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论联合的教育

李光对 · 2005-07-14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李光对

我一直在从事志愿者老师工作,以下是我的心得.希望有志同道合者与我一起携手开赴贫区早日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业![email protected]

学校周边的乡村教育呈现了以下特点:

一、乡村对教育的需求走向理性;

家长们越来越意识到考大学在乡村教育中成功率低,随着家长和村民们在外界的见识越来越多,尤其是自身的亲身经历(包括媒体和其身边的下岗工人自力更生创业而致富的事例)。一些中青年家长已经带头提出了首先让孩子们接受到“素质教育”(尽管更多的只是素质教育的意识)考大学可以放在其次的新的教育需求。

二、乡村教育的开展依然是单一的升学选拔;

乡村学校教育依然不能走出传统意识,这种不能实际上是一种“不敢”,我们通过考察知道:一方面办学者自己没有突破意识,民办学校只是把学校教育当作谋生致富之手段,不愿意去冒险和尝试,另一方面其自身及其师资队伍的操作能力不能实现,更多的是因为考虑到“很可能”家长不答应那样做(让孩子不安静的看书学习书本以考大学,为家族扬名和取得荣耀),事实上他们没有用发展的意识来看正在更新的家长……

三、乡村家庭教育问题迫待解决。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家长都在外打工,家庭教育是个很大的空白。学校教育开展的很孤立也很被动。甚至会出现村民不理解和不支持的局面。越是如此,学校越是走入封闭,以便使正常的教学管理不受侵害。越是如此,教育越是脱离了生活。而事实上家长和村民们对考大学等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多的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知道乡村中学很少能把自己的孩子送上大学,尤其是好的大学;他们知道现在的大学生照样可能失业,甚至是没有什么真正的素质让家长们从心里满意。

12月份以来,我和曹老师多次家访了附近一些村民,其中部分是因为要和家长解决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遗憾的是家长没有谈到让我们满意的教育方法,他们以轻描淡写的态度对待了孩子的平时,而在孩子们出现了困境时却以处决的方式替代了教育。“打、骂、吓”成为家长惯用的主要手段。面对孩子的家长,我真的不知道该责备家长还是孩子,或许更应该理性的去责怪我们开展的乡村教育。病必须从源头上治理,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而事实上学校、家长、社会、(网络在农村还没有普及)都在给这张白纸写东西,而第一个写东西的人却是家长,我们不能说家长的墨水污染了这张白纸,但孩子所受到的非有用教育家长确实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当然也包括邻里和村民。所以我们要开展好改造的教育必须要把源头——家长(村民)给教育好!这才是我们迫切需要教育的主体。同时用我们教育好的学生“小先生”去改造村民,而不是去受庸俗思想的腐蚀,在思想斗争上实现反攻,变被动为主动。

过去我们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当的一批“小先生”,而是只注重把他们培养成“考试先生”,于是所有的学生都变成了考生,一个时时刻刻都背负着考生之重负的学生,又如何能变成一个活泼而有创造力和服务精神的“小先生”?几乎不可能!我们的注重力和对象都出了问题,现在乡村教育依然正朝着一个狭小的胡同钻。我经常这样说:国家主席只能有一个,博士生、研究生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则是生活在基层的广大民众,做一个劳动者有什么不光荣的,做一个靠自己生活并且具有乐业性、创造力和学习性的现代村民或创业家更光荣!我们的教育主题就应该转移到这最大的主体上来,否则就是私有化的教育,给少数人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贵族学校可以办,但我们志愿者老师不该办!公立学校也不办!

面对日益复杂的农村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了联合的教育(即具有乡村特色的社会教育)。

以前我曾经也提走“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之路,现在想来,事实上就是个矛盾,除非我们做的不是真正的教育,除非我们的管理不能体现育人,既然要教育要指导生活,那么教育必须要和生活紧密联合,生活不能孤立,教育也应当开放,所以我们的管理也应该是联合的管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群策群力!不是最大限度的去封闭,而是最大限度的去联合!学生会就是要实现校内的联合,而学校教育和管理就要和校外尽可能的联合!生活是不能分割的,所以教育无时无处不体现着联系。学校内部教育办得再好,也只是实验室里失败的实验,因为这种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民众生活中去,因为原本它就是脱离了生活生产实践和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因而无从谈起去改造生活和提高生活。这就是屈服于功利化意识办教育的下场。

而联合的教育就大不同了!

有人问,教育为什么还要联合呢?教育,或许一直以来人们误认为读书写字就可以受到教育,实际上这只是教育的一个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发现,一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却很有关心社会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并且他们还能凭着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和社会创造了很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实际上虽然没有这些辅助手段,他们也受到了好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的感化作用而实现的。因为教育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而是实践——物质与意识的桥梁。所以纯粹的体力劳动固然要为“读书人”所摒弃,认为那不是教育;而纯粹的脑力劳动一直为传统所推崇,但现在我们也要彻底地去否定它。几千年前,孔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觉得这个“习”应当是在实践中操练的意思,否则怎么能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呢?陶行知先生说在“劳力上劳心”也是同样的意思我们主张手脑并用的教育,办基础教育我们主张能立即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教育,也即是要用的书,而不是要读的书。所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总之,教育或学习就是在实践中发掘新知,在实践中检验新知,并同时产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过程。谈到语言,就是生活所必需,并且用于交流的工具,所以语言学科的学习就要运用书籍的工具,走出书本,走入生活,这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艺术和价值,而这就是要联合交流群体才能开展。再如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以学科交叉和综合化为特点的新课改就是要让人文精神和自然科普知识更和谐地走入生活和生产,更生动活泼地进入大脑,从而变为一种能力和基本素质。这种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联合,就是要塑造一个个具有健全和科学思维意识的基本人才,而不是一个个具有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和思维知识的“字典”。因为知识本身只是一种没有生命力和更新价值的死东西,而思维方式和意识却可以直接指导实践,好的思维方式几乎就是创造的开始!这些意识的培养,只有在联合的生产生活中经过大脑的提炼才产生的。联合协作的生活决定了联合开展的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很重协作的社会,而诚信又是社会道德的基准,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要开展以集体主义联合教育为基础的重个性发展的教育,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基础扎实,个性优良,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脱离了联合的教育,最多我们只能培养出个性突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能自觉参与生产,不能领导大众创造生活,更不会亲睐大众。这样的人做官不能为民众切实着想,做科研不知道改造大众需要的生活生产……

上述为教育需要走入生活,离开生活,教育就不能突破;而生活更迫切需要教育来领导,没有教育领路的生活,生活就不能更新!

要开展好这个教育,就要首先形成一种新型核心文化理念,树立联合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打破教育的功利性传统教育板块,结成以“乐业、学习、创新”为主题的核心文化板块!而承担该文化理念的优先开拓者和发展者的必然是一个坚决为教育扶贫共同理想奋斗的志愿者团队。乡村公办和普通私立学校都不愿或不能走出“功利化的生存圈和意识圈”,而只有没有强烈功利化意识的志愿者团队才能放下学校生存之顾忌,去广泛开展联合的生活教育,因为社会和乡村群体就是学校,也只有这支团队才可能走出升学率之圈,而把考试理解为考察和试验,把书本当作工具,而把“教材”理解为“教学教育的取材”,如此则必然取材于乡村生活,并敢于改变教育评价体系,自编教材应用于实际乡村需要的生活。这个突破和重建文化的掀起者将通过学校将新教育文化深入浅出为村民所接受和乐意支持的乡村区域文化。只有这样的区域文化才能巩固教育成果,发展教育文明。在此基础上继而开展出联合的改造教育。

一个孩子出了问题,就有包括学校在内的一群家长为其指引;一个家长或村民出了问题,就有一群学生去指出来并帮助纠正。所以我们首先要引导家长和村民树立联系的意识,互助的意识,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只有血缘关系的家长。如何做联合的教育?要联合校外,必然不能只局限于校内的教育。要想联合别人做共同的教育,就要尽可能地去影响去改造别人。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去灵活交流和宣传,使新理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民众教育之中,进而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村民来理解我们的教育。

面对大多数血亲家长在外打工的现状,仅有关注和宣传还远不够,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小先生”,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有对“小先生”的监督,小先生的生活只有靠群众监督,学校监督是远远局限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群众监督,也即打破传统上血缘监护和教育的家长,树立具有群体合力的博爱教育观,小先生处处在,也处处受广泛性监督,这样就有了不再只关心孩子考试升学的家长,也有了不再是在书本上知识发生了堆积的学生,而是在生活中意识发生改变了的小先生。只有生活中切实发生了改变,才是受到了真正的教育。这样家长和村民不但理解了我们的教育,而且还来支持我们的教育,既减少了新教育推广的障碍,又扩大了我们的教育受益面——不仅使下一代受益,而且使这一代受益,不仅使学校学生受益,还使校外的民众受益。这条路子不但是目前乡村学校教育之必然,也是乡村学校教育之必须的选择!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谁说只要孩子接受教育?家长也需要接受教育,所以我们要开展相互监督的教育,而且在一定时期一定地方家长还更需要我们去注意一些。即不论是何种关系和身份,人人都在从事教育,人人都在重视教育,并且还要有联合起来的意识,实际上是为了在相互改造和监督中洗礼自身及他人教育和受教育的不成功面。继而塑造出乐业型、学习型和创造型的现代民众,使他们尽可能地变成为自力更生的创业者,而不是只懂得“吸他人和社会血”的投机者,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思路就是要从吸血型投机者实现向自力更生的造血者转化,继而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输血效应。

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群众性的传统意识转化过程,但这应当作为我们不懈努力的教育方向!

其二,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实行以具有该共同理想的开拓者的新理念为指导的学生自治管理体系。

如何打破功利化意识?这个使命是受功利化教育思想的人无法完成的,而打破这一意识的大门的钥匙也不是掌握在某个人手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它是掌握在一个时代手中,掌握在一群先进的敢于突破的团队手中。当社会大众真正产生这种需求和呼声并逐渐形成洪流时,就说明这个时代已经到来;而我们这支团队,尽管还很不成熟,只要他们主流不是功利化战场的“逃兵”,那么新理想的实现就有希望。我们应当明白这个队伍中的勇士不是站在功利化的至高点,而是具有彻底改变功利化教育的觉悟和领导能力的人。我们就是要努力形成这样一个具有共同理想的团队,进而来指导较有觉悟和影响力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改造自己,而且还可以改造别人。我们从中选取一些较先进的学生组成学生会可以解决许多我们仅靠老师或团队解决不了或不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学生自治管理体系的优越性。随着学生会的成熟,让学生监督老师、让学生管理学校,这是陶行知小先生制的集体化运用,发挥其群体合力的优势。如此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人翁地位,自然要选择主动适应于孩子的教育,培育主动适应于未来的新人,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接受的应当是适应于未来发展需要至少也是适应于现在的教育,而不能再是适应于过去的教育,不再是为了追虚名逐私利而学习而教育。这样一来,志愿者老师也可以分为两类了,一类是具备共同理想的骨干力量团队,他们将领导学生会,领导事业走向成熟;而另一类则是正在成长中甚至是只有一些特长的志愿来者,他们很可能只是短期过客,但只要对总体对学校有利,我们就可以择其善者而用之,把他们作为学术传播型的短期志愿者,不作开展思想教育的志愿者,对有意向的,我们当然应尽可能去帮助和转化,但不是强求一致。这种务实的开展工作,是我们在事业稚嫩时期是尤其要注意的。团队和学校对其存在的问题一般是通过学生会为龙头的学生自治管理体系来实现监督的,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团队事业的不稳定因素的蔓延局面。另外,通过这种体系还可以带动学生志愿者以及各种实践课来实现以做养学,而不是通过以收取高额学费为特征的以学养学,一个小小的学生会不仅能解决学校的生存发展问题,还能实现好学校的管理问题,甚至是聘请师资,联系实习生产,帮助科技更新应用和加快生产力转化等许多的了不起的问题。最后我们通过一批成功塑造的学生或毕业生深入乡村去改造村民的落后意识,改造村民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改造乡村教育的理想。

在学生自治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1、  组建具有较好基础的学生会,以学生会为龙头,加大影响、积极号召,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各方面建设中去,并成为广大学生所学习和信赖的先进学生团体。

2、  学生会成为学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务、政教、总务的得力助手,与学校管理结成初步联合,并进一步巩固学生会与广大学生的纽带,确保学生会能代表广大学生的意愿,同时,学校管理骨干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学习观念更新,并引导和帮助其领导学生参与尝试实践。

3、  学生会走向成熟,其职能和优越性将日益完善,学生会主席即可以为校长助理,并毕业后将可成为未来校长之最佳候选,承担学校和志愿者教育理想的未来探索。此教育校长之来源必然能符合和把握这一共同思想并具有创新精神,作为留校志愿者的再生,其必然能造福于民,真正推动全民教育。

其三,在教育教学管理原则上实行“教学做合一”和“做学问合一”的“教学做问”四合一。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先生所提出,并为后人所发扬,但真正无几校几人敢于尝试,因为他们受传统评价体系的束缚,即使有少数具有改革精神的教育界进步人士也是孤掌难鸣,理想和理论陷于孤独,最后要被埋没。而我们这里却有一支就是为了这个突破而走到一起的团队。所以我们不但可以做到教学做合一,而且还把“学、问”动词化,要学就要问,向一切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人、事、物去问。我觉得“老师”没有“先生”这个词更能体现科学的教育精神。有多少老师能放下自己的权威去“屈从”学生?有多少老师愿意走向农田和农民一起发现?更有多少老师和学生愿意向农夫去请教?过去的先生们做不到,不配我们所称得老师,我们称之为先生更合理。我们希望“后生”要比“先生”做得好!老师不能代表真理,任何人都代表不了真理。打破了这个观念,我们就什么问题都敢怀疑,都敢于尝试做,什么问题都敢于问,什么人都敢于去问!

教学合一的中心意思是教与学是一件事,从对象上说,老师教的和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对象是一个东西。显然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生不明白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所教的东西;以及老师不知道学生学的是什么,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的程度是什么,老师不关心学生反馈问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教学对象上出了分离的表现。

教学合一的第二个意思就是用现代术语所说的教学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围绕着同一件事的互动,这种互动要求老师放下权威的形象,本着参与的精神来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老师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发言,也要教会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激发学生学会联系、学会思考研究和分析,最终产生创造。这样一来,老师带着问题来,让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并和学生一起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好问题下课,这才证明产生了互动的效果。要知道,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更具有创造性。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意思就是先学后教,教学相长。所以教学这个词有必要改为学教,这里还有谦虚的意义。先学后教不是简单时间顺序上的先学后教,而是因果关系上,重心顺序上的先学后教,要转重教为重学。不在老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多少;要先有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后有设计情境,让学生顺利的适应情境、喜欢情境。课堂教学的好坏在于先要有所准备,然后才能有灵机一动,对于新教师准备多了,时间长了,自然有了灵机一动,决不能指望单靠课堂的发挥,随心所欲。对于老教师也要结合新学生的特点来铺设新思路,否则就变成了一个只会教书的古董,所以大家都要学。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知道了教学合一还是远不够的,真正的“教学合一”是“教学做合一”。

首先,教学做合一是指围绕着做每一件事或某一方面的事而言的,教学的关键是在“做”(这里的做实际上是指走入生活中的实践或进行试验)。老师若不在做上教,学生就难在做上学,甚至于无事可做,或去做别的事。对于老师来说边做边教,对学生来说是边做边学,教与学的联系就是通过做来实现的。譬如不要随地吐痰,书上和行为规范上都有,老师也教学生读过,认真的学生可能背诵的很熟,但是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的现象并没有多少减少。原因就是在于老师没有在生活实践中教,学生没有在生活实践中学。但也有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在校园里基本上做到了不随地吐痰,但是在校外场所还是随地吐痰,这就说明了在学校是因为怕被罚款或批评,而没有内化为素质和自觉意识,只是在校园的小环境做了,在家庭中、在马路上、在社会中还是没有接受到做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开展联合的教育,只有接受了社会生活实践考验的学生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我们检验教学是否合一了,就要看老师和学生有没有在做上合一了。

其次,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观,也是方法论。要做到教学做合一,就应该把教学做看成是一个系统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做合一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合一,是死教、逼学、硬做;一种是辩证联系和合一,是活教、乐学、创造!两种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脱离了客观实际的生活,不是真正的教学做合一;而后者却是取材于生活,为生活需要而教,并且立刻就能产生价值,所以也产生兴趣,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成功的教学做合一,应该是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体味到发现和创造的乐趣的,这才是活的教育,是真正的教学做合一!

对于老师来说其实不只是教,课前的准备就是要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说:“不仅大孩子可以教小孩子,小孩子也可以教大孩子,还可以教大人。”我觉得还得加上毛泽东说的“我们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这就要求老师们要甘当“小学生”,去研究学生,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书为本,研究学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教之前要重学,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为学生设情境、引思考,化行动,从而实现学生的理思路明做法,生创造。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那么课后则是学生去独立解决问题,所以老师的作业应当科学,应当让学生体味到再现的意义和做的价值、甚至是创造的乐趣!

怎样的做才算活做呢?

第一,             选取的问题要走入生活,体现价值,要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在做一件事,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只是为了考试。

第二,             选做的问题要便于学习,难度科学,紧扣生活中心;

第三,             选做的问题要发展变化,灵活取材,使兴趣和价值最大化。

一句话:先生要重学,学生们要敢教,先生们和学生们要一起做——这才是教学做合一!

关于教学做问的合一,是要求我们有问的精神。这里的“问”包含:老师和学生,以及民众都应当培养出敢问、好问的习惯和精神,不耻下问,也不耻上问;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学会通过向书籍问、向实践问、向老百姓问进而解决问题;我们要“问题主义”教育,而不能是“去问题主义”的教育,因为没有问题的教育,就没有必要教育,没有问题的学生要么不是学生,要么就是最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不怕问题,也不怕问题暂且解决不了,我们怕的是没有人能提出问题!问题是创造之源,所以我们迫切提出“教学做问”合一!

其四,在团队及学校生存和发展模式上实行“以做养学”代替“以学养学”。

活的学校不是教校,而是做的学校。因为我们实行的是“教学做问”合一,真做就可以产生创造的价值。此价值一可成为教育学生学习之动力;二可发展学校;三可造福于民。因为价值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造,故老师可以为自己的劳动作一份收获;而价值主要是由学生所创造,故学校之主人或总理当是学生,同时我们又联合了村民大众开展了教育,民众也必然从我们的行为中领悟到了生活之道,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是民众的收获,也是社会的收获,所以这样的教育同时就对民众造了福,对社会造了福。加之学生会掀起的学生自治管理体系,如此学生便学会了如何发展自己,如何发展和规划学校和社会。根据教学做问合一,学生在初级阶段主要是认知,学会使用基本工具,及生活常识等,并养成一些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级阶段主要围绕着常用工具的操作性学习和思考,高级阶段可根据学生所长,选择专业工具去学习和创造性使用。一般而言,越是往上,创造的价值越大,所以毕业前,人人都应当学会操作一到几种学科工具以符合生存之需要。而毕业后学生应当是具备了基本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基本能力,此后的只是应该是不断的处在更新之中。这种在实践(“做”)中发展的联合的教育从根本上打破了知识私有,树立了群体发展观和终身教育的意识。

如此,学生在校学习好比是在学校的责任田里实习生活,是在接受一种群体的协作化教育,而毕业之后则是自己独立去承包责任田,很大程度上还要吸引人去合作,这实际上是一种更独立性、更自主性的创业性生活。既是这样,学生有何工作之忧?担忧工作,乃是功利化之所趋,乃是冲着“人上人”之争夺!既是这样,何愁不民富国强,国泰民安?民乐业,方能兴业,方积极创造。否则,国家问题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人有为,人人乐业,而出类拔萃之人应当是在实践中寻找,而非纸上谈兵之得,此为真正的伯乐寻千里马方法,科举选拔式的选拔性教育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乡村民众的整体素质不会因为选拔性教育有大提高!我们选择了这种靠“做”养活自己,造福社会的教育,从根本上打破了轻视劳动者的意识,打破了科举选拔性教育的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民众树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意识。传统教育和办学者以为社会分工加大,所以搞封闭式之专门学校、同时收取高额学费等模式是错误的,尤其对于乡村学校和基础教育来说,更是这样!如果我们叫他们为“以学养学”的话,那么我们的办学和教育就是“以做养学”!

我们选择了“以做养学”,人人皆为大有可为而“做”,而不为大有“名利”而读。学本身不能产生价值,而做却立即就能。中国教育大多把“学”视为价值之本,这不但导致了手脑分离,而且还是教育误入功利歧途的本原之一。

面对乡村目前的教育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开展联合的教育革命,而首先就要建设一个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板块。而这种文化板块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打破旧板块的同时做出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围绕这有助于形成这个新文化板块而开展新文化运动。另外,我们的做必须是为实际生活生产需要而有意义有价值的做,实际上,我们的做就是不仅要取得在物质生产教育上取得巩固和发展,也要在精神生活上取得突破和成长,这也是为我们的教育理想而做。

我们的教育理想就是要把全部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健全思想的人(这里并不强调其必须具有何种学历和何种工作,而在于其是否能乐业);其次通过这些学生的影响,我们还将建设一展区域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乐业、学习、创新”,学校是这一文化的发源地,是这一文化成长的摇篮,学生是这一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发展者,而村民和未来村民则是这一文化的主体。我们的理想除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改造,还要在科学生产技能领域进行更新。我们要使人人都能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破除封建迷信及识别非正常宗教行为,并学会使用基本自然科学生产工具和做到懂法、守法、护法。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产生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培训班和新专业工具的学习,摸索“试验田”,创新建设生产,并积极传播技术,加速资源共享,给已就业和再就业村民不断充电,从而使科技更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总之,我们就是要通过学校这一光源,学生(人)这个媒介,坚持人才最优化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培养有创造力和学习精神的乐业型的有联合发展意识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和创业家!

可以展望:这种教育的模式和效率将使教育受益面大大增加,而受益周期将大大缩短,并减少了许多社会问题,不用十年,整个教育区域将欣欣向荣!在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学习精神的乐业性现代区域文化中,能不繁荣富强吗?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和改造力将远远大于任何一群科学家的成就,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于是这就成为了一项现在最伟大和最有意义的教育工程!

其五,要正确看待并切实在思想上解决好新教育步伐与教育需求的矛盾问题。解决好表面盲目从众需求与教育理性供给的问题。

中国民众的整体文化和素质并不高,实际上是很不均衡。而农村的民众文化和素质就更是如此。中国民众受到的封建教育思想仍然没有根本消除,尤其是在农村更是如此。乡村的教育改造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譬如扫盲运动只是停留在认字阶段,字只是一种教育的工具,不认识字不见得就是文盲,有人甚至用受到了何种学历教育来衡量是否是文盲,甚至于提出所谓受到小学教育为“半文盲”,文盲就象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没有半个的说法,只有在某些方面是与不是的说法,要衡量学历,首先要看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到的教育程度。功利化教育的最大弊端也许正在于,它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不利,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不利,它使乡村教育和生活的发展一再延迟。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又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这些话,值得每一个从事教育、关心教育的人深思。

但我们的乡亲们意识不到这么深刻,因为他们是功利化意识土壤下产生出来的,而我们应该清楚是为打破功利化教育而来的,所以我们不能盲从,但我们也不能与大众划清界限,我们要开展逐步改造并逐步联合的教育,我们要即改造即联合。联合即是改造的一种形式,要改造就要进行联合。有时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我们要始终清楚:学生和村民的表面化需求是孩子上大学、拿高薪等,而真实的需求却是生存、生活,符合自身的方式去生活(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我们要让家长明白,这样的目标与高学历并无必然联系。对于家长的从众盲目教育需求,我们应当尊重,但不能盲从,而应保持理性的供给,用发展的眼光去供给。就如同我们卖衣服一样,对于只重花色和价格的顾客,我们还要去善意的引导,通过交流让他们明白并不是衣服越便宜越时髦就一定适合于他们。这样一来,他们不但能愿意买,而且还不会将来后悔。所以我们要淡化考试教育面向社会发展和其未来负责,按实际所需开展面向大多数群体的生活中最需要的尤其是满足未来需要的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坚定这一点,那么作为一个专业的志愿教育者,也去急功近利,实际上就是在做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其六,在教育评价体系上制定出学校特色的符合实际的毕业生标准,具有重平时而轻结果的特征。

凡是经“教学做问”合一教育的学生必有较强的生活实践能力,必有较高的联合发展觉悟,具有不为物役、自力更生、可持续发展之能力和意识。学生自谋职业,又能乐业,并具有创业的技能和理想,这就是成功的国民。反之若国民所受为功利化教育,必然以功利之心来权衡社会价值,必不能将社会价值置于个人价值之上,而以索取价值大小为价值标准,如此社会进步速度有减无增。所以我们主张在教育上革“心”,而非故意求新,旨在打破功利意识教育,发展联合性质的教育。

衡量我们教育是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就看我们的毕业生能否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一为打破功利化意识,树立联合发展的意识;二为学习性、创造性生活生产能力。基本实现了这样的价值目标,学生就基本符合了学校的毕业生标准。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孩童抓起,从小对象上说,要办到能顺利走入学习创造性生活生产为止,从大对象上讲,我们的教育要跟着他们一辈子,并准备随时更新。而我们的学生毕业,实际上只是由联合实习性实践走入个体创造性实践进而重组联合实践的过程。因为功利化等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深蒂固,我们首先必须要开展贯穿全过程的教育,开展区域性联合教育。利用这种持续、联合的力量进而使我们的教育得到巩固,使我们的成果得到发展。

关于毕业生的去向问题:可以肯定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将是作为创业者而走入基层和中层生产生活,但这一代的生产决不是传统的复制品,而是具有新意识的创造和大改革,每个人在这个平凡岗位上不但乐业,而且随时都可能有大的创举出现,而这种创举立即得以传播和发扬,这是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和谐大发展!而我们的学校已不是靠社会募捐钱物来维持生存,而是靠募捐无形资产来带动乡村区域性大发展。如此,学校变成了乡村区域性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火车头,学校的存在,不仅要使下一代人受益,而且还使这一代人受益,并且是现在即学即知的受益。我们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的实习可以是“走出去”,也可以有“请进来”,我们不是极力把毕业生“送出去”,而主要的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和运用所学特长进行家乡各方面建设和发展上。否则我们的乡村教育一辈子也翻不了身,我们的乡村生活一辈子也不能得到改造。城市人不愿来,乡村人又争着要出去,谁来发展和建设乡村?!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在贫区办学就是要改造这样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建设和发展乡村家乡的人才!

其七,要做好教材等教学工具和教育手段的配套改革。

自然辩证法说手段(工具)与目的的关系是这样的:手段是为了服务和实现目的的途径;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实现。如此,目的是决定手段的,手段是服务于目的的,所以我们总是要强调目的的明确性,强调手段的灵活多样性和有效性。

教材的本义应当是教学的取材。既然我们要做活的教育,培育有创造力的学生,那么我们必需取材于实际生产生活所需解决的问题。而我们受传统教育意识的长期奴化,常把教材理解为课本,理解为各类参考书、教辅书……说到底都是指书本,书本是过去别人写出来的,书本上的东西是死的。我们就是要把书本上死的东西放到生活中来检验一下,这样才能获得真知,才能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创造!真正的取材应该是在生活中,而不是在书本上,书本只是教学的一个“道具”、一些生活的“影子”,它属于教学工具和手段的范畴。

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要通过新教育来造就下一代及具有“乐业心、学习性、和创造力”的现代生活意识的村民。当我们的手段不能与目的配套时,就要创新手段来实现改造的教育、联合的教育。我们要始终清楚,我们是为了进行联合的教育而开展课程改革、课标改革的。目前国家正对语文教学进行牵头的新课改尝试,我们极力呼吁只有真正领略课改精神和目的的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才能把握好课改这一手段。其后,我们还将要对语言工具学科、理科工具学科、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其他辅助性学科进行大的改革。而且我们各个教研组在各科都要本着学习和研究的精神来大胆探索,我们要在教学做问合一的精神下开辟联合教育的途径。

我们认为课改至少应当体现以下几个方向:

1、  学科走向交叉和综合化,打破传统的纯学科界限,树立整体知识观;

2、  教学循序渐进,打破传统的一步到位的系统性教学观,树立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体验结构的分层面发展思路;

3、  自编校本教材,实现传统经典教材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的“二传接力棒”作用;

4、  注重各门学科的情感价值开发,注重双基能力目标和创造性的开发,完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目标的和谐发展,乃至相互促进。

5、  对课堂教学实行“请进来,走出去”,在体验中教育和学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6、  对教师“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更新教师观念和见识,强化教师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教学工具和手段上,传统的方法我们并不完全排斥,但对于填鸭式、灌输式、单纯说教式我们确实要去批判,而在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进行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无疑将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充满活力。

既然教学的内容是生活所需的内容,那么教学所用的工具就理应是生产所需的工具,我们就是要通过学生对实际现有工具的体验来感受和创设更优越的工具。我们的教学若通过对已经或即将运用于实践的工具进行科学的展现,就有可能实现学生人文价值的根本提升和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深度开拓。值得注意的是:要使我们的教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们的教学工具就不能是“玩具”,就应尽可能去真实的呈现,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和想象力,产生创造的念头!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注意:我们的教育是认识现实,并基于现实去改造现实,所以我们还要不断介绍新型工具,把先进的成果作为工具教学的成功案例来呈现给学生,从而通过点拨给学生以创造的启迪,进而激发其进一步创造的欲望。

工具在教学中的引入,我们要多突出“为什么,怎么办?”而把“是什么,怎么样”放在次要位置,这也是重过程而轻结果的教育,这也是将人文价值有机渗透于自然科学和生产进步的教育途径!关于人文和理性(尽管不完全等同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我们极力主张在教育中发挥其统一和谐面,努力使人文精神激发对理性的追求,而理性又可以指导和调控人文走向。实际上,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先进和落后工具的呈现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使用的不便与快捷,在新奇、疑问和苦恼中激发大胆的想象,进而产生创造的火花。这种火花只有在体验的过程才能强烈的产生,而等到若干年后的毕业和科研再去谈创造,学生的灵感和追求早就淡忘和淡化了。所以我们不但要提倡“即知即传”、“即联合即改造”,我们还要在教学中提倡“即体验即创造”,只根据书本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实际的研究价值,而根据生产和体验中提出的问题才真正受到生活教育的欢迎,它的解决将直接意味着乡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借教育工具开展创造生活的教育,也是“教学做问”合一的必然成果!

总之,无论是课程内容改革、课标体系调整,课堂形式调整是围绕着让教育更生动更和谐地渗入学生和乡村的生活中去,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教育,成为联合发展的教育。

上述的诸多方面,这是一套从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构架到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手段的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造,这是一个开拓新乡村教育的大字典工程,这是我们对近10亿中国乡村教育改造的一种大胆设想。作为乡村扶贫教育的一个团队,希望我们这样的思路和思想能得到全社会有志于乡村教育改造的同志们去关注、去实践、去完善!

 2003-1-19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liguangshou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4. 侯立虹|谁在动摇“两个毫不动摇”?
  5. 以色列会亡国吗?
  6. 从两处战火看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
  7. 司马南:美国为什么没能把巴基斯坦彻底拉过去?
  8. 这才是最难打的战争,国安部门刚发出积极信号
  9. 郭松民 | 评普京年度记者会:“过度轻信”及其他
  10. 大陆认定台湾设置贸易壁垒,惠台政策即将终结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这是一股妖风
  5.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