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文化的未来”研讨会在京召开
今年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辞世30周年,同时也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以及文化大革命发动40周年和结束30周年。从早年的政治军事斗争,到建国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再到晚年对广义的文化思想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探索,毛泽东的生平事业和思想呈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轨迹。从长时段的历史看,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和主体,而这也正是毛泽东平生最后努力的方向所在。
毛主席逝世后的30年,沧海桑田,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我们此刻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在上述有关中国革命史的重要日子里,2006年9月16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邀请理论界、文化界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和文艺工在北京举办了“毛泽东与中国文化的未来”研讨会。李希凡、卢之超、孙永仁、李正忠、涂武生、徐非光、田心铭、陈志昂、余飘、萧延庆、郑恩波、李万武、许建康、陈飞龙、黄力之、熊元义、苏引、韦明、祝东力、陆华、蔡诗华、沙蕙、何吉贤、鲁太光、李云雷、师力斌、程薛、丁爱霞等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原《文艺报》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郑伯农主持。
大家指出,目前中国仍被冠以“社会主义”的称号,但在日常生活层面上,资本逻辑的支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香港《信报》今年2月发表文章称,中国应追求“文化的崛起”。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条件下,究竟如何重建民族精神,如何才能寻找到超验的精神动力?现在,打开电视,白天是武侠,晚上是老板,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当代文化缺少未来,因为包含了“未来”,在当下就很难卖出去。但是,中国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追求,必须有对未来的想象。历史呼唤毛泽东的文化遗产。
与会专家对“毛泽东与未来”这一主题表示了充分肯定。有学者指出,2000年,评选千年伟人,美国人把毛泽东放在华盛顿和拿破仑的前面,因为他们认为后面两个伟人只代表过去,毛泽东则代表未来。最近,俄罗斯民意调查,知道毛泽东的占39%,知道孔子的占4%,知道邓小平的占3%。另有学者指出,我们继承毛泽东的遗产,不是要亦步亦趋地继承过去的某些具体做法,比如大跃进的具体做法,而是继承背后的一般精神,比如大跃进背后就包含着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也必须发动人民群众的思想,后来虽然不再搞大炼钢铁了,但大庆、大寨等工农业样板仍然延续了毛泽东的有关奴隶史观和群众路线的思想。这里涉及到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问题。要继承作为活的灵魂的毛泽东,而不是限于那几本书,重要的不是衣钵,而是法身。否则的话,另一些也打着毛泽东旗号的人就会从另一个方面去“发展”。
与会者指出,对于毛泽东所开启的时代和创立的思想,我们现在还不能真正把握,因为时间距离还太近。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曾经万众一心,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自由,既有集中,又有民主,工人可以批评干部,教训干部。毛泽东晚年的探索从长远看非常必要,他是大战略家,看得非常深远。再过多少年,人们不会再计较毛泽东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他晚年的探索对未来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毛泽东逝世后,他的遗产被严重破坏,但是,毛泽东的文化遗产是被清除的,他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毛泽东的怀念,基础是人民群众。
与会者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几十年的低潮,目前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美国衰落,在伊拉克泥足深陷,拉美国家开始向左转,低潮开始回升。未来,社会主义将以更加成熟和丰满的形式重新复兴。当年,毛泽东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演讲,说了著名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学生们鼓掌。毛泽东又说:“也是我们的,”大家又鼓掌。毛泽东接着说:“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全场轰动。今天,来了不少年轻人,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乐观,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将拥有一个新的未来。
(整理者:语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