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成型的重庆模式和尚未成型的北京模式
张文茂
笔者长期从事北京郊区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前一段曾系统思考过北京郊区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值得总结的正面经验,并试图概括为大城市郊区农村改革发展的“北京模式”,但又觉尚未成型,自己在这里拔苗助长,难免被人耻笑。然而,重庆近几年的新政也是笔者一直关注的,也增多次考察学习,并深感重庆新政的博大精深,且特征越来越清晰、明朗。现在已有人开始研究总结“重庆模式”,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重庆的做法更好、更快地上升到理论和全局性的政策层面,形成更大的效果。
关于重庆模式,由于自己掌握的材料有限,还不能做更准确的概括。但从基本面来看,这是一个伟大转折的前奏,是全方位的“深化改革”,不是某一个方面或领域的单方面突破。这是因为,重庆模式包括了思想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如“唱红歌”;包括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如“打黑锄恶”、打“保护傘”;包括了经济上的回归民生为本,如“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建设公租房”、“ 300万进城农民的就业”、“农村低保”、“产权交易所”、“以内需促经济增长”等,也包括了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我相信重庆模式能够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特色鲜明,越来越鼓舞人心,并成为新时期一面鲜艳的旗帜。
同时,我认为重庆模式的成功,除了如毛主席说过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之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已经使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大非问题逐渐明朗化、简单化了,什么“打左灯,往右转”的弯弯绕和“温水煮青蛙”之类的迷魂阵已经不灵了。30多年,小孩子都成人了,还那么好糊弄吗?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重庆模式的初步成型就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何况我们的党还没有真正灭亡!
其实,各地正面的典型还有很多,只不过总结宣传的不够。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也有很多正面的东西,就看决策者们想往哪个方向引导,想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模式了。鉴于此,笔者还是斗胆将此前提出的一个未成型的北京模式公示一下,不成熟之处,望读者见谅。
(2010-12-18)
附件:
《要总结和完善大城市郊区现代化的“北京模式”》
一、是否存在北京模式?
大城市郊区是比一般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带有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郊区农村在不断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也积累了很多自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是否能够概括为北京模式? 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北京模式”的特征尚不明朗,线条还不是很清晰。到目前为止,虽然还没有人提出这一概念和总结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但是,笔者认为,不论从改革的现实需要,还是从进行理论概括及政策提炼和政策导向的角度上看,进行这种概括和总结都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抛砖引玉,供有识之士讨论。
二、北京模式需要总结的主要特征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既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城市化、城镇化转型的复杂过程。北京郊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些什么特点呢?
1、农村经济体制上乡村集体仍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城市化、城镇化地区,以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公司化的社区集体经济为主导;在一般农村地区,通过土地承包权“确权确地、确权确股、确权确利”的形式,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为土地流转集中,走向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安排。
2、农业经济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园区化、多功能化为主导。农村经济实现三次产业的融合,平原地区将以“千亩园区、万亩基地”的园区+基地为主要形态、山区半山区以休闲农业和沟域经济为主要形态,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社会结构转型以城市化转移一批、城镇化集聚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的“三个一批”为主导。不同类型的农村按不同的发展演变轨迹转型,实现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4、实现形式上以园区建设带动农村社区转型为主导。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城市扩散的重大功能园区带动城镇化社区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或观光休闲产业园区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围绕产业园区实现经济和人口的集中和集聚。
5、城乡关系上以城市带动乡村为主导。城乡统筹通过市级、区县和乡镇三个层次实现。城市产业和功能的郊区化扩散、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向郊区农村的延伸覆盖,成为郊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并与郊区传统农村的转型形成互动。
三、北京模式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
以上总结的北京模式的几个特征,实际上淹没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实践和政策措施中,有些是近年来出现的苗头性的趋势,人们往往不注意,缺乏总结和提升,使其进一步完善和明朗化。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方向是:
1、进一步强化乡镇统筹的功能,提高乡镇的统筹能力。不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传统农村的社会结构转型,都应该跳出村自为战的格局,尽可能实现乡镇层次的统筹,为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体制和经济支撑。
2、根据城市化转移一批、城镇化集聚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的发展趋势,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例如:以股权为纽带的公司化组织形式、以土地承包权为纽带的土地银行的组织形式、以同一产业为纽带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以各项公共服务为纽带的企业化组织形式等等。
3、有条件的乡镇将村级产权制度改革延伸到乡镇一级,建立乡镇一级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司化集体经济组织,下设专业分公司或子公司,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直接受益的镇域经济,统筹农民的产业转移。
4、以乡镇为单位统筹农村集体土地权益,实现集体土地权益股权化;组建乡镇农民土地承包权储备中心或土地银行,统一兑现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承担农民社会保障功能。
5、继续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覆盖,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运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建立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逐渐解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负担。
6、有组织地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按照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规划原则,积极主动承接城市功能的扩散转移,使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严格控制资本圈地,避免社会资本直接置换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通过政府把关、规划控制和农民组织化,以合作的形式实现社会资本和农民的双赢。
2010-1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