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
--------------------------------------------------------------------------------
李水山
党中央、国务院倡导新农村建设,是分析和处理“三农”问题的更高境界和更广的视野,是一次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延伸和发展,无疑对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我们不乏国内和基层发展农村和农业的经验,但从系统科学的思维看,我们还缺乏国际视野和比较,这对一只脚在稻田,另一只脚在工厂,两眼已经注视着知识经济的我国,是不小的屏障。
我们关注和分析了诸多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韩国,却不难发现很多国家的经验学不了,而曾经排在清单最后的临近韩国的国情、农情、文化、习俗,尤其是人文是那么相近,似乎有了信心和动力,就像当年的韩国农民异口同声地喊着:干!就能成功,我们想富裕起来,这是韩国新村运动的精髓和动力。
现在出现了很多韩国新村运动研究专家,使我们对临国的农村建设有了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最早引进和介绍韩国新村运动是农业部教育司。对农民成人与职业教育一直重视和身体力行的农业部教育司于1993年在北京华都饭店举办了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国际研讨会,日本著名的水稻专家,对我国水稻生产有特殊贡献的原正市先生和韩国东国大学农学院的李炳东先生出席了会议,并在我国首次介绍了韩国的新村运动。农业部教育司和中国农业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介绍韩国新村运动的专著,每年组织1-3次全国专业考察团专门考察研究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早年李炳东先生夜以继日地参加新村建设,曾与朴正熙总统面对面对话过,他对农村建设、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思想境界和精彩发言,曾在沈阳国际会上博得阵阵掌声。我们在他家做客时目睹过,朴总统曾亲笔书写的“我的一生为了祖国和民族”的牌匾。
后来,两国交往频繁,接触越多,就越觉得韩国的新村运动非常适合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农民教育,经两国农业教育工的积极牵头和组织,199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承办了农业部和韩国大学教授新村运动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韩农业教育与区域开发国际研讨会”。在农业部教育司和中国农学会的积极组织下,韩国100多名专家、教授先后访问我国并传授了经验,也介绍了很多教训。有如下几点心得体会,值得我国各界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和借鉴:
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始终是农民,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由衷发出:干!就能行,这是新村运动的真实写照。
2、中央和各级政府在初期需要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但要在几年内逐步淡出,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突出和激发农民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又成为“农业热闹、农村萧条、农民消沉”的形式主义花架子。
3、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但不能抑制和抵消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创造性,如支援物质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策划、设计、实施、改进、维护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揽,更不能成为行业部门垄断的自留地。在策划时,专家、学者必须参与制定、监督和评价。
4、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和过程,并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衔接,比如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文化建设、城乡交流、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否则我们还会重蹈覆辙,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又恢复得淋漓尽致。韩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搞政治运动,却引用了政府主导而计划色彩浓厚的农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防止弊端叠加效应,不然将变成劣势互补。
5、新农村运动实际上克服了韩国在引进美国文明时的盲目西化倾向,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树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立了国家伦理和道德。我们曾多次到新村运动研修院系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育时,发现不仅农业人士参加,连军人、政府官员、企业家、教师、农协干部、宗教界等全社会人士都广泛参与。如今的足球精神、科技创新、文化振兴、公民道德也是在这种教育中潜移默化出来的,证明朴正熙总统的远见卓识。他是令人敬畏的军人,我在1994年考察韩国时,看到他身穿国军军服的照片还联想起《打击侵略者》中面目狰狞的白虎团团长,但是在畜产开发院看到他为发展国家农业和畜牧业亲笔写的书信,并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批示动用外汇从西德引进优质种牛,以及经常到农村视察与农民交谈的图片资料,看到他为李教授书写的牌匾,改变了看法,他看到农村的现实问题,他从内心真正关心农民和农业,他有战略眼光。韩国国民至今都清楚记得他作词的“新村之歌”。
6、加强研究。韩国新村运动到了1980年以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时的第一条就是: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因此付出了代价。我们不妨在开启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我们的科研因制度原因,受各种制约,总在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意。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诚实的实践,而不是开大会号召、做报告,颁发很多政府文件。2005-10-26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2)
中韩两国文化和人际交流的历史悠久,双方在内心深处都有心灵感应和感悟,并感恩于对方。1994年访问韩国时,韩国的学者们不止一次地说新村运动也曾受到中国朱熹的弟子——吕氏四兄弟乡约的思想影响。乡约的基本内容也正是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韩国的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中,也不乏关于农村环境、住宅、设施、道路、电气化、饮用水、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农民教育、农民协会、民主参与等广泛内涵,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和疏忽的重要内容、精神实质,那就是启发和唤醒农民自身自主、勤勉、合作精神,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现和发挥农民自身的潜在能力,包括创意、策划、组织、管理、维护、改善、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韩国学者在私下反复强调,新村运动与以往其他任何类似的思想、启蒙、建设运动的最大区别在于启发、唤醒和发挥农民自身的智慧、合作精神、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其他都是这种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此,韩国高度概括为:新村运动转变了韩国全体国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从这一点来说,韩国的新村运动在建立国家伦理和公民道德,建设和谐、诚信、文明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次泛国民精神运动。
我们多次访问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大学教授新村运动研究会和模范新村,听到最多的并不是工程项目、投入规模、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下乡规模、培训人数,而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我们要靠勤劳致富”。无论是大学者还是农民指导员都异口同声地说,新村运动就是农民的自主致富运动,这就是新村运动的精髓。
尽管如此,在上一世纪90年代总结新村运动时指出:过于依赖政府的行政效力,农民滋生了依赖思想和情绪,捆住了他们原有和潜在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运动成为“下乡式”,要转变为农民自主、发自内心和积极参与的建设运动。后来,诸如调查研究、宣传教育、检查评价、跟踪服务等很多具体工作,都交由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去管理和实施,效果很好。
进入新世纪,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靠颁发文件下达培训任务,不能强制组织集中培训,农民协会自己还有多处培训机构的情况下,农民和城市居民自己开车来主动参加培训的原因在于,教育培训方式进行了很大改进,如缩短培训时间(按组织旅游方式计算,如一个晚上两个白天),经过周密调研需求市场,策划和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并随时改进和完善,组织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培训和讨论,亲身参与和表演小品,组织参观学习,开展学员跟踪服务等。当然,运动初期的大规模、集中培训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多见,而与周围居民实际需求和变化相适应的培训应运而生。
我们也不能把新村运动简单理解为和农业无关的政治运动或精神教育,因在运动中以农民为主体,农业发展特征与阶段性规律,农民的生活、生产和发展需求,始终是新村运动的命脉和发展方向,如改善居住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新技术推广和教育、增加农民收入、组建农民协会、创办农协银行、妇女组织的建立、培养创业型农民、农村负责人和指导员,发展农村旅游、城乡交流、文化教育的普及、保护和发展农村文化资源、农村福利制度与设施的改善,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等,都是在新村运动的进程中结合与发展的,新村运动的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作用实现的,而不是孤立、单向、简单、机械、静止的系统。
临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都可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有诸如“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民绿色证书教育、科教兴村等富有创意的宏观设计和运作平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近国务院召开的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和决定,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与教育保障,可以通过系统科学的设计和运作,将会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
2005-11-10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3)
韩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教育
上一世纪70年代发起的韩国的新村运动,至今已经有35年了,当年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如今演变为井然有序的新村教育,新村中央研修院的人气不减当年,依然车水马龙。每天清晨院长和学员们早早起床敲钟、晨跑、升旗,新村运动成为韩国人民二次、三次创业的精神与实践动力。
根据韩国媒体的社会调查,新村运动的社会影响和效益超出奥运会和“京釜高速公路”(曾经是激励和牵引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新村运动在新时期有了新的解释:新是革新,村是社会共同体,新村运动就是韩国社会共同体与时俱进的创业与革新。
进入新世纪,在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世界发展大潮中,韩国的新村运动的象征??新村教育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于注入了新的内涵,就是时代精神、国家伦理和职业教育,公民使命感(感动)教育与职业必修的实用性紧密结合,通过动态、游艺、参与式的培训形式,实现有感、有趣、有益的培训效果,成为“我要学”的终身学习场所。
生动、活泼、有趣、富有创意的新村教育,始终以学员为中心,以适应和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和提高学员综合素养为宗旨,开展符合新时期学员志愿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文化、国家理念与个人理想相结合的活生生的学习与教育活动。新时期的新村教育有如下时代特征:
(1)官民一体:在新村中央研修院一报到,首先领取学员统一的服装,接受同等待遇和培训,不分将军、部长、教授、医生、法官、记者、农民还是工人,不管身份、职业、年龄、学历和职务、职称,吃住在同一宿舍,没有房间门锁,一起感悟、感动、讨论和体验,这是消除经济发展初期带来的诸多人身差异和怨恨,追寻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并一同生活与实践的很好方式。
(2)催人泪下的农民学员事例报告: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农民兄弟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辛酸苦辣和成功事例,这些最普通人的遭遇、情感世界和处境变化,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那些高层人士对普通人生存的艰难和社会对革除时弊、社会变迁的需要和呼唤,有了更深的切身理解,成为反思自己、改进工作、诚信待人、互相帮助、和谐发展的共鸣和内在动力。
(3)参与式讨论:使每个学员身临其境、共同参与。往往听别人长篇大论和政治、动员报告,每人容易产生游离、心浮、困乏、腻烦心理和举止,如果人人参与切身事情的讨论,可以身临其境,心领神会,换位思考,切身感受,积极应对和参与,可以培养民主意识和作风,人人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自我反思、言行一致、端正态度、自重自律。
(4)贴近工作、贴近生活:时代精神、远大理想、国家伦理必须与个人工作、生活贴近,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国家伦理和职业教育、个人情趣相结合,开展生动、活泼、有趣、健康的文体活动,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员感到学有收获,不虚此行。
(5)集体宿舍生活与体验:使学员增进友谊、合作、自律、勤勉、自助精神,珍惜学院的一草一木,勤俭节约,尊重别人人格和劳动,言行文明,清洁卫生,秩序井然。学院的所有设施、展示物品都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很多培训班的效果很差,原因就在于培训中的正面教育和感人体验,被个人欲望、杂念、松懈、享乐的消极情趣所冲淡。学院规定,学员在培训期间不能参加宴请、会友、打牌、舞会、外宿等活动。
(6)培训机构教职员工的以身作则:教职员工与学员一样不分职务身份,一同参加学习、讨论、敲钟、升旗、晨练、参观等所有活动,感化学员自省、自悟和自律,实现教职员工言行一致、诚信和谐的效果。
(7)跟踪服务:培训结束后,学院继续与学员保持通讯、人际来往等联系,寄去教材和刊物,定期派教师巡回指导和服务,学员还可以再回到学院学习,使新村教育理念和精神永恒长存,成为有生命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8)与时俱进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上一世纪70年代,最初启动新村教育时,曾经当过军人和农村教师的朴正熙总统,深知政府官僚体制弊政和形式主义花架子,建议总统府介入,他亲自审核过问培训计划和方案,毅然修改由官员、学者、宗教领袖一统天下的培训计划,增加农民学员上讲台陈述亲身经历的成功事例报告,增加了精神、伦理等培训内容,阻断了人事、培训部门的垄断、僵化、重复、机械、形式主义的官僚体系。
进入新世纪,原来的培训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经过实践证明好的传统和做法依然保留和继承,如学员成功事例报告、分组讨论等,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增加了学唱歌曲,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教职员工之间的对话、自我冥思等。形式化、老一套、有些做作的典型事迹和人物报告,改为新时期事业革新创意、策划、设计方案和焦点问题的讨论、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日久变得低调、消极、模式化、形式化的分组讨论,改为小组趣味活动、角色表演、现场体验、虚拟试验等。健康讲座、野外学习、国际交流等富有创意和生动有趣的培训方式应运而生,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新村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韩国公民社会必不可缺的文明生活,成为国民的精神家园和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人人会学习、勤思考、善实践的启蒙与训练场。
2005-11-28
参考文献:
1.韩国全国大学教授新乡村研究会,《新村运动论文集》,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1982.6
2.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简介与考察报告资料,1998年,12
3. 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网站,2005、11月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4)
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
韩国新村运动不是简单、机械的政治运动,而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和改进。进入21世纪,韩国的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新村运动在新时期的结合点,在此重点介绍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立法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认证制度和组织管理体系
韩国政府首先通过立法确立和加强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于1997年制定《环境亲和型农业育成法》,2001年修订,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认证制度,积极扶持有机农业,加强标准化管理。韩国农渔业对策委员会于2005年2月15日组建环境亲和型政策协议会,正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韩国的环境亲和型组织已经达到30多个,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韩圆,而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全世界的市场规模已达到240亿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韩国把标准化的概念引入环保型农业。把无公害农产品分为四种,即:农药残留量在标准1/2以下的“低农药农产品”、不施农药的“无农药农产品”、不施农药和化肥超过一年的“转换期有机农产品”和不施农药和化肥超过三年的“有机农产品”。每一种农产品都有具体、严格的认证标准。目前,认证制度已在乐天、现代、新世界等几家大型百货店试行。据调查,80%以上的顾客表示欢迎,74%的顾客认为有生产履历的产品价格即使贵5%到10%也愿购买。据悉,自2005年起,这一制度将全面开始实施。作为朝阳产业和农业发展的新亮点,组织有关专家商讨发展方向,组建相关机构,发展示范农户,是值得注目的发展动向。在韩国,发展有机农业是继农村资源开发与回生、创建品牌农业、创建长寿村、培植创业型专业农户的又一重大举措。
比较典型的地区是忠清道,自2004年到2013年的10内内,将环境亲和型农作物的栽种面积从现在的13000公顷扩大到19500公顷,农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化生产的农户达到12600户,占全道农户的15%。忠清道政府在10年内将投入5210亿韩圆,实现本地区生物技术和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忠清道2005年将投入331亿韩圆发展环境亲和型农业,比2004年增加37%,扶持45个项目,仅建设15处示范生产基地,就投入1.8亿韩圆。
最为典型的地区是全罗道,自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积极发展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以来,有机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倍增,2004年栽种面积已经达到2.8万公顷,环境亲和型农产品产量达到93.2万吨。该道正在大力加强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的生产基础,计划到2009年,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30%,环境亲和型农产品生产扩大30%,争取达到先进国水准。韩国农民协会全罗南道长成支部(音译)积极扶持环境亲和型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投资1.1亿韩圆,与郡内7个生产基地签定栽培合同,组织培训700名协会会员,重点发展谷子、高粱、荞麦等当地土特产作物,替代日益过剩的大米生产,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供应学校定餐,扩大消费渠道和销路。
“国立农产品质量管理院”专门负责制定认证标准,实施审查认证,进行事后跟踪管理,以保证认证工作的国家权威性,提高国民对环保型农产品的信任度。申请者只有在经营管理、种子、用水、土壤、栽培方法、产品质量及包装等方面全部符合规定标准,才能领到认证证书。韩国首次在韩京大学和朝鲜大学产学协力团创建了环境亲和型农产品民间鉴定机构,具备专门研究人员和检测设备的正规大学参与检测与鉴定,将提高环境亲和型农产品的形象和置信度。 为对环保型农产品实行跟踪管理并方便消费者识别,韩国还准备实行“农产品生产履历制度”。规定商店销售的农畜产品除了要标明产地、生产者及联络方法外,还须详细记载农药、化肥施用量、栽培及生长过程等,消费者通过卖场放置的电脑即可进行现场查询。
通过加大有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培植有机农业示范户,发展生物技术和环境亲和型农业相融合的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世纪韩国农业发展的又一新特点和新亮点。
二、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农民教育
2005年,韩国政府为扶持环境亲和型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如直补制对象的扩大、环境亲和型农业基地建设、环境亲和型农产品流通机制的建立、环境亲和型农资的援助、废旧农资的回收与再利用、家畜粪尿的有效利用等。但是,韩国学者坚持认为,政府的这种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没有社区组织和农民的自发行为,尤其是农业后继乏人的农村现状,农村年轻人纷纷离弃农业,不单是农业内部的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农村内部的结构问题。
使农村的自然部落转变为自然循环型和环境亲和型农村,最主要的课题是当地农民的主动参与和建设,任何一项政府的单项支援虽然投入很大却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要求,项目内容过于主观意念和整齐划一。因此,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机制,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农民自主设计、管理和运营显得格外重要。尽管也曾有过农业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成功的范例,但都因为自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带头人急剧减少而屡屡遭受挫折与失败。
在农村具有活力的农业组织及其农村青年是发展环境亲和型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坚实基础,尤其是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民“4H”组织是当务之急。通过积极扶持农村经济组织的活动,恢复“4H”会员的理念和信心,增强区域组织成员的同质感、连带感和共同体意识,
实践“4H”组织的理念和目标,加强组织建设,克服个别会员农户的局限,发展成为环境亲和型农业的组织体系,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竞争力,繁荣农村经济成为可能。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将以年轻会员为主要对象,建立环境亲和型农业接班人和产地农民组织的合作组织与运行机制,并发挥振兴社区农业的核心骨干的作用,将成为新时期农民教育的发展趋势。
[案例]:全罗南道为培养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的精锐人才CEO,自从2005年在全国首次举办“全罗南道生命农业大学”,4月18日已经有40名学生入学,开始接受为期1年的学业。根据全罗南道农业技术院介绍,“全罗南道生命农业大学”是为了提升绿色全罗南道的形象,及早落实发展环境亲和型农业,推进生命生产5年计划而成立,教育目标是培养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实践及教育的意志强,具有指导能力的当地农民,使其成为先导农民,开设的课程为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的理论与培养体系结构合理的最高教育培训课程。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邀请国内外最高水平的专业讲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的风险农业、高科技农业理论与实习相协调,注重现场实习、体验教育培训和参与式学习。到2006年2月,每月第3周星期五、星期六安排课程,共学习12周的课程,其中包括有4次委托环境亲和型农业团体开展培训。全罗南道对该校学员采取以国家与道(省)财政优先扶持和优先派往国外研修,体验农业现场等优惠政策。为培养环境亲和型农业的骨干,韩国首家环境亲和型大学于2005年3月在忠清南道洪成郡(音译)成立,3月5日首届100多名学生入学。学校学期1年,教学计划由每周1次3小时课程、农忙期间的远程教育、4天的现场教育和3天讨论与发表组成,有农业基础课程、环境亲和基础课程、环境亲和市场课程和农村开发4个课程。
三、新时期韩国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发展的趋势
2005年3月31日,韩国农林部在农村振兴厅举办了由900人参加的“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专题研讨会”,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团体负责人发表了见解。专家们认为,20世纪,世界农业拼命追求农产品和纤维原料的增产,导致农产品的大量过剩和积压,引发世界农产品贸易秩序的混乱和地球资源的流失,环境急剧污染,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对每个国家来说,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不是一种人为选择,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趋活跃,WTO成员国要遵循有关国际食品规格委员会(CODEX)的规定和要求。今后,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和宣传的工作重点都要围绕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进行。各级政府列入财政预算,搞活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产品流通机制,开设有机农产品超市专门销售店,推动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产品的品牌化,确保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收入的稳定增长,扩大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与“一公司一村”连带活动,增进有机农业的城乡交流活动。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具体建议和对策有:(1)政府将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农产品质量管理转交给民间,对认证机构采取监督赏罚制度,使认证管理变得更为扎实、负责任和有效的管理;(2)完善管理办法,对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业者征收认证税;(3)农村振兴厅制定研究与开发计划,按作物种类研究开发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发展模型;(4)重新验收现有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农资性能,并开发新的农资与使用技术;(5)开发有机堆肥制作技术,取替2005年以前的工厂化畜粪生产与使用技术;(6)开发资源循环型地力增进技术,确保有机肥料及农资技术;(7)开发与有机农业相配套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确保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技术与经营人才,并持续开展有机农业农民教育和训练;(9)有机农产品和食品分门别类,分类管理;(10)扩充对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的直补制度和范围;(11)实行轮作、间作、混作,恢复和增进地力,严格控制使用除草剂;(12)全国农民协会扩充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的生产基础,由目前生产经营环境亲和型有机农业的2900个作目班扩大到3000个。
2005-4-3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5)
韩国发起和开展新村运动已经有35年光阴,岁月流逝,当年的英豪和感人的故事也成为天上的星云,然而牢牢地奠定了韩国国民的时代精神、国家伦理、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文明秩序。如今,越南、蒙古、菲律宾、俄罗斯、刚果等120多国由总统和部长先后带领国家考察团赴韩国学习和考察,还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新村运动的理念和做法能在世界各国传播,除了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渡所必须遵循的社会发展规律外,可能还传承和凝聚着超越制度、国家、民族、文化、传统而人类共有的人文思想、和谐理念、自主正义、合作态度、公民社会、奉献精神等文明因素。如果在不同制度、文化、种族中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更能说明和验证这一点。这些国际背景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无疑有莫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取得成功的基础,我们也要看到不同之处,这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防范之所需。
1、上一世纪70年代的韩国和目前的我国国家发展阶段和基本情况相近。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农村问题十分突出,市场经济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相互撞击,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相互冲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蔓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国民的生活伦理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道德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高的本质特征。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基本相似。两国在人多地少,资源贫乏,人口密度高,农民占人口比重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鄙视、逃离和离弃农业、农村风气蔓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文化素质有待于提高等诸多因素和外部环境也惊人的相似。
3、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相近。在这可比阶段,虽然中韩两国的国家制度不同,但市场化基础、结构和发育程度相近。中韩两国和诸多西方国家不同,甚至与紧邻日本也有所不同,国家和政府主导,权威感召、学者广泛支持和参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群众踊跃投身的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群众拥护的事,有着惊人的共性,感召力和凝聚力显著。东方民族尊重长者、政府官员和学者,注重礼仪和社会秩序,体现了东方民族文化中产官学众紧密合作的运作模式和社会效应。
4、东方民族文化、理念相似。在西方自由社会和经济社会里,由政府和领袖想集中力量办大事还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政府推动还有诸多自觉自愿的成分,很难在短期内见效。当时韩国的朴正熙总统深知这一点,他更是知道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理念和习俗,他把东方民族和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发挥极致,把缺陷克服到最小。这一点,在他亲自作词作曲的“新村之歌”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也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转型过渡。就与韩国太极国旗的理念一样,中西方文化、理念、功效融会贯通,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抑制,结合到最佳状态。
5、社会矛盾激化。在这一可比阶段内,中韩两国因工农业、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加大,加上意识形态、国家分裂、周围国际环境,城市化、市场开放、西方文化的浪潮和冲击,就业难、学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诸多因素,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民众渴望社会平等、诚信、和谐、安定、文明的内在需求极其迫切。在这样情况下,如何矫正政府行为,官民一体,消除社会不同阶层的不满、隔阂和对立情绪,凝聚民心,引起共鸣,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共同体,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既让群众满意,有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主人公,又让公务员、学者无论地位高低都能诚心诚意、发自内心地为农民、工人奉献和服务,大学生、教师、医生、城市居民,甚至宗教界、军人、文艺界人士都积极地支援新农村建设,有成就感,展现个人才华和魅力,都需要有新思维、新方法。
6、不同之处:上述因素是中韩两国的相似之处,如果事前注意,是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但也有不同之处:如我国曾经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比韩国严重得多,科举制和八股文在韩国也曾有过很深的影响,但并没有深入到国家政体和国民骨髓中。韩国国民没有经历过类似我国的文革运动,另外宗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公民社会的信仰和诚信基础好一些。还有一点,我们的行业与部门封闭、垄断体制根深蒂固,正像有学者早已提出的那样,国家的美好社稷,被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封闭垄断的行业部门体制所吞噬,最后以失败或草草收场为告终。在我国曾经推广过农科教结合的经验,在市县一级获得成功,但最后也变得虎头蛇尾。一阵风、一刀切、运动式、假大空,实际上也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翻版,缺乏论证、听政、监督和矫正体制和机制,再好的设想和计划都会落空。即使国家的巨大投入,农村和农民收益不大。
还有一点,必须牢记,在韩国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文思想毕竟占主导地位,尽管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但在制度革新上还是民主、自由、和谐、竞争的理念得以尊重。假大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不大,天天组织动员、学习、讨论、总结、评比、考试、听报告、写感想,靠极个别英雄事迹感动全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平民为了生存而挣扎和拼搏的现实却深深感动了众多高贵人士,尤其是政府公务员,使他们重新思考、反思和矫正自己。韩国新村运动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新村运动是农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始终以农民为主角的创造与建设运动,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实践运动,激发和带动了全体国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辛勤的劳动改造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国家与国民的面貌,是物质和精神和谐运作和升华的成功典范。
原载于《嘹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51期,
2005、12、13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6)
体验韩国新村运动
在与韩国学习和交流新村运动经验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也从身边发生的细微小事得到了有益启迪和心灵震撼。第一次接触韩国的新村运动是1993年3月,经北京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开鼎先生介绍,韩国东国大学农学院教授李秉东先生来北京参加农业部教育司组织召开的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国际研讨会,没有想到3月的北京还很冷,李先生因穿着单一而感冒,我当时担任韩国专家的翻译,陪着李先生去华都饭店附近的一家药店买了同仁堂生产的感冒忡剂,过一天先生的感冒好了,在大会上发言很顺利。先生很高兴,见人就说中国的中药对亚洲人显灵。后来,他每次到中国来都要买中药自己吃或送他周围的人。他还非常喜欢中国的笔墨、砚台和宣纸,每次都亲自到琉璃厂购买或拖人带给他。
让人更加感动的是他的儒学精神,他的精神世界,内心活动,细微举止无不体现他深深埋在骨髓中的儒学精神,尤其在他的讲演中始终贯穿着热爱农业,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尊重他人,以诚相待,友好合作的人格魅力,在1995年沈阳举办的“中韩区域开发和农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这一新村精神和儒学精神讲得活灵活现,博得全场的阵阵掌声。
经过李先生的努力和争取,1994年韩国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邀请中国农业部教育司组织10名成员考察韩国农业,并免费参加位于首尔附近的卫星城城南市的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训,并带着我们参观了首尔大学、东国大学、韩国农村振兴厅和花农,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在他的支持下,农业部教育司和韩国大学教授新村运动研究会联合召开了1995年的国际研讨会,出版了《韩国农业与新村运动》一书。
中韩两国人文、文化的相近,尤其在农民技术教育方面的友好交流和合作迅速发展起来,农业部每年组织全国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各省(区、市)农业厅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去韩国考察学习,当时正好国内组织推广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和农科教结合经验,这一从群众中来,又经过基层实践验证、具有国家法律和国务院文件依据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与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做法结合起来,深受全国各地的欢迎,显示出勃勃生机。韩国专家称赞这是中国版的新村运动,恰好解决了农业行政、科研教育、推广部门条块分割,各扫门前雪的体制性弊端,显示出巨大威力。上一世纪末,农业部根据农科教结合的总体规划,联合国务院12个部委,准备实施“百千万计划”(在全国100个县、1000个乡、10000万个村组织试点推广集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为一体的发展规划)。中国农学会学习和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创造了“科教兴村”经验,在全国试点推广,也一时掀起千层浪。韩国专家、学者被中国农学会聘为“科教兴村”的专家、顾问,每年来华指导。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归纳和发挥各地以往先进经验,提出的更加宏伟、科学、合理的蓝图。可以说,这一宏伟蓝图,在我国是有群众基础的,只要持之以恒,科学引导和矫正,必有成效。
在与韩国交流新村运动的经验的过程中,也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刚到新村研修院安排住宿,不管身份高低,发放统一编号的学员服装,有些领导还一时难以接受。安排房间时,他们照顾外宾每2人一间,而韩国学员是十几人一间。大家发现没有给房间钥匙,就找值班员和培训部负责人就是找不到钥匙。后来,李先生告诉我们,上一世纪70年代的韩国也有很多小偷,人与人之间也不信任,新村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自己的生活垃圾自己处理,自己打扫自己的房间,大家一起搞公共场所的卫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房间不配钥匙,通过交流达到互相信任,果然见效了。还有一次,考察团一行的出国政审批件快要下来了,就是一个省没有批下来,该省的人事部门反复追问什么年代了还要搞“运动”,后来反复解释人家不是政治运动,是新农村建设活动,我们是去学习先进的农民教育经验,这才批下来。在新村研修院学到和体验到了很多已经懂得道理却不以为然的小节,如上下楼梯时要右行才能维持秩序,与人处事要“正心”才能和谐相处,全社会要倡导人人平等。还真见到当时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的会长是前国家法务部部长,非常平易近人,都让人不相信,就像一位普通教师,那些官气不知道到那里去了。还有一次晨练时,新村研修院院长,一位曾经当过省长(道知事)的长者早晨6点和大家一起敲钟、晨练,这也是新村教育的重要内容,即教职员工无论身份高低都要以身作则。我们考察团有一位同志年近60岁,心脏也不太好,就没有安排参加晨跑,看见一队韩国学员从下坡跑上来,一位农民说自己已经74岁了,还要和年轻人一样跑,这就是新村精神。还有节俭和清洁卫生,管好生活垃圾等,似乎觉得我们在上一世纪50、60年代树起的美好社会风气在异国他乡体验到了。但是,韩国学者非常谦虚,说他们的新村运动就是从我国朱熹的弟子吕氏四兄弟的乡约学到的,启迪农民相信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乡,激励优秀者,他们始终认为中国的农村会有新变化、新发展,因为中国有优秀的文化和传统。
多少年过去了,发现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半途而废,不如不搞。当我们沉浸在悠久历史文化的荣耀和赞美盛世时,继承和发扬,与改革创新同样重要,也许还需要成熟而稳定的制度和文化,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之所以泛滥,说明目前还有市场。 2006-1-12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7)
一韩国新村运动和公民社会
回顾和展望韩国新村运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作用,虽然在初期是为了解决农村问题而发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原来的概念和含义。从工厂新村运动到城市新村运动,乃至新村运动的国际化,已经超越政党、政府、区域、国家、民族的范畴,日益成为不同制度、国家、民族解决现实中的城乡、区域、民族间非均衡发展问题,建立诚信、和谐、文明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受到不同国家的关注和青睐。
无论是上一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还是进入新世纪,韩国新村运动的起点、过程、未来走向,都与建立诚信、和谐、文明社会的努力和尝试紧密相关,即使是到了21世纪,虽然不能采取当年如火如荼的运作方式,但是韩国各界在解决当前的种种社会问题时,也常常运用新村运动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去探索和实践。
回顾上一世纪90年代的新村运动,尽管也不乏农村新村运动的内容,但是城市新村运动与工作岗位新村运动的内容大幅度增加,有关家庭伦理,与人以诚相待、和谐相处,工作单位的职工之间,劳资干群之间的和谐、文明相处,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和改善国民生活与福利条件、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紧密结合起来的,足见决策者在灵活运用国家法律、西方文明、时代精神、宗教思想、公民意识、传统文化、家庭伦理和国际交流等诸多文化、观念、方法,建立和完善和谐、文明的公民社会的努力和实践,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文明同步,物质创造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的决心、智慧和努力。
2006年1月,卢武铉总统提倡的参与式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堪称卢武铉版的新村运动模式浮出水面:(1)宽裕、休闲的文化都市:主要内涵是,通过创造多样化、有个性的都市文化,建设美丽、有品位的景观,与自然共存的环境友好型城市管理,成为休闲的游乐场所;(2)有活力的都市,方便的工作岗位:奠定有活力的经济基础;(3)健康、和谐共存的都市生活:构建以公共交通和居民步行为中心的绿色交通体系,确保安心生活、工作的城市安全,构筑国民健康的医疗福利体系,建设未来型教育环境,实现福利化的居住环境体系。
随着国家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先进发达国家行列,国民拥有核心理念,齐心团结,从高度统一的意志和追求,再通过发展多元文化,实现民主政治和个性解放,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创造性劳动,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和生活,都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和活力。韩国在逐步实现即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韩国新村运动的目标和内容大都是为实现和谐、均衡发展而辛勤工作和努力的志愿者服务与奉献精神,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的社会,经济、社会与世界文明同步发展的国际化追求,用一句话高度概括,那就是实现和谐、互助、文明的公民社会,也就是人人平等、自由、全面发展的诚信社会。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主动参与国家与身边的一切事务和实践活动,并亲身体验参与和成功的喜悦,继续依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创造经济、人文、科技、生态、福祉、开放、和谐、文明社会。
“太感谢了,这恩情怎么还,大家真好,我们真高兴”,这是最近韩国一些受灾或患者家属收到新年礼物后发自内心的话。最近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人员组织开展的一项“帮助不幸邻居家庭”的活动。过去把旧衣服、旧玩具、旧书、旧食器、学生用品等送给受灾家庭效果并不佳,现在他们在全国办起了59家连锁店,专门收购虽然有些旧,但还完好无损、整洁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卖出额已经达到15亿韩圆,从事这些店铺日常经营工作的都是社区志愿服务者,用这些钱定期补助生活困难的患者或受灾家属,解决昂贵的住院费,支援2005年冬季受暴风雪灾害的家庭1亿韩圆,每当节假日购买大米、油酱、鱼肉等节日生活必须品,做成礼品包(箱),及时送给遭受不幸家庭,传为生活中的佳话。在这个店铺购买货物的人知道这是在支援受灾“邻居乡亲”,打心眼里都很高兴。仅2006年春节,就为2000多名病患、受灾的不幸家庭送去了礼品包。
参考文献:
1、卢武铉版新村运动“参与式都市”建设能成功吗?韩国《东亚日报》,2005、11、20
2、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资料,2006、1、30
2006-1-30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8)
一值得反思的试行错误和教训
上一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辉煌成就体现在,通过水利设施和农业耕地的扩充,奠定了粮食生产的基本自给的基础,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科学种田的社会机制,培育了农家副业基础,保障了农产品价格体系,建设了一批新村金融机构和农产品加工厂,改善了农产品的流通结构与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福利设施和条件。1974年开始,新村运动迅速扩散到城市厂矿、学校等,成为泛国民的新国家建设运动,1980年12月成立了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包括新村指导员、妇女联合会、工作单位、工厂等6个会员团体和2个研修院,成为非赢利的社团法人组织,从运动初期的“官主导”向“官民一体”和“民主导”转型过渡,更加突出了新村运动的主题理念,即始终以农民、市民、国民为运动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建国初期或经济困难时期,农民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帮助做;而在经济发展时期或社会成熟时期,政府做不到的事情,民众帮助做。如今在韩国有19.4万新村指导员和213万新村会员,都起到志愿者服务作用,NGO、NPO等非政府组织成员和志愿者服务人员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履行着政府做不到的事情,从上一世纪90 年代到21世纪初,努力构筑社会互助安全网,克服社会阴暗、消极因素,保护生态环境,振兴社区经济,努力构筑和谐、诚信、文明的国内和国际新秩序,这是新村运动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之一。上一世纪80年代,虽然因当时的政权腐败经历过运动的低谷徘徊期,但从90年代开始经过国民的重新反思,重新评价了新村运动的正面意义。经韩国《朝鲜日报》、《东亚日报》《经乡新闻》的民意调查,在政府与国民最值得自豪的成就新村运动运动都排在第一位,根据首尔大学的民意调查回答应继续继承和发展新村运动的人占总人数的73.8%,而持否定态度的人只占19%。尽管如此,韩国的学者们在一片赞扬声中还是比较冷静地反思新村运动的失误和教训。
1、政府过于干预,农民过于依赖政府。韩国学者强调,学习和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时,尤其在初期政府启动和领导时要注意防止运动行政化倾向。政府干预在运动初期可以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但从决定、施行到评价往往比较匆忙,难免助长长官意志和决策失误,缺乏科学、周密的论证、听政和反馈程序,矫正起来成本与代价很高,有些社会效应是不可逆的,因而无法挽救和补救,损失也比较大。单一、单向的政府计划、政府行为导致和加剧了政府“实绩主导”和“办公室预案”的倾向和后果,外观上显眼的政绩多,对农民没有多大帮助的工程项目也不少,浪费了国家的人财物,也有学者批评过于强制动员农民劳力,这种事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也是比较罕见,显然抑制了农民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2、过于注重物化建设,环境、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实绩主导”的政府行为,有时缺乏远景规划和长远设想,过于注重物化的硬件建设,在现代化的名义下破坏环境,低估甚至破坏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有些损失是不可逆的。
3、产生农业污染。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施入大量农药、化肥,产生农业水土与环境污染,在土壤与环境中留下大量农药、重金属残留物,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虽然发展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在当时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时,显得有些过早和奢侈,但是国际上已经形成的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理念,并没有引起政府官员和学者的足够注意,是值得吸取的教训之一。
4、过于注重农村住房的改善,引发农民负债累累。当时的韩国政府内务部过于把住房改造当作新村运动的主要工作,超越了当时农民的承受能力,导致农民开始负债经营和生活,把好不容易消除的城乡收入差距又拉大了。到目前,韩国农民的负债率还很高,虽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成为限制农民收入增长和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障碍之一。
5、未能克服小农经济和农业继续衰弱的困局。东北亚地区日本、我国、韩国的国情相近,农村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生产率和效益偏低,这是很难逾越的自然客观因素。虽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也不可能克服这种天然屏障,即使是韩国的新村运动也未能挽救这种局面。1970年,农民收入为城市居民的61%,而1993年提高到95.5%。2004年韩国人均GDP为1.46万美元,农村居民的户均收入为2900万韩圆,是城市居民的户均收入3736万韩圆农的77.6%,相当于2000年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有改善的趋向,但比上一世纪90年代拉大了差距。通过新村运动一时拉近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还会拉大差距。入世后和经济全球化更加剧了这种小农经济的困局,因此,韩国学者们在反思新村运动的局限性的同时,把振兴区域经济,如城市支援农村,促进“都农相生”活动作为21世纪初新村运动的发展方向。
6、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虽然我们看起来韩国的理论研究并不滞后于社会实践,仅在1974年到1995年的时间内完成的有关新村运动的论文就达1860篇,190多所大学参加新村建设。但韩国学者们这样看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非常重视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农民自主、自助运动,强调“民主导”的作用,这是对运动中期政府过于干预的反思,如果学者们早一点看到问题,经科学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运动可能进展得更理想一些,失误会更少一些,农民的生活可能比现在更好一些。这是韩国在开展新村运动20多年后的1994年总结、提出的教训,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自助者天助也”,韩国国民深信这一道理,他们深信靠自强不息和社会共同体不断革新与创造的新村精神,能够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试行错误和以后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2006-2-11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9)
一制度革新是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更加科学、准确、全面的认识和系统运作,是一次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制度性革新,会得到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广大农村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城乡、区域之间将逐步形成均衡、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但是,我们从一些专家、学者们和政府官员们的热情洋溢的分析和论述中不难发现,我们可能疏忽了一些关键性问题,那就是制度性革新和创造。
1、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如果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受益,反而受到上下折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政府热闹、折腾农民、部门受益”的尴尬场面。在这一问题上,韩国至今还有诸多学者批评国家的农业政策,政府“倒入”大把资金,一些政府部门兴奋异常,却并没有使广大农民受益,使农村彻底改观,就是政府的单相思和“办公室预案”脱离实际所致。很多行业部门和专家学者们以极快的速度测算和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和投入预算,难免简单、机械、套路的运作模式,一头热和脱离实际的做法,或者是以高超的逻辑思维和恩赐般的胸怀,急切为农民做主、设计和推进,这种运动式的攀比,将成为农民的新负担。人们不怀疑会出现世界上最好的村庄,最富裕的农民,最好的样板,但是广大农村和农民怎样了,是不是变好了,这才是关键。再好的设计和运作,如果没有感动农民这个“上帝”,忘记了农民是新旧农村建设的主人公这一常理,不能激发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而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热闹的场面慢慢会走向低谷和形式化,最后不得不低调收场。
2、防止新瓶装旧醋。在农业与农村政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层面没有新的革新与突破,缺乏清晰而有力的组织路线和技术路线,只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再把各部委正在做的行政业务或工程计划捆绑汇总,各职能部门再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专家、学者不能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发挥他们的智慧,只是被动图解和解读政府意图,还是难免被各级庞杂的“行政战线”拖跨。当年的改革开放是以农村土地承包和乡镇企业为主线开展的,如果没有这项划时代的制度变革,还是通过“一大二公”的体制改革、修补,就不可能有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瓶装旧醋的原因在于调查研究滞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规划,再则是旧的管理体制的惯性和利益集团的干扰。只有调查研究,发挥专家、学者的智慧,立足于科学研究的成果,才能有理论、制度、政策上的革新、创造和新的突破。
3、新农村建设要与制度性革新紧密结合。在韩国新村运动初期,没有实质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也没有自己的银行,美其名曰的农业银行实际上还是商业银行,对农民没有多大帮助。民间高利贷加上粮食短缺,成为每年春季一些农民“迈不过的大麦岭”(当时在韩国实行稻麦轮作栽培,有些农民等不到大麦收获就饿死)。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改组后农协银行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城乡居民以比其他银行高的利息存入,农民以低于其他银行的利息贷款,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也可以用于其他生活。虽然,后来农协自成体系,讲究过多利润成为一些问题,但比其他商业银行更低的利息贷给农民用于生产、生活、保险、福利,解决了农村金融难题。现在,韩国农协承担全国农产品物流量的50%左右,有上百万亿资产的农协银行,有农协自己的大学和农民研修院,免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还有韩国农史博物馆,开展中小学和青少年传统教育和农史教育,并没有其他商业性展销活动。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超市坐落全国各地,方便了市民。农民合作组织是世界农业的制度文明,我们必须要正视和研究。
4、韩国新村运动孕育出的成功典范之一就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农业科学院体制的农村振兴厅,这是韩国在借鉴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建立和完善符合韩国国情和农情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制,需要认真研究和借鉴。集韩国农林部科技教育局、农业科学院、农民教育中心、技术推广组织等政府与科技、教育、推广和生活指导(设有农村生活指导所)职能(准部级)的这一组织体系非常科学、合理、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分离脱节的制度性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这一名词诞生于上一世纪80年代的我国,而韩国在上一世纪70、80年代通过体制改进和实际运作,并获得成功,目前还在改进(详见:李水山专题研究报告)。通过新村运动带来了精神积淀和文明社会,如今建设公民社会和志愿者服务成为新时期的主要内涵,而政府投入、农民合作组织??全国农协、农协银行和农村振兴厅成为制度革新和保障,全国农协与农协银行延伸到全国范围,成为国民的精神家园,而农村振兴厅对农村和农民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国今后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主要依靠这两者的制度保障和运作机制继续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公民社会,满足广大农民生活需求和扩大内需,建设和谐、诚信、文明的国内、国际新秩序的需要。制度革新和创造,要比简单整合资源和职能更重要。
2005、12、31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0)
一新村运动研究体会
韩国对我们来说,曾经是既遥远又陌生的国家,自小看着电影《奇袭》、《战友》长大的新中国的少先队员们,一听南朝鲜就会联想着傀儡和反动派。上一世纪70年代,在农村的广阔田地,知识青年们高唱着《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姑娘》等朝鲜歌曲,私下再悄悄传着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物质生活极度贫乏,意识形态冒着烟云,但有了这些微不足道且有些偏离的精神食粮还显得充满激情而浪漫。
我们的周围开始发生变化,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开始卷铺返城,村里的人们开始传诵着过去所没有听到过的消息。土地承包、右派平反、恢复高考,旅居美国的大爷来信了,支部书记家里也从南朝鲜来了一封信。后来才知道:这还是邓小平同志发了话,南朝鲜人民绕过香港和我国大陆开始通邮,才找到分离几十年亲骨肉。后来,即使在美国、日本见到一些韩国农业科学家,也不敢靠近和交流。1985年,在接送日本东北大学角田重三郎教授时,国内一所农业大学的教授说,他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学习时,一位韩国访问学者对中国留学生非常友好,时常帮助他们,后来知道他的父亲还在朝鲜战争中去世。这才慢慢对邻国南朝鲜开始关注,也知道韩国这一称呼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过,近代史上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称呼,虽然绕嘴但开始矫正对邻国的称呼。我们第一次去韩国时,多次听韩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们提起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者朴正熙总统,还觉得转不过弯来。后来,看到他关于发展养牛业的亲笔信和深入农村体察民情的照片开始转过弯来。更为感人的还是韩国学者从内心深处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从骨髓深处崇尚儒学文化的精神,尽管有些文化差异,但是中韩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精神、愿望、热情源源不断。前几天,还收到韩国学者的信,衷心祝愿中国新农村建设成功。
对做过几十年行政机关工作的人来说,调查和研究是我的生命,尽管有些人对研究不屑一顾,但是我至今认为调查研究的能力和意识差的人即使官职很高也不称职,因为他们制定的政策没有根基,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有创意、创造,只能照葫芦画瓢,重复说别人说过的话,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他们的行动计划很有可能劳民伤财。全国人大原常委、中国农业大学第一任校长、农业部原教育司司长毛达如先生时常关心和支持教育研究工作,他的观点就是用研究成果奠定政策基础。上一世纪80、90年代,尽管事业费少得可怜,但创意和设计出的运作平台和相关政策,如农业大学招收有实践经验的农村大学生、农民绿色证书教育、农科教结合、科教兴村、农业干部培训、农业大学的“农民科技日”至今发挥着勃勃生机,如农村绿色证书教育在全国教育部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有300多万农村学生接受这种实学教育,走上新农村和新城市建设大军的行列。
当从媒体上看到党中央在16届5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无比兴奋和激动。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将旧貌变新颜,迎来美好的明天。我国的农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下,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出路,可以进城务工,成为城市新居民,也可以留在家乡,继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也许过若干年,那些进城的人,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居住,那时的农村已经成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居住舒适、交通方便的新农村。人们都说,农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舒适环境,那里有田园风光、山水景观、蓝天白云和新鲜食品,宽敞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朴实、温馨的民风民俗,更是人们休闲陶冶的好去处。怪不得,在发达国家80%以上的国民都居住在乡村。今天,党中央、国务院为我们提供了最美丽的蓝图,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需要专家、学者、公务员和广大农民的不懈努力。广大农民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和创造,改变家乡农村的面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村运动的研究过程中,不仅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意义,也了解到现代农业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农村、农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国家的大脑也许在知识密集区,心脏也许在能源和技术供源区,但是呼吸循环系统在农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滋润和周转的时空区,从这意义上说,农村寄托着未来。我们在解决农村问题的时候,更多地领悟到的不是尽快使农村变成城市,农业变成工业,农民变为市民,而是人类不能失去什么,考虑得更周到、更长远。对人类来说,资源、环境、人文可能比任何短暂功利和效率更加重要和长远。我们在迅速成长的时候,又察觉到邻里与合作的重要性,和谐、诚信、文明比对物质的争夺和满足显得更为高尚和重要,缺乏人文的肆意竞争显得那样野蛮和无知。当我们关注到农村问题时,地区、城乡的均衡发展、资源的节约、环境的友好发展便摆到一时日程上来了,便有了新的社会共同体意识,这是认识上的跨越、时代的进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通过上一世纪80年代的农村土地承包,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手,开启与建设和谐、诚信、文明的新国家,构建和谐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我们在热情洋溢地推进一项伟业时,正在酝酿着更多意外的收获。
2006-2-28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1)
一从农民角度看的成功要素
在考察和分析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近况和成就,很容易关注到其外在形式和数据,当然这些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透过这些数据和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确实不那么容易,这里需要更加立体、全面、深入、科学、务实的观察和分析。韩国的新村运动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很多,前面介绍比较多的是专家、学者们观察和分析的经验和教训,此篇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观点,但主要从农民角度看有哪些成功要素,其要素未免理论色彩淡一些,但最为朴实而无华,甚至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有的经验在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很好总结和提炼。
1、农村妇女广泛参与,带动了家庭、邻里和社会:亚洲国家因长期受封建社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的社会参与度比较低,但是在新村运动中妇女踊跃参与各项活动,成立了妇女组织,成为新村运动从身边、家庭、邻里、生活、劳动密切相关的农村各项实实在在的文明建设活动,使新村运动从家庭开始,逐步走向邻里和社会。在金融危机时期,仅新村妇女联合会组织民间捐献的金条就达到13.8吨,价值14亿美元。新村妇女组织至今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影响着韩国的家庭、邻里、村庄、社区和国家。韩国学者们认为,妇女的广泛、积极参与是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重要原因。
2、因需要而加宽村里村外的马路。随着韩国政府农业机械化资助和贷款政策,拖拉机和耕耘机开始普及,1970年2、3个村才拥有1台耕耘机,1975年发展到1个村1台,1986年一个村已经拥有21台。正是因为这些农业机械进不了狭小的村路,农民们组织起来加宽了马路,修起了村路。新村运动初期并没有搞大拆迁,而是根据农民现有的房舍进行改善,如改换新的房顶、窗台、锅台、院子、村里的公用洗衣场等,政府无偿提供水泥和钢筋。这是考虑到当时的国力,也考虑到农民眼前的需求和可行性。再则很多农民在军队服役期间曾学过如何用水泥和钢筋的简单的泥瓦匠活。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制定改善居住环境的计划。农民的土地是自己的,种了国家提供的优良水稻品种,还可以得到优惠的化肥,还能卖个好价钱,增加家庭收入,验证了农民“我们能做”、“干!就能行”的新村理念,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等靠、消沉、萎靡的精神状态。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使农民尝到了产业与产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商品化的甜头,自给自足的农民逐步转变为具有商业意识的农民。1970年韩国农户收入为824美元,而1977年增加到2961美元,每年增长23%,这是农民积极参加新村运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有新村指导员的模范作用,带动村民的积极参与。新村指导员是村民选举产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志愿者的互助、奉献精神,在每次村里遇到难题都有他们率先勤奋的影子,如为加宽村里的马路需要腾出最好的地块,不计报酬地参加许多服务性工作,身边这样的人的模范作用带动了村民的踊跃参与,在上一世纪70年代的新村建设过程中平均每个村为公共事业献出5702平方米(约8.5亩)的自家土地,这些补偿还是村民自己解决的。1970年到1973年农民每户每年为村里的建设出工7-11天。在农民中间形成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简单容易做的事情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新村运动成功的实践事例。
4、农民需要讨论,才建起村民会馆: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农民自然聚集和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多了起来,村民们迫切感到要有一个讨论的场所,这就是每个村建起村民会馆的需要和动机。韩国的农民并没有从书本上学到了科学与民主,而是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和体验到了什么是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这一民主参与和管理,农民看到了公务员的辛劳和诚恳,逐步消除隔阂,实现了“官民一体”和产官学众积极参与新村运动的社会效果。韩国学者总结说,韩国新村运动的末端行政组织是面(邑)即乡镇组织,他们发挥了政府和农民的纽带作用。上一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也曾发起过“再建国民运动”,但因政府行政运作色彩太浓而失败,有趣的是韩国的新村运动在实施2年后的1972年政府第3个5年经济开发计划中并没有列入事业经费,验证了新村运动是以农民为主人公的社会特征。
5、农民为躲避高利贷而迫切需要农村信用事业:农民不再遭受高利贷的折磨,成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自己的农协银行得以迅速发展的需求和契机。1970年前后韩国农民有两个恐惧,一是民间高利贷图财害命,二是迈不过的“大麦岭”(每年春季等不到大麦收获不少农民饿死)。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购买农作物种子、化肥、农机等农资需要资金,生活中包括婚丧嫁娶、盖房屋、增添家具都需要资金,官办商业银行高高在上或惟利是图,根本顾及不到农民的生活困难和实际需求,经过改革而诞生的农民组织及其农协银行解决了这一农村金融难题,农民从最身边的单位农协的农村信用贷款得到解救和解决,这是农村金融的一场革命,是农民看到的实在东西。2006-3-6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2)
一如何学习和借鉴韩国的经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起步、实施和评价都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更加清晰的组织路线和技术路线?学习和借鉴包括韩国的世界各国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学什么,如何学,是很多立志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专家、学者、官员和农民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情。我觉得最重要的建议有三:一是政府组织开展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并通过科学决策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多听取专家、学者的讨论,采纳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三是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和教训,这要比惯行的启动仪式重要得多。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这一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基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属于人民群众的原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值得各级政府官员好好总结和汲取,但不要随意更改走样,要抓住事物的本质。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人民群众的最简单的评判标准。就是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扬,广大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广泛参与,他们的利益和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和保障,这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各路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并不是坏事,多讨论才能见卓见,也能分辨出伪科学和南郭先生。不是文人相轻、互相拆台和诋毁,而是平等地分析和讨论,可能想到很多官员来不及也不可能想到的关键环节和细节,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突破口。专家、学者们不必受时空限制,不必受人为干扰,可以广泛、自由、深入探讨,进行国内外各种比较和分析,随着讨论的深入可以理出脉络和头绪,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切不要强迫和限制,更不要提示、授意、干扰和诋毁知识分子的创作和劳动,这是封建、人治、官本位的国家才特有的现象。
外国的经验如何学习和借鉴,有人只喜欢看树叶,却看不到树干、树根,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动态分析。如解决“三农”问题要多关注上一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政策与需求依据、精神实质、社会特征、运行机制、综合效益与评价,而不是去死扣几个数字、字眼,如“运动”一词在韩国意味着福祉活动、社会行为和体育运动等,没有消极、负面印象,而在我国因长期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有时一听“运动”二字让人胆战心惊,也的确需要防范,所以韩国的“新村运动”应理解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活动。一些地方一谈及实施和投入,就先关心能否拿到项目、资金和职能,或者能否搞出政绩和名堂,并得到升迁,这是因干部人事制度弊政所致。至于能否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能否让农民得到实惠,这种人文社会的核心问题则放到次要的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从一开始就已错了位。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学习和借鉴韩国新村运动初期的经验和做法比较科学、合理,如学习和借鉴人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和自强自立教育这一新村运动初期的“三大法宝”,而城市居民则更多地关注上一世纪90年代和目前新村运动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即环境保护、通过互助献爱心建立和谐社会、振兴社区经济建设新国家、建立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至于韩国新村运动在韩国的是与非不应该是讨论重点,学不学、如何借鉴是你自己、自身的需要,考验着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创意和创造性能力。
韩国国内也曾经对新村运动有过质疑和否定的过程,1980年以后,因当时的执政者的腐败,引起不少国民的质疑,曾一度引发低迷和消沉现象。到上一世纪90年代韩国逐渐进入民主社会,文人政治家当上了总统,宣告了军人执政时代的结束。韩国国民逐渐对民主政治有了比较清晰和切身的认识。开始对国家、政治、当权者区别评价,开始对过去国家、社会行为和执政者操纵的政治联系起来,难免带有感情色彩,也容易把对国家有益的新村运动和当权者的强权统治、腐败政治联系起来不加分别地批判,当时的情况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人每当谈及民主政治、大社会、小政府时,也把批判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新村运动联系起来,作为实例加以批判,这也是不同的声音有值得参考的地方。还有掏了腰包的大款和私营企业家也不时有些抱怨。城乡差距没有多大变化吗?的确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差距,上一世纪80年代以后城乡收入之比始终保持在1:0.7??0.95之间,这就是不小的成就。韩国新村运动前的1962年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而且67%的农户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但是到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后来一时降到70%左右,2005年又恢复到84%。有一阶段差距曾拉大一点是因为建了农协银行以后,取缔了农村高利贷,农民生产和生活贷款变得优惠也容易,有时国家还免除了一些农民负债,使农民提早、过度贷款而负债率迅速增高之故,这是需要区别对待的问题。除了大家熟知的300袋水泥和1吨钢筋外政府的福祉、卫生、教育、农业投入都很大,据统计,自1971年到1984年投入的财物总量达7.2万亿韩元,年平均投入5177亿元,其中政府、民间团体和公司投入占89%,居民分担11%。在人口是约我国的30分之1、国土面积是100分之1、农民是200分之1的国度,自上一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3年对农村的各项投入达1000亿人民币左右,不能不说是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和农村居民投入在初期是9:1,到后来倒了过来,这也是最大的投资效益。用韩国农民的话说,在新农村建设初期农民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帮助做,到现在政府做不了的事情农民主动做。
2006-3-23
附:
《新农村建设启示录: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该书李水山先生出生在农村,当过多年农民和农村教师,1982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此后在国家农业部教育司、科教司工作近20年,负责农业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农业部曾派他到日本留学,1995年在河北省挂职任主管农业的副市长,目前任职于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他自1993年到2002年先后7次到韩国考察和培训,其中3次主要考察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参加15天的系统培训和考察并获得结业证书。在以他为主的策划、设计和组织下,1995年、1999年先后2次举办过中韩新村运动和区域开发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完成几十篇相关学术论文和考察报告。
充分发挥他自1993年在行政、理论研究、策划组织和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研究积淀、亲身体验和工作经验,以及在后来的政策与理论研究中的很多成果,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风格和生动、流畅、舒展的文笔完成了此本专著。
全书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的亲身感受和深入、比较研究的成果,对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问题,如精神实质、社会理念、社会动力、社会特征、运行机制、经验教训、社会效果、综合评价,进行了比较客观、深入的分析和归纳,让读者容易理解、汲取和消化。第2部分:主要围绕韩国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社会依据、发展阶段、发展过程、发展趋势、主要成就作了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的描述。第3部分: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比较、解读、分析和讨论。
作为研究农业、教育问题和韩国新村运动的资深学者,发挥难得的多种职业生涯与亲身阅历的优势,针对广大农村、科技、教育、行政工的实际需要,确定了写作主题、内容结构、写作风格,资料详实、分析准确、语言精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政策性、理论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可读性,对广大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国内外朋友都会通过此书得到启迪和帮助。
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联系人:黄力平、夏日炎:电话:077:15853884
邮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3)
一探讨具体实施方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无疑是党中央、国务院留给各路学者、官员、企业家、农民、大学生和都市居民的最新课题。尽管有20字经典描述和中央1号文件画出的“骨骼图”,但是如何具体策划、组织、实施、评价和矫正,应该是各级政府、公务员、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要具体完成和亲身实践的课题和作业。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清晰的组织路线和技术路线。21世纪的今天,还不能重复过去曾经成功而辉煌的有些做法,更不能在幅员辽阔的广袤农村采取一刀切和相互攀比的做法,还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更好一些。但是,这不等于什么也不做,停留在“等靠要”的老路上。这里不妨介绍一下韩国在上一世纪70年代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的一些有实效的做法,仅供各地参考。
1、各村选举产生新村指导员:虽然有各级政府和公务员,但是为突出体现农民自主、自助、勤勉、合作、奉献的新村理念,各村选举产生了新村指导员,村干部和选举产生的新村指导员共同组建成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经常讨论具体规划和实施事项,以及如何改进。
2、指定公务员负责各村:从中央政府到道(省)、郡(地、县)、面(乡)、邑(镇)政府和公务员都有指定负责和指导区域,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提供各项服务,以保障正常运转和不断改进。公务员和新村指导员有职、有责、有权,还要及时总结,体现了服务和指导的制度性和规范性。
3、新村指导员教育和作用:从70年代到现在,已经有36年,新村指导员深受广大农民和市民的欢迎和爱戴,有几个原因:通过新村指导员的培训,使他们有职责、有权限,但他们长年累月的自觉服务与奉献,才是支撑韩国新村运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他们甘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眼下没有多少功利的事情,做别人看不到的小事情,而且长期不懈、一如既往地做,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们是韩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力军。
4、农民民主参与,讨论制定发展规划:这里最想强调的是,韩国的农民自始至终民主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议案、决定、组织和实施,如果我们不能调动农民的首创精神,只是各行业部门积极,满足于做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原来的设想和计划,还可能偏离建设与发展方向。这也是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最需要做的事情开始做起,实现真正为农民着想、一切为农民谋福利、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建设宗旨。
5、筹集村发展基金:除了各级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和支助项目外,农村根据大家意愿,可以筹集适量的建设与发展基金,用于村民急需的种子、肥料、农资等紧缺物质的购置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事业,支助急需的农户,还有对村民的一些补偿,用于生产和生活互助。将来农村金融机制和农村合作组织完善了,这些问题就更加好解决。
6、先从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开始:组织大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改善本村的道路、房屋、公共场所等,清除生活垃圾,填埋臭水沟等,也体现了农民当家做主人的意识和精神面貌。从农民看得见的身边事情做起,也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和激励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7、自我评价,奖勤罚懒,激励先进扶持后进:韩国在建设初期是组织开展各村之间的竞赛和评比,奖勤罚懒,见了实际效果。但是在我国能否见效,不能照搬,搞不好,还会拉大差距,让落后地区的农民失去信心。韩国政府也是对落后地区采取适度倾斜政策,如急救品和必须品的供应和补助等。
8、中央各部委统筹协调:最早是总统俯和总统本人亲自过问和参与指导,具体事项由相当于我国民政部的“内务部”负责,但是农林部、文教部、科技部、卫生部、财政、计划、妇女、广播电视等各部委和部门都积极参与,就连部队、宗教系统和部门也积极声援和支持,全国形成合力,发挥整体、综合效应。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建设与发展事业,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和实施,也会经历无数次的试行错误,是不断学习、实践、创造和改进的过程。通过各级政府官员和学者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并适时矫正,这就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是指导我们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指针,来自我国农村基层的好经验、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的学者和官员密切关注的天平。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