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巩义市,有一个偏僻的乡镇竹林镇,历史上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1983年起步,1994年撤村建镇,由一个村落发展到一个近两万人的乡镇,拥有工商企业82家,产值超亿元骨干企业10余家。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该镇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向国家纳税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
一片贫瘠的土地如何孕育了如今富足的乡民?百姓说,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乡镇干部们说,是30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是全镇人民建立的“三评”制度,并持续坚持开展的必然。
竹林人说的“三评”,是指竹林人从1983年起开始施行并逐步完善的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制度。
“没有水,不怕;没有土也不怕;最怕班子瘫了,人心散了”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滑坡。吃水贵如油,担桶就发愁”“丁烟丁烟,到处是山。喝口凉水,外地去担”“远看一溜溜,到噶土不厚。中间是草根,底下是石头”……提起竹林镇的过去,80多岁的李虎山老党员一口气就说了好几个顺口溜。
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回忆说:“那时,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百姓在1983年的人均收入只有87元。没有水,不怕;没有土也不怕;最怕班子瘫了,人心散了。”
看到村里一些能人去致富,一些村干部也打起小算盘,有3个支委只顾自己办企业,8个生产队长也忙着自己做小生意,党员会、支部会开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村支书的赵明恩和副支书李书转,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竹林的出路。会议上大家争论很激烈,原打算三天的会开了七天七夜。群众说,干部有条件搞个体只顾个人发财,多数群众怎么办?要求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集中群众提出的72条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3项决议:只顾个人富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决不能只顾个人;党员干部要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党支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
“三评”由此开端。
对涉及竹林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目标等全局性大事的建议,经归纳整理,研究论证,一经确定便坚决落到实处。最初他们按群众提出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要求,结合本地矿产资源丰富的实际,大力发展耐火材料,形成当地支柱产业。实现初步富裕后,根据群众建议,他们又瞄准国内外市场,向发展高科技产业转化。30年来,竹林由原来只有一个小耐火材料厂发展成为拥有82家工商企业的经济强镇,竹林众生成为河南省第一支医药股。
为解决“三评”反映的吃水问题,村里先是投入人力财力建水窖蓄水,后又从十几里外的矿区引水。在南山等地打出14眼400米以上深井,但出水量不够生活用,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水的问题不断在“三评”中提出,2003年,镇里筹资上亿元,铺设大型管道32公里,引来黄河水,经过四级提灌,流入竹林万吨水厂,彻底解决了竹林数百年来的吃水难问题。
如果说没有水可以靠雨水,还可以打井用地下水,但没有土地呢?赵明恩说,为解决“三评”中群众激烈反映的“土”的问题,全镇上下都在想办法,最后决定凡是来竹林拉耐火材料等产品的车辆,都要带回一车土。于是竹林就有了这样一个奇观:一排排的车辆装满了外人不屑一顾的各色各样的土,大小的“土包”在竹林当地密密麻麻。可以说,竹林的每一寸土地都很不一般,都是群众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土一寸一寸垫出来的。
“我们要全村所有人富,也要周边乡村跟着富”
竹林人的富裕,不仅是村子的富裕,更是带动周边乡村的共同富裕。
竹林镇长寿山风景区总经理孙春花说,她原来居住的村子叫丁烟村,是现在长寿山的一部分。1994年竹林撤村建镇,“先富带后富”,先后经过4次区划把周边的8个村划给竹林。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一些居住条件差的新竹林人,连续两年在“三评”中提出要像老竹林人一样改善居住环境。2013年,镇党委政府决策建成8栋楼的新坛花苑小区,包括一些山区零散户在内,共解决240多户群众住房。
在新坛花苑小区居住的57岁的村民孙泰山,照顾着从小瘫痪在床上躺了26年的儿子。他家居住的140多平米的楼房和家中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竹林党委政府给免费配置的。他说:“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全家人的幸福今天,党和政府是我们的大恩人。”
在竹林镇,竹林人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夙愿。他们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承担孤寡老人的一切赡养费用,积极为各类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病、残、弱等弱势群体定期发放生活补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报销50%到70%的医疗费用;对于35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每年发放生活费补助。对特别困难的低保户入住新区,由镇政府供应房子,并进行免费装修,配备家具、餐具等一应设施。慈善协会每年募集资金都在100万元以上,对考入示范高中和大学的困难学生和需要救助的临时困难家庭进行资助。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竹林人永不满足”
“我们生活富了,但周围的环境却变差了。”早在2004年,竹林街居委会的共产党员任振中,就把从群众中搜集到的这个意见给镇党委和政府当面提出来了,并持续关注。也是从那时起,竹林镇开始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008年,竹林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举全镇之力,开发和建成了长寿山生态景区。他们从深山里引水修建了景区水系工程,投资拓宽和改造了长寿大道等旅游道路25公里,修建登山步道62公里,添置了一批旅游观光车。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们组织居民向第三产业转移,发展农家乐上百家,每年举办长寿山红叶节,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以上。长寿山生态景区因为其秀美的风光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森林公园。
在开发旅游的同时,竹林镇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业,投资建成了中原名吃街和竹林集贸市场,成为巩义东部闻名的餐饮聚集区。由原来的一个代销点和一家理发店,发展到现在4条商业街,300多家门店,从业人中由原来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
为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竹林镇先后拒绝了上亿元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工业项目,维护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他们改建无害化公厕56座,改建无害化户厕1430多个,新建封闭式垃圾池456个,购买小型垃圾清运三轮车23辆。同时,建立路面保洁、垃圾管理长效机制。统一配备保洁队伍、车辆,对道路实行全天保洁;出台垃圾管理办法,对垃圾清运实行补贴,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近百个小游园、全民健身苑,为居民健身休闲纳凉提供了良好场所。
竹林镇还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改造荒山、植树造林,采取城镇插绿、景点添绿、山坡造绿、小区改绿、庭院植绿、田园增绿等有效措施,2000多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栽种各种树木上百万棵。目前,全镇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4%,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国家园林镇。
赵明恩说:“竹林人最大的梦想就是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如今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而且我们的目标远不止此。我们要比城里人生活得更好,因为我们这里已经具备了优美的自然条件,更具备城里人所不具备的万众一心。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时间,发展的时间。”
文章来源:人民网巩义 2014年3月2日专电,:智泓 付永刚
报道集体村庄案例,追踪村庄发展动态,宣传基层先进人物。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星火旅游。(微信公众号:星火旅游)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