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忘了农业文明的意义
宁平之
现代社会本应是先进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高度有机统一,而这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正命题, 却在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浪潮冲击之下,变得模糊、扭曲起来。现在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是电脑、手机、大数据、车子、房子、票子的信息、广告和宣传。农业文明的信息和宣传被压缩到几乎难以找到的地步。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农业成了落后的代名词,居民对农民比例的增长,城镇对农村地区比例的增长成了现代化的标志。看来,当我们长期按照一种惯性思维处事行事的时候,再来一点逆向思维,对社会现实进行再梳理将会是有益的。
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人类发现火的作用及其使用和再生发明,以及发现某种植物种子可以大量收集食用并可以人为栽种,发现某些动物可以食用并圈养、放养,这正是人类文明产生的三大奠基石,也正是人类文明的真正源头。火作用的发现及其使用和再生的发明,是人类无与伦比的最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由于火的运用,植物的种子、根茎经过火的作用,更加容易消化吸收。而且经过火的处理后,人类可以像食肉动物一样把许多动物的肉作为能消化的食物,这是其它动物所无法享用到的香美食物。同样,对某些植物种子的大量收集和不断栽种以及对某些可食用动物进行圈养和放养,也是人类无与伦比的伟大发现和发明。因为植物的栽种发明和动物的圈养、放养,使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和局限,能够长期稳定地获得素食食物和肉食食物。三大发现发明,使人类真正从动物界脱离出来,造就了迄今为止人们所获知的地球上独特存在的人类文明。
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富有哲理的经典话语。最初的人类文明都主要是围绕着人类的“吃”展开的。农业文明中的农林牧副渔,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吃”的中心问题。农业是为了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蔬菜;林业是为了解决做饭、炒菜用的柴火和吃到更多的水果、茶叶等食品;牧业是为了吃到更多的牛羊肉和乳制品;副业是为了吃到更多的禽蛋食品和喂养的猪肉;渔业是为了吃到更多的鱼、虾等水产品。随后人类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和追求向吃以外的穿、住、行方面推进,但“吃”仍然是人类需求的中心和第一要务。人类文明的发展表明,工业文明是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早期的工业文明,即手工工艺技术和手工业以及最初的畜动力、水动力加工业,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紧紧围绕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要求而展开的。当石器时代向金属特别是铁器时代进化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一次飞跃。铁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是使人类在获得粮食、蔬菜和其它食品的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能够深翻土地的各种铁制工具发明了;能够比人力翻地提高效率数十倍的使用牲畜翻地的铁木结构的耕犁发明了;灌溉用的人力水车、畜力水车发明了----------正是这一切为人类的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为人类不断繁衍和数量增长所需要的食品数量和品种增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样,弓箭的发明,也是首先为了人类能获得更多的猎物,有效地增加人类的肉食来源。当然它也成了人类抵御猛兽的防身利器,只是后来才成为人类战争中的致命武器。那个时期,陶器、瓷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也是主要用它们储水、储粮、烧煮食品、腌制酿制食品以及制作食餐用具,以此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内涵;随着以铁为代表的金属冶炼及其制品的不断发展,竹器、木器手工业也日益兴盛起来。竹篮、竹筐、竹萝、扁担以及木桶、木盆、木床以及更高级的水车、风车、脱粒器等应运而生。这些手工业产品大多是为农林牧副渔服务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的需求开始向吃以外的穿住行等方面发展,棉麻桑的种植和养蚕业的发现发明,以及纺线、纺织、刺绣工艺技术和相应工具设备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披兽皮、羽毛、树叶的原始状态,开始穿上了多种多样能够适应春夏秋冬变化的舒适衣服;烧砖烧瓦技术和木工工具、建筑工具的发明,使人类终于走出洞穴,开始利用竹子木材柴草在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盖上各种类型的房屋;随着人类的增加、聚集地的出现和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不断丰富,北方的车、马交通和南方船只水运交通出现了,摆脱了仅靠两条腿走路的局限性。然而,这一时期的人类文明建设重心仍然是农业文明-------农林牧副渔的建设和发展。人类一日多餐,粮食、肉类、蔬菜、水果和其它副食品天天离不了,衣服可以多年使用,房屋也可以长期使用甚至祖辈使用,道路、桥梁也可以长期使用,只要进行必要的维修即可。实际上乡村道路、城镇道路的修建以及河流的疏浚和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运输粮食服务的。据史载,从秦代起,每年从河道(漕运)运输到京城的漕粮就达数百万石,即数亿斤。历史上汉朝的文景之治、隋文帝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以仓廪丰盈,物价低廉,社会升平为标志。唐代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官仓存粮突破亿石大关,创下汉唐国家存粮的最高纪录。当时中国的人口最高为6000万,意味着国家为每人储备的粮食达250斤。粮食的丰盈也带动了六畜兴旺,并进一步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和繁荣。
农业是国民经济、国民生活的根本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繁衍增长,人类的文明则沿着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向前延伸。恩格斯对此曾作过精彩的论述: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发生在农业文明的劳动部门之间,即出现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劳动部门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部门从劳动部门中分离出来,或是说商人、商人阶层、商人阶级从劳动者、劳动阶层、劳动阶级中分离出来。恩格斯认为这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在人类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获得了长足进步,劳动部门之间的分工日臻完善,种植业部门、畜牧业部门、手工业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需求日益增多和频繁,一个专门从事于劳动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的交换群体,或者说是商人阶层、商人阶级便应运而生。商人阶层或者商人阶级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二是成了劳动部门之间的剥削者和操纵主导者。用恩格斯的话说,它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商人的出现,乃是同人类的社会关系变化比如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出现以及氏族社会的解体,国家的出现等历史现象相伴而行的。而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又造成了一个由国家官吏、军队、警察、法官等组成的新的管理群体、管理阶层、统治阶级。这个阶层更加远离劳动阶层,也同商人阶层相脱离,成为名副其实的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社会管理统治部门。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与完善,还产生了专门从事文化艺术以及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医疗部门,这一部分人也同劳动生产部门相脱离。到了现代,还产生了专门从事银行、证券、保险、拍卖等钱生钱的金融部门,这一部门更加远离劳动生产部门,也脱离了传统的实物商品投机的阶层。在把社会上所有实业部门、事业部门、商业部门实行公司化、股份化、证券化的现代社会,这一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专门从事钱生钱的金融部门,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致于全世界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威部门。特别是国际上的金融巨鳄可以操纵一个国家,可以把某个地区以至于全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从以上人类文明进化、发展过程中看,可以发现有两个背离的现象极为明显:一是人类所有文明都是从农业文明这个人类文明总根、主根(源头)而生发出来的,可是我们看到的趋势却是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离农业文明、农业部门越来越远;二是人类同人类产生的另一个本源-------劳动(劳作)越来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著名论断就是认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可是人类社会自从出现了剥削制度后,劳动价值、劳动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低,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们似乎正在远离劳动这一人类神圣的源头。本文将侧重于探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背离主题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所谓新自由主义开始风行全世界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掀起了追求金钱的狂潮。在这股潮流之下,人们似乎觉得可以脱离经济规律,也可以脱离自然规律。每个人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地创造一切。“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成了新的世界流行语。社会上制造金钱的花样越来越多,追求金钱的途径和手段也越来越多。而农业这一人类文明的源头和根本却日益被边缘化,被当作落后的代名词,甚至被当作应该淘汰和抛弃的东西。一些西方“学者”以美国为模本杜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农业的产值所占比例越小而工业产值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越大,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农民的数量越少,农村所占的比例越小,而城镇居民的数量越多,城镇化的程度越高,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许多国家的当政者不讲自己国家的历史、现实和可能,以及国际环境下本国的地位,都把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城市化率当作追求的目标,当作一种神圣。
人的思想和行为真的可以脱离自然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一切,“改变”一切吗?一个社会真的可以毫不节制地让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村和农业劳动吗?社会上真的可以无休止地创生远离农业文明、农业生产部门的其它产业、事业或部门,甚至于同人类文明的总根系农业文明根本不相干,以至于危害人类文明之根本的所谓“新产业”、“新部门”吗?当然不是!现实告诉我们,对人而言只有吃穿住是一天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一日三餐更是如此。而其它的需求的伸缩幅度很大,可多可少甚至可以暂缺。而且人类还有比生活基本需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就是人们所处的良好的生存、生活自然环境乃是须臾不能离开的。这些都是人的起码常识和人生、社会的起码的道理。一个国家,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历史悠久的大国,在建设发展中,必须考虑到农业的承受能力、支撑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规律。谁违背了它,就要吃苦头,受到历史的惩罚。
我国在三年困难时期,针对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一度出现的共产风、一平二调风、浮夸风,并由此出现的物资短缺,特别是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党中央和毛主席一方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各级领导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端正思想路线。与此同时果断地在1960年8月下旬,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出台调整各方面关系的政策;大刀阔斧调整国民经济过热状况,首先是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2000万,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其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三是把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计划坚决调下来,比如1961年把1900万钢的指标降为850万吨,4100亿斤粮食指标降为2700亿斤。经过这番壮士断腕般的努力,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这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一年增产250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长6.2%,从而结束了三年经济下滑的局面。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都告诉我们,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城市人口的增加数量以及产业事业部门的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增加,都得同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换句话说,社会上的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提供的足够的优质的粮食、鱼肉类、蛋乳类、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的基础上。离开这一基础,就会造成社会经济上的紊乱与危机。特别是粮食,它是比钢铁、石油、飞机、大炮、导弹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13亿中国人民的粮食不能寄托在它国身上,更不能把这一民族生命线授予敌方。
其二,不能远离,更不能背离甚至伤害破坏农业文明这一人类文明的总根和源头。一段时间以来,轻视、忽视农业的思想不断蔓延,每到每年的两会期间,总会有人要求突破16亿亩耕地这根红线的禁锢。这就告诉我们,首要的是在建设思路上,应该把农业真正摆到经济建设的基础位置上,把农业文明当作人类文明的生命线来珍爱,不能容忍任何人对它进行任何糟踏和损害。其次是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某些新的事业产业项目时,应该把不能侵占农业用地,也不得妨碍农业生产正常运作作为必要条件。在发展工矿企业以及有关事业部门时,特别要强调解决好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致命伤害的问题。再就是要把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可能产生泡沫、虚拟以致荼毒社会各领域的项目门类进行彻底清理。农业文明这一人类文明的主根(源头),是容不得杂草甚至是毒草的。我们不能容忍那些同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强大人民富裕毫不相干的所谓事业产业部门,吸允农业文明产生的宝贵乳汁。
其三,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农业的自然特性。不能让急于暴富的思想损害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本身。现实中滥用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化学制剂等现象十分普遍且愈演愈烈,已经造成了破坏农业的自然特性,降低农产品质地的严重后果。现在充斥市场的低质、劣质、有毒、有害的农产品,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安全。现在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竟然提出要在全国提倡吃土豆当主粮和提倡转基因技术,真使人们震惊和大惑不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中国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优势,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大经纬度之差,而且有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广大丘陵地区、广大的东部平原及至辽阔的海疆地域的梯级高度和局部的垂直高度之差,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其广阔的、丰富的、无限的自然开发空间。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同中国相比拟的。怎么忽然说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了,要把土豆这种副食当作主粮来吃?一代明君乾隆皇帝在200多年之前曾看透了英国的侵略野心,拒绝了英国使者的所谓“开放”要求,声明中华天朝物产丰富、各种物产应有尽有。时至当今的中国,一些官员及公知却连一点自信和气概都没有了。至于转基因粮食问题,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对此一针见血地说,转基因能把害虫杀死,人类也是生物、动物能没有一点影响吗?一些官员和公知却要把人民当作试验品,真是天理难容!人类正是靠大自然的恩赐,靠具有鲜明自然属性的农业提供的有机食品才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才能使今日的世界拥有70多亿人口。这是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科学常识。维护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应是政府和每个人的共同责任。每个人获得生存生活所需要的自然产物和有机食品的权利,应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容剥夺的基本权利。保护农业文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每个居民提供足够的自然产品和有机产品,乃是一个国家和政府压倒一切的最大的民生。
让我们用恩格斯的一段话作为这一部分的结束语吧:“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人们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150年前,恩格斯告诉我们要认识人类和自然一致的思想,在当时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则在古代就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而到了今天,却有人在挑战人类的生存本源和生活本源这一人类文明的底线,真是不可思议!农业文明,乃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同大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任何破坏农业文明的观念和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江南“鱼米之乡”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极其辉煌的人类文明
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就创造了先进的辉煌的农业文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在川西修建了闻名于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受益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使成都平原的近1500万亩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从此四川被誉为“天富之国”。我国中部的广大丘陵地区,创造了能储水、能排水、能人工上水的梯田,这些梯田可以种植粮食,还可以栽种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农业产品。我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早就进入了”精耕细作”的先进的发达的农业文明阶段。而江南鱼米之乡则是我国灿烂的农业文明的典范。本文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苏杭地区的鱼米之乡作为典型加以诠释。
太湖是大自然的杰作。这里在远古时代还是海洋,是长江和钱塘江从上游、中游夹带的泥沙沉积堰塞而成,原来的海岛就变成了太湖中间的小岛和周边平原上的青山。太湖碧波浩淼,现在的面积为2250平方公里,周围像阳澄湖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还有许多与其相连的小江小河,形成了典型的河网水乡。这里地处温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又临近海洋,经过无数年代的造物运动,就使这里成了处处是草木丰茂、山水相顾的自然环境。而江南鱼米之乡就是我国的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同这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创造出的闻名于世的农业文明典范。江南鱼米之乡的主要特点是:
1、对各种性质的土地(包括平地、湿地、高地、山地)进行全面分级分片开发利用。江南劳动人民最热爱这片山河泽国,因为他们深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方水土和空间,都会给他们带来丰硕的收获。大片的平原被开发成优质良田,江南普遍为一年产水稻和小麦两熟;地势稍高的小片地段种植桑树和各种蔬菜;沼泽和湖泊栽种莲藕、茭白、荸荠等水生作物;靠近湖泊的高地或者太湖内众多的小岛上普遍成了茶山、花果山;稍高的山陵地域,它的山下山腰成了大片的竹林园,山陵的顶部则是耐旱的松柏、杂木以及中草药生长的天地。不仅如此,这里的老百姓甚至连房屋周围、田地边角以及乡间小路边也种上了各种作物,连瓦砾煤渣地也种上了南瓜、西瓜等作物。每一寸土地都是宝贵的,这就是江南农业劳动者的优秀特质。
2、在农业耕作的技术和管理上,创造了高度的全过程的精耕细作模式。以这里的主产粮食水稻的种植为例: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选好良种和培植好秧苗,这是水稻能否长得好收成好的基础。上年收割水稻前就是把当年长势好穗大颗粒饱满那部分水稻事先收割作为下一年的种子。培植秧苗也是一种细致的技术活:秧田不仅要肥沃,而且要松软;撒种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稀;水分以满足稻谷发芽、健壮生长为原则,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播谷期间,正值早春,气候变化大,遇到温度低,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如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秧苗的质量,甚至不得不重做秧田,耽误插秧时节。第二个环节就是打好水稻生长的基础。这里包括深翻平整稻田,施足有机底肥,插秧时要讲究行距间距和适度的密植。底肥一般使用猪羊产生的有机肥和河泥同绿草一起发酵产生的绿肥最为有效。水稻生长成熟期长达四个月左右,恰好正值6--9月的炎热季节,底肥在高温和水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腐烂发酵,能够长时间地发挥它肥力的作用。插秧也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技术活,不管是采用机器还是人工,都要求秧苗的根插得直,深浅适宜,插浅了会漂到水面,插深了会影响稻秧的生长。秧苗的间距、行距及密度都要适度,因为这样做,一是为了便于田间的除草、追加肥料等管理,二是为了每棵秧苗有足够的养分和空间。第三个环节是全程抓好水稻的管理工作,确保丰产丰收。首先是除草,秧苗成活以后并开始生长期间,要把长在稻秧周围水下的杂草,通过人工使用钉耙等工具除掉。其作用有三:一是防止杂草抢夺稻秧的养料。二是除草中为稻秧松土,增加水土中的空气量。三是让杂草在水中腐烂变成水稻的新养分。这种除草工作一般要做2--3次。待到水稻分蘖拔节时,要把长在稻秧中的杂草拔除,同样把这些杂草卷绕起来用脚把它踩在泥底下当作水稻的肥料。其次是拔节抽穗期间要防止虫害。江南地区的水稻虫害主要是螟虫。这里普遍采用点螟灯的办法加以扑灭,行之有效。最后是防止麻雀偷食稻谷,传统的做法是扎放稻草人驱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稻草人》中就有生动的描述。
3、“鱼米之乡”创造了最有利于人类长期生存生活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科学利用有机物的模式。江南的劳动者还有珍惜点滴有机物的传统,因为他们从生产生活经验中懂得,想要获得丰产和优质的农产品,就离不开足够的有机肥。同样,家禽家畜以致自然界的植物和大小动物也离不开它们所需的有机物。而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言,种植水稻和养猪的作用尤为突出,可以把它称为鱼米之乡的“两宝”,对它们的开发利用可谓做到了极致。大米是江南人的主食,而水稻的根茎叶以及稻谷的壳皮都是良佳的有机物,水稻的根及根部的茎茬在耕作时便成为下一次种植的肥料。稻草的用途更为广泛,作为薪柴时留下的灰就是天然的钾肥;冬天时作为家畜的上等有机饲料;它是猪厩中的主要充填物,经过猪的踩踏和排泄物的长期作用,实际上成了农家肥中的主要底肥;稻谷的壳也可烧水烧饭,留下的灰变成钾肥。稻壳和大米的表层磨碎了变成糠,它可是猪口中可口的有机饲料。猪同其它家畜的特性和功能有所不同,它是杂食性动物,适应性强、食量大、长得快。青草、米糠、麸子、豆渣等,以及人们的剩菜剩饭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食。牛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而猪则是吃进去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有机物,却产出的是鲜美的猪肉。同时猪的活动和排泄物还可产生农业中最重要最宝贵的基本有机肥。所以猪本身不仅是一个“鲜肉生产厂”,而且还是一个“有机肥的小化工厂”。
农村、乡镇产生的粪便也是鱼米之乡的重要有机肥源。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一套收集、储存的办法。粪肥常用于水稻、小麦的追肥,而主要用于蔬菜种植时的浇灌泼洒,乃是蔬菜生长的最有效最佳的有机肥料。解放后,普遍推广了化粪池技术,科学地解决了杀虫杀菌这一过去使用粪肥中存在的缺陷,而且还增强了粪肥的效力。江南劳动人民还发明了利用河道、湖底的淤泥作为新的肥源。河泥同绿草麦秆、稻草等在人工开挖的泥潭中用泥巴封起来沤泡,成为独特的有机肥。此举还起到了疏通河道,改善鱼虾生存条件的作用。
即使是对于生活垃圾,也都把它当成有机物宝贝加以利用。农村和农户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垃圾小堆场,通过堆放处理变成了宝贵的有机肥料。通常把它用于桑树、果树等经济作物的根部施肥,具有长时间的肥效作用。这里甚至把野外活动的牛羊马等留下的粪便也都收集起来加以利用。真可谓是做到了对所有能获得能利用的有机物都进行了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科学利用。
“鱼米之乡”提供的所有农副产品都是用有机肥生产的,包括大米、面粉、蔬菜、水果、茶叶等等,至于鱼虾、野菜、野果等自然产品更是在良好的有机物生长条件下产生,质地更是优良。凡是到过苏州的人都会感慨,这里的大米又白又糯好吃,鱼虾、蔬菜鲜美,阳澄湖的大闸蟹特别棒。“鱼米之乡”是江南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文明典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法国伟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在两百年前就对江南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赞不绝口。我们应该像保护优秀的文物古典那样,百般保护灿烂的农业文明,保护“鱼米之乡”的精华,让它发扬光大!
2015年12月9日星期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