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资源的不足及对策
郭厚良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在过去,人们对伟大的中国有一句赞美词:“地大物博”。但到了今天,这个词的含义已大不一样。中国地不为不大,物不为不博。但由于人口急骤增长,土地和物产按人口平均下来就变得比较小。有些人还把中国的人口称为资源,叫人力资源,这很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当人口数量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时候,劳动力短缺,这时候的人口就是资源。如果人口多到像今天的中国,人口就不再是资源,而是负担。中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尤其是一个难以忍受的负担。农业人均资源的严重不足就成为中国三农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许多人研究中国三农,提出中国三农存在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但却对中国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个根本性问题不注意。他们可能觉得,中国农业资源严重不足是个既成事实,谁也没有办法,话不能这样说。笔者认为,因为这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所以非常需要研究,以便找出一些办法。如果对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能找出什么办法,应当说,所起的作用会很大。
中国农业人均资源究竟怎样,可以有几种考察。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耕地占世界的7%,而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这就是说,中国人均耕地为世界水平的三分之一。还可以和美国作一个粗略地比较。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相当,但美国人口为2.5亿,中国人口为13亿,中国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不足美国人的五分之一。从地形图上看,中美之间差异更大。美国的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下,而中国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美国的耕地面积远大于中国。就是山与山比也不同。美国的山不高,覆盖大片森林,许多低山辟为牧场。而中国的山高,难以开发。中美之间的自然条件也有很大差异。美国夹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受海洋影响比较大,气候条件优越。中国位于欧亚大陆,受海洋影响比较小,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常年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这样一比较,中国农业资源就更显不足了。因此,上帝对中国人是极其不公平的。根据最新统计,中国现在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41亩,对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这么少的耕地怎么种也不可能致富。根据中国农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条件,笔者提出五个应对策略。第一,节制人口,第二,增加生产,第三,厉行节约,第四,进军世界,第五,休闲。从这五个方面考虑,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严重性就缓和一些了。
第一, 节制人口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当时曾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有六亿人口,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中国支持朝鲜战争,兵源多是个重要条件。当时,还不了解人口多的不利。最早是马寅初对中国人口提出警告,但没有引起重视。到六十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注意到人多是个问题,并着手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应当说,中国是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当时贯沏计划生育主要是宣传,动员人民群众自愿少生,但很快发现效果不明显。七十年代加大力度,并提出一个明确的指标:准许两胎,奖励一胎,杜绝三胎,大办独生子女证。对自愿只生一胎的夫妇实行奖励。到八十年代,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倡一胎,限制两胎。城里只要发现怀上第二胎,便动员终止妊辰。农村相对宽松,第一胎若是女孩,隔五年准许生第二胎。经二十多年大力度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增长明显减慢,民众的生育观念也发生转变。城里人不论男女只生一个,农村出生率也明显下降,乡村小学人数锐减,小学实行合并。应当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但随着出生率控制和人的寿命大幅度提高,人口老化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开始对一胎政策提出质疑。现在计划生育有所放宽:若夫妻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一些地区(如广东)出生率大幅上升,这是不对的。中国应坚持计划生育的一胎政策不动摇,特别是农村。由于长期宣传和现实生活的教育,城乡民众的生育观念已经改变。现在,农民也不愿多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计划生育水平应继续向前推进,进一步鼓励民众少生甚至不生,以逐步将过多的人口往下减,让人口由增长转变为下降。中国人生儿育女,一个传统观念是老有所养。随着人口下降,将出现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制定政策,解决老有所养问题。不论城市农村,凡无人赡养的老人,由国家统一赡养,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第二,增加生产
由于农业资源不足,我们应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这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在西方,由于农产品过剩,政府鼓励农民少种,将土地休闲。而中国则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多种,一亩土地当两亩、三亩用。并动脑筋想办法让闲置的劳动力开动起来,这可以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复种指数。改革耕作制度,将一年两熟发展为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理论上,一年三熟就提高效益50%。一年四熟,效益就提高一倍。但现今农民不愿意这样作,这有多种原因。相当多的农民比较安于现状。这样作自然是很麻烦的,他们觉得现在这样还可以,不想进一步劳神费力。同时,现有手工劳动强度比较大,效率低,时间赶不过来,其体力付出也太大。但实现机械化之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使用机械之后,耕种、收割很快,耕作制度改革就容易了。这项改革将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作好秸秆转化。秸秆是农村一项待开发的重要资源,产一斤粮食就有一斤以上的秸秆。以养蘑菇为例:一斤秸秆可以生产一斤鲜蘑菇,其价值甚至超过一斤粮食。理论上,秸秆如能充分利用,其农业效率也能提高一倍。过去,秸秆是农村的能源,烧火、做饭、取暖,全靠秸秆,秸秆大量烧掉了,那是一种浪费。现在,农村开始以煤和液化气为燃料,秸秆成为多余,农民便大量焚烧秸秆。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秸秆利用就非常必要。中国农民一定要对此有足够认识。但秸秆利用依赖一定的科技,比种地要求高。因为农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秸秆利用就难以开展。所以,用科技武装农民势在必行。随着秸秆作为一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农业效益又能上一个台阶。将秸秆利用之后,其废物作为有机肥再还田,既减少化肥用量,降低成本,又保护土壤,有利生态。
发展空档林业。中国是个森林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在农业地区,林业几乎完全是空白。据笔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况,在农业地区发展林业有很大潜力,可以植树的地方不少。如堤坝、河岸、路旁、田边地头、房前屋后,这些地方如充分利用起来,植上树,加起来数量是很可观的。这些地方几乎都没有利用,只有房前屋后有些树,种类杂乱,价值不高。那些无树地段,夏季烈日暴晒,冬季冷风呼啸,对村庄的整体生态状况也带来不良影响。如植上树,不仅能挡风遮阳,而且能引诱益鸟、益虫进入,有利于生态控制害虫。因此,发展空档林业,不仅能增加收入,也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扩大家庭副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年代,中国农民种粮、种菜以自食,喂鸡、养猪以贴补家用,家庭副业是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到了今天,这种状况明显改变。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传统农业可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现金收入,家庭副业的地位下降。许多家庭不再养猪,一些家庭连鸡也不愿养,这对于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是不利的。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现在从事家庭养殖的条件比过去更好。养鸡、喂猪历来有变废为宝,积小钱为大钱的功能。应组织农民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扩大家庭养鸡、养猪等家庭副业。不仅在量上,更重要是在质上提高,使家庭副业为提高农业总体效益进一步发挥作用。
开辟特种养殖和种植业。为更充分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保证国家粮、棉、油供给的前提下,需组织农民抽出少量地力开辟特种养殖和种植,经营经济效益高的动物、植物,这可依各地自身的特色分别开展,不同的种类错开。在这方面,普遍处于低水平,发展潜力很大,但受两个因素制约。第一是科技条件要求较高,第二是市场风险较大,需要各地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才能有成效地发展起来。
发展村办企业。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重要方向,运用得好,可大幅度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村办企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村办农产品加工,具有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条件,但缺技术,缺资金,这是重要制约因素,且具市场风险。至今,村办企业之所以发展缓慢,原因就在这里,需要政府介入。
以上六个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潜力,如果全方位调动起来,可以大大弥补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缺陷。
第三,厉行节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农民靠低下的农业生产力过贫穷的生活。农民的生活极其节俭,一点一滴都很珍惜,但现在不大一样了。由于资源的不足,人均占有量仍比较低,必须强调节约。据笔者实地观察,在三个方面的节约会产生实效。
土地。中国最缺的是土地,但中国农民对此却没有认识,对土地一点也不珍惜。合作化时期,许多地方将分散农户集中,并小块土地为大块,新增不少耕地。联产承包以来,土地又走向分散,土地分割引起部分流失。有些农户进城经商务工,一些土地荒废。农村抢占宅基地,一户占几处。自己占一处,几个儿子占几处。包括房屋基地、前后院、打谷场,一户就占一大片,宅地不断向农田延伸。人死后骨灰葬于自家的责任田,一座坟墓再加一棵树,又占去土地一块。还有发展工商房地产业大量占地等等,使本来不多的土地越来越少。为此,需实行农村住房改革。应制定规划,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将小村落改造成永久性大农庄。将分散小路合并为大道。将坟地平毁,骨灰统一安放。国家对开发商用地应严加控制。如能这样作,将腾出不少土地。
秸秆。前面已经谈到,秸秆曾经是农村的能源。不仅如此,秸秆也曾是城镇的能源。农民将自己用不完的秸秆挑到城里出卖,换回一些现钱,一点也不轻视秸秆。但现在不同了,城里人已不再要秸秆,农民对秸秆的用量也下降,但秸秆随产量上升而大大增加,秸秆就成为废物,大量浪费。因为秸秆可以转化利用,应教育农民不要随意糟蹋。如果发展沼气,利用太阳能,烧煤和天然气,秸秆可全部节约下来,节约秸秆潜力巨大。不过,节约秸秆,以利用秸秆为前提。
废弃物。农村中有大量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如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过去的农民都将这些废物全都集中起来造肥。农民闲下无事,背着粪框拾粪。现在不同了,由于有了化学肥料,农民再也不造有机农家肥。除人粪尿继续用于菜园之外,生活垃圾、户外猪牛粪等不再收集,风吹雨淋成为水体污染源。应当恢复老传统,将这些废弃物收集造肥,进一步增加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
第四,进军世界
从以上可知,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经营,有限的农业资源可以新增可观的农业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的人均占有量。但是,这些新增的占有量还必须为市场接受,才能转变为真正的效益。在过去不远的发展阶段中,我们看到大量这样的事例:一些农民看到某一经营项目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地方官员也大力协助推行。然而,一旦真正发展起来,马上就滞销。结果,官员受指责,农民的辛苦付之东流。所以,国内市场的有限成为农民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的一个巨大障碍。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中国加入WTO使这一选择成为可能。有些学者曾主张,中国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开拓国际市场势在必行。中国人口13亿,但只占世界五分之一,若把世界另外五分之四的人口也作为对象,这个市场就增加四倍。中国乡镇企业只有实现与国际接轨,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有些人觉得,中国加入WTO后,国外产品对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因为中国技术落后,竞争力低,这只看到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进入他国市场。我国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低,这是巨大的优势。我们可以避开别国的优势,发挥我们的长处,按这个方向开辟我们的发展空间。自然,做这件事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协助。
第五,休闲
中国集体经济难以坚持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农民限制过死。中国人多地少,忙碌的季节过后,事情就少了。但不管有事无事,敲钟上工。结果,集体在一起磨洋工,这就失去了生命力。由于农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过剩,如果能为过剩的劳动力找到出路,当然是好事。但笔者认为,这个资源缺口太大,无论怎样努力,也难完全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过剩。对此,我们可以变换一种思考方式:既然没有那么多事情做,忙完之后,就让农民休闲,进城逛街、走亲戚、串门、开展文娱体育活动,过清闲生活。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农民辛辛苦苦过富裕生活,则中国农民是轻轻松松过小康生活。这两种生活那一种更好呢?许多人羡慕西方的富裕,但如果这种富裕的背后是辛苦,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竞争,这种富裕是否值得羡慕,怕也未必。与他们不同,中国农民只能达到小康,怎么也富不起来。但如果说这种小康生活的背后是精神上的宽松,物质上的相对不足由精神上的相对宽松得到补偿,这何赏不是一件好事。现在,中国农民物质上贫穷的时代已经过去,小康的日子已经到来或不久要到来,中国农民既获得物质上的小康而又获得精神上的宽松,这难道不是一种幸福生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