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竞争激烈 江苏大学生近三成靠关系找工作
12月8日,多个校园招聘会同时在南京大学举行。“毕业生那么多,竞争太激烈,我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可是,我同宿舍的一个同学,一个招聘会也不去,因为他有个好爸爸。”忙着投简历的刘同学告诉笔者。
有刘同学类似想法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家庭社会关系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可是大学生有个关系厉害的老爹,就业就不难。”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蒋钰珮老师的一项调查佐证了这一看法。蒋老师通过对2005年江苏省8所高校的600多名文、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占到调查总数的27.2%。而认为父母社会关系不重要的学生仅占13.6%。
相较而言,城市学生更看重父辈的社会关系,认为父辈关系重要的城市大学生占到59.8%,这个比例比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高出了18.7%。
对此,蒋钰珮老师分析,大学毕业生如此看重父母社会关系在择业中的作用,是因为在步入社会之前,大学毕业生个人的社会网络构成形式较为单一,以父母的社会关系为代表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信任度。
此外,有82%的被调查者择业时重视来自家庭的影响。但是父母的意见却不再是权威,择业标准通过父母与子女之间良好的沟通产生。有69%的学生对在择业问题上与父母沟通的结果表示满意。
一些社会人士对此表示担忧。“找工作靠老爸,不但使择业缺乏公平,而且让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就学会开后门托关系,对个人和社会都不是一件好事。”
“你以为我们愿意靠父母的关系找工作吗?”南京大学新闻系的一名女硕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是找工作找得太累了,如果到明年还是没有什么着落,也只能听爸爸安排,回老家找找关系,弄个工作。书都念到这一步了,还要靠父母低三下四托关系、走后门,我真是不甘心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江苏省2007年的毕业生总数达35.5万人,比去年的28.7万人猛增了24%。
原载《中国青年报》
青年理想敌不过社会潜规则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蒋钰珮老师通过对2005年江苏省8所高校的600多名文、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过父母的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占到调查总数的27.2%。而认为父母社会关系不重要的学生仅占13.6%。
虽然现在都说大学生就业难,但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真正难的是能力普通而家境一般的孩子,那些家里有关系、有背景的同学,找工作根本不着急,从不参加什么“双选会”,而是天天打游戏、睡觉、谈恋爱——这是大学生自己总结的事实。由此,我们有必要问: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靠父母,“比爹”,到底是这些大学生“烂泥扶不上墙”,还是社会出了问题?
过去,烟草、电力、邮电、银行等行业都有“顶班”制度,老子退休了儿子顶上来,儿子退休还有孙子顶,后来虽然名义上是废除了,但通过所谓“内招”等形式,这些行业职工子弟仍能继承“衣钵”。大不了,来个“行业资源交流”,你给我儿安排工作,我给你儿解决户口,“外人”要想进这些行业,怕比登天还难。找工作“比爹”,不也是这种现实诞下的怪胎吗?
事实上,许多人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其父辈所掌握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不够。去年四川某市曾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考区县级数百名公务员,据记者与当地人事部门联合问卷调查显示,在录用的公务员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这其中暴露出的若干潜规则,不说也罢!
而我们的青年,在这些事实面前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正如某大学生所言,“班里一个成绩很差,连英语四级都没过的学生因为家长在银行工作,竟然也进了一家号称只招收重点大学毕业生的银行工作。”那些满怀理想和抱负的青年,纵有万丈的激情,到最后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服气”。由此才有大家千方百计地托关系、找熟人、走后门,一齐裹挟进“比爹”的现实吧!
当“就业公平”被“代际效应”扼杀,在无处不在的潜规则面前,我们的青年就是这么接受“社会第一课”的。
(转贴于《中国教育新闻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