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反思改革”
杨帆在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月上的讲座(续三)
时间:2006年4月17日晚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第四教学楼119
三次改革争论性质不同
中国有三次改革开放大争论,这是自由派反复强调的。我则强调三次性质不同。
第一次1975年到1979年,这四年非常艰苦,后来又延续几年,围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分为改革派和反改革派,改革派取得了完全胜利,就是因为计划经济30年做到了头,必须要大调整。毛泽东晚年被四人帮控制,他死之后一定有特别大的反复,直到30年这个劲都过不去。这就说明一个人晚年需要有民主,需要让大家提不同意见。历史毕竟不是领袖可以造的,活着时候大家不敢说话,死了以后大家就彻底否定你。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26岁上大学,坚决拥护邓小平,反对极左思潮,第一次大争论是泛自由主义取得了胜利,否定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文化革命。
催出的泛自由主义思潮,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的,当时所有的人都不懂别的,大家都是读马克思主义,还把斯大林拿过来,他1953年承认了价值规律。 80年代搞商品经济,不是资本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模糊的说法,分为商品经济和资本经济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发展商品经济,缩小计划经济,和马克思主义没有特别大的冲突,可以相融,在马克思主义体系里面可以说得通。
当时表现为两派,一派是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僵化派,一派是市场经济的自由派,他们说老年马克思僵化,青年马克思好,泛自由主义思想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当时的计划经济左派不得人心,左派不得人心,节节失败。传统的老左派思想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它代表计划经济官僚。所以你们不要说我是左派,那是自由派给我扣的帽子。我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是超越左右翼。(鼓掌)
80年代我是改革开放派,现在为什么积极反思改革,为什么? 刘源为他父亲刘少奇写的序言里,肯定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即80年代一部分改革派,90年代向左转了。他引用古语说:“唯大英雄而本色,极高明而道中庸”。共产党人和资产阶级,蒋介石搞统一战线的时候,应该是“卷旗而不缴枪”。
中国社会直到现在,不是极左就是极右。
下回再讲就是具体问题的争论,客观给你们讲。我有自己的立场,基本是客观的,我是本着超越的态度讲的,不是站在某个立场一派,攻击那一派。小平第一时期,1975年到1989年,泛自由主义思想取得全胜,中国终于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
转换之后出现政治动荡,以后出现三年左派回潮,提出“两种改革开放观”,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出了政治动乱,就是因为搞资本主义搞的,这样讲在逻辑上自然是反对改革开放。这是第二次争论,问题在于改革派自己没控制好,改革的路没有错,就是过程中没有控制好。
新自由主义我们不要,老计划经济思想也不要,当时我们一部分人倾向于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传统文化。包括国情教育做了很多,老左派去讲反对和平演变学生不爱听,我们讲学生爱听,说改革要注意国情,学生们听着还可以。老左派说资本主义复辟了,学生不爱听。
但是,老左派和新自由主义都不喜欢“中左”。 他们的政策是纵容新自由主义,也支持马克思主义。 但是,特别不让中左思潮发展,外国社会主义不让说,新马克思主义不让说,说爱国主义还行,说孔子也还成,说国情还成,但是他们认为是都是马克思主义附属,真理完全是掌握在他们手里的。当时左派回潮我们也没办法。90年代初期历史给了左派一次机会,但他们不会利用,连篇累牍写东西,否定改革开放,把小平说急了,来了一个南巡,一下子就翻过来了。
这两次争论,都是以老左派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争论是要不要改革开放,当然是改革派全胜,第二次实际上是争论,改革过程中要不要政治控制?结果是加强了控制。这是历史给左派一次机会,但是左派没有什么新的创造,还是老一套,其逻辑是否定改革开放的,结果被小平南巡彻底否定了。
第三次就是这次,性质不一样了,其实质已经不是要不要改革开放的问题,而是30年以后,要不要调整利益关系的问题。这次改革还有一个重大政治背景,就是从2002年十六大开始,到2004年四中全会,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向新一代领导人过渡。这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国家最高领导层交接都是最重要的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