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专门给纪念120周年的供稿。】
(为“务实”地纪念120周年,我进行了一次微不足道的浅显尝试——“乡村观察”。这个观察记录,为、为中国农民、为国际毛泽东学第二届年会论坛、为红色网友联谊活动三周年、为乌有日刊撰写;是年初“国情报告”的重要部分。“记录”以全新的视角,给农民阶级和新中国农民的伟大贡献以全新评价;给国内四种人——盲目推行“市场化”和“城市化”、拒绝群众智慧热衷于“顶层设计”、继续反“左”、希望深入农村动员农民革命的人们——的热情泼了一瓢冷水;提出了崭新的重要课题;也为中华民族近三十多年来,为人民当家作主和共同幸福的伟大事业不屈不饶的奋斗者们,提供了一点新信息)
(一)从央视近期的几个节目说起。
1,11月下旬,央视新闻连续多期播出“35年辉煌”
“35年一跃而起”,“35年完成了资本主义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标”等等。用毫无可比性的一些“数据”,同197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对连续播出“35年辉煌”新闻节目的目的,不想猜测和说三道四,也许只是有的人蓄意要往35年的某些人脸上贴金。
天理良心!天理良心!
(实际上,有网友算出:毛泽东遗留积攒给中国人民的财富,如果不算土地价值至少是7850万亿,折成黄金,每个人可分得20公斤的黄金资产。如果再算上人口资产,土地资产,每人起码可分得150公斤的黄金资产。1949年,中国只有四万万五千万全国人口,到毛泽东逝世时,全国人口已达到8亿人口。广义的生产包括了两部分,一是物质再生产,二是人口的再生产。土地资产单项值:960万亿。网友们可以求证)
第一, 如果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打下统一稳定的江山,使西方列强彻底服输,及两弹一星奠定的核大国地位和持续的和平环境,靠毛主席逝世后的某些既没有胆略,又缺乏远见的汉奸和洋奴们能够创造中国的“35年辉煌”?正如小平曾经说的,中国还可能“在黑暗中摸索”呢。
第二, 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全国广大农民建设的农业基础,没有实现农业丰收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条件,没有水喝,没有条件灌溉,没有粮食供给人民,也能够“35年辉煌”?
第三, 没有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及跨进世界先进行列的科技能力,35年能够“一跃而起”?
第四, 没有数千万在文革中经风雨、见世面,经过文革大风大浪锤炼和下乡锻炼,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既有文化,又能吃苦耐劳的那一代知识青年们和亿万劳动人民六十多年来的创造和奉献,“35年辉煌”,可能吗?直到今天,中国还有许多战线的骨干还都离不开那一代知识青年呢。
2,近期播出电视剧《聂荣臻》,其形象甚至比毛主席还完美。
《聂荣臻》剧还没播完,后一部分还没看到。聂荣臻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解放后,对于中国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有伟大贡献的。这是历史,谁也不能否认。但是,这不能成为贬低毛主席的借口。这里说一个细节。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因在给八路军伤员做手术时,感染了破伤风不幸牺牲。这在聂剧中是一个很重大的历史性事件。白求恩牺牲后,毛主席非常悲痛,在延安,发表了非常著名的《纪念白求恩》的演讲。通过聂剧,毛主席的演讲应有所体现,进一步展示白求恩的光辉形象,并以此教育共产党人。但是,聂剧中只看到聂荣臻元帅的悲痛和讲话,毛主席的悲痛和著名演讲,只用毛主席站着拿着一页印有“纪念白求恩”几个字、一个比较阴暗的画面展示了一下。
3,本月18日晚,央视2台对话节目,借“南巡讲话”继续反“左”。
本来,我的这个观察情况已经写完,准备发稿了。但是,18日晚看央视2台的对话节目,很“巧”,看到了央视2台以深圳小平铜像广场为背景(是否实地,不得而知),请了几位原深圳、珠海特区的第一任书记和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曾以广东省委副秘书长身份专门主持接待小平南巡)等,回忆小平南巡谈话。其主旨很鲜明,借南巡讲话,鲜明地提出反“左”。
这里,且不说现在是否有“左”可反。试问,三十年极右之后,还要继续反“左”,岂不是只有彻底西化才不左了吗?
对此,我的“观察记录”得来的、最新的、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终身种田的劳动者亲口提供的第一手材料证明,以上这几个节目的表现不得民心。
(二)说点“山歌”与您听——湘鄂西观察记录
怀念毛主席,在1993年前后兴起第一个高潮之后,现在越来越广泛,活动形式与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在大力学习宣传毛主席思想及那个时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今后必将在“务实”方面逐步走向深入。
怎样“务实”地纪念毛主席,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怎样向毛主席学习,用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怎样象他那样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建设人民民主制度,保证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怎样象毛主席那样防止和及时纠正冤假错案,避免犯新的错误;怎样象他那样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发动文革,启发人民,纠正方向道路方面的根本错误,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怎样做到干群一致,官兵一致,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团结人民群众一道建设社会主义等等,都是纪念毛主席“务实”方面的具体历史任务。
对于这些重大课题和任务,靠那个人甚至某个团体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些尝试,不断地进行探索,合起来力量就大了。
抱着“务实”的态度,今年10月下旬到12月初的一段日子里,就我个人力所能及,进行了一点浅显的尝试,断断续续(由于突发左肢运动性障碍服中药治疗)地用部分时间,乘公汽和徒步(也锻炼了肢体运动)相结合,在湘北和鄂西南两省相邻(湘鄂西,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南岸)的5个县(市)的12个乡镇,搞了一次走马观花似的“乡村观察”(下简称“湘鄂西观察”或“观察”)。
由于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问,没有就某个问题或全面深入进行了解,所以我把它称之为“观察”。所见所问,全是地道的农民。没有一个官员,哪怕是村长。即便是农民,对我也很有些警惕性。因为现在的农村,这样穿着整洁,看上去象“工作同志”的个人,徒步走路是罕见的。
观察得到的信息,是令人喜悦的,但也是值得深为忧虑的。同时,我也充分享受了南方初冬温暖阳光照射下山村田野带给人的,永远也享受不完的,静谧的气氛和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新空气。
这个观察主要以乡村的“人”、“水”和“粮食”为核心,其他一带而过。由于是乡村田野的信息(故事),所以称之为“山歌”。这种“山歌”也就只能说了。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阶级往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为什么毛主席提出和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
——为什么美国的基辛格博士提出通过掌控粮食来控制世界?(美国智囊也在学习毛主席思想)
——为什么习近平同志最近又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自己产的粮食。”?(这也是自毛主席之后,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第一个再次把粮食提到长期战略高度来认真对待的主要领导人)
——还有,人们炒得很火很火的城镇化问题,土地流转、房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问题等等。这个观察,是可以部分地作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参考的。
数千年来,多少壮美辉煌的城市毁灭了,湮没了,而广袤素净的田野乡村永恒,散发着永远不可毁灭的生机!
一,人。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有人,才是社会里最活跃、最具能动性、最富于创造力的第一生产力。中部农村的人群简单地用“空巢”形容,是很表面的,不科学的。因为这里面还包含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农村人群的现状,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是:
——鸡犬之声相闻,老幼互相往来。
1,房比人多。
有天早上坐车到乡村去,车上一共6个人,其中有4个(60岁左右)是从外地赶回来,到乡下去吃酒的(车一边走,他们一边议论说,现在中央禁止吃酒风,很好。有好多酒免了。但乡下宗亲长辈有酒,你还得去。但吃酒风好多了)。
这是比较闲的季节。按理,坐车的人应该多一点。但往来于乡镇的车,尽管一般只有19个座位,但没有一次坐满过,多数情况是3、5个人,到傍晚进城的时候,才多一点,一般也不超过10个,只有周末才可坐得较满。跨省两县之间的班车,如果不在国道线上,车上一般也只有10个左右乘客。
在这些乡村,如果爬上稍微高一点的地方看,到处都是依田傍丘的一排排房子。你一路走,也一路都看到的是房子。这些房子,几乎一色的“铁将军”把守。为什么呢?没有人。有的房子大约7成新,但也已人去房空,怎奈“蛛丝儿结满了雕梁”。现在本该是老幼在房前晒太阳的好季节,而在这一户户房前,却很难看到几个晒太阳的老人。在乡村的道路上,几乎碰不到徒步行走的人。有时碰到,也很稀罕,而且主要是70多岁以上,80岁左右的老人短距离行走。其他的人要么乘汽车,要么坐摩托。大片的田野里,只能偶尔看到一个、两个人在劳动。要想找人聊天拉家常,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在一些电视新闻里看到现在的农村劳动场景里还有十多位农民在一起劳动的情境,一般地说,那时假的。幼儿和儿童,只有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才能看到不多的几个。
即便是乡镇,常常能够看到有一两处建筑工地,每个工地有3—6个50到60岁左右的人在那里当小工;还有一些不大的门店,有个把人在那里看守。除了有一两处打牌的茶馆,有一桌、两桌人,和麻将的声音同讲话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显得有点热闹外,大多显得比较冷清。开店子的人比街道上出来买东西的人多。
有个乡镇,据说曾经是附近几个乡镇里最繁荣的一个。但现在却也有小半截街的房子大多空着。只有在其中的镇政府里停着三辆小汽车。但是,街道的房子都还很整齐,亮堂。实际上,现在的乡村,老人也不应这样少。但有一些老人,已经到城里带孙子去了。还有为数更少的,到城里“享福”去了。
除了数不清的私房空着,公房——校舍,厂房等,也有些已经人去房空了。但是,与乡村的空空如也相比,城市里已是人满为患了。农村的人少房多,而城市里则是人多房也多。
(有信息透露,全国城市有6800万套左右的空置房。实际上,也许比这还要多。对此信息,某大房产商还匆忙跑出来辟了“谣”。其实,全国有6450万套空置房,已是两年以前的旧闻了。加上近两年每年几百万套安置房,空置房只能远比三年前的6450万套要多。现在的“鬼城”和空城,已不是一座,而新的鬼城和空城还在陆续曝光。但房产商和有些主流媒体,总把人民当阿斗,还在那里欺骗人民说,没有那么多空置房,房价正在涨,还要涨。东方红网发布国务院发改委顾问 国世平博导的文章——“该快卖掉房子,一套都不剩”,揭露了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真面目。全国640多座城市,只有70座左右城市,主流媒体反复地宣传说涨价。而其余300多座在降价,有100多座不降不涨和鬼城、空城等却不报道)
2,人比房老。
这些乡村的房子,都还很新,多为两层,面积多在200—300平米左右,大部分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在这近5年内建设的。少数的还在新建之中。
但是,60岁以上到70岁左右的农民,却是这些新房子的主人和农村的顶梁柱。比起新建的房子来,实在是老了。
有几处土墙灰瓦的房子稍稍老一点,但也没有人老。一位五保户一个人居住的,房子还算宽敞,老人73岁了。他说房子是解放初土改时分的,维修过几次,60多年了。有一处是70多岁的老两口居住。房子是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有40多年了。他们说,没有能力,不准备维修了。一处是有点残疾的一家人居住。房子也有40多年历史了。
偶尔看到有个把人在劳动,你一问,也都60多、70岁了。一位看守3个养鱼池的老人正在那里整理水管,我走近一问,他说已经80岁了,还准备明年去给自己的侄子看鱼池。“钱稍微多点”。他说。
现在,是老人晒太阳的好季节,所以,有时也会看到个把老人在房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听着“我爱你”和“火了火了中国”的歌曲。
3,新青年成了老朽的“孔夫子”。
在乡村罕见青少年的身影。偶尔在住房前能看到,主要是打工回来在家生养孩子,需要老人照顾的个别青年。还有的是有残疾,不能外出打工的中青年。
现在的农村新青年中,没有谁象2500年前的樊迟一样,还想学习和从事农业生产,一个个都成了鄙视农业劳动,讨厌农作,五谷不分,而又脍不厌细的“孔夫子”,却又没有孔夫子那样的文化。他们既不可能呆在农村,更不可能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了。
一位正在棉花地里拾棉花的老人,今年73岁了。“搞不起了,明年不搞了。”他说。他是一个单身汉。另一位正在地里打理油菜苗的老农(62岁),我给他递上一支烟(我不抽烟,为方便交流而递烟),然后问他的孩子都干什么去了,他说有的已外出打工,有一个在镇上做点小买卖。说他的孩子没有一个愿意学种田和在田里干农活的。
在我所经过的这些乡村里,没有看到一个像模像样的青年劳动力,更没有看到一个在田野里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年。如果有时候看到有几个青年男女,一般都是在房前,他们的附近一定会停有一部小汽车或其他车辆。
现在的农村青年,都不愿意种田,看不起劳动,厌恶劳动,城市青年也大体一样。所以,人,尤其是能种田的人——青壮年劳动力,对于广阔的乡村来说,越来越稀罕,越来越宝贵了。
4,乡村还有哪个年龄层的人及其分布?
这些乡村,还有40多岁以上50岁左右的劳动者,数量远比老年人少。他们多不从事农业生产。有的是专业户,搞养殖或办合作社。有些在就近的私人厂矿干活,而且多为妇女;有些男的跑跑摩托车活,拉客或拉货,或往城里拉点时令土特产做小买卖;在有些乡村“据点”里玩牌的也大多是50左右年纪上下的人。
5,乡镇公务人员的一个比较。
——三十多年前。人民公社管理的具体事务很多,任务很重,但干部编制却很少:书记(1);副书记(3)。书记管全面;3名副书记分管粮、棉、副业和社队企业(包括农机站)及计划生育。一名武装部长(都配有武器,生产大队的民兵还配备有10余枝步枪。现在乡村都不配备枪支了);一名公安特派员,管全社治安;办公室一名秘书。最多不超10人。这些干部,大多穿着草鞋,卷着裤腿,几乎天天跑下面或到上面开会。
——现在。乡村的事务至少比35年前减少了一半以上(因为80%左右的人外出,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但是,一个乡镇通常配备的公务人员(干部)却多了一倍以上还多:书记(1);副书记(2—3)。专职、或兼乡(镇)长、或副乡(镇)长;纪检书记(1);人大主席、副主席各1名;政协联络主任1名;武装部长1名或一名副乡(镇)长兼职;办公室1人;派出所长、教导员各1名(有的没有教导员);干警2——3名;民政1—2人;司法1—2人;国土,财政、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人数不等。前些年设的工商、税务等管理站所已撤销,但税务设分局管理几个乡镇(司机是不是算编制,我不知道)。
虽然35年来,公务员人数成倍增加,你却在乡村很不容易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次在乡村步行,没有碰到过一个“官员”。至于偶尔从身旁疾驰而过的小汽车里是不是“官员”,我不得而知。这种现象,在35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二,水。
水,生命之源。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乡村观察,不能不特别注重对于水的观察。我把它摆在人之后的重要位置。
35年前,这一带农村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主要源于自1958年来陆续修建的大大小小水库和各家各户门前的堰塘所蓄的水。那时,各家各户门前堰塘每到冬季都挖淤筑堤,蓄水量是非常广大的。大大小小的水库和繁星点点般的千千万万的堰塘,对于防旱排涝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现在,各家各户门前的堰塘,三十多年没有挖淤筑堤,堰塘内积满了淤泥,长满了水草,堤坝有的垮塌,有些堰塘已经由原来的“大海碗”形状变成了现在的“菜碟子”形状,已经不能蓄水,稍加改造就可成为稻田;有些堰塘水草腐烂发臭,人畜根本无法饮用。这些年,下两天雨就涝,10天不下雨就旱,20多天不下雨,大旱。新闻里常常说的“百年不遇”,就是指的这类旱灾和涝灾。35年前,在农村吃水用水的人比现在多数十倍,而且种双季稻,即便一两个月不下雨,这些地方也都不会称之为大旱。
所以,近几年,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水利问题。从去年开始,这些地方的农民陆续开始用自来水;无法饮用自来水的,建设了饮用水水源保护点,竖立了警示牌;有的打了井。在鄂西南,主要以洈水水库水源为保障。
1958年到1976年建设的大大小小水库,当前已成为农村饮用、灌溉、厂矿和商业用水唯一稳定可靠的水源。因此,这些水库现在都受到了保护。近年都拨款先后进行了和正在维修加固(虽然计划的资金大体只能一半到位),但这总是好的现象。
观察期间,特别注意向一些老人了解了各个地方大大小小水库和水渠的建设时间。我其实很希望能够在这几个县(市)的这些乡村,发现有的水库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修建的。结果令我大失所望,竟没有一座水库和一条灌溉水渠是1976年后修建的。
一位在公路边摆着两筐柑橘在卖的70岁的老农说:“我们这附近的这座水库,是1959年动工,61年开始蓄水的。水利建设的功劳,要记在毛主席的头上。那时候喊要‘引河水上山’。分田到户后到现在,这些水库和水渠就修不起了。没得这些水库和水渠,一旦分田到户,不知要死好多人。一个,为争水斗殴;一个,水根本就不够用。哪里能够种粮食保丰收?”
三,米。
有两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
一个是,一次下车后碰到两个60岁左右的妇女,推着老式的独轮车(只是木轮子换成了钢圈轮胎的轮子)在路上走。我问她们干什么去,她们说到镇上买米去。一个是看到装有大米的大货车从鄂西南往湘北运输。鄂西南和湘北都是鱼米之乡。为什么农民自己还买米吃,而还要“北米南运”?
原因是中部乡村有许多农民自己不愿种水稻,而且特别不愿种双季稻了。一是他们觉得经济上不划算;一是由于分田到户后,有些灌溉水渠已经毁坏,堰塘也不能蓄水,水源没有保证;一是大多都是小型机械化(丘陵地)耕种,成本比用耕牛高许多。实际上,还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今年,湘北有些地方要求种双季稻,任务很难推行。
所以,说粮食“连续十年增”,至少我走过的这些乡村,是值得质疑的。这里可是鱼米之乡啊!我近年来了解到和这次亲眼看到的,许多农民都已不种水稻。稍有点坡度的农田都改种经济作物。成片的良田大多只种一季稻。有些种棉花,有的种了一季比较耐旱的玉米就撂荒了,连油菜也没劳力多种。虽然,我看到乡镇政府院子内,张贴有种植“早、中、晚稻良种”、“种粮直补”、“双季稻”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四种补贴,也还是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自己不种粮食买米吃,表明家里没有储备,买一点吃一点。而现在的乡镇也不像35年前的人民公社有粮仓,根本没有粮食储备;县里、市里、省里有自己的粮食储备库?我的印象是没有,那就仅仅靠国家储备粮食。
但,国库里粮食储备是不是很充足?2000年前后国务院突击检查过一次,国家粮食储备库造假的新闻我们还记忆犹新。我去年亲自到过国家某大型粮食中转库了解,老百姓反映,好几年前就空了,我看到其铁路专用线都生锈了。
(记得今年中储粮5月31日的那把蹊跷的大火吧?没有“粮老虎”?5月27日,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5月31日,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失火,过火粮囤和货位80个,足够百万人吃一年、价值近亿元的约5万吨储粮,全部化为灰烬。是否彻底查处了,至今没有消息)
这种状况同毛主席时代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每个人民公社都有粮站,农村家家都有自己的储备(虽然有限),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小型粮仓储备粮食(一是农民个人口粮,一是种子)。这种汪洋大海似的储备方式,可以应付各种灾害,甚至地震、雪灾交通中断一段时间都不影响人民群众吃粮。现在倒好,连种子都是买的,更不用说有储备口粮了。
毛主席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11月下旬,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重温了毛主席的这句话。并且说,一旦发生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这是很朴实管用的真理。
农民对于转基因粮食,还没有概念。老实说,我在乡村看到推广水稻品种的广告,也分不清哪种是、哪种不是。因为广告都不注明。在湘北推广的主要是“深两优”和“梦稻两优”;鄂西南主要是推广“新两优”和“广两优”。这里发布出来,让科学家和广大网友鉴别。
粮食,作为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命脉,是不能由市场来决定,更不能由资本左右,而应该由政府直接来掌控的。
四,“名言”。
观察期间,很听到了几句“名言”。尽管这些“名言”还达不到“一夜回到解放前”那样的高度,但也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现在,到处都是有问题的人。”一位老人随口说(问题:指违法和犯罪)。
——“有些恶人,靠法律是治不了了,要靠天收了。”(形容有的恶贯满盈而又后台很硬,有小团体维护的人,可能只有靠老百姓来收拾他们了。表示了对党这些年领导不力的反感和极其憎恨他们这些对中国犯下滔天罪恶的人)
——“官不大,坏就坏。”(底层农民信息少,没有见过更大更坏的,但他们看到了身边的一些小官僚的犯罪行径,从心里极其憎恨他们,有个农民举了征地后的补偿每亩仅仅9000元的例子)
——“不搭帮毛大爹,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一些老人们说(毛大爹,是湘北一代农民对毛主席的亲切称呼)。
——“走错路都是打牌的。”(城市里同样),我补充了一句:“走错路都是空房子”(包括城乡,到处的房子窗口都是黑洞洞的)
——“哪个搞过共产党的?蒋介石都没搞赢。”我补充说,那时因为有毛主席。他们连声说“那是的,那是的。”(他们主要是对现在有些官僚和司法公安干警的压迫不满,把这些官僚和违纪违法干警当成了共产党)
五,柴。
液化气,太阳能(热水器),柴火,是这些乡村当前主要的三种主要燃料。条件稍好一点的,主要烧液化气和电;条件差一点,主要烧柴火。这些丘陵地,柴火原料多得烧不完。因为农村现在本来就人少。用太阳能热水器的还比较少,但是,偶尔也能看到几户房顶上架设着太阳能管;烧煤的也很少了。一是并不经济,一是煤火废气腐蚀性大。这一代烧“沼气”的不多见,原因是沼气源不够。
由于燃料充足,大多数农家都自建了“温室”。
六,田。
政府在一些农田边,象在一些水库设立保护水源的标示牌一样,也设立了制式的基本农田标志牌,上面注明了面积,位置,规定,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内容;湘北还设置了基本农田保护界碑,上面注有编号和绘制有国土资源、基本农田的彩色徽标,表示这是受到保护的基本农田及其界限。
在离开城镇较远的乡村,占田建房的很少。一般是依田傍丘建筑。只看到有一户正在新建的住房,是完全建筑在农田里的。经询问,说是他自己的责任田。
一处近500年前的“大寨田”。
湘北的一个乡村,有一片比较狭窄、坡度比较缓的梯田。全是用片石立着垒起来的。我以为是农业学大寨时建起来的。但向一位老人打听,他也搞不清是哪年修建的,只知道上一辈老人说过,这些梯田是我们的先辈从江西迁移过来后修建的。实际上,这是朱元璋的明代发生的事情了。已经有了近500年的历史。他说,学大寨时,重新维修过。但是,现在没有人再维修了。
七,学。
这些乡村,大多数村里的小学已经消逝,成为历史。乡里有中学的也不多了。有的是几个乡镇一所中学,而且生源不足。这样,学生必须住宿,伙食费也增加了。有位农民说,以前生源足的时候,每个学生只交纳240元/月生活费,现在生源一少,已经涨到280元/月。
也有的几个村间,有一所小学,并有附属幼儿园。环境整洁,建筑比较亮堂。这是在鄂西南的一个村子看到的。小学大多都设在镇上,在民居相对集中的地点一般设有幼儿园。鄂西南有个乡镇的村民说:“我们的孙子都送到镇上的幼儿园。换上了新校车,好是好,就是每学期的交通费太贵,要750(元),上前(上前:指换新校车前)只要400左右”。
八,婚姻。
婚姻,本来没有作为一项观察内容。但是,有位妇女(鄂西南某村)说到了这件事,我把它记在这里。
她说:“现在,不外出打工,靠几口人种8亩田,日子都过不去。更不用说娶媳妇了。农村的女方要彩礼,最低的6.66万元,或8.88、或9.99万元,还不包括首饰。我有两个儿子,没办法,小的等于送给人家当女婿了。大的娶了个湘北的媳妇,我们女亲家还开通,我跟她一商量,没要多少彩礼,就娶进来了。”
除此之外,婚娶吃酒是必须的。在男方吃了,还要在女方吃。就不详述了。
九,卫生。
去年以来,乡村里的卫生确实好些了。我所到过的这些乡村,基本都新修了垃圾池和专门的焚烧池。有时还进行卫生检查评比。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好现象。
农村合作医疗。“每年交60块(元),有的人觉得是做贡献,从长远看,我觉得还是不吃亏”。一位老农说。
两省农村合作医疗缴纳的标准有些差异,10到20元的区别。鄂西南比湘北的农民多交10元到20元。
现在,在村里看病治病的人比较少。多数都在乡镇卫生院看病治疗。病情稍微严重或急一点的,就到县城里的医院看病住院治疗。为的是好报销医药费。一天,我在一地下车后,打听去某县的一个乡镇的路,就碰到一位同车下来的一位70岁的妇女,她主动说为我带路。她就是先一天送她的老伴到县城的医院住院后再回去取东西的。
乡镇大多都建有养老院,多数没有住满。
在医疗方面,公务人员、城镇退休人员和农民的差距是相当大的。
十,道路。
县乡之间、乡村之间,基本上都实现了用水泥硬化了的不同规格的汽车路。村村通基本实现。这些路的路基,绝大多数都是35年前的普通公路路基。
5个县(市),只有一个县有两条合计约50公里主干路路况比较差。现在似乎正在准备扩建和改造。各乡村之间的道路基本都是新修的,重车不能跑,路况都还比较完好。
十一,政治与宗教。
这些农村,除了经济的合作组织(实际上多数是一个人当老板而并无合作)外,没有任何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团体。但是,也还是有人关心国家大事,大多都知道习近平同志当主席了。虽然他们一边回答,一边继续打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农,接过我递给他的一支烟:“哎哎,还抽您的烟?”一边接着说他天天看新闻,并且知道“老虎、苍蝇一起打”,还一一说出近日中央公布处理的好几个省的“老虎”。“格牛J巴入的,该打!”他说:“不得了!今年风气是好些。电视里也天天喊不许欺负群众。习主席比前面的(指上几届)硬些”。
这些地方,虽然没有名山大川,有的也修起了一些寺庙和道观。地形好一点的,修的规模就较大。这些大一点的,有的是有钱老板投资修的(大概可以同僧人一起谋利)。有些小的,是小老板投资,里面也就一两个僧人。
寺庙多于道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这三十多年,全国至少是“十万八千寺”,远比南朝多了多少倍!
也有分散在乡村民居里念经的。我在鄂西南的一个村子一家人的厅堂里,看到有6、7名中老年妇女跟着一个老者,在焚着香的桌子前念念有词。我进去打听,才知道她们念的是佛经。这种状况比较少。仅见到一处。
十二,牌匾。
乡镇政府和各个村部,除了挂上中国共产党某某某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某某某人民政府或某某某村民委员会、人大、政协一类的牌匾外,有些还在大门上挂有横匾,或在院子内写有主题标语。
“政通人和”(湘北某县一个乡镇府大门上的横额)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湘北某县的好几个乡镇),
“优化发展环境,一切为发展让路放行”(湘北某乡镇)
“党员群众活动中心”(鄂西南某村门墙上)
十三,广告。
30多年前的宣传广告,全部被这些年的各种广告和拆旧建新淹没了,现在几乎一条也见不到了。
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建筑与生活的各种资料的广告,应有尽有。
有些写着“中外合资”,或“中美合资”,或“国家免检”等字样。
十四,牲畜。
这一代地方的牲畜,主要是农民自己的“特供”——猪。
以前每家每户养猪,现在多数家庭都不养猪了。鄂西南家庭养猪的比湘北的要多些。有些家庭养猪,是为了过年自己吃。附近的居民可以分享一点这样的“特供”。进入12月,已经有些农户在杀年猪了。他们吃自己不用饲料养的猪,就像现在特权阶级不吃转基因食品,而吃农民的“特供”一样。
两省交界处,仅仅看到一个生猪收购点,规模很小,有几个个体司机在经营。而在汽车上,听到几个湘西北的农民议论,据说他们那里有人准备要修建一个大型养猪场,但是,村民们很是反感,表示了抗议。但他们说,“搞不过他们那些人的”(指投资者和地方领导)。
偶尔可以看到山坡和田野里有几只山羊在吃草。
以前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耕牛,现在,在这些乡村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也同时标志着农耕方式的改变。走了这么些天,仅仅看到了两头水牛。相反,在城镇边的澧水河畔,倒还有些散放着的牛,但是食用牛。据说,有些牛(主要是身上有花纹的黄牛品种)是从山东河南运过来的,它们主要以饲料喂养。一般两年就宰杀。而那些不吃饲料放养的牛(主要是水牛,也有些本地的黄牛品种),一般要三年才能宰杀,肉质好。
养鸡的农户还是比较普遍,而养鸭、鹅的只看到几户,数量也很少。兴许也是“特供”——自己吃。
十五,集市
有天碰巧赶上了某乡镇的集市。这是一个离国道线和县城都比较远的乡镇。镇子较小。主街道约300米。也没有几辆车来往。这天天气很好,洒满了初冬温暖的阳光。10点多到达的时候,有些人已经开始往回走了。集市上的人,主体还是60岁左右以上的老年人。妇女多于老头。有些年轻一点的,有的是小“老板”,有的在叫卖。主要商品是日用杂货,有些农业生产用的简单农具——镰刀、锄头、铁锹一类,竹篾器,猪肉和鱼塘养的鱼类;没有见到卖牛羊肉的。工业品有低档服装、鞋帽,大众食品。大多都是低档商品。只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电器商店和一个家具商店。
农村农民的消费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老年人。
(三)结论与思考
1,我们不仅现在是、而且未来还将生活在毛主席他们那一代人创造的世界里。今日大陆中国人,有谁不想生活在毛主席创造的世界里都不行,除非你是不吃不喝的神仙,或移民到外国。这是我观察最深的感受之一。正像一首歌词里唱的“是您开出了幸福泉啰,千秋万代流不尽。”毛主席那一代人创造的持续的和平环境就不用说了,新中国农村的全部水源建设和保护就是证明。如果不是毛主席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改造江河,用小车推,肩膀挑,不舍昼夜建设起来的大大小小水库和开挖的灌溉引水渠,80年代分田单干,就必然如同旧中国蒋介石统治集团统治时期那样,有几亿人不知不觉的就不见了。毛主席时代建设的所有水库的蓄水,是现在人民群众饮用、灌溉、厂矿和商业用水的唯一水源。因为几乎所有小河和溪沟的水都被污染,而原来农户门前堰塘要么由于30多年没有清除淤泥已不能蓄水,有的被腐烂的水草填满。没有毛主席带领下的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流血牺牲,中国真的还可能在“黑暗中摸索”,四分五裂,甚至有多国殖民者的军队驻扎。我们想搞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
2,农民是一个伟大的阶级。数千年来,人类对于农民阶级的价值和贡献远远地低估了。尽管比起工人阶级来,农民阶级有其自私自利,眼光不够远大,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等不足之处(而这些不是农民阶级自身,而是由于统治阶级造成的),但是,农民阶级的朴实,勤劳,无奢望,吃苦耐劳精神及其持续地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创造的伟大成果,是人类社会赖以扩大生存和充分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自从第一次大分工,有了农民阶级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才有了根本改变(当然也离不开火的发明),也才加速了人类的扩大和发展。工人阶级的主体实际上也来源于农民阶级。
3,农耕文明永恒。“耕者,生之本也。”“民为国本,谷为民命”。考古学证明,人类种植谷物的历史已经有万余年了。余多少呢?说不清。工业文明固然可以促进农耕文明,但工业文明离不开农耕文明,更不能代替农耕文明。英国起初的工业文明,也以其农耕文明的高度繁荣为基础,在其工业文明快速发展之前,曾经经历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农业大繁荣。
——我们的祖先“重农抑商”,是一个深奥而伟大的智慧。中华民族所以能够持续绵延5000年不绝,我们智慧的祖先重农抑商政策的持久推行,是根本原因之一。“重农抑商”,一方面是始终重视农耕文明;一方面是节制“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无限膨胀(不要以为古代就没有城市化问题);农耕文明的持续繁荣造成的巨大需求,是工业文明的雄厚基础和工业文明的巨大动力,还是工业文明的巨大市场。农耕文明同工业文明的互补,形成一种永恒的良性循环。而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城市化建设水平,据考古发现是非常现代化的。但由于他们都没有我们祖先重农抑商这样的智慧,所以他们的文明彻底地衰落了,尽管他们也有过一些圣哲。
——毛主席提出和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和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深邃智慧和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当前,欧美日正在步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后尘。他们现在开始的衰退,正是他们忽视农耕文明,一味追求“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打造巨无霸都市,追求享乐和奢华,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生理与心理都带来了过去农耕文明未曾出现过的巨大破坏和各种病态的必然结果。他们目前采取对于农业的补贴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他们的政府,本身就靠借债度日;而他们的腐朽和堕落则是高度“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必然恶果,是不可克服的。他们非经历一场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似的死亡或革命,不能复生。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必须得到比“城市化”还要高的重视程度,时时刻刻都要警惕粮荒。中国自古以来的统治阶级都非常注重农业基础和粮食生产。古代有作为的皇帝和政治家,亲耕籍田,祭祀土神谷神,命令官员学习时令,军事屯田,移民,垦荒,修水利,赐种子,灭蝗灾等等,都是重农抑商和重视粮食生产的具体表现(当然,那个时代由于没有良种、化肥等等,粮食单产很低)。在人们的生活里,十天半月没有钱问题不大,但一两天没有粮食就要出现全国性恐慌。为着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克服欧美日的“市场化”和“城市化”综合症,应加强县域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削弱省会一级大都市目前极度膨胀的“城市化”建设,引导各种优势资源适当分散到县域经济圈内,推动农耕文明持续发展,以保证民族的持续发展壮大和繁荣。
4,保证长期有劳动力资源在乡村种粮,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真正的硬道理。离开了这个硬道理,对于像我们这样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绝对是天大的灾难。我国现在这批60岁以上的老农一旦离世,有些地方的农民很可能就濒临绝迹了。那个地方没有人,资本家是不会带着钱自己去种粮的,而要资本家花高价钱雇人种田,也是不可能的。依我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保证,特别是种粮食的劳动力资源,市场是根本决定不了的,只有靠正确的道路和政策来决定。而“发财致富”的观念和“城市化”,又只能加剧种粮食的劳动力资源的枯竭。城市里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这本具有客观性),而广阔的乡村的人则越来越少,这将同欧美日所走的发展道路和恶果没有区别。在今年9月纪念毛主席逝世三十七周年祭文——《大圣人37周年祭及当前首要之事》中说到的“三空”——“人才空,田野空,国库空”,我不是随意就说出来的。
5,中国当代的农民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农民,我们要善待他们。他们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没有普世价值们那样的狼子野心,他们最容易满足。“一月给55块,不收税,还要哪么搞”(“还要哪么搞”,非常满意的意思;也有说“55块,搞个什么。体现一下政策”)听到老年农民的话,令我感到非常心酸。正是他们这批老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三十年的艰苦建设中,为着改造山河和水利建设,为国家提供了粮食,为一系列工业基础建设,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后三十年又是他们在农村种田、在新开办的工厂矿山和许多基建工地上的低报酬的艰苦劳动,贡献了他们的壮年,甚至在资本家的掠夺性生产灾难中献出宝贵生命,保证了“GDP”不断增长。这些在农村的老年农民,有些就是曾经的打工者。正是他们,供养了官僚资产阶级、汉奸买办、肥头大耳的暴发户们和部分殖民者们的奢华生活。“55元/月”?远远不能补偿他们的贡献和牺牲。我们太对不起他们。
6,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观察表明,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并不像这些年伪精英们诬蔑的那样一无是处。也不是象有的人污蔑说“耽误了二十年”。在现在甚至将来还要继续作为饮用、灌溉、厂矿和商业用水的主要水源的大大小小水库、数百万里的大大小小水渠,正是这那个年代修建的。还有,工业上,象武钢等一批大型钢铁企业和汽车工业,也是1958年开始建设的。这些企业对于这些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核技术、导弹也都是那个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六十多年,已经明确地分为前后两个三十年,事实证明,恰恰是前三十年的人们栽树,后三十年的极少数人乘凉。
7,硬性规定劳动力留在农村种粮是不可能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主义集体化、机械化和科学化。1)领导干部到农村去带头种粮,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很多优越性。但可能较难持续。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加以明确规定,实践证明,也不见得能够保证。2)再来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吗?在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下,显然是不太实际的。3)增大补贴的政策是否直接有益于种粮的农民?能否持续?4)资本也不可能花大价钱雇佣种粮的劳动力。所以,只有走集体化道路,改善农业劳动者福利,方便劳动者生活和教育后代;通过机械化和科学化,改进农业耕种方式,减轻劳动强度和减少农业劳动程序,让劳动者在乡村劳动感到快乐,以吸引劳动者自愿地留在乡村。
8,官民分离成了当今社会完全不同的两大群体。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两大不同的阶级。我所走过的这些地方(全国大体一样),没有看到一个官员同群众劳动和一起娱乐的场面(当然,这段时间是农闲季节)。前面说过,在乡村的田野和有人聚居的地方,我甚至没有碰到过一个官员。也许,现在乡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官员下去也无事可做;也许,群众并不愿意官员下去打搅他们平静的生活。这种分离是当前官民一系列不同待遇造成的:一辆小汽车,几个随从和依靠公安干警的“权威”,加上大款“朋友”们,很自然地就把官同只有靠自己谋生的民,分成了不大相容的两个群体。
9,我国应从更宏大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更深远的历史空间,自现在起,就着手制定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如何协调发展的蓝图。为使中华民族永不衰落,继续绵延不断,毛主席“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和“以粮为纲”的方针,必须永久坚持。
三中全会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表述及强调某种农村经营形式的基础性地位,对于一味盲目地追求“城市化”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还不够。必须充分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尽快研究落实才是有意义的。习近平同志11月下旬关于粮食战略的永恒性课题讲话,已经超越了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基础性地位问题的认识水平。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了粮食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同期召开的城镇化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强调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三中全会,都是一个进步。但认识还有待于加深。
10,此次观察还表明,希望深入农村动员群众开展革命运动的想法是比较幼稚的。那坐在房前晒着太阳,一边听着“火了火了中国”的流行歌曲的老农,我怀疑他们有革命的冲动和体力。至于他们的后辈——新青年,早已逃离了乡村,尽管其绝大多数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
11,人、各种优势资源(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水、电等等)和矛盾都已集中在城市,衰退和濒临死亡留在了辽阔的乡村。单向度的工业文明造成的城镇化无限扩张,是各发达国家必然衰退的根本原因(当然,其终极原因是私有制和资本)。
因此,再次到乡村去,重振农业文明的繁荣,也许是人类彻底克服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城市化”所有病症的根本途径。
下面,用几句谁都能看懂的文字来描述一下形势:
这么少的粮食,这么多的房子;这么少的事务,这么多的官员;这么辽阔而年轻的田野,这么少而又老的农民;这么少的补偿(60岁以上农民55元/月)就很满意,这么多的财富(26.99亿美元)还觉得不够(有的家族);这么衰退的乡村,这么奢华糜烂的城市!
最后要公开指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供养的“洋大人”——佐利克先生,与殖民基金豢养的茅于轼(他根本连价值和利润的关系都没完全搞懂,“交换产生价值”的谬论就是证据)一类伪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或“报告”,与我们民间的许多先进分子的研究报告、情况和建议比较起来,不过是一些应丢到茅厕里的毒垃圾!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毛主席思想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
2013-12-9完成初稿 18日定稿
关键词:120周年 中部农民 粮食 央视 湘鄂西观察 农业基础性地位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