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一方蕴含希望的热土
—— 访参加大禹论坛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曹锦清教授
: 田宏杰
7月25日,大禹论坛在汴开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全国著名高校的10多名“三农”问题专家齐聚在古色古香的禹王台公园古吹台上,发思古幽情,论黄河文明,畅谈中原新农村建设,纵论当今“三农”问题。借此机会,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黄河边的中国》一书的、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进行了采访。他们在开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言,无不渗透着两位教授对中原崛起和对开封复兴的信心和希望。
温铁军的黄河情结
坐在古树参天、幽香阵阵的古吹台上,大禹文化的气息给温铁军教授诸多启迪和灵感。他颇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今天我们坐在古吹台上谈论‘三农’问题,这具有特殊的意义。古人云‘治水如治国’,可见治水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重要性,也足见大禹的伟大。大禹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象征,留下的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效法,他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精神,父殁而继、知难而进的大勇精神,用博采众长以疏导之的办法完成治水大业的大智精神,其精神实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必须有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理论,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开理论之题,拓实践之路,共同探求富民之策,寻求黄河岸边新农村建设之道,冀望推进中原崛起、社会和谐,其意义非同凡响。”
他说,他曾经到过许多国家,每到一处,他都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呆在当地的博物馆里仔细参观,沉思良久。此次来到黄河岸边的开封,由于时间太紧,他没有时间到黄河一览,但黄河给他的灵感和振奋却一点也没有减少。
“我时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当马克思根据达尔文、莫尔根的理论,提出要走出地中海范围,穿越大山、荒漠的阻断,到东方去探寻他假说中的‘亚洲模式’时,身处当代中国的我们难道不感到震撼吗?我们的黄河文化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探寻一下它的源泉吗?”温铁军说到黄河文明的话题时,显得有几分动情。
他曾经长时间在农村进行过调研,非常喜欢和农民接触,因此深知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谈到新农村建设的话题,他说,新农村建设的含义非常广,不光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更需要我们在新时期的“和平崛起”。东方文明如果不能在文化上复兴,我们就没有经济上崛起的“软力量”,我们中国人何时能够在心中构建起我是中国人的尊严?又何谈中国农民的尊严和自豪感?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我们复兴我们的黄河文明。他说,黄河文明的特点就是高度组织化的群体文明,这和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一个道理。
温铁军说,21世纪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有着6000年农耕文化的中原大地的新农村建设该怎么搞?古城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如何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机遇,再求复兴?这是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神圣使命。他希望,通过开封人民的不断努力,在很短时间内,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一定会在中原大地上出现。
开封的盘鼓让曹锦清教授流泪
谈起10年前为写《黄河边的中国》一书来开封考察农村、和农民密切接触的情景,曹锦清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谈到农民的生活状况,他滔滔不绝。当时,他独自一人来到开封,每日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和农民同吃同住,与商贾、学者、官员等各方面的人交谈。为了尽可能触摸到真实的中国农村,曹锦清没有惊动官方,而是完全依靠自己在河南的人际关系,进入“调查现场”,掌握当地生活、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每天晚上,不管多么劳累,他都坚持把一天的见闻和思考记录下来。
曹锦清没有和官方进行过多的接触,仅和河南大学的孟庆琦、开封市委党校的李永成等学者短暂接触之后,就投入到了紧张的考察工作之中。1996年调查完之后,曹锦清用了整整两年写作《黄河边的中国》一书,该书于2000年9月出版。从开始调查到现在整整10年,其间,曹锦清一刻也没有忘记他在河南考察的100多天的宝贵时光。当时他住在河南大学招待所,古城开封给他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此次来到开封,和老朋友们进行短暂的会面之后又该分手了。他百感交集地告诉记者,10年,弹指一挥间,真不知道下次会在什么时候来。
在大禹论坛举行的间隙,我市安排了大李庄盘鼓队进行表演,那一声声震撼人心的鼓声,使在一旁观看的曹锦清泪如泉涌。一旁的一位熟人问他“是不是眼睛不舒服”,他只是摇摇头。观看完盘鼓表演,曹锦清发自肺腑地说:“真是太震撼了!”在紧接着的演讲中,他的开头语就是:“在我的记忆中,我没有怎么流过泪,但是今天我流泪了,我听到的是黄河的咆哮、大地的震颤、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新农村建设的召唤。”他建议把“大李庄盘鼓”改为“中原盘鼓”或“黄河盘鼓”,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磅礴气势。
此次到开封来,他再一次踏上中原农村这块热土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他看到,兰考的马路宽了,新房子多了,他看到的兰考人也更有精神了。但是他也无不担忧地说:“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富裕了,下一步呢?这时候,政府千万不能忘记‘富而教之’的古训,如果富而不教,紧接着的肯定是一部分人的富而堕落,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不和等诸多不该出现的社会问题,这样,富裕的意义就会显得黯然失色了。今天我们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需要问农民这样一个问题:我从何处来?现在身处何处?我的明天将要到何处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