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当代农村的困境——后继无望的下一代

黑丹 · 2025-04-07 · 来源:对月高歌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我的故乡静卧在八百里秦川腹地,在这片曾经孕育过周秦汉唐之辉煌盛世的土地上,如今却上演着一暮暮无声的溃败。

  每当暮色降临时分,站在村口望去,那一溜沉昏的路灯,无精打采的照在偶尔走过的几个佝偻的身影上,像在预示一个正在逐渐坍塌的乡土世界。

  一,教育的叛逃,抽干了乡村最后一汪活水

  城镇化的浪潮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将农村最后的一点活力与希望如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的剥离。

  记得我们村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离开家乡已有四十多年了吧,或许当初那个曾成为全村人骄傲和希望小伙,现在也早已鬓发斑白身材佝偻了吧?

  但是至于人家到底变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甚至包括他的父母。

  因为人家早在大学刚毕业那会,就已经跑到外国去发展了,并美其名曰“中国容不下他要飞翔的梦”。

  据说别人说,他一年到头从不主动跟家人联系,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记得那时候乡亲们争先恐后去他家祝贺,临走那天,家里的院子里挤满了送行的人。

  乡亲们有的给他送来几个自己从来都不舍得吃的鸡蛋;有的把攒了许久舍不得花的分分钱和毛毛钱,硬是凑够了几块整数交到他手里;更有视力不好的老人,为了表示一点心意,在昏暗的油灯下连夜为他赶制老布鞋,好像是所有农村人,都从他那里看到了农村的出路一样。

  谁知道毕业后,他却悄无声息的出国留学去了,然后就定居海外就再没有回来过——这个曾经承载着所有农人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命运的希冀的“知识青年”,最终却成了农村抛向城市的一枚小石子,沉没在城市的汪洋大海里再也看不见身影。

  村小学早已改成了村委会,村委会每天人进人出的,办公室里坐着的却是当年学习最差的学生。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庭都是拼尽两代人的努力去托举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压的一家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当学历彻底沦为叛逃农村的通行证,土地便再也留不住向往远方的脚步。

  自从降低高校门槛之后,那些高举录取通知书的孩子,便如浪潮般一批又一批的涌入城市。

  谁知道到后来,他们却活的像游丝一样布满城市的每个角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城市,他们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在农村,他们却有一个永远也不想回去的家。

  而这一声“不想回”,却是无数个投身城市的农村青年,心头永远的痛楚和无奈。

  “就算在城里捡垃圾,都比在农村种地强。”

  不知道是谁曾经的一句话,如今却像一根巨刺,插在那些荒芜多年的田地间,刺痛了每个农人的神经。

  二、婚姻的困局是被掏空的乡土伦理

  村西头新盖的二层小楼,猩红的大铁门高大而厚实,这是老张头用半辈子积蓄给儿子备下的婚房。

  可多年过去了,儿子早过了成婚的最佳年龄,院子里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

  老张头逢人便说:“有没有合适的女娃,离婚带娃的也可以,给咱娃介绍一下。”

  一次次相亲,一次次谈条件,张老头眼里点燃又熄灭的希望,慢慢的越来越暗淡。

  媒婆王婶说得很直接:“女娃本来就少,可现在的女娃有的条件太高,有的在外边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下家。这些还可以理解,可气的是有的女孩都三十出头了还不想嫁人,说一个人过得挺好;好容易有一个愿嫁的吧,人家还要求必须城里有房。”

  张老头长叹一声:“早知道形式发展的这么快,当初就不该在农村盖房。把盖房的钱拿到城里交个首付多好。”

  现在的女孩的确太少了——那是一个时代造就的错,凭什么要我们的孩子来买单?

  老张头想不通,无以计数的老张头们全都想不通,可那又能如何?

  前些年回趟老家,听家人唠叨尽是些如“这家儿子要结婚了、那家媳妇又要生了”的喜事。

  可现如今呢,听到的永远都“张家大婶不在了、李家大爷刚下葬”这样的伤心事。

  而关于“谁家儿子要结婚、谁家媳妇快生了”这样的喜事,好像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那些曾经熟悉的老一辈已经一个接着一个,都去了村口的山坡下汇合了,可是他们走后腾出来的空缺又有谁来填补呢?

  这两年在农村突然掀起一股“建族谱”的风气,于是有一个生活阔绰的大款,就鼓动他的家族一起筹钱建家谱。

  “光棍多的都要绝后了,建家谱还有什么意义?”

  不知道谁的一句话,如当头一棒,呵退了每个人心头刚刚点燃的热情。

  老人们闲来无事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还是关于光棍的话题。

  他们一家接一家的数,就这样数着数着我们村的光棍就突破了百人大关。

  有几户生三个儿子的,再也没有当初那样趾高气昂的傲气,取而代之的是眼底无尽的担忧和低头叹息的样子。

  还是谁有本事谈上媳妇就先给谁结婚吧,什么“先兄后弟”的祖规还是不要了也罢。

  还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一大家四、五个光棍的在农村比比皆是。

  临村里有个老兄,家里总共弟兄三个他是老大,家境一直不好人也老实。

  当年父母倾尽一家之力给他取了一房媳妇,后边两个兄弟一直未娶。

  媳妇婚后很快就给他生了两儿子,可是两儿子才几岁时她就屁股一拍跟人跑了。

  如今那两个孩子都已三十岁左右了,却只有继承他们的父辈打光棍的命运,维系着那个后继续无望的家。

  而那些在城里贷款买房的年轻人,节假日返乡时总把轿车擦得锃亮,却怎么也照不清婚姻市场上被明码标价的尊严。

  三、价值的崩塌是土地无法言说的痛楚

  王大爷至今保留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售粮模范"奖状,斑驳的纸页见证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光荣,那个更属于中国上下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光荣。

  而如今,农民们却巴不得开发商快点来把土地征走,或修高速路的快把地占了也行,那样他们就成了令人人羡慕的拆迁户。

  村子周围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置,一人多高的荒草深不可测。

  “粮食便宜成啥了,种地的成本太高,年年往地里砸钱也太不划算了。”这几乎是当代所有农民的共识

  浇地、肥料、收割的高费用和农产品的低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傻子都能算出来种地不划算。

  年轻人根本就相信什么“勤劳能致富”的道理,他们宁愿刷着短视频看都市里的霓虹,也不愿扛起锄头到田间地头走上一遭。

  年轻一辈不爱种地,却穿着的光鲜亮丽的时装坐在空调房里整齐整夜打麻将。

  而那些一辈子没离开过土地的老人,不忍心看见土地被撂荒,只得顶着烈日拉着架子车,艰难的行走在田间小路上。

  在这荒诞的对比里,暗藏着的,却乡土文明最致命的伤口。

  四、两栖生活,是当代年轻人难治治愈的痛点

  年三十,高速路上返乡的车流汇成钢铁洪流;正月未过,离乡的班车又载走最后的余热。

  堂兄开着他的大奔走的时候,车窗里飘出来“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的歌词。

  可是我却分明看到,在他挥手作别的那一瞬,流露出一丝如释重负般的轻松。

  几个小青年站在村口的柏油路上,身上背着离乡的挎包,挎包里装的尽是对未知的前途的憧憬,对无法了断的乡土的嫌弃。

  可是他们,却不知其实他们正在经历的就是城与乡之间不断撕裂的过程,我相信他们在这个撕裂的过程中已经感到了剧痛。

  城里容不下肉身,乡下又安放不了灵魂,只有一颗备受焦灼的心,无声的滴血。

  他们一边用花呗和借呗分期拼凑城市生活,又一边用拼多多和淘宝的包裹传递乡土的温情。

  可他们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生活,感觉不到来自生活的温度。

  当我正在为乡土的没落而感到悲哀时,翠花却正穿着一身东北大花袄在地头直播,她正对着镜头娇笑:"家人们,看,这就是我的田园生活!"

  ——背景里却刻意避开那几片荒草丛生的土地。

  写在最后:致我们终将消失的坐标

  村东头那棵孤独的皂角树,也许它的记忆里还存储着那年取消农业税的喜悦。

  那些跟随城镇化建设被时代抹杀场畔、断流的灌溉渠、废弃的村小,共同见证了几代人信仰的崩塌。

  当我们连族谱都无法延写时——我们失去的也许不仅是对土地的情怀,而是整个农耕文明的坐标系。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31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官方对毛主席的评价,芝麻开花节节高
  2. 评一下农民的养老金
  3. 欧洲金靴|司马南退出江湖,易中天登堂入室
  4. 特朗普有什么高招吗
  5. 陈云等人晚年的感慨
  6. 特朗普和经济学家必须死一个
  7. 美输华所有商品加征对等34%关税
  8. 用中共党史的三个案例说明完整、全面呈现历史文献的重要性
  9. 《黑与白》中的《金瓶梅》
  10. 时评: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1. 反腐,反到哪里去了?
  2. 铁穆臻|周恩来同志在遵义会议中,并没有起决定作用
  3. 官方对毛主席的评价,芝麻开花节节高
  4. 立人民碑为念,市场化的公墓应该寿终正寝了
  5. 马斯克为何辞职,他在怕什么
  6. 反动公知的“四大谎言”
  7. 明知道很荒诞,老百姓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
  8. 天天学习未必赶得上主席:究竟为何望尘莫及?
  9. 逮捕令?不,是邀请函!
  10. 评一下农民的养老金
  1. 毛泽东时代终结了剥削,为何今天它又回来了?
  2. 被掩盖的真相:当年到底是谁重手惩罚辽宁号航母功臣?
  3. 从李光耀到设计师对李嘉诚的评价
  4. 保留一点良心吧, 别再欺骗老百姓了
  5. 历史文献:张春桥||整风运动的讲话
  6. 说说长沙事件
  7. 教员与WG大起底(节选)
  8.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前途”的一次谈话
  9. 表面光鲜,里面早就烂透了
  10. 子午|毛主席会如何对付李嘉诚?
  1. 【清明缅怀毛主席】小兵韶山直播,铭记心中红太阳!!
  2. 龙芯新款处理器流片成功
  3. 毛泽东大传第四版 第十卷 只争朝夕 第41章
  4. 为什么民间很少纪念孙中山先生?
  5. 打假为何变职业
  6. 富士康普通工人的真实工作状态如何?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