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行知于黔
我在安徽的一段时间,深入了大别山、皖北的利辛、涡阳还有我的家乡合肥等许多地方做过调查,那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是做乡村志愿者教育的研究,2003年初整理出了《论联合的教育》,第一次从乡村教育的“问题”中走出来,开始思考乡村教育的“主义”。主义解决不了,问题层出不穷,现在我还是在困惑中思考。现在来到了贵州的山区做乡村教育,调查过雷山达地一带、丹寨雅灰、榕江的计划乡和现在立足的从江雍里乡,环境变了,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写这篇《再论联合的教育》时,我一直觉得调查的不够,时间很仓促,思考的还不够,但也意识到以前的许多方面只是提出了问题,只是亮出了观点,而且有些认识还是片面的,更有些观点不符合西部的环境,加之以前对联合的思想理解的还不够广泛也不够深刻,所以觉得很有必要再整理和补充一下《联合的教育》。
一、 我对乡村教育的困惑
无论是通过调查还是通过现状的分析,我们的共识都是受益面小以及有用性少是乡村教育根本的问题。受乡村经济和子女多的制约,乡村学子在高中以及大学入学更是无法突破的瓶颈,同时由于包括经济、功利化观念和交通信息等综合环境的影响,导致乡村留不住人才,也引不进人才!更由于市场化产业化思维波及到教育领域,在乡村没有硬件上的优势同时更是没有软件师资的优势,参与了走向城市化的现代化的教育选拔,使乡村教育以弱者的弱势与强者的强势相竞争,其结果必然使乡村人才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附属品,必然使乡村教育被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所谓“升学”,是让乡村的学生精英城市化,所谓“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是对城乡智力资源的再次不平等调配,是城市对乡村精英和有进步性观念的乡村建设性人才的再次盘剥!这某种程度又是继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圈地”之后对乡村人才的再度“圈地”。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出现了失业的厌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而农村缺乏自己的乡村建设人才!使乡村发展走向弱者更弱,使城乡差别变得越来越大!
70年前陶行知就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叫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他叫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40年前,毛泽东也指出:
“不要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把分数看透了,要大胆主动地学!”现在国家教育方针上明确规定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上层的声音也更是时代的呼声!另外,我所调查的资料显示:由于经济和师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升学就读高中以上的学校只是极少数人的机遇,十几年来不出一个大学生的一个个乡村的家长已经对高等教育不抱有现实的想法,无奈中的理性选择是希望孩子在初中义务教育完成或高中毕业后能学一些有用的实用技术,尤其是成为具备自学能力和创业基本素质的劳动者。尽管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这种需要就是我们现在要提倡的,也就是我们所呼吁的乡村特色的素质教育!不管有多少人或者多少次对乡村老百姓做多少数据调查和问卷调查,认为老百姓观念多么落后等等,我都要为老百姓坚持这个最真实的声音——不是老百姓观念落后,不是老百姓不支持乡村开展素质教育,而是一种环境制约下老百姓的无奈的选择,是我们的教育不能符合乡村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如果有人问卷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是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然后走出去离开乡村说明了老百姓观念落后,那么只能说明我们的这种问卷和调查方法不科学,是做误导的调查,是不符合老百姓思考习惯的调查,我的大部分调查是通过和老百姓虚心交谈和务实的将心比心体会中得到的。
现在的乡村教育太重选拔而轻普及,太重结果而轻过程,太急功近利而不以乡村建设为本,受益面太窄,对乡村生活改造有用性太少!这种教育模式不是中央和上层的声音,也不符合最广大乡村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什么这样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在乡村还久盛不衰,有些地方还愈演愈烈?是什么东西一直在维护它!我一直很困惑。
二、 追寻乡村教育的突破
乡村教育,是为解决整个的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的文化实践活动。所以至少应当包括乡村基础教育,乡村生活实际需要的专门(职业性)教育,同时也还需要乡村师范教育,和一所综合性的乡村学院(乡村大学),必须要形成一种“乐业、学习和创造”的乡村文化!必须要保证乡村的教育在乡村的建设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养、学有所成,除了联合和用好现有的乡村远程教育,乡村成人夜校、乡村医疗体系(急需加强)等,还应当增设一些乡村生活的机构(如乡村文化宫、乡村合作社、乡村科普社、乡村普法社、乡村图书室等)来丰富乡村教育的大课堂。乡村教育的突破必须要从城市化大流的教育中独立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全程的系统和体系来突破和巩固。必须要走立足于乡土化的现代化,而不是指向城市化的现代化。
有一种紧要的教育被忽视了!-----论乡村职业教育
乡村孩子们大部分上不了大学,我们目前还不能奢望能立刻建立起专门的农业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大学等等,但是我们可以让这些科学简单化、实用化、乡土现代化,变成乡村职业教育的一个个专业。这个乡村职业教育不同于现在许多市县里的职业高中——既不能适应城市的需求,也不能适应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它必须要有两种职业教师的结合:一种是乡村农民中产生的专业实践精英队伍,另一种是真知识阶层的专家指导组。它还必须要有一个门类齐全的试验田,这个试验田主要不是职业学校自身的,而是从乡村生活中去联系,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需要决定了这个乡村职业学校的试验田也可能做到门类齐全,其大部分工具不必学校购买,而是来自于与乡村生活的联合,其大部分课堂应当可以在乡村生活中开展,教学效果可以主要通过乡村生活的变化去检验,而不是通过直观的分数去测量。
比如学乡村经济学的要动手去联合农民组织经济合作社,并且在合作社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合作社对老百姓产生好处;学文艺的,应当成立个文化班子,发扬北大荒精神,在老百姓生活中取材和创造,去老百姓中去表演艺术,而且还可以把节目拉到城里去公演,更可以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些经济后盾呢。学医学的,就要成立一个乡村医疗队,就可以深入乡村诊所中,深入老百姓中接受锻炼,向经验丰富的医生精英们请教,听专家们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还可以加强各村寨的医疗卫生常识的宣传,自己创办小诊所或当好乡村医生!
但只有乡村精英的经验还不够,还要有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的指导,所以乡村还要有自己的大学,这个大学可以从一个个的学院做起,最终联合成一个全面建设新乡村的智囊团机构。这个大学不是贩卖证书的机构,而是围绕着研究和解决乡村精英们困惑的课题,是乡村实践的精英和真正专家们开展乡土学术的交流和对话,是指导性理论与困惑性实践结合和升华过程的必然产物。
如此一来,乡村生活的问题就是乡村教育的问题,我们的乡村职业教育和乡村大学将“做教学”和“做学问”真正在乡村生活的“做”中建立了统一,建立起“教学做问合一”,而这种联合又是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建设和社会上层专家组的大联合,是手脑并用的联合、又是机构的联合更是人才的联合!这种乡村职业教育不需要收高额学费,因为做上学本身就能产生价值,这就是“以做养学”的乡村生活生产需要的职业教育,如果有人怀疑它生存不了,那么就是他们没有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没有在做上产生和思考问题,就是把学校关起门来没有与乡村生活结合,没有走入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
总之,乡村的职业教育与乡村大学的联合应是最能改造也是最有义务改造乡村生活的教育,应是以乡村组织起来的文艺队、医疗队、农田创新示范队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从生活中取材,到生活中学习和改造的实践过程。这种职业教育是目前乡村生活中最急需,也是最薄弱,而有了乡村职业教育就有了组织起来的乡村建设队伍!乡村职业教育要走在乡村生活的前列,体现出积极引导和示范推广的作用,其关键是要发现和组建起乡村精英队伍,并将这个队伍与专家学者对接,最根本的是要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生产生活给联系起来!在乡村建设中组织乡村职业教育,这样的紧迫需要,我们要尽快办起来!
乡村基础教育应当以小先生制的形式推动乡村大众教育!----论乡村基础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生往往成绩好的学生是城市化的预备队了,对他们老师关注的也多,家长除了重视分数学习之外,一般不愿让他们从事体力劳动,成绩不好的学生一般厌学贪玩,身体素质好,体力劳动多。我们现在大乡村小学生手脑并用的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和体质不好,数量也少,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注意,尽管有的老师很想鼓励和帮助他们,但限于自身的精力有限,班级的人数多等原因往往还是选择放弃。而厌学失学的现象,除了经济方面的次要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乡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没有感觉到有用和有趣。
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变只懂得埋头读书的小学生变成懂得教书的小先生,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奉献出来,传播给乡村大众,还要让他们把双手给解放出来,用知识来创造新的生活!要让考不出分数的小学生也能找到“尊严”,变成鲜活的小先生,不光动手去劳动,还要在劳力上劳心,开发大脑,尤其是右脑,让其在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感受到动手不动脑的差距,激发其手脑并用的兴趣!我们就是要让一个个关在校园里的小学生解放出来把一个个双手和大脑束缚的学生给解放出来,把考试失去活力的小学生变成服务创造的小先生,即知即传,建设乡村!发动他们到乡村生活中去运用知识传播文化,感受需要,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动手创造!
如果我们还是要关起门来让小孩子从小只知道与书本打交道,只知道与分数打交道,这是从小就教他们不务实,脱离实践,脱离群众,脱离对劳苦大众的感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参加生产,不能创造生活,不会热爱农村,不会热爱农业,不会热爱农民!这样的人做官不能为民众切实着想,做科研不知道改造大众需要的生活生产……
基础教育要塑造的是一个个具有健全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基本人才,开展的是生活必需的常识教育,培养基本生存能力和认知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培养出一个个具有较全面的科学死知识和文化概念的“字典”,因为知识本身只是一种没有生命力和更新价值的死东西,而正确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则可以直接指导实践。好的思维方式几乎就是创造的开始。而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只有在手脑联合中,在课堂与改造乡村生活的体验中经过大脑的提炼才能产生的,书本上的小学生变成乡村中的小先生不但可以检验出所学是否有用,还从小就培养了他们帮助别人,知识为大众所有,而不是知识私有的意识。更何况基础的东西是生活必需的东西、入门的东西,小孩子要懂得,村民就更需要懂得了,基础教育和全民教育本该是一体的,我们就是要动员孩子们做这样的作业——把书本变成树立思想、感情知识和能力的工具,教会孩子们把这种工具为劳苦大众所用,只有动员孩子们教起农民,并且接受农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基础教育,既是基础教育,那么乡村全民都应该去学习!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先进的小先生教落后的村民,通过先进的村民教落后的小先生,通过小先生的文艺创作和表演的力量,通过小先生由带动乡村大众识字运动到传播新乡村文化,这样便实现了有接受基础教育的小先生带动了乡村的大众教育。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壮举!这是乡村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不要轻视这群小孩子们,他们现在的学习不只是对将来有用,现在就已经参与了乡村建设,而且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分子!
小先生的出现可以带动乡村的大众教育,可以推动新乡村文化的建设!
改造乡村教育的根本希望-----论乡村师范教育
如果说我们的乡村职业教育是通过远程的专家学者指导下的乡村精英来实现的话,那么我们的乡村基础教育靠谁来突破?
我一直是乡村教育的研究者更是实践者。2000年我以为乡村教育依靠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以实现突破——后来我发觉错了!因为高等师范院校早就界定了培养人才的主流走向,在内容上也以城市化和尖端化为特征,很难有漏网之鱼进入乡村服务,再说到了乡村能否放下知识分子的文人气派,还需要看大学时是否做好了思想上的自我改造以及是否愿意接受乡村环境的改造。
后来我以为形成一个志愿者团队可以实现乡村教育的突破——现在我发觉还是错了,只凭志愿者的力量,一方面很难植根于民众且限于封闭,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志愿者的目的应是为发展当地,而不是发展志愿者本身这个组织,所以从属于外因的志愿者并不是根本的依靠力量!
再后来我希望能通过各方面联合的力量——现在我发觉这也是不够准确的,没把问题讲清楚!那么乡村教育到底要靠谁?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乡村孩子自己,乡村教师自己,乡村农民自己!我坚信只有为自己切身利益做事才具有最大的彻底性和突破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乡村教育的自力更生;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试想我们的志愿者中有多少能农民化?我们的高谈阔论者能有多少能农民化?我曾经写过《写给关注乡村发展诸社团的一封信》,那是我用心来写的——与其说是理论,还不如说是感受!做了四年的志愿者老师,做了六年的研究,做了四年的实践——我却一直没能当上真正的农民!我以前提到建设乡村师范——现在我觉得还是要建设乡村师范!但不是挂着牌子去经营乡村师范学校,而是要身体力行去在当地老师中做联合和改造,而是要在广义的学生中间创造和发现小先生!乡村教育的普及——就是要靠他们,当地的农民,当地的孩童,当地的老师!而我们必须要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否则我们的意义和角色将是极其没有位置的……
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不是围绕农村服务的!应该说现在的师范学校自成一家坐落城市和县城之家,缺少生活教育的环境。他们培养出来的什么都好:懂音乐,会电脑,说英语,知识也很广。但是就缺少了两点:
一个就是缺乡土气、乡土情!
生怕把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界限搞混了,而这种习气传染给了乡村的学生,必然会造就出两个阶层的学生定位——你们将要留下来做农民了,你们就要走出去当知识分子了,这是极其不好的。所以我们的大部分老师都可能认可这个公开化的说法:“如果某某不好好学习的话,那么你一辈子就呆在这山窝里吧!”那么我们送走了多少学生呢?那么更多的学生在分数教育失利后对于打工等准备了什么呢?农村虽然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却不能很好的利用,许多粮田荒芜,主要劳力走外向型打工经济这是为什么?难道老百姓愿意背井离乡吗?他们非得背井离乡不可吗?打工路子能真正发展农村经济吗?由此而来的种种城市问题不必说,乡村精英们都走了,能走的都走了,余下的是一盘散沙,余下的是老弱病残,能解决三农问题?!农民这样盲目或被迫地出去是因为基层没有先进的教育“主义”带好路!常做乡村教育调查的同志们都知道:乡村越是贫困越是没有自己的人才。一方面乡村很难培养出自己的人才,另一方面即便是培养出了几个大学生也是留“洋”了。我们不能全怪这些大学生,因为他们所学的实在没有多少农村的用处。事实上我们的乡村教育与生产劳动脱节了许多!这些同志们也应该知道目前乡村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师老龄化极其严重。加之退休潮的来临,有些小学连教死书的老师都没有了,怎么谈得上素质教育?我们的一些地方教育主管根据城市的态势,过早的取消了中师的培养,误会为市场饱和。这是没有把眼睛朝下看的决心所致使的。 再加上取消了分配制度,毕业生更是飞的高远。乡村小学里连城市化教育的年轻老师都没有,哪谈得上办乡土特色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在城市办流动子女学校的很多,我个人认为他解决的只是三农问题中的不到半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整体性问题,不能割裂开来解决掉的。受城市化教育的师范生解决不了农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也根本就没有多少乡村教师是抱着为乡村发展培养人才而从事教育教学的。更多的教育成果是为城市做了贡献,而城市人才不愿意或办不成乡村的事。乡村的发展究竟靠谁?农村科技推广应用要靠人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要靠人才,没有乡村自己的人才乡村一辈子也得不到根本的发展。这些人才哪里来?要从乡土化的教育来,我们就是要通过办乡村师范学校为龙头来培养乡村自己的人才,留住自己的人才,引进外来的人才。我们的乡村师范学校不只是培养乡村教师,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懂得大教育和生产的方方面面的农村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乡村教师掌握着乡村下一代的命运啊!
另一个就是缺少改造的精神!
缺乏改造乡村的精神,眼中往往只有孩子,象是培养实验室里的秧苗,而且把秧苗就与收成直接挂起钩来,让小孩子不能健康发展,背负分数的压力,考考考!考得面黄肌瘦,考得失去了天真活泼的笑脸,总是受压抑的学生是要出问题的。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的乡村教师能真正用好自己的知识,真正认清时代的使命,放下包袱,鼓励儿童当小先生,推动乡村大众基础教育,在学习中建设乡村!我们的师范要走乡村师范,我们培养的主要人才是为建设家乡,要把改造乡村的使命扛起来,而且和小先生们一起来扛,在改造的实践中学习!在村民的称赞中去学习!我们的乡村教师有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要开创这个儿童的乐园,这个乐园不再是实验室,而是整个的乡村!
现在我们就缺少这样的乡村教师,这是推动乡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造的核心力量,是改造乡村教育的希望之所在!怎样才能造就这批乡村教师呢,你们发现了吗?我们要改造出一个新乡村师范学校来,这个学校建在哪里呢?不在城市也不在县城,不用建新房子,就在乡村小学里!我们要培养新乡村教师,不深入乡村生活中去学习是培养不出来的,我们要“教学做问合一”(见《论联合的教育》),不把师范学校与乡村小学联系起来是不行的,而且“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那就来个小学附属师范吧!现在我们还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来挂牌经营乡村师范学校,现在就试验联合办学和乡村教师交流营,就在乡村教研和教学大讨论中去改造吧,在相互学习中与当地老师取长补短,以改造自己的精神去改造我们的朋友,去建设我们的乡村教育观念,去带动整个乡村教师的队伍!在联合中改造,以改造的精神去联合。要知道,我们的乡村教师在乡村建设经验上是比我们要懂得多,在传统教学方法和经验上也比我们强得多,这些方面是我们每个志愿者和外来力量必须谦虚学习和改造自己的;要知道,乡村教育的突破,不是看我们外来的志愿者做的怎么样,也不在于志愿者来了多少个,而是在于我们占绝大多数的乡村教师做得怎样?我们必须要以改造自己的精神去联合,在这样的联合中去改造!
所以我们希望能再改造一下,造出一个乡村的师范教育来!
三、乐业、学习、创造——论新乡村文化的建设
每一场革命的爆发之前总是文化的领域的大碰撞!乡村教育到今天受到了那么多的责难和同情,有国内媒体、专家学者、教育战线上的许多朋友都在思考,更有那么多的志愿者的接力支教,还有那么多的基金会和NGO的参与和帮助,各种教育思想在乡村努力实验,其涉足面之广,思考层次之深将是前所未有的,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甚至于有包括华德福教育在内的国外来乡村探索!一切迹象都已表明,这个乡村教育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而这场革命是发生在和平的年代,是一场和平的教育革“心”运动,说到底是一场乡村文化改造运动,而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让乡村教育突破,让乡村建设有人才后备军,让教育为大多数乡村孩子和百姓服务,也是让乡村教育真正符合政策和上层的声音!
乐业是乡村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孩子的应有素质。
关于乐业的思想,其实并不是要老百姓安于现状,更不是要孩子们继承父业不加改造。他们比谁都在乎应试教育,但恰恰他们又是应试教育的主要受害者,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却祖祖辈辈留下来绝大多数地重复着几千年前的生活,或者出去以牺牲青春的方式从事廉价的简单劳动!我们能在农民们面前批判应试教育吗?我们提出要孩子们乐业,实际上是要他们从小就爱家乡,爱农民,爱农业,爱劳动,且努力成为有能力建设家乡的人才,不是诗情画意的爱,更不能畏惧家乡的穷山恶水。不管他们将来在城市也好,在农村也好,都要肩负起一份责任,而不是忘了本!这种责任是我们在乡村教育中不得不要强化甚至是强加的意识,否则乡村靠谁来发展?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还是农村,农村有很大的空白等着人才来科学利用和开发啊!没有对“三农”的爱,再刻苦学习也不是乡村要立足培养的人才!我们希望我们的培养的人才在农村这样的广袤的土地上能大有作为,做一番大事业!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出的乐业决不是要把乡村人才全都禁锢在乡村,而是要对自己生活过的黄土地充满感恩,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为家乡多谋利,而不是只图个人的虚华享受!我们极力赞誉和欢迎真正有知识有抱负的人回家乡来开辟一番造福乡村的大事业!对于小孩子们我们希望这种乐业能变成他们学习上的主导动力和价值取向。
我们不但要让小学生们知道,而且还要让他们的父母知道——在农村其实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不要只顾着在外打工,在家乡学些农业技术和基础知识,用科学的头脑去改造乡村同样可以安居乐业!
没有乐业的思想,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乡村学习型文化!没有主动的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乡村改造!
学习,是生活的内容和文化,也是乐业的表现,更是创造的前提。学习不是目的,利用文凭等资本来作为学习的成果炫耀也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创造是为了改造生活!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思考和试验改造生活的过程。我们提生活教育,提小先生带动乡村大众基础教育,这就是在建构乡村学习型基础文化。我们提不要忽视紧要的乡村职业教育,要以乡村大课堂和教学做问合一的精神来改造乡村的职业教育,这就是学习型向创造型文化的飞跃。其实小先生的基础教育也是在创造,他们往往是立足最基础的创造,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往往我们从实物角度不大能认可他们的成果,但没有他们的创造就不会有复杂的创造,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的教育,我们的乐业、学习型文化都不是目的,这个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乡村生活的大创造!是移风易俗改造乡村,是发扬好传统的乡村建设!同时又是在改造何和建设中再产生问题和学习的过程。学习型和创造型文化就是要形成乡村的一种文化氛围,让人人都为改造家乡而主动学习,让生活中处处有课堂,时时有突破常规的试验!
所以乐业和学习和创造是紧密联系的一体,既是因果又有前提关系。我们要是认为割裂开的话,同样在乡村文化建设领域犯了教学做问分离的错误!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的理论仍然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但从现在的试验来看,他还是值得热爱乡村教育探究的同志重新反思一下的。我衷心地希望能有人在此基础上试验下去,不断发现问题,再去完善他,再发展下去,做下去!我们的理想很朴素——就是希望多一些乡村的老百姓多受一些乡村教育的益,过上更好的日子!「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