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理想[3]
二、劳动力和生产单位(生产资料)的结合
农民没有土地不行,每一个农业户口的劳动者都有权得到一份土地,或参加一项农业生产活动,以保证劳动力劳动者职业和取得一份劳动报酬。
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应根据平均劳动力占有耕地面积的比例进行组合。使同等的土地量容纳相同数量的劳动力,以保证现有劳动力都能参加劳动和土地量蓉纳平均的劳动力人数。
过去的和现行的以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平均分配土地,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它的缺限。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在生产力水平底下情况下的所有农民都有一份保证自身生存的必须生产资料,即土地..过去的生产队和现在的家庭,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有的劳动力多,有的劳动力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不合理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商品经济 的发达,农业生产的目的在向商品化方向发展。想依靠农业收入来保证劳动职业的“真正农民”想获得土地。而那些非农业劳动收入比较有保证的农民,对于种田的目的在于保证口粮有来源,有的已经不同成度的让出了部分土地。
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农业生产单位的组合,不应该走自由发展行成合理生产单位的过程。因为那样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合理生产单位成立,应当与合理的劳动力人数相对应。首先按土地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平等占有使用土地,这样一来,隐蔽于农民家庭杂事中的劳动力则被调动起来,加上理所当然的劳动力,必然会使劳动力数量超过土地能够容纳的劳动量明显化。这样可以造成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两个趋势:第一使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浅力,使充足的劳动力必须向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促使乘余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业。应设置一定的方式或措施,让那些有能力自谋职业和原意向其它行业转业的人转业。再经过一个相应的发展时期,达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容纳所需要的比较合理的劳动力人数。
这样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劳动职业专业化的行成。使一部分原意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专业从事农业生产。最终成为“永久”的农民。(或者叫做农业产业工人)
三、劳动力的组合
集体的生产活动,需要全体人员的团结一致,才能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劳动,使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劳动力的结合,应以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团结为原则来进行组合。
过去的以生产队为核算单的集体,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有的比较团结和睦,有的则矛盾繁多,有些矛盾在人们的感情上又不容易调和。因此,新的集体的组合既可以依原有的集体做基础,也可以让人们重新自由结合。但生产单位合理大小不改变。
假设:500亩为一个生产单位是合理的,每个劳动力平均合亩数是5亩,则组成一个100个劳动力相结合的生产单位即可。这100个劳动力的相结合,既可以依原来的生产队为基础组成,也可以让人们重新自愿结合组成。
四、生产活动的进行
在合理的农业生产单位基础之上实行经济核算制。严格核算对土地的资金投入和劳动量投入的经济效果。使农业生产的方式同工业企业生产方式相一致,使农业生产的目的商品化。改变农业生产传统的旧方式,自产自用、大哄大嗡,缺乏核算的小农生产方式。
对于每一块一块的土地,就如同工业企业中的一部一部机器。对于每一块土地当年的资金投入和劳动投入与生产出的产品量和经济效益都应该有明确的核算。通过核算,权衡各方面的效益(土地利用率、产出数量、产值、劳动投入等),促进农业生产年年都有所发展。
农业生产的种植结构按排,实行国家计划和自行按排相结合的方法。国家计划以保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数量或总产量年年都有所增长,保证国家总体经济处于稳定协调发展的状态。自行按排是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谋种需求和本单位的生产条件所充许的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按排种植结构。这也就是集体的自主权。
五、分配
分配方式是和生产方式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则产生什么样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活动,生产单位的分配一般可划分为两大领域:第一是总产值中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国家和集体是社会生产和单位生产之间的利益关系,集体和个人是生产和销费之间的关系。国家和个人也是生产和销费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各个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个人之间的分配是“按劳分配”的问题。
农产品的分配,即粮食分配。农业生产实行核算经济效果,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国家应当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实行统购统销,统筹按排、统一价格,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和集体经济的稳定收入..而每个人的口粮则应实行定量、定价供给。全年一次性分给、或按月、按季节分给。
统购统销,统筹按排,就是改变过去的和现在的农民除了交纳公粮,乘余的粮食全归自己按排的这种状况。过去的集体生产和现在的家庭生产粮食分配除了公粮余下的全归农民自己按排,是历史的必要性和当时的距限性不可辟免的。农民除了口粮外,多余的粮食一般是这三种处理:第一到自由市场销售,或者作为余粮买给国家,第二作为生产资料转化到另一种商品上,即作为养殖业的饲料;第三作为储被粮储存起来。
实行统购统销,统筹按排是和农民的第一种处理相一致的。中间的问题是价格,只要价格调到一个适当的成度,是和农民的愿望不矛盾的。家庭多余粮食直接转变为饲料的经济效益是很底的,有些甚至是得不补失的。实行统筹按排把多余的粮食经过加工,提练、余下的渣子再作为饲料,或者经过科学的配方作为饲料,这样既发展了加工行业,又提高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家庭储被粮食,益处小于缺点。家庭储被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储被的粮食在与到自然灾害之年正好用上,那么这种储被是有益处的。如果长期储存,有被而无用,那些么这种储存则是等于把生产资料长期放到一边,而不能产生有效的的增值,是一种浪费。同时家庭储存粮食,容易生虫、变质、耗子糟踏,这给家庭带来许多家务杂事。国家统筹按排,则可保证其优点的仍然存在(转化为国家储被)而辟免其缺点。这样也有利于家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
农产品的小杂粮,特种产品可多种形式分配。到自由市场交换,或按定价分配给劳动者、或部分实行统购、统筹分配等,应以有利于调接全体人民(农民和非农民)的生活丰富多样为目的。杂粮价格一般是受主要粮食价格的影响的。因此, 主要粮食价格只要稳定,杂粮价格也就随之稳定。即是有些大的浮动,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失调。
生产单位总产值的分配。也就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除了应该给国家交纳的税收外,集体和个人之间,可施行国家给予政策性指导和生产单位自主决定相结合,既要保证集体生产稳定发展和生产设备不断增加,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不断得到提高。也就是生产和生活水平同步发展和提高。
“按劳分配”。可预先根据全年生产计划核算出全年总产量和总产值,扣除国家证收和生产需用的部分,核算出应投入的劳动总量和应分配量之间的比例,大体制定出全年报酬、或月报酬、或工日报酬的基本数额。在这个基础上使劳动力在核算出的劳动量范围下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生产总量,以保证预算出来的报酬数额的实现,或到年终收成完毕根据增产量相应增加报酬。
各个劳动者不同劳动差别的不同分配,可实行计时等级报酬制和计件报酬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改变过去集体生产的“工分制”分配方式。使农民的劳动报酬形式为工资制。
总的生产经营管理也可实行承包方式。但是,承包方式的管理是和公有制的应当采取的生产管理经营方法相矛盾的。这个问题这里不多说。
六、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范围
农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活动应名符其实,一般不经营农业生产以外的可以行成专业生产单位的行业,以保证农业生产单位的实事性和专业性。但可以从事谋些还不能行成专业生产单位的,并且与农业劳动不相矛盾的,同时又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谋些生产活动。(相农副产品的初加工等。)作为农闲时利用农业乘余劳动力的徐经之一。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机械,也应该实行集中管理。农业机械一般为两种类型:一是农业专用机械;二是农用和其它行业(如运输)兼用机械。农业专用机械小型的、可供单个生产单位使用的,应归生产单位管理。大型的和可供多个生产单位使用的与农业兼用机械应设立专业单位管理。
这一行业行成专业生产单位,有许多有利于劳动生产的客观因素:有利于机械管理;有利于施行劳动生产率的核算;有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合理发展农业机械规模,有利于劳动者的技术熟练和劳动者之间的技术交流。从现在的以私人占有农业机械发展到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单位,可以逐步完成。首先,对私有机械进行管理,可发展私有机械,公私兼有和公有机械多种成份的农业机械管理单位。这些单位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是商品交换(但价格要合理),以有利于两方面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核算。在经过一定的发展时期,行成农业机械化的生产单位和从事这一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职业专业化。
七、剩余劳动力的转业和新生劳动力的就业。
农业生产单位的合理组成和劳动力的组合就把所有的劳动力组合在集体中参加劳动。生产实行经济核算和生产全过程的劳动实行合理的管理,会使所有的劳动都产生效果。这就势必使农业生产有限的劳动量和多佘的劳动力成为更加明显化。
多佘劳动力明显化有好明显化有好处。首先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向土地多投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使土地容纳更多的劳动量。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会给珍惜土地资源 ,减少耕地的减少以及计划生育等社会问题产生好的影响。
农业生产一般来说,农忙时盛多的劳动力是会用上的。农闲时的多余劳动力应实行论流参加劳动。这样保证劳动的有效,有量,产生价值,避免造成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同时敦促多余劳动力去谋取其它行业劳动。
为促进剩余劳动力向其它行业转化,应设置转业的条件和方法。一方面鼓历能够谋取非农业劳动的职业的人从事非农业劳动,让他们成为半农半非农业的劳动者。农忙时参加农业劳动,受专业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支配,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农闲时从事非农业劳动,并精心致力于本职劳动技能。这样促使劳动力向专业化分工发展,使各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精通的劳动行业。
同时允许这些半农半非农劳动者可以自由向两个方面转化:一方面转化为完全的非农业劳动者。即他们从事的劳动职业的部门或单位或行业的生产活动已经能够按排他们全年的劳动量,那么这些人就成为其它行业的职业劳动者,达到农业转非农业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成为专业的农业劳动者。因为谋取非农业劳动职业的过程中有些行业是一时的,不稳定的,在发展中也许能够行成专业生单位或劳动成为专业职业,或者不能够,那么就应当允许这些人能重新务农。以保证半农半非农劳动者的自由选择和其存在。
另外,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量受农业生产规律的制约。农忙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闲时则不需要。如果农忙时农业劳动力不能按农业时节完成劳动量,即劳动力不足,那么应当动员非农业的行业抽出部分劳动力支援农业,以保证不误农时,使农业生产正常进行。这种支援劳动应得到合理的报酬,这样既可提高劳动效率,也是农业生产实行经济核算的必须。
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应当有他们自由选择性。无论是农业生产单位和非农业生产单位,或国家干部的子女,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劳动者,都有平等的,自由选择劳动职业的权力。改变农业劳动者的儿子注定就是农民,非农业劳动者的儿子就注定可以接班的不合理状况。这样有利于各个劳动者的能力和愿望的充分实现。以达到各取所好,各尽所能的目的。
在现有的生产水平前提下,非农业生产单位不能和农业生产单位同等接纳新生劳动力的情况下,非农业生产单位在需要招收后,农业生产单位应接收所有余下的新生劳动力,以保证新劳动力不在社会上闲置和有一个初步的劳动职业。(这里不包括城市)这样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劳动力的合理运转。如果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劳动力去自谋职业,无论从他们的劳动知识和社会经验等各方面衡量,都是不合适的。而农业生产单位多余的劳动力应当让那些有能力去自谋职业和愿意转业的人去做。(这个问题是初步设想,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这个问题会有更好解决方法。)
农业生产单位接收新劳动力,应依劳动力减去的数量(转业或退过)和生产单位的大小为根据来按排。这样保证各个生产单位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比例。改变以户口所在单位为就业单位的方式。
初步就业的劳动力,应当受专业生产知识的教育。各种生产部门应有职业基本知识的教材。就业后的新劳动力应通过专业学习,或半劳半学,或自学等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掌握某项生产劳动职业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成为这一职业的劳动者。这样作为提高劳动力劳动素质的必然过程。
八、养殖业和非农业的各行各业
养殖业主要包括猪、牛、羊、鸡等等。这些行业可多种方式发展。家庭业余养殖、家庭专业养殖,和公有集体养殖或公私合作养殖,无论是公或私一但行成专业生产或成为专业劳动,则应与农业分离。与农业有关的饲料施行商品交换。以有利于两方面的经济效益核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家庭业余养殖有利于利用个人乘劳动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家庭专业养殖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公有集体养殖有利于科学养殖和养殖业行成企业化、商品化、向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应设专门管理这一行业的机构,以解决这一行业的科技、生产、以及供销的各种问题。
非农业的各行各业,如小修理,服装加工、家具加工、小型农产品加工、农村建筑业等等,可采用多种行式发展。私有制、小集体、公私合作和公有制发展。这些行业无论是半专业(即半农半非农劳动者)或行成专业生产,都不于农业混合经营核算。以利于各行各业各自的经营核算,生产管理,劳动管理。
可直接行成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应该施行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如乡镇企业)这些实业一般表现为投资大,科学技术强,用人多等特点。
农业通过改革,一切非农业的各种行业则都与农业脱离。农业生产成为和其它工业企业相同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单位。那么农业本身的经营和经济效益能不能维持农业的发展呢?
农业生产应当同煤碳、石油、钢铁等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放到同类性质,即属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行业。如果农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国家可通过调整价格,税收,发放农业贷款以及乡镇企业向农业补贴等方法,使农业增加收入加速发展。保证农业同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步调一致。
九、目的
通过这些改革,调整,使农业生产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向农业的专业化,企业化、商品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行成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级阶段。
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按下心来精通农业,而没有二心向其它行业转业,最终成为有一定农业生产专业知识的新时代的农民。而转向其它行业的人,则精心精通本职工作,成为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其它行业劳动者。
企业化:农业生产单位的生产活动使行经济核算,一切人力、物力的投入量和产出量都应当产生经济效益,使所有的生产活动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对于每块土地的投入方式,种植结构,物资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施行全面的核算,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商品化,改变原来的家庭生产方式,变家庭劳动为社会劳动,使一切能够行成为专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行成为生产单位或生产部门,使劳动产品都转变为商品。从而使劳动效率能够得以充分提高和劳动效果都实行经济核算。
科学化:在专业生产单位的基础之上,行成系统的农业(其它行业也同样)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机构,以指导农业的生产活动,基层集体生产单位应有一致数名技术人员,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以现有的物力和人力实现最大的劳动效益。
通过这些改革、调整、使农业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集体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其它行业“公”“私”同时发展的,而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格局。然后在此基础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991年成稿,2005年做了部分修改)
刘士俊
下篇待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