱的母亲,我身高一米六,那个母亲顶多八十斤重,后来我们了解到那个母亲结婚五年,生了四个孩子,这是第四个孩子。就是这个底下的孩子,前面的三个孩子分别四个月七个月分别早产,这个也是男孩,前面的三个孩子都是早产。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非常的不乐观,一问孩子只有一斤重,这个孩子放到北京来讲,也不太可能会活。看到那个家庭痛苦的样子,还有非常美丽的李春燕她的善良让她不会放弃。大家一起去抢救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在我们手里经历半个多小时,在这半个多小时里一直做按压,要做胸外的按压,力图使她停掉的心脏能够恢复。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可能窒息死亡,肯定母亲腹中的羊水吸入,肺部不健全,虽然刚生下来的时候虽然哭了几声,但是最后那个哭声不足以把它的肺叶打开,于是这个孩子停止心跳已经很长时间了,在大家的劝说下,在罗书记非常快速的赶到把这个孩子转到了乡里的医院,最让我很气愤的,在大家往那边赶的时候,杜鹃往医院打电话,医院同意派车,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准备好钱,我觉得这句话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很难说出口的话,但是他们说了,虽然最后黎光寿给我解释这是由于他们医疗制度的问题。救护车如果出一趟车没有急诊病人或者任何原因他们自负盈亏的这个救护车。既使这样他们说这样的话我们也很难接受。
最后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很不负责任,把这样一个孩子居然引到儿科,这个孩子应该送到妇产科,我们很生气。一直在跟他交涉,在加上黎光寿在旁边不停拍照,知道这几个人是北京来的,这个是大事情,所以才把他送到妇产科的病房,在这之前,这张图片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图片,就是李春燕为什么说她是伟大得以生,在没有呼吸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嘴给小孩做人工呼吸,试图用自己的气把孩子里的羊水也好胎粪也好吸出来,这个不是每个人能做出来的。以前看过这样的情况但是是一个很有名的医生,那个医生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她还享受着医生一切特别好的待遇,比如她有很高的工资有老保有福利什么都有,但是李春燕什么都没有,但是她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她的心比北京市的大医生更伟大。
把孩子送到医院的时候,这个家庭她的两个奶奶应该是姨或者是婶之类的,我不太听懂他们的话,他们非常痛苦看这个抢救,医生尽力了,打了一些强心针做了一些辅助的治疗,这个孩子终于醒过来了,在32摄氏度的保温箱里那个孩子的颜色非常漂亮,粉粉的颜色。我们大家非常的高兴。我们觉得这个孩子终于活过来了,我给我妈妈打电话,哭着说妈妈我们救活了那个孩子。当时这么高兴没有人想去看一眼那个孩子,我们都在楼道里。在我们特别傻乎乎在外面高兴的时候,突然我探头往里看了一下急诊室,就看到这幅图,就是他的一个奶奶跟我说孩子没有气了。我很奇怪,虽然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话,看里面的小孩是发铁灰色的紫色了,这个我们不能特别的接受。如果我们不拍照,早一分钟发现孩子的颜色变的暗淡开始发青呼吸变的越来越小,我们没有看到,而是她非常痛苦的奶奶看到的,她跟我们说的时候语气特别的平静。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情该怎么办,医生也在尽力抢救,当时我们已经没有历史看这个抢救了,在我有点印象的就是说,他们忽然要写一份通知,他的两个奶奶和姨,不认识字的,所以是李春燕医生帮她们写的放弃治疗。上面好像写孩子太小,病情严重,家人希望优生优育,最后决定停止抢救。底下还有很难看的红色印子,就是他的奶奶他们的手印,就是在孩子没有死亡的情况下,提前被判了死亡。当时孩子抱出来的时候是青紫色很难看的颜色,但是我想那个孩子没有死,他们放弃孩子的理由,就是孩子长时间缺氧,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帮得了一时,但是帮不了一世,所以他们家人也无力面对这个结果,选择放弃了孩子。这份通知单就告诉了这个家庭,他们五年以来第四个希望又破灭了。我觉得这是我们欠他们的。这个是大家都哭的很伤心,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欠的太多了。
在这个孩子被送出医院抱出来的时候,我问了问这个孩子怎么处理。我本来想说你们会把他埋起来或者如何,我只是想听到这句话,但是翻译过来,是在路上扔掉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宁愿相信春燕医生的语言不是很好。但是后来我问父母亲,他说当地人可能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在路边很简单的处理掉,我觉得这个会让我们更加伤痛。再后来他们把这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医院还是好心派了一个救护车,抱着孩子的痛苦那一段黎光寿没有拍,因为这太残忍了,所以他只拍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拍了救护车最后的牌照尾部的地方。这个孩子就结束在我们的手里了,我觉得有一半的责任在于我们。
在我们回去的时候,我们和春燕一起回去,去了他们家,在他们家等我们的是更震撼的。是帐单,她的父亲跟她说你死都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就因为这一句话,春燕医生在这个村子里呆着,免费给大家看病,那里面的人真的很穷,接生那个孩子的时候,只得到他们家最后的两块钱,当地人不是不想付医疗费,而是确实没有钱。所以春燕医生已经欠下了很多钱,只是把一部分的帐单,还有很多的根本都没有写,写出来贴在门上,因为根本没有门,可能是一场大雨把他们的门给冲垮了,所以他把门堵起来,在墙上挖了一个洞,用小柱子撑着,在门里面贴了帐单。她说乡里乡亲的,贴在外面大家很尴尬,贴在里面谁愿意看,谁看,如果你有力量你就还,没有力量我也不催你。大家看这个房里什么都没有,他们的房子已经被冲垮了,这扇墙已经没有了,1/4的地方已经没有了,黑洞洞的。为了防止4岁的孩子还有小狗掉进洞里把房子锁起来了。她就是住在这么一个房子里,但是因为她父亲跟她说死都不许离开,就这样一个另人感动的人。
我们去她家的路上是非常黑的小道,很微弱的手机的灯光,都会觉得手机真的很明亮。在城市里,女孩为了显示自己的娇贵或者娇气,别人讲一些可怕的东西都会撒娇半天,但是这个是真正可怕的一件事情,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每天晚上会10点,11点有时候半夜两点三点都会走那么黑的小路翻过一座山去给村民看病,我觉得这个精神非常值得思考,我觉得她做的很多事情,不要说她是一位年轻小姑娘,就算她是一个男人,因为一般男人不是比女人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既使这个男人也很难做到。我觉得医生给我的震撼非常的大,甚至要大过死去的孩子,这就是我讲的谢谢大家!
黎光寿:我稍微补充一下,当时我进到医生卧室里看到的情况,当时我进到她的卧室里,她的卧室是一个很小的屋子,也就是咱们这个屋子一半大,里面放了一张床,另外一边放了一个枕头柜,这些是非常简单的家具。更另我感到焦急的事情,就是她的墙。它的那个地基累起来的那一块,现在已经是一直一直的塌下去,另一面墙已经有四个口,上面的整个楼墙壁之间最大的裂缝大概有五厘米那么大,然后在她内墙里,也是有大概三条裂缝,裂缝不大,最大的一两厘米,墙壁和楼枕之间五六厘米的距离。现在整个房子地基的一部分已经正在往下探险,说不定她哪天那个房子就塌了,这个美丽的医生可能就再也没有家了。
我们今天到这儿来的时候,还有李春燕医生,以及我们到了贵州从江的志愿者老师李光瑞,他们正在网上等待大家给他们提问和交流。现在看一下哪位朋友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先提。他们在网上可以回答。一会儿再告诉大家。
李春燕就是刚才圆圆所说的美丽的村医,还有另外一个叫李光瑞是我们已经到贵州的志愿者。
刘志洁:这个是李光瑞老师,这本图片最后两页可以看到非常美丽的医生。还有他们废墟一样的家。
黎光寿:大家有什么问题问呢?
提问:刚才讲到农妇已经四次早产,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早产。如果你们当时去抢救。抢救的时候会有很大的麻烦,现在客观事实是孩子没有抢救下来,如果下次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我们是否可以从哪个方向帮助一下,如果确实太贫穷,造成营养不良,或者有什么疾病缺陷,我们可以先治疗好的时候,我们本身也可以提供帮助。首先是把这个了解好,一切的努力才是比较科学的。否则如果事实是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就很难了,所以我觉得先了解这个情况比较合理。不是仅仅出现一次,那可能有其他的情况。
刘志洁:我觉得两个情况,第一个原因确实营养不良,按我这样您看我现在的样子减去40斤会是什么样子,还能生小孩吗?而且五年生四个孩子,刚流产就马上要孩子这是不科学的,为什么急着要,还有当地人家对他们的看法,当地人认为你五年没有养出一个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很重要的问题,是逼着他既使我的身体没有好,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孩子出来。
提问:越穷越生,是因为越穷越少。可能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连命都不要才去这样做。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贫困。我觉得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咱们在城里,咱们不了解,咱们吃饱肚子了,不了解饿肚子人的情况,我们天天听到的情况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少去关注比较穷的一些农民,我觉得这可能应该全社会更多的把目光关注到这些真正贫困的地区,这些人的身上。刚才你讲的那个,我坐在这没有听你们讲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想认为自己多高尚,看这些农民,实际上当听到你们介绍的情况,这种震撼非常的大。
黎光寿:刚才那个问题我们已经把它转给李春燕医生,一会儿看她怎么回答。另外昨天圆圆打她的文章的时候,曾经碰到一件非常另人感动的事情,今天是不是那位朋友有没有到现场。可以请圆圆把昨天她的遭遇给大家说一下。
刘志洁:我那个属于让人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昨天我在做那本书的时候,我只做一本所以成本很大。差不多成本一百块钱,我当时复印件去做,老板说你们是志愿者做的我说是。老板说怎么一会儿是小孩,一会儿是痛哭流涕的事。我们当时就跟他说了,老板很感动,说免费给我们出这本书,只要把电子版给我留下来,我来看让他所有公司的员工都要看,看看别人穷人是怎么活的,当时特别晚了,因为排版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总共排版排到六个小时,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老板一看真的很晚了,虽然连着两天赶另外一个活,他派了他们的员工请我们吃饭,我在这继续做,最后老板做了晚上将近十一点的时候才把书做好,我最后是吃饱了来看这本书,今天带着书来给大家看。
黎光寿: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向我们几位队员提问。
提问:黎光寿我想问一下美丽的医生,问问她愿不愿意来北京,和北京的医疗界来次对话,城市的医疗可以支持农村的医疗。让城市里面的人了解农村现实状况,希望她能不能和传媒界医疗界来次对话。
黎光寿:这个太好了,昨天晚上我给她打电话,我给她说,可能我们会有更多的活动,会到她们村里。也可能会把她请到北京来。她非常的高兴,不管是和北京的医疗界和传媒界进行对话,还是我们请北京的专家到他们村里做培训也好,让她技术更精湛,让她做老师教其他的人来做医生也好,她都非常的愿意。但是您说的问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那些资源,如果是您以及我们各位朋友我们能够动员到尽量多的资源的话,我相信她肯定会非常乐意的。
提问:那就是要传媒界的好朋友要支持这样的事情的话我觉得会更好。我还要补充一下,北京的医疗人才可以到乡村去支持乡村医疗,乡村的本土医疗,像这个美丽的医生到北京接受培训,更高的培训然后回到她的家乡去搞医疗建设。这样的意思需要向上面反映,引起高层重视,引起各个医疗界政府重视以及普通老百姓的重视,我觉得这个效果会好一些。
黎光寿:实际上这个问题,你说传媒界,我觉得今天在这我不知道有没有别的记者。首先我是记者,我觉得我有责任,并且我的稿子已经写在这了,还没有表你们在网上,目前应该找不到。这几天一直不停给很多的部门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够接受我的采访。可能这个是一个比较大的门,谁也不敢扛这个门,因为我给他们看了,所以他们也知道这个事情,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我们各位朋友能够团结起来,把我们身边所有能够动员的资源能够动员起来,能够帮助这位医生,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以及非常实际的问题。
提问:咱们做这个事情不能仅限于一两件事,我们最希望通过某个事件能够引起政策的改变,能够引起医疗制度很好的改革。我希望这样的一个事情,我心里面也不是不个滋味。希望不仅仅是一件事,然后通过我们这里有限的认识的几个朋友互相帮助一下就完了,我希望是政策、制度能够引起得到一些改变。这是我最希望的,那才是最主要的。
刘志洁:我想说的是政策制度的改变不是几个人几句话死了四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这些话我给大家说都比较震撼,但是我去跟一个看的事情比较多经历事情比较多的朋友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她的反映很平淡,说那个地方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上面的官员是不是也是这样,这些事情他们看的太多了,我不知道我们的力量能不能去帮助他们,我不是特别的悲观阻止大家做这样的事情,大家能不能从小的地方帮助春燕,春燕其实非常的苦,苦在一个是没有钱,一个是自己真的时候有心无力的感觉,所有的医疗器械整共就是一个听诊器两把剪刀一把止血钳,最主要的血压剂都没有,我们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要比我们撼动一个国家的医疗制度问题要现实的多。
黎光寿:我们的心愿和你的心愿是一样的。
提问: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这是最实际,理念上的东西大家讲起来不难沟通,真正是我们自己做的,我挺佩服你们的,你们自己在做,而且把你们看到的告诉我们,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黎光寿:其他朋友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我觉得刚才作为志愿者的华,还应当想一下我觉得有很多的李春燕我觉得中国的状态,特别看了中国农民的调查,我觉得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很大的反思,我们要从制度上改变,能够把我们所帮助的面更广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去做。
田雪松:我觉得实际上是眼前和长远的问题。眼前我们可以做的能够做到的,只是帮助这个李春燕,但是李春燕绝对不是一个。另外的王春燕等等这些大家不知道不能帮助,眼前我们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她,但是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能够去撼动这个医疗制度撼动当前的一些政策,那可能是最好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心往一处想就可以了。
邢莉:给大家补充一下我们给当地学校做的事情。我们在当地复兴学校遇到的很多困难就是制度的事情。在农村调查到的一些制度方面的情况,在最后一天的晚上,是一个上海的朋友首先提出来的,问学校的校长你们现在到底最缺什么,当时李光瑞老师他这个人很不愿意向别人提自己困难的这样一个人。他是志愿者问了很久以后,才告诉我们缺四样第一样油印机,就是签字的油印机,第二件是老师过冬的被子,就是贵州那个地方温差比较大。当地志愿者老师他们充足的棉衣棉被没有。第三件这个比较难筹到这是老师的工资,第四件一个数码像机,这个李光瑞老师给我们提的四样东西,我们觉得如果我们这次看了很多制度方面的问题,看了很多长远的问题,我们带回来可以宣传可以给大家讲很多的。然后应该说,可能对制度的改变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在今天明天这三个志愿者老师怎么过下去。可能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太眼前太解决不了长远的问题。大家可能有很多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们觉得,我现在的想法能帮一个是一个。这个制度的问题,我本人学法律的,我们讲了很多制度方面的问题,中国司法的问题非常多,但是司法制度这些东西绝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改变,而且它的问题绝对不是仅仅这一种制度的问题,涉及的方面确实很多。我觉得也不能因为这个长远问题这么宏大,手边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回来以后这四样东西我们这样解决。北京这边今天没有来的时磊他妈妈是当地一个小学的校长,从他们学校找到一个油印机现在已经寄过去了,数码像机是圆圆一个用过的数码像机,是好的,给李光瑞老师他们寄过去了,棉衣棉被是上海那个人叫登祖民大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黎光寿:北京方面圆圆筹了六床被子,五床褥子。
邢莉:我们这几个问题也全部解决了。我们现在只能是宣传,自己也捐了一部分钱。确实关键的问题制度的问题,大家都是要关注的。但是身边小的问题,确实也是应该大家来关注一些的。可能这些小的问题上,就有他们更切实的帮助吧。我就补充这些。
提问:他那个学校现在有多少学生,老师的具体情况能不能再讲一下。
黎光寿:我稍微补充一下,现在大众学校是中学小学合办一块,我们去的主要是小学,为什么叫志愿者,就是不拿地方工资,又给他们上课。所以这个经费可能需要我们来解决。小学老师现在有十几个,有十一二个老师,学生是有280多个学生。公办的老师和当地聘请的代客老师都是拿当地政府给他们发的工资,我们的志愿者自己解决生活费的问题。我们的志愿者目前已经有三个,一个在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李光瑞已经在从江了。
提问:他们主要做什么事呢?
黎光寿:他们主要给学生上课。提倡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提问:参加这个会,非常的高兴也是受鼓舞。几位年轻朋友利用国庆节的假日到农村,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有希望,这是一点。
第二点意见刚才圆圆提到印这本书,这书印的很好很不错。印这个书的老板也是很不错的人,印这本书花一百来块钱,一个学生拿出这个钱是有一定困难,老板亲自把书印好而且不要钱也是一个很实在的人。这就说明我们的这个社会好人还是多,愿意救助咱们穷苦人的还是不少的。
第三点我想到了,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的政策问题,确确实实不是一句话两句话一个会议两个会议的问题,我们当时的问题确实很多,不能是解决当前的问题再解决我们马上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当前的问题要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也得解决。当前的问题确实也很大。今天上午我和我们的一些老同志,专门研究老子的农民学者和我一起参加的会议,他是农村的,在那个会议上,有一位学者谈了几个问题,这就是我们当前现实比较大的问题。
一个当前我们经济问题,大家在网上也看到了。我们国有企业怎么发展,如果目前的发展,国有企业是否能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大的问题不是我们在座的能解决,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要呼吁要解决。
第二个问题谈教育问题。我们当前是不是要搞产业化?有好多人提出教育要产业化,现在教育部的副部长公开提出来反对搞产业化。这是在我们教育方面也是一个大的问题,怎么弄?
关于建筑问题,我们究竟搞什么建筑,我们的民族建筑要搞不搞?我们当前北京建筑可以看到,在天安门旁边的建筑大家都知道的,另外我们将来的北京电视台又是怎么搞的,等等这些建筑涉及到我们的建筑方面的问题,这是会议上我们谈到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这个方面涉及的更多。
这里我们讲农村问题,农村问题很严重的。为什么建国五十多年,农村怎么还那么苦?农村的农民问题,农民苦,这是一个。农民也苦,农民也穷,农村问题也多。这些问题怎么解决?不解决确实不行。要振兴中华民族,要我们致力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是这样下去确实有问题,还是大问题。我们年轻人,包括我们这些老年人都应该解决。我们一百多年来在近代史上我们一直受到欺负的国家,我们现在确实应该振奋起来,发展我们的国家。不能老是看到我们得好处,看到我们的弱点,不和西方做对比,我们差在什么地方。这确实是值得我们不管是老同志还是年轻同志值得深思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当前现实问题,我们确实也要解决。我想举一个例子,在座的可能不知道。解放前的一些知识分子,也有到农村和到工人当中去,向他们传输知识,进行文化这方面的教育。过去有一些知识分子把工厂工人组织起来,给他们上夜校,给他们讲文化。而且这个笔记本、铅笔这些东西都是这些学生自己拿出来给工人的。不是让工人买的。更不用说学费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的救助。
我们当前来说,在当前社会情况下,得发扬这种精神。刚才这几位年轻同志下去,访贫问苦了解的情况向社会反映,让社会给予救助,我认为这非常的好。这是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那怎么救助?有一些具体方法。刚才谈的方法问题很好,和媒体怎样结合起来,让媒体来宣传,通过媒体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好的渠道。我们可以当前动员一些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解决。这几位同学到贵州的边远农村的贫困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虽然很微小,但是是好的。
有时候政府不管,问题发展到极端的矛盾也有。大家知道胡荣海的事件,一个农民,不过这个农民比较仗义执言,敢于说农村干部的腐败情况,敢于进行斗争,当然斗争有些过火,从网上把他还称为英雄,这些事迹很多。眼前的问题是还得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动员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员医生到边远农村的医疗方面的问题,甚至教育方面我们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让思想冲破牢笼,我们怎么让贫苦人民把思想冲破牢笼,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自己救助自己。所以我感觉我们青年同志下去确确实实非常好,对我这个老同志来说,很受鼓舞。
提问:我对这几位朋友下到基层,对贫困地区的民情进行调查非常的感动。对你们这个精神我也十分的敬佩。我是来自安徽省的一个民间乡村医生。你这个主题正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过去是乡村医生也教过书,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我放弃了我的工作,我到北京注册了一个民间组织,正从事这种工作教育和医疗。我在华东华南十多个省市二十多年来我没有停止过,了解到很多的问题。你们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整个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我最近这几个月在河南、山东、安徽好多地方已经这些省份设有三四个基地,已经开始运作了,就是地方搞培训。我原来是乡村医生,我搞医疗器械这些方面,针灸、推拿中草药治病,好多地方的老百姓一般的病都治不起。真不是人过的日子。还有是很多腐败原因造成的,辍学的太多了,不是一个地区,整个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样。你们提出的好多原因都有。最主要的还是贫穷所造成的,我对目前的现状痛心呢?怎么办?我放弃了工作,在北京注册了这个民间组织,很多人都支持我,北外的余建龙老师,湖北的姚建方老师等等他们都是我们的顾问。你们今天教育和医疗这个主题正好对我们。光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已经向好多媒体进行呼吁,我向政府部门进行呼吁,今年三月份两会期间我连续向胡锦涛主席写了两封信反映地方的教育医疗腐败等问题,中央派了调查组到安徽。今年5月份中央调查组到安徽进行调查,并且在北京专门调查我这个民间机构的情况。中央对我这个工作比较认可,我目前也继续做下去。今天听了几位朋友的叙述,我心里沉甸甸的,也非常的高兴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出了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关心民间的疾苦,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
刘志洁:你的民营机构名称?
提问:北京高峰会才社会研究中心,我注册一年多了。
刘志洁:你这主要是民间的一个非盈利性的。
提问:就是非盈利组织。
黎光寿:具体的情况我们下去进一步的沟通。其他的朋友,我们很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们提一些更深入的话题。大家一起来探讨。
提问:刚才这两个同学说了以后,我自己感受很深。我觉得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和整个政策和方向不矛盾。一方面通过不断解决具体问题,最终导致大的政策方向的转化和制度变化。第二只有制度上发生变化,这些具体问题会更好的解决。这两个没有必要争论,我们怎样帮助老师,可以提一些具体办法,需要大家募捐,或者需要我们怎么帮助都是可以的。同时我们利用这个资源,比如能写文章写文章,可以向亲朋好友宣传,可能这些力量很小,但是积少成多,最终形成舆论,导致正常制度的变化,从而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刚才两个同学谈的事,我想起一些事。那个女同学说教育现在的应试教育,农村教育完全脱轨。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就是这个争论我印象当中应该从建国以后就开始了,七十年代中期有一个电影叫做《决裂》里面有一个细节老师讲课讲马尾巴的功能,学生不愿意听,我们这个地方根本没有马,我们这里只有猪和牛,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你刚才感叹农村没有学生考上大学,农村辛辛苦苦培养一个人才并不能为农村所用,农村的资源和人才都是往城市里,从小城市往大城市,从不发达地区往发达地区,这样农村就越贫困,剩下来都是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这个要改,我觉得我们真要从理论资源从西方是找不到的,只有从中国的传统方面去找。从中国的建国以来去找,我建议从教育革命去找,教育从生产实践相结合。我觉得从这个里面去找,但是这个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这方面的资源不让大家继续,如果能找到这些资料,这个问题当时争论非常激烈。这个里面能够找到我们真正解决问题的资源。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对不对?当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优势的资源往不发达的地方去,这样的结果就比较平衡,可能我们国家发展比较平衡,就不会出现你们看到的残酷景象,而我们搞市场经济资源是不发达地区往发达地区,这个事情刚才朋友提到制度,如果用市场的制度,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尤其农村医疗问题,比方说农村医疗的问题,只能靠文化解决,靠现实精神解决,如果靠制度市场化的问题解决,从北京找一个医生,把他派到你去的村庄去,你给他开多少工资才愿意去,给多少补贴,成本有多高,我们出于一种奉献精神,文化方面的考虑,比如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做过的那样成本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要取得一个平衡的发展,肯定要走一条和西方不同的路子,如果不能超越市场经济思维模式的局限,如果不能这样,可能我们面临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黎光寿:刚才有位朋友李春燕医生的问题,李春燕医生已经在网络上面回答了。
主持人:我给大家念一下,从小孩母亲身体已经好起来,孩子死了不能带回家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他们非常感谢刘志洁同学送的东西,他们很喜欢很高兴。另外关于教育方面,他们李老师的一些感想。圆圆所感这种沉痛打击,许多外来人我想说这不能代表乡村所有人的面貌,我们过来做乡村教育,不是来施舍同情,或者愤愤不平后就离开,因为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类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扎下根来,静下心来做理性思考更深的思考,然后有切实的行动,乡村教育要是说难做,因为他们把自己看成救世主,把自己看成了大脑袋的知识分子,应当承认,农民中确实有落后的地方,但更有先进的群体,像李春燕等等这样群体,我们过来就是要发现他们,学习他们,发扬他们,和改造他们,在这些“他们”中,我们务必要以改造自己的精神谦虚学习,或许只有这样我们的两合才能对教育有意义。
另外他们的想法这样,李医生非常愿意去北京和医疗界对话,让大家了解这里的情况,还想学到更多的医疗知识,特别是妇产科所有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里的农村需要我们这种医生,在城里没有办法付更多的钱也不方便。在城市例如要付很多的手续费,农民付不起,这里很需要我们。这是刚才他们的话。我顺便发表一下我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他们今天讲述的个案和一个故事。过去同样类似的故事,我建议大家在网络上和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听到不少。但是这样的一些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情况下发生的?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医疗这些资源为什么农村的人口占我们国家人口绝大部分,教育和医疗资源绝大部分又集中在城市?这是一个存在很严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整个和我们这样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所造成的。
应该说城乡二元结构并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也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有的,在旧中国就已经有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所打下的天下,这个旗号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当然要改善自身的生产地位生存状况,我们国家其实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在城市都有全面的福利保障,在农村也开始有这样的做法,我印象里我不记得是六十年代九十年代毛主席有一条警示做语录来说,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而且曾经有一个批评,医疗卫生部要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干脆改掉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批评。而到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培养了赤脚医生,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这样的话,农村才建立了刚刚起点的医疗卫生的这种体系。我们今天后来整个又全面转向市场化的机制以后,原来打下的底子逐渐消失掉,在今天我们看到农村存在医疗卫生的底,很多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赤脚医生。其他的原来的乡、卫生院这样一些东西,已经开始往城市里集中。乡镇基本还是原来面向农村的,但是后来整个市场化,人人都想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种文化氛围,在乡里这些医生往县城去,往好的地方去,而且国家整个教育医疗的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或者是向城市里面集中,而在农村又出现缺医少药的状况。这个教育邢莉同学也谈到了一个问题,农村实施的教育严重脱离了农村的这种生产生活的实际,而且所教育的这些内容,对于发展农村建设农村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培养出来的这些东西基本上学到一些基础东西,这些东西为农村人学到一点东西到城市里流浪打工,青春时期创造力贡献给了城市,而到老了之后,中老年之后,劳动力不是能够发挥作用了,带着一身病体回到农村养老,整个农村存在严重的这些问题,有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大的一个结构性的背景。
我们怎样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应该缩减这样的一些差距呢?我们过去有一个口号,我们本来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农民做出很大的牺牲。通过工农业的剪刀差,我们现在谈到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国有企业的诞生有工人阶级的血汗劳动所付出的,但是这里面确实也有农民阶级的劳动。我们这些东西就是一个工农业剪刀差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
我们原来政策的一个承诺,还有以工补农,工业发展起来,应该给农村起动这种廉价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而后来我们所走向的道路都把这些给忘掉了,本来有一个以工补农的过程,而现在市场化的机制所走下的结果,依然回到旧社会的这种,对农业的传播,从生产资料卖机械卖种子卖化肥再到收购农产品两头传播,所以现在这样的一个路子,我是认为这样一种路子需要反思需要调整的一种路子,这种路子不改变,根本上不解决这样的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农村的教育也好,医疗也好,甚至简单的农村的邻里的家庭关系,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我就发表这些。
提问:我姓冯,冯春玉,我来自于救世军,是一个国际救助机构。我们在大陆已经十几年了,做了十几年了项目。我们去的地方教育情况医疗情况都很差。刚才几位同学提到农村的失学率,像我知道的应该有很多的国际性的机构在中国关注这些领域方面的工作。但是说,因为这样的一些机构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允许外资进入中国以后,那么一些非政府机构,一些国际性的非政府机构开始在中国做类似的项目,我想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流非常重要,我们也去过一些地方,我也了解到贵州一些情况,如果可能我们也愿意跟进了解,看我们能够做哪些工作,让我们了解哪些地方有很大的需求。但是非政府机构,做这类的像我们通常是很面向做,不会根据某一个人来做,根据整个地区的医疗状况总体落后,需要整体设备,比如他想的可能是健身的设备设施,可能通常都是针对整体来做的,其实社工对中国是很新的领域,在美国每年都有几十万非政府机构单身,在中国大陆来讲,可以说社会工作不仅仅属于政府,非政府机构在中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相信大家都是非常关注这一领域的。将来本着你们对祖国的爱心,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我觉得看到这么多人关注这些方面,看到中国将来的希望,这个一点也不是说什么大话,正是有这么多关注中国问题,关注农村,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给农民,为农民代言的人,所以我们的农村才会有希望。所以今天感触比较多。谢谢!
黎光寿: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时间比较的紧张,我们这次活动应该在4:30之前必须结束。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给大家最后提一个问题,时间只有三分钟。最好是没有提过问题的人来提。
提问: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志愿者工作我相信是很有利的,我们对农村观念哪怕有一些改变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别的方面,更重要帮助他们自身的振兴,邓小平有句话说我们应该做好一件事,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中国有很多,这是我们最大的劣势,但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这么多农民大量流入城市会造成很多问题,对于农村发展很不利,我觉得现代化并不完全等于城市化,我觉得应该努力的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振兴,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更好根本的途径,能够发觉自身的人力资源。
提问:我想讲教育方面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他们为什么烦学,他们对知识不渴望吗?
刘志洁:我觉得他们厌学的态度只是乡里的领导为了合理解释学生生源流失问题而说的,我们看到的不是厌学,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非常的爱学习。
提问:刚才那位哥哥说厌学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田雪松:你可能听错了,我说的是在北京地区。在当地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辍学是最严重的。基本上没有学生厌学。
刘志洁:这个男孩是17岁的男孩,这个男孩的奖状多的是可以当他们家的墙纸,当地的茅草房特别多,这张照片和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兴建的有砖的房子就是学校的校舍,如果这种学生厌学的情况,当地也不会拨款建校的。我不认为他们存在厌学情绪。
提问:厌学的现象,不是说那地方就没有。西部地区孩子们上学的愿望确实比较强烈,家长也好,还是孩子也好,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出路,能上上去就是他们的出路,都是想上学,实际上在学校里,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师资很差不行,教不了,学生在那学不了东西,学生当然也就没有兴趣去学,当然厌学的情况多种多样,还有一个就是卫生情况,比如孩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上课就没有精神,可能就要打磕睡,可能视力不好,再加上经济的压力各方面的原因,也会出现烦学情况。
黎光寿:非常感谢大家今天能参加我们的活动,下面把我们的一个共同的想法告诉大家。这个共同的想法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的学校可能以后我们不仅仅是要盖小学,可能我们要把它进一步的给扩大,可能要盖农民夜校,让农民进来接受免费的学习。然后我们可能会在当地组织一些活动社,发展地方的经济。我们现在想推动地方的乡村图书馆的建设,让当地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自己管理图书,来看书。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身份扫描,因为这次我们的活动,我们感到当地文化确实太落后了。还有乡村医疗队,乡村医疗队我们现在正在设想当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力量,共同来解决乡村医疗队的问题。这个是我和李光瑞老师很长一段时间通过电话进行沟通,我们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具体的文章,大家可以在的网上可以看到,关于新乡村的构想这个是我写的。
第二个事情,我们今天到这儿来,我们的志愿者老师他们在贵州的大山里,他们面临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他们需要一个油印机,油印机现在已经解决了,但是如果大家有多的油印机的话,如果大家愿意捐油印机,最好能附加一百块钱邮寄费或者什么,还有衣物,我们已经寄过去一部分了,如果大家有多的衣物,我们现在可以继续接收。我们请辛苦一下,可能在一个星期之内,把相关的衣物给拿过来,请他们帮忙登记一下。捐衣物同样涉及到邮寄费问题,希望大家解决,第三个问题数码像机,如果大家还有的话,我们通过当地的学生,通过他们自己拍自己的生活,我们更进一步更真实来反映他们的身边事件。
第四个问题就是志愿者老师的生活费的问题,因为现在在大山里,大家做志愿者,工资都谈不上,但是生活费吃饭的问题必须解决。如果大家能够有这个能力,能够有这个爱心,不管是一块钱也好,还是五块钱也好,还是十块钱还是一百块钱,大家表示一下心意,最后这个钱邮寄费,我们可以解决。并且我们这次活动,现在我们还剩下38块钱做大家资金的流动费。
第三个问题就是星期三的时候,我们工业时报要把这篇文章,要把李医生的这个文章登出来,登出来以后,我想如果大家愿意的话,我们大家可以一块来卖报纸,这个收入我们将作为我们拿去邮寄这些东西的费用。然后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活动!看一下我们的经理有什么要交代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