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家庭收入 改善公共管理
↓ ↓ ↓ 和谐农村社区 ↓ ↓ ↓
增加农 增加农 增加农业 常设志愿组织 改善村 改善基 改善经
业收入 民工收入 公益收入 ↓ ↓ 委职能 础设施 济能力
↓ ↓
提高文化教育 ←↓ ↓→ 保障医疗卫生
↓ ↓ ↓ ↓ ↓ ↓
提高乡村文化 提高乡村教育 提高乡村人才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卫生保
与中医障 与文化 障与制度
农村社区发展之路
——增加农业收入的一种可能性试探
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十一五”计划之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被放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笔者试图提出自己的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新框架,即从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公共管理,提高文化教育,保障医疗,卫生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建设。每个方面都涉及三个部分,而增加家庭收入分为增加农业收入,增加农民工收入和增加农村公益收入三个部分。本文是从这三个部分中提取增加农民收入进行论述。本文仅属于整个框架的一部分。
增加家庭收入 大学生志愿组织 改善公共管理
↓ ↓ ↓ 和谐农村社区 ↓ ↓ ↓
增加农 增加农 增加农业 常设志愿组织 改善村 改善基 改善经
业收入 民工收入 公益收入 ↓ ↓ 委职能 础设施 济能力
↓ ↓
提高文化教育 ←↓ ↓→ 保障医疗卫生
↓ ↓ ↓ ↓ ↓ ↓
提高乡村文化 提高乡村教育 提高乡村人才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卫生保
与中医障 与文化 障与制度
在和谐农村社区中存在一种志愿组织。但这个组织的性质不同于其他任何NGO。其需要国家的行政费用支付,让目前这些就业紧张的大学生,且有志于西部,中部基层建设的学子到农村去,在那里大有作为,为解决农村这四个方面的困难而起着组织作用。这个组织与外界(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都有密切联系。这一点是与温铁军先生所差异之处。当然,正因为这一点也就注定了这个组织的构建是有难度,需要大学生志愿到基层,需要大学生用集体智慧去体现奉献精神,去创造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所以这必须要国家给予志愿者生存物质保障和支持。至于这个难点的解决和克服,不在此文中讨论。本文的讨论重点就是第一方面的第一部分。增加农业收入,针对如何分析当前城乡现状,农村发展的瓶颈所在和解决之方法试探进行展开。
一·农村社区发展与增加农业收入
1·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使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王思斌,2003)
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农村社区具体社区规模小,人口密度低,生产力落后,经济自给自足,社区结构简单,人口同质性强,社会流动缓慢,乡土文化浓厚等特点。农村社区是最早出现的社区类型。(蔡禾,2005)
社区工作是指受薪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他们协助居民认识所面对的问题和机会,促使居民共同做出实际决定。采取集体行动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鲍多克,1974)
社区是有若干亲族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联合。(滕尼斯)
社区是一个群体,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组成。社区是一种简单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地域的基础上的,其强调共同利益,共同地域,简单群体三个要素。(罗吉斯,伯德格)
李越美副教授曾指出,中国农村社区的良性发展,不仅涉及到中国农村的稳定发展,更关系着整个中国的良性发展。只有农村社区的发展,才会使中国达到现代化和和谐状态。
综合国内外的学者给社区和农村社区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社区是社区的一部分,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但与农村社会不同。它是地域社区,即区域社区;众多农村社区构成农村社会;农村社区是群体,但与群体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农村社区是人群,但与人群不同。它是具体社会交往的人群,具有共同意识,共同利益的人群;农村社区是共同体,它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笔者认为众多关于农村社区的定义已经告诉我们,农村社区是必须发展的,没有任何一个农村社区可以脱离发展而静态停止。
2·农村社区发展:
农村社区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保障发展。(罗萍,2005)
农村社区居民生存的基础是耕种土地,或以其它方式直接利用土地而获取生活资料。农村社区发展也就是指农村社区的变迁,指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社区文化的全面变迁。(王思斌,2003)
笔者认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无疑是应该从农村经济,既增加家庭收入入手,只有经济基础的顺利解决,才可能走出一条解决农村和区发展瓶颈的新路子,即构建和谐农村社区。
针对目前中国的现状,转型的社会,城乡二元对立仍存,贫富悬殊,城乡贫富拉大等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农村社区的发展,从增加家庭收入入手,而将“增加家庭收入”分为:增加农业收入,增加农民工收入,增加农村公益收入三个方面。
如何增加农业收入,于是成为了众多社会学家,社会工,经济学家,农业学家,农村研究者,政治家共同追求的前赴后继的并且始终没有解决的伟大艰巨事业。
3·农村社区发展与增加农业收入:
增加农业收入早已经在中国占有了庞大的口号市场,但伴随着时间推移和农村困境凸现,增加农业收入是一个重要而无人敢提的口号。因为农业越来越难以增收,产量提高,技术提高,减免税收,农业补贴,生态农业,种种方法都几乎已经穷尽。许多人转向研究别的问题而退出了该领域。笔者试图找到一条路径,而进行一次建立在访谈调查基础上的理论论证。
在1978年到2001年的23年时间内,全国人均GDP由379元增加到751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年递增率达到80.5%。这样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34元增及到2366元。23年期间,农村居民个人收入水平年递增率达到7.28%,比城市增长率高。
毋庸置疑,这23年中,农民收入增加并非全来自于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短短七年时间,粮食生产便出现“三难”现象,即卖粮难,储粮难,运粮难。(杜润生,2003)这种情况下,国家粮食连续三次补贴,形成“天花板上的粮食价格”(温铁军,2002)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业进入了另一种状态,由高速增长到停止增长。农业结构不断变化也无济于事。(杨万江,2003)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质性及其满足社会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重要性,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应是出于重压下的基础地位,而应出于保护地位。(徐祥临,2001)
改革开放后的几年内,再加上优良杂交水稻的推广,中国粮食亩产大幅度上涨,水稻亩产由500——600斤迅猛上升到亩产1000斤——1200斤。小麦由亩产300——400斤上升到亩产600——800斤。这种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紧接后来的粮食填饱了肚皮,生于丰富粮食在市场上卖不到一个好价钱。国家为了保障农民的信心和农村稳定,曾三次由国家宏观调控提升粮食价格,保证农业上的积极性。加入WTO后,政府补贴没有了。1997年,北京在农贸市场优质大米1.5元/斤,到了1998年就降低到了1.2元/斤。为了继续提高产量,农业开始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为了增加农业收入,农业开始向多种经营,生态经营转变,但是市场体制的畸形,导致了转型时农业仍然靠农药,化肥维持产量,保证收入。农民在农业无望之际,开始把目光投向务工行业,于是大量土地撂荒。
二·增加农业收入理论分析
“胡温”新政之后,提出减免农业税,税费改革,农网改造,粮食直补等实际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农民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但农药,化肥,种子,水费的不断提高,让众多农民望而却步。许多农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义无反顾的奔向了城市。尽管其在农村的处境优越于城市,没有年青人惬意在农业上去“有所为”。据调查,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者年龄集中在45到65岁之间。这一点也证明了农业收入增加的严峻性。即便是多种经营的农业也没有多少年青人的参与。这证明了教育,人才,与农村的关系。这一点在后面的文章中会予以论证。至于为何农业收入增加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各种学派众说纷纭。
1·国外研究:
根据经济学原理,经济水平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经济增加速度决定国民收入增加速度。可以从物品流量角度考察,也就是社会生产或社会消费。从物品所的角度考察就是企业支付或社会所的。前者是消费需求概念,后者是收入概念。经济产出与收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的利润。
根据居民收入角度来分析,表现为特定时期的横向状态特征,又表现为一定时期互动关系的纵向变化与调整。农民在选择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的时候,正好是采取这种权衡方向,中老年人支撑着一个家庭老小皆有,年轻人无牵无挂,而且城市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是巨大的。
根据农民增收的结构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只能或大部分只能从事一种职业,如农业在逐步突破农村就业范围限制之后,受农业资源限制,为了增加收入,农业开始监营季节性外出务工。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农民的本身素质,技能问题而很难从一个专业向另一个专业转化,故其收入难以增加。但农业发展的衰败让其仍然选择了外出务工。而对农业进行基本生产以满足其本身的粮食需求,从而农业的发炸案此时仍然居于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
2·国内研究:
林毅夫先生曾经提出中国的农业发展,农村发展是个奇迹。针对目前的现状,林先生仍然主张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本身应该是很正确的。但是其发展基础设施的目的是想让农民增加购买力的展望,从而拉动城市发展。毫不忌讳,林先生的观点就是想让农民继续支持城市建设。这种观点和思路是值得商榷的。农民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农业收入几乎毫无增加,建路,改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抽取农业劳动力,占用土地。
温铁军先生就比较消极一些。他提出中国农村的发展应该有一个非政府组织来引导转移,使农村的建设走自我道路,避免走城市化道路。而且他反对首先发展经济,而从农村的文化,娱乐开始入手,足见一些文化娱乐小组,凝聚了农村社区的集体观念,从而进行合作经济或生产,提出生态农业生产,但至今未见成效,而且没有形成的理论作为支撑,发展的框架也仅仅停留在一种意念之中。
当下,有不少人提出了生态农业,无污染水果,蔬菜,农产物,并且有许多已经应用到了市场。在北京市各大超市均可以看见,但其间隔与市场一般价格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且其发展一开始就直接推向了市场,让他们接受市场的考验。这种方式是笔者反对的。而且笔者曾经在北京郊区进行了几次实地调查,发现这种生产并没有过多以农村社区为基础进行生产,而是通过一些义工类型或工厂的形式存在在社会。这种发展严格说,一开始就是畸形的。
笔者认为,增加农业收入不是一项孤立的事件。确切说,在当代中国,解决农业增收难得问题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包括文化教育在内的复杂性工程。西方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方法无法正确解决中国现实的农业增收问题。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决定的。林毅夫先生的政治,经济论也无法真正解决农业增收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农民素质文化思想问题;而温铁军先生的文化教育论也无法及时解决农业增收问题,因为在中国的国情大,农民的利益观念难以克服。“离开人民群众就无法谈革命”。
三·增加农业收入的一种可能性探究:
在前面我们呢对国内外关于增收的观点、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借鉴。笔者根据实际的当代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发展的状态,认真考察中国乡村社区的现状,结合城市化发展的倾向、趋势,加上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为此笔者以增加家庭收入、增加农业收入为突破口进行农村社区发展探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谋划。
1·笔者的观点:
经过笔者的调查,大现在中国目前城市生活消费品中,如大米、小麦、大豆等食用品,城市居民完全可以接受国外输入的廉价品,再如鸡蛋、家禽、猪羊牛肉等食用品,城市居民也完全可以接受那些通过饲料养殖成功的家禽和猪羊牛肉和人口合成的鸡蛋。所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几乎可以完全和农村社区脱离关系。这样一来就构成了笔者的观点,那就是在中国,之所以农村社区的衰败,农业之所以很难以增加收入,尽管在产量、质量、效率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那就是由于中国农村和城市的脱节。
中国城市消费和中国农村粮食生产脱离关系,没有必然关系。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现状,所以我们在思考增加农业收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我们如何能够让给中国城市消费和农村的农业生产才成为必然的联系。
笔者的解决途径,那就是如何让城市居民的消费和农村社区的农业生产相联系?这个问题就是增加农业收入的“瓶颈”。
为此,笔者继续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调查的对象都为中高阶层,即年所有收入(显性收入、隐性收入)在50万以上的家庭,问及他们关于生活消费的现状满意程度和自己最期待的生活消费品的。所有家庭的回答结果无疑是:他们对现在的所有食物都很恐惧,因为无论是粮食,还是蔬菜,包括肉食品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在农药和化肥,以及饲料的高温高压下产生的,但是他们对市场中、超市中那些产品并不是非常满意,因为对产品的质量不敢信任,所以他们急切需求一种能够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肉食乳品——这种食物是纯天然的,没有化肥和农药的熏陶,没有饲料的催化,只有自然界中的自然生长,对此,他们所愿意出的价格一般情况是大大超出现目前的市场价格。例如:市场目前鸡蛋价格大概2角/个,但是他们愿意出价1元/个;市场目前猪肉6元/斤,但是他们愿意出价12元/斤;市场目前鸡肉大概5元/斤,但是他们愿意出到15元/斤……
当然他们能够出这么高的价格的前提就是,他们能够确保这些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一句话,那就是需要合(商品提供方)要有信誉或者说要信得过。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那就是品牌效应和信任问题。(笔者就不在这里纠缠了)
所以农村社区的发展,增加家庭收入,增加农业收入,那就是要在农村社区的农业土地上生产出一大批城市居民急切需要的产品,让城市的居民离不开农村的生产。淡然这需要一步一步来,中国的中高阶层数量是有限的。(在笔者另一篇文章中就提及到中国目前的中高阶层只占全国人数的18%左右)而笔者现在就需要我们的农村社区来发展和利用这个群体,因为我们农村社区发展是需要资金的,那在基尼系数为0.5的目前中国社会中究竟是哪部分人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资金来解决农村社区的其他问题,如何才能找到这部分资金呢?那就是说我们农民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来获得城市居民对我们的农村的依赖,从而使我们农业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来获取农村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那也就是说,我们农村社区需要生产一些生态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粮食,用这些粮食和青草来喂养我们的家禽和猪牛羊,然后可以得到真正自然界的食物肉禽乳制品。因为这样的食品是城市中高层阶层所希望的、所愿意的,最终他们就离不开了。这样一来,就达到了我们的木的,那就是让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社区农业相紧密联系。
2·实际操作过程:
笔者前面已经谈到,我们假设了一个组织的存在,那就是大学生自愿组织的存在,这个组织的作用就是建立良好的社会交际网络,和城市中的中高阶层取得联系,让生态的、无污染的食品得到他们的信任。而农村社区的生产也不能是个体的、私人的生产,应该是一种团队的集体有计划生产。
从生产的过程来讲,我们需要这个大学生自愿组织发挥组织能力的功能,针对需求群体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生产,在粮食生产和家禽、猪牛羊的养殖上要有严格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的计划,这一点,笔者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的计划应该以自己的设计为主,不能完全听命于消费者的一位需求。
从销售的角度讲,我们一定要避免现在市场流行的一个方案,那就是把商品投入市场,使商品在市场在挣扎,就是所谓的市场。但是笔者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销售是有问题的,因为新生的产品是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同,反而很容易就被市场所吞没,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新生的产品生命力是很脆弱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让他去接受市场,反而笔者要严格保护他们,让他们不经过流通阶段,而直接进入消费市场,这样一来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通过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让我们的商品直接和消费者取得联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种商品。
在实际的过程之中肯定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但是笔者既非经济学者,亦非农业研究者,也非社会学家,也不是社会工,所以在这里,我没有办法在这里认真去研究销售问题,去研究生产问题,去研究流通问题和收入产出问题。但是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不是什么国外经济学家可以想象得到的,也不是那些坐在“象牙塔”中的先生们可以想象,我们需要的就是实际研究和实践,故笔者就这些专业问题的分析不再做什么阐述。
四·小结:
笔者试图通过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来找到一种分析框架,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构建和谐社区为基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农村的现状,为增加家庭收入,我们可以增加农业收入来来解决农村社区发展“瓶颈”。所以笔者进行了一些阐述和假设性分析,诚然在这个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中,笔者难免会犯很多错误,但是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参考书录:
《社区概念》,蔡禾,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农民增收》,杨万江,中国农业出版社
《三农问题论剑》,徐祥临,海南出版社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中国发展出版社
《试解百年中国‘结’》,温铁军,张晓山,陆学艺,《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15期
《农民增收的第四条渠道》,徐祥临,《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17期
《生产过剩太多严重,农村消费才是出路》,林毅夫,《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5月24日第21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