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典型体现者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它的普及不但促进了当时美国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且为二战后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向高等级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美国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状况
20世纪初期, 由于工农业发展的刺激, 农业教育在全美国蓬勃发展, 呈现出“无校不涉农”的局面。据统计资料显示, 1905—1910年美国97.6%以上的各类学校设有农学类专业或教授农业课程。作为农民职业学历教育主要承担者的中等农业教育机构更是美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中等农业学校数、学生人数均居各类农业教育之首。此时期美国形成了以中等农业教育为主的农民职业学历教育体系,普及了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
( 一) 教育对象
美国明确规定, 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为农业领域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预备实际雇用人才”, “为养成勤俭耐苦、富有科学知识之农民”, 而不是培养升学者或专业研究者。因此, 学校对入学者的要求普遍比较宽松, 一般不对其进行入学考试, 小学毕业后欲学习农业者和年龄在14岁以上、曾经从事过或现在仍在从事农业工作且有志学习农业者都可以入学。
( 二) 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
关于教学内容, 联邦政府和各州都没有统一的要求,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安排。从总体上来看, 它们的教学内容都很偏重职业课程的设置, 开设的课程中, 80%属于职业的农艺, 仅20%为普通教育课程。在农艺中, 又以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农场的经营管理等为主。讲授农业课的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 职业课程的比重比其他类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要少一点。实习是所有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设立的必修课, 且其所占教学时间也较多。学校4年的课程基本上以实习为主, 实习时间约占所有课程时间的一半。一些学校甚至白天实习、晚上上课, 或半天实习、半天上课。从场所上看, 实习分为家庭实习和学校农场实习。家庭实习就是让学生在家庭田地内划出一块,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经营。家庭实习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经验, 而且又可节省学校较多的经费和仪器。学校农场实习是此时期美国农业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有农业课且以学校土地作为试验农场的学校占美国所有学校的18%。学生每星期都要在教员的带领下去学校试验农场实习。学生的实习时间超过规定, 学校则给予津贴。一些学校甚至组织学生将农场里的农产品进行加工, 运到校外贩卖, 获得的利润由学校和学生共分。学校农场实习颇能使学生得到实用教育。在教学方式上, 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以实践为主。教材均取各种应时的及适用的, 通过实地考察, 而“复道以利用之法”。对于富有经验的学生则偏重理论教学, 以科学方法指导其从事农业生产。
( 三) 师资培训
关于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师资的培训, 美国各州通常由各州从事农业教育的专门高等学校来进行, 如开设有农业专业课程的高等师范学校、农业大学、农工大学以及有农科的综合性大学等。这些学校在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师资的培训上, 不但对教师的教学经验重视, 而且对教师的实地经验也很重视, 如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以一年的教学实习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 四) 经费来源
由于办学主体的不同, 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各类学校的经费来源也不相同。自从1889年亚拉巴马州开始每年对私立中等农业学校补助经费, 至1917年, 美国多数州都开始对所属辖区中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进行补助。在补助的最初10年, 花费的经费虽然多, 但各学校并没有做出良好的成绩, 于是各州对经费的发放方式开始加以改革, 把补助经费改为津贴教员薪水等, 同时组织州监督处来监察各学校对经费的使用。1917年, 《史密斯—休斯教育法》通过, 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对中等农业教育进行补助。联邦政府的补助主要用于师资的训练、农业学科教员和视察员的薪水等支出, 不能用于购置地基、修建校舍、购置设备、宗教事业等。教育经费的拨付以各州的农村户口为标准, 师资培训经费的拨付以全州户口为标准。由此可知, 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各类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元化的。从总体上看, 公立类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联邦和州的补助; 私立类的除联邦、州的补助外, 还有私人的捐助等。
( 五) 职业指导
20世纪初期, 面对农民中受过职业教育人数的逐渐增多和就业开始变得困难的情况, 美国开始在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建立职业指导机关。职业指导,就是“根据现在的实事、过去的经验, 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 去帮助个人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以及改进职业”。随后, 职业指导机关在全美国所有从事中等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广泛建立。职业指导机关分为两种: 一种是职业指导委员会, 由校长、校医和与就业有关联的教师等若干人组织而成; 一种是专( 聘)任一人或数人为职业指导员。职业指导机关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此时中等农科毕业生的就业, 畅通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渠道。
二、对中国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启迪
由于人们传统的偏见和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低效益性, 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在中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直位居国民教育体系的最底层。高校的急剧扩招更是给予农民职业教育以沉重的打击, 生源锐减, 教育规模严重萎缩。而与此同时, 二三产业飞速发展, 急需大量受过职业学历教育的农村劳动力; 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农民接受职业学历教育。因此, 加强农民职业学历教育成为中国当务之急。
( 一) 实行免试入学制度, 普及农民职业学历教育
目前中国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入学仍要求入学者通过考试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等。在高等教育都在大众化的情况下, 这种要求对于农民职业学历教育显然是苛刻的或多余的。许多从事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学校为招到学生已摒弃国家对入学者入学所规定的要求。继续执行目前的入学规定, 只能限制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发展, 致使其进一步萎缩。因此, 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就必须首先取消现行的入学制度, 摆脱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发展的桎梏, 为其发展拓展空间; 实施免试入学制度, 扩大受教育面, 让想学习者都能入学; 依托此教育平台, 推动中国农民职业学历教育中等化的普及, 满足中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受过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人才的需求。
( 二) 优化专业设置, 建立职业性课程体系
受师资和教育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中国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尤其是公办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呈现所设专业与市场经济的需求联系不紧密或脱节、课程的职业性不够鲜明等特点, 致使预期的培养目的与最终的培养结果差异相当大。对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放松对学校专业设置权的监管, 让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更多的权利; 学校自身应大力改革专业设置, 撤销或整合作物栽培、动物饲养、林业繁育等社会需求量小的涉农专业, 积极发展和开设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农业生物技术等涉农专业以及烹饪、美容美发、服装设计、护士、汽车修理、电子计算机等社会需求量大的非农专业; 加大职业课程的设置, 使其达到占总课程的80%, 同时所有的课程都围绕实践这个核心全面展开, 实践的课时数达到占总课时数的50%。
( 三) 吸引民间资金, 壮大民办农民职业学历教育
资金缺乏是阻碍目前中国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制约办学机构更多的开设、学校基础设施的改善、教学仪器及设备的及时更新和改造, 以致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对职业学历教育的迫切需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国家资金有限而需求农民职业学历教育者又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政府应创建更宽松的办学环境和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 积极主动吸纳民间的资金, 鼓励、争取、引导其投资或兴办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学校, 壮大中国民办农民职业学历教育, 弥补国家财政投入和公办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在场所、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不足, 以竞争的方式促进公办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发展。
( 四) 加强师资建设, 保障设置专业的活力
由于资金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许多教师多年未培训、进修, 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学校发展前景的暗淡以及待遇较低等原因又使许多大学的毕业生不愿从事农民职业学历教育。最终结果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设置的专业无活力, 已开专业多年不变, 新专业无能力开设。如此严重危及了农民职业学历教育学校的生存和农民职业学历教育未来的发展。因此, 应建立农民职业学历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规定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到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高等院校接受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 从经济上予以保障。同时, 大幅度提高从事农民职业学历教育的教师的待遇,吸引新兴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来校工作。
:谷小勇 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磊摘自《世界农业》2006.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