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社会民生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 下

博客网教育频道 · 2006-05-29 · 来源:博客网教育频道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 下

我们英语教育的目标、英语学习的效率

主持人:我们今天上午谈的是英语的问题,怎么样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今天第一位发言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龚亚夫先生。

龚亚夫:我就说两方面。前几天许嘉璐在中国教育学会年会上曾经说过,他说中国的教育研究在世界上是没有地位的。从经济上咱们不说,咱们就说咱们的研究在国际上确实没有地位的,研究的东西很多是发空论的,没有实质的研究,所以不管从经济上来说,还是教育上来说,确实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英语来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东西,也是正常的。

第二个观点,就是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方面要学习这种语言,要学习这个东西,本身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本身是一个媒介,这里面肯定带有文化的信息,所以从英语教学上来说,肯定会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语言等等各方面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有两个方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第三个观点,影响不影响到汉语的地位,甚至中国文化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好象英语教学把咱们汉语影响到什么无法生存的地步这是有点危言耸听了。我认为影响不影响,或者中国反过去影响世界,不取决于英语,而取决于中国人自己。如果经济发展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就会应该国外的语言。现在国外所谓的汉语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像咱们说的那么热。大概美国据说有100万人在学法语,但是实际上有2万多人在学汉语,是相当的少。

但是咱们现在不学英语,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办法的。现在中国和英语进出口的图书是100:1。虽然总的出口虽然是100对百分之十几,但是都是说华语的地方。我认为不是汉语本身的问题,或者是汉语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力在那里放着的。比如哈利波特销售量在全球根本无法比,泰坦尼克产值相当于日本整个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是文化咱们还达不到。就是中小学外语的政策应该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刚才几位先生都提到了,实际上在语言教育上一种是工具性的,一种是文化性。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人们是持这样的观点,语言教学,对提高一个人的本身素养,对提高人的思维方式,还有整个人全面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的好处,就是有一种文化意识,通过这个语言,实际上增加了认识世界的窗口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性的,还有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包括人的整个对于文化的意识等等。所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就是说,不仅要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也包括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等其他方面。这也是咱们现在对英语教学的一种理解。

但是我也不支持把英语作为资格、身份的认证体系,就是所有人都要经过考试才能通过这就是走极端了,这不是教育部门的问题,而是人事部门的问题。

至于从我国来说,教育部现在定的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但是是逐步开设英语课的,也是符合中国的情况。现在没有规定必须要开,说的是从小学三年级逐步的开设。

关于政策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应该从全面的认识这个角度来谈,前段时间,英国有一个,就是英语将来的发展,他到中国来采访我,我谈到一个观点,确实英语教学影响到中国的一代人,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还缺乏自信,就觉得英语好象要把汉语吞没了,或者把中国的文化都侵蚀掉了,我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可以增强,反过来可以提倡国学,提倡中国传统的文化。

我觉得这是辩证的关系,我们现在需要向西方学习,所以许嘉璐在中国教育学年会上就说过,我反对西方中心论,我也反对中华中心论。我们还是要学习西方,因为我们还是达不到国际上的水准。

下面我讲一下外语教学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研究不够造成的,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的基本观点,我很同意北师大的说法,煽情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实证的研究。关于您刚才提到,什么时候学英语好?这个问题在国内有普遍大家多认可的观点,就是越早越好,实际上越早越好是有条件的。按照国外的说法是,所谓关键期,就是过了关键期以后,再学语言,语言能力发展已经过去了,再学已经不好学了,这个国外都有研究。它这个假设如果过了15岁以后,再学习,讲的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如果15岁到其他国家的话,你学的话,你肯定有口音,15岁以后的话,就很难改变了。另外也有研究证明,你过了青春期之后,你接触的语言再多,即使在英语国家在呆的时候比母语还要长,但是还是带有一定的口音。在英语环境下到底是早学,还是晚学,都缺乏实证的研究。

国外有这样的研究,如果每个星期学一两个小时的话,学很长时间的话,也不会学的很好。咱们现在就是全都学,一个星期可能就是一次两次,但是国外有研究,如果一星期有一次两次,对这个语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好处。

另外一种研究,就是如果在中国的情况下,小学三年级或者一年级开始学,学了很多年,最后到了初中,可能人家很短时间就能赶上了。在学校里面不一定越早越好,所谓越早越好是有一定条件的,你得接触有一定的频度才能够学好。所以早好,还不是不早好就能够说清楚的。

另外国外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所谓教学的问题,一种是个人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是学术认知的语言水平,国外很多的研究说明,所谓这两种语言,如果你真的移民到了国外,个人人际交往的能力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可以掌握,但是真正可以掌握外国人学术的水平,真正写文章,读学术文章的话,一半在英语国家需要四到七年才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加拿大,实施的是双语教学,英语地区开设法语。他们是在英语国家的地区开设法语,就是用法语来教授各个学科。就像解放前的教会学校一样,所以除了语文,其余的全部是用外语来教的。

我国的教会学校是双语教学,但是培养出来的人国学的基础很好,英语的基础也很好。其实我觉得并不能证明英语教学就把一个人全部改变了,甚至变成亡国奴了,这样就说的过了。咱们现在缺乏研究,但是双语研究在中国能不能成功,我觉得恐怕取决于教师和接触的材料。咱们现在还缺乏这样的真正的双语教师,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你没有一个师资能用英语来教。

事实上人们的抽象的概念,如果在母语的情况下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学清楚的话,你学外语的时候,完全要比外语发展的一个概念要学的好。在中国还是没有人研究,到底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还有学科的能力到底有什么样的研究,都缺乏实证。说他好或不好,都需要实证的研究。

第三个,现在的语言学习,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国际上有一个很多研究者所接受的观点,就是内在的语言发展规律,什么叫内在语言发展规定呢?就是说人固定的发展语言的顺序,不受你语言干扰的。比如今天你教这个,明天教那个,你要这么教的话,他就感悟不了。

就是有一个内在的发展大纲,这个是人为干扰不了的。我们现在的教材基本是按照语法的顺序来设置教材的,我们的教材从理论上讲是冲突的,但是我们仍然缺乏实证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内在的语言发展可以和我们现在的教学顺序结合起来,教学顺序能不能干扰整个教学,都是说不清楚的问题,都是缺乏研究。

从简单的三个方面来说,就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设计,涉及到教材编写,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我们现在正像许嘉璐副委员所讲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地位,就是我们整个的外语教学方面没有真正的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处于只是介绍人家的东西,只是学习人家的东西。所以不读英语怎么办?你自己凭空创造一个理论,你就没有理论的基础,没有自己的研究。在这些方面,是真正要我们学术界真正有一些人去做这些研究,你支持这个观点,否定这个观点也好,包括双语教学,我们现在都还是差的很远。我自己也在这方面没有做过太多的研究,关于教材编写、整个课程设计、语言教学,包括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最好,学多长时间最好,学什么样的方法最好,我们还是缺乏研究。实际上就涉及到最后评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四六级考试,其他的一些考试等等,我们到底要考察学生什么样的能力,通过什么手段来考察学生的能力等等方面,我们都缺乏研究。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的考试,从中学到大学,考试都是一种间接性的考试,通过选择填空来推断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直接性的来考察这个,就比如驾驶,我们缺乏就是能直接观察到语言能力的考试,而这种考试也是缺乏研究。

所以大家一拥而上请了很多人去猜题、押题等等。我们中考就是有一个凡是知道的都不说,凡是说的都不知道。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谢谢大家。

-------------
英语教育“虚热” 普遍重视却实际无价值

主持人:感谢孙老师,我想我们与会者非常有同感,而且我相信有这种愿望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会去推进这个事情。今天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来自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员,中学英语教师焦晓骏他对这个问题也有很多的思考。大家欢迎。

焦晓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 我是1988年大学毕业的,然后一直在从事英语教学,做过英语老师,也做过教研员,也做过行政。在我18年的教学生涯里面,教过九届高三学生,高一讲过两次,应该说在应试教育里面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同时对应试教育也有非常深的体会。所以就借此机会汇报一下。

中国的英语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虚热"。虚就是内虚,热就是外热。

矛盾一,就是社会上普通重视英语。从普通应用价值来讲,并不是很高。刚才提了,很多研究都是落后于其他国家。但是这个作为英语的学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我们有几千万人在学英语,但是我们几千万人能否利用它来研究世界研究的东西很难说。

也许20年之后,我们中国需要英语进行人际交往的肯定不会超过1%。英语也许并不是能养家糊口的,因为我们绝大部分人可能不需要英语了。

第二个矛盾,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存在功利心里,而且缺乏兴趣。父母觉得哪个学校英语好了,就让小孩去,哪个幼儿园是双语幼儿园,就把孩子送过去。家长就过高的看待英语的地位。英语学习有一个前提,必须是移民国家。我们的学生也不是殖民地过程,比如像印度,也不是移民的国家比如像加拿大。因此小孩对英语的兴趣并不是很高。而且小学里面汉语拼音跟英语是打架的,对他们来讲,就是难以控制,发现在初中考试中,考试三个学科,好多孩子都栽在英语上。所以就考不进比较好的中学,到了中学以后,因此起点相对比较好,到了中学阶段,就过早的两极分化。我们看到很多智商很高的学生,已经不能参与竞争了。

苏北是初一开始学的,苏州是小学开始学的。就我们接触到的中学生而言,苏北的学生兴趣比苏州的学生要高,他们在进行初中教学的时候,感觉到他们初中英语教学不如苏北的教学情况。我们在这样一个现象发现,英语起步早了,到了初中反而难学了。

第三个矛盾,学校行政要求比较高和教师刀耕火种。

在推进的时候,很多地区都在不遗余力的推进,我们苏州有一个很有趣的做法,小学上英语师资不够的,为了迅速的增加两个年级,后来就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三年级学习,四年级不学习了。我在教研室到苏州的一个小学调研发现,那个学校只有两名英语老师,教四个年级。我就想如果不教英语,让孩子们去玩玩,到初中以后学的时候兴趣可能就足一点。前两天送我夫人到学校上班的时候,看到一个英语老师在训斥学生,那个老师就是刚刚大学毕业的人,骂的时候完全看不出来是学过英语的人,因为英语是温文尔雅的。为什么老师是那种态度呢?就是行政要求较高。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从广东到苏州工作,他搞游戏教学的,他到哪里吃不开。对于学生而言,学到的就是词汇、就是语法,但是他做不到。但是这个老师非常有才华,还写专栏,但是在学校非常吃不开。他的教学就是非常开心,非常快活,但是分数不高。

当初我们在全国联会上,介绍任务教学的做法,在全国推广的还是比较厉害的,真正的在课上做的,我了解到的,如果这个老师没有做准备,按照自己思路去讲的话,没有人去考虑这三个字,就是背单词、讲语法。我们经常会看有一些大型的开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上面的课改是波涛汹涌,下面的课改还是巍然不动的。我觉得不应该那样教,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让每个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老师,让学生喜欢这个语言。

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副作用,汉语的后续乏力。中国的学生出现一个后续乏力的作用,尽管网络语言有人说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但是这种破坏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张力。我们需要担忧的是母语的乏力。因为我们的社会对这个不是很认同的。理科学生进了大学语文就接触得很少,文科学生进去以后,物理化不用学了,但是英语一直没有丢。最近连战、宋楚瑜到上海访问的时候,他们就是出现了一些语言上面的错误,这方面的争议非常多,他们肯定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到,我们现在国学的情况肯定不如以前那么热,以后会怎么样,很难说。

下面是确立正确的英语教育目标,问题就是谁应当学习英语。

公民素质教育目标等于英语学习的低龄化。英语学习的低龄化导致两极分化过度严重。英语是不是应该考虑回到初中去,我自己的女儿也是在双语幼儿园,每个月多交100元钱英语费,我就听了一下,那个老师口语非常差。

第二个问题,在什么阶段学习英语比较好?我们可以预见的,中国的公民能够会驾驶,懂得国民规则。但是如果在绝大多数买不起汽车的情况下,让初中的孩子去学开车,他们可能也没有兴趣。所以应当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学。

在初中阶段应该作为必修课,比如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现代外语作为第三阶段的必修课,到了第四学段就只作为选修课,他们资料表明,打算到大学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30%是放弃了外语,整个全社会来说,有65%是不学习外语的。如果说我们的学生能够在高中选择性的放弃一部分英语考试,它可以选择等级考试,考试之后高考的时候就可以不考了,其他的学科可以选,为什么语文、数学外语是核心课程呢?我觉得英语不应该是核心课程。英国的核心课程就是语文、数学和科学。

第三个问题就是英语应当如何教?

在初中作为必修的阶段,应该是强调听说及文化熏陶,包括处人处事的方法,他们的文化上可以给中国人带来不少得好处。我们确保这些人突然意识到将来要学英语的话,还能有基础,如果到国外的话,可以通过短期的培训,等到需要的时候,肯定能够会。然后到了高中的时候,加强阅读写作,在等级测试后然后选修英语。很多走向社会的中学生、大学生,包括我的一些同事,如果不是英语专业的话,他们自己本身懂得英语也就是剩下几个单词和常用语。因此我们不能以同样的尺度来要求中学生。

从教学方法上来讲,英语的词汇是比较难学的,有人说过,英语的词汇从莎士比亚的时代的3万词汇发展到今天,词汇增长了十多倍。语言学家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语言使用者应当能使用5万至25万词汇。这些对于像我这种把英语当饭碗的人来说,也是不可企及的。

国家语委有关机构的统计,掌握2500个汉字就能阅读报告的98%。所以英语想要学精了是很难的,因为词汇量太大。

现在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把大量的语音输入,文字输入作为教学目标。把精读的泛读化,把泛读的精读。比如讲到美国,与美国相关的可以介绍一些文章,这样就加强语言的输入量,在具体词汇上给他进行分阶段的记忆,语法上基本就不讲了,我更多的是增加语音输入量,经过一段时期的实验以后,这些学生对付高考的时候,还是很有成效的。昨天下午我们开了家长会,很多家长说,许多高三也要这样教,让他觉得英语负担不重,而且学到很多重要。所以语篇才是内容与文化思想的载体,而不是语法的载体。

另外是允许学生带字典进入考场。我到英国发现,初二的学生还在查九九乘法表。前一段时间我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话,就是需要背很多东西,如果有参考书多好。

然后学生是人,不是储物箱,让他有活的知识。

--------------
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不会消亡
主持人: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所以不礼貌的打段,最后有一个小时的自由交流时间,下面是国家汉语办处长的孙文正先生发言。

孙文正:非常感谢杨教授的邀请。去年胡锦涛总书记有两个批示,就是教育,第一个是何部长给胡锦涛写的信,就是关于素质教育的批示,就是开始调研了。第二个批示就是对新华社的内参,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有关部门要抓紧拿出措施。我刚到汉办三个月,所以有幸从开始就参与了汉办关于推进汉语的有关批示意见。

我就想说三句话,第一是英语教育成绩巨大,不可否认。第二是英语教育效果极差,第三句话我们的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不会消亡。

为什么说这三句话呢?第一为什么英语教育成绩巨大呢?这个当然跟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这个背景接轨,因为是有用,才会全民去学英语。为什么成就巨大呢?这么多年英语教育确实培养了很多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从汉办的工作角度来讲,要讲这个,上个月我们分三个组跟美国、新加坡、日本做的一个调查,然后美国好多孔子学校的校长都是咱们七八十年代到那里的留学生。

第二条效果极差。为什么呢?从主办方各个单位,咱们单位的用人,汉办有了胡锦涛同志的批示以后,整个要实现大跨越。但是现有人中好多都是年轻人,我们平均年龄都是29岁,很多都是六级、八级,但是实际运用不行。让他写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就是今天的主题,刚才听了孙老师讲,很受启发。咱们的英语教育光注重词汇,不注重名著,包括语文也是这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现在想招聘,我们招聘对外交流教育的教师,最大的难点,中文毕业的,出去不懂国外学生的特点、学生组织,不能组织课堂教学。出去以后,至少在半年内日子非常难过,不懂外国的文化,这是我感觉到很差的。

我们现在主张要从外语系毕业的人,他们对国外的文化也了解一下,刚开始虽然不懂教学法,但是可以马上就可以超过教学专业。所以从这方面我就感觉咱们的教学效果,全民学英语,实际上用的上的并不是很多。

第三句话汉语跟中华文化的前途光明。我刚去这几个国家,他们的汉语真正的是非常的热。很多办的都是当地的州政府、商业部门、还有大学联合。现在已经是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了55所孔子学院,现在是对方为主,很多把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平台,既是学习汉语,又是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平台和窗口。

现在德国的四所孔子学院都是这样的,谁要到中国去旅游,或者想到中国做生意,首先先到孔子学院找这方面的人才。另外在美国的一个孔子学院的院长,他原来来了中国参观,我们就问他,现在我们英语这么强,汉语会不会消亡。他说不可能的,他说在美国很多的中国餐馆。绝对不会消亡。

谢谢大家。

-----------
现行英语教材对农村边远地区欠考虑?
提问:我想问一下龚主任您作为人教社的主任,希望您能考虑一下。

我提几个问题,您作为人教社的英语教研室主任你们英语教材是从几年级编写是从几年级开始。第二在编英语教材时,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英语教学的时候,你们考虑的是什么?

第三个英语文化在中小学的当中有多少体现?有多少学生知道从英语当中学过了英语国家的问题谢谢。

龚亚夫:一个是现在从教育部规定,三年级开设英语课,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然是要编写书,应该说按照过去教学经验来编写的教材。不是完全按照国外的内在语言发展规律来做研究发展起来的。从目前来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研究出来这个问题,不是说中国没有,整个从世界上来说,都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从全世界,英语教材还是从认知的,实际上是语言知识的认知来表述的,就是说这个东西可能理论性比较强一点,从国外关于这个问题来说,有的时候关于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就是语法,内在的知识,比如我们现在在说汉语,你说的时候不见得你能知道是什么成分,但是你说的非常漂亮,这种能力隐性的。我们现在是根据学生对显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来编写教材,这种教材从传统的认知角度来说,也是有合理性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编写的教材完全就是一拍脑门编出来的,也是有一定的认知规律。

从国外的语言学习理论上来讲,他认为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个仍然是有争议的问题,就是你赞成也好,驳斥也好,还是需要理论依据。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缺乏明确研究的一个成果。

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又涉及到教学的理论问题。重要的是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文化圈,一个是农村的文化圈,一个是城市的文化圈。对于城市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比如北京的孩子,讲到什么快餐,什么流行文化,什么道路,交通等等,这些东西都没有任何认知上的困难。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存在很大的一个差别,有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去适合农村孩子的话,这个教材就没有办法编了,教英语不可能不教面包、牛奶。不可能说两个老农站在地里讨论什么。我感觉咱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需求的矛盾,中小学英语教师,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只有30%是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的,还只是从学历的要求上来讲。我做过调查,桂林市郊区的160个英语老师能读下英语字母的人都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改行的,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就上岗了。

现在教师的师资水平确实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确实达不到教师的水平,所以如果在中国谈外语教学的话,很难说有一个方法,一个途径,一种教材适合于全国不同地方的学生。现在这个问题来了,如果我完全考虑到农村实际的话,农村的孩子干脆就不要学了。如果说不让农村孩子学,没有一个农村的孩子同意这一点,一开始就是教育不公平了,现在英语还不让我们学。我们曾经有过很激烈的争论,到底作为不作为义务教育必修的一个课。一种极端的观点就是中国的农村的孩子就是说农村根本就不用上英语课,当时教育部规定有的地方可以开设,有的地方不开设,有的地方开两年就可以了,可以不用参加中考。但是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比如说不让农村的孩子不让他去考大学,就种地,他也不愿意。

比如说学的唱歌,多少人会唱歌,学的美术,多少人画画,学数理化,有多少人能达到呢?当然这不是英语教学的问题,是人事制度的问题。 现在的基本政策是基于中国的情况来指定的。

主持人:上午的讨论就到这里结束,下午我们还有更精彩的讨论。
----
要回到孔子和发展孔子
主持人:下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教育、语言文化政策研讨会下午的部分正式开始,下午分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主题是振兴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第二时段是我国中文教育的方针。

每一个部分有三个主题发言,后面有3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下面开始第一个时段的讨论。先由北京师范大学黄济先生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定位。

黄济: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发言。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叫做回到孔子和发展孔子。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今天主要讲是语言,现在办的一些语言教育,我今天主要讲来探讨传统文化。而且在这个文化里面,儒家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怎么样来比较全面的了解儒家的思想,然后怎么样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今天。

现在国学热,现在是怎么样来看待这个热,是我们来探讨的。我们今天从广义的来谈这个问题。

这里面有一个分析的问题。我觉得这里面说是要用到的话,我对孔子是非常感兴趣的。我是6岁就开始读私塾了,读到14、5才去上小学。所以我说,我的脑子里面封建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

但是我感觉,读私塾也给了我很多好东西,所以我不否认。因为我读过私塾,而且今年搞的一些项目,就是研究古典文学,搞一个比较全面的东西。我有一个学生写的论文就是中庸,结果我俩争的很厉害,他把中庸看的非常厉害,我说你就是怎么样全面的看待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也感觉到模棱两可,当然我也不是一点原则也没有。所以说今天在这里讲,希望听到同志们的一些批评,在热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来冷对待的问题。

我们决不否定孔子,但是我们的确要分析。所以我今天的题目叫做回到孔子和发展孔子。什么叫回到孔子,我们在学习孔子的时候,怎么样回到孔子的原义上。孔子对这个问题讲的不是一方面,而是多方面,我们怎么样多方面的理解它,能够全面的、真实的来反映孔子思想。

怎么叫发展孔子?就是把孔子留下的好的东西,今天为我们所用,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加以发展,加以推进。然后为建立新的文化服务。这大概就是回到孔子发展孔子。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稍微讲一下别的,讲到中国文化,儒家是为主的,但是绝不是第一,比如诸子百家。我今天讲回到孔子,不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儒家是主要的一家。孟子:"杨朱墨债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民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呢?当时对杨朱批判了,他们两个是比较早期的道家。

最后还出来一个杂家,在这来面讲到孔子的时候,儒家是主要的一家到了汉代以后,罢黜百家,儒家独尊。儒家独尊的时候,其他的也没有偃旗息鼓,于是道家出来了。

另外儒家本身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有优势,也有它的劣势。像儒家和道家来比,我觉得是积极的,但是道家要搞的比儒家更深一些。


黄济:儒家基本上就是前面说的,讲了一些东西,就是天命观。但是道家就是提出了无物。在人生观上,儒家比道家是积极的,但是在哲学上不如道家搞的深。儒家和墨家,墨家在组织上,在技术上,在逻辑上,都很严密。

儒家讲爱,是有原则的。墨家讲兼爱是很不实际的。所以这点上,不如儒家实际。儒家和法家,法家是搞了一个统一六国的,说明法家很厉害,改革很厉害,但是没有儒家温和。如果在改革的时候,要用法家。我想给同志们讲一个故事,汉高祖在接见的时候,他就是很随便的人。当时就大臣就说,我们来了,你还在这里洗脚。他说,老子天下是马上得的,你们这套老子听够了。儒臣就说,你马上得的,能不能整治呢?这句话就说明,打天下和守天下是完全不一样。如果说法家利于改革的话,儒家更有利于治。

我们探讨儒家的时候,儒家不是唯一的一家,但是是主要的一家。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人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汉语不光要学习语言,还要学习汉语文化。在这里儒家有优点,但是也有劣势。

孔子一个讲仁,孔子讲了"爱人"。就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另外孔子讲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讲人就是这么几各方面,不光是爱人,要亲仁。

另外子宫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子讲爱人就是有差别的。讲爱人是有原则的爱人。在这里面怎么样全面的理解仁者爱人。

在这一段我想提一点,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时候要胜于他父母的爱。父母往往是溺爱比较多,当然都不是溺爱。但是教师是基于教育的目的来爱人,是来培养人得。

下面讲"和"。

这个在重要讲是非常多的,我们讲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太多了。全中国人都是讲和,和是一个为人处事的原则。在道德教育里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条,但是这里面就讲了"和为贵",但是他后面有讲了礼是形式,如果礼没有和,就是一个形式。但是反过来讲,和为贵必须要有礼节。就是邓小平讲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当时就是在道德里面特别把纪律点出来,这个就不是一般性的调节就行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在国际讲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但是绝不是与邻为和。特别是国与国的关系,我们看一下,我们和越南的关系,我们和朝鲜的关系和日本的关系都是用"和"来解决的。

所以到了中日友好医院看到了鉴真的像,鉴真就是六次到日本,给他们带去很好的东西。中国人没有说要压掉人家,挤掉人家。所以这个"和"在处理对人对事,国际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孔子又提出了"和而不同",还有小人"同而不和"就是把矛盾给统一起来。这个就是怎么样回到孔子,真正全面的正确的来了解孔子。

第二个是怎么样发展孔子。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大同小康"。孔子在这里面提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他的大同小康就提出来了。一直到孙中山提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意味着全国人大同的概念。这里面讲的大同小康,不是从小康跟大同,他认为就是从大同到小康,到它这个时候连小康都有了。我们要接受孔子的大同小康里面讲的有用的东西,但是不能接受社会发展倒退的东西。这里面讲的什么东西?把社会的理想化以后,然后来比,到三代以后,就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字,货力为己"。要提取里面有价值的东西,要抛弃落后的。

当时讲到社会怎么前进,生产力怎么发展,上层建筑和基础是什么关系等等。当时把社会看成是从大同到小康。所以我在这里面讲了要发展孔子,吸取有用的东西,然后抛弃无用的,或者叫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东西。


黄济: 当时打架的时候就有一个《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在一个学校里面,两个学生打架,打架身上就把身子打坏了,你家的父母就要担心了。道德上有伤了,那么亲人就觉得羞了。就是这个把打架的问题给解决了,但是后来我后来又给一个校长提出来一个问题,有两个学生不管那么多,他说,老师我们今天两个人今天打架,我们两个为什么打架,怎么起因,谁先动手的,谁把谁打的怎么优,也不是父母忧,也不是父母羞的情况。往往有一些情况,就是为了几十元,花了几千元去打官司,有的就是花了几千元打官司,最后打赢了,就是把是非弄清楚了。我说这种情况你要支持不支持?我说,如果问我的话,我也支持,现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要培养这种思想。

所以我今天就是这么一个思想,在国学热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降温,我们冷静下来来对待国学热的问题。我引一个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给同志们留下一个题目,哪一个是孔子,哪一个不是孔子?今天耽误大家很多时间,我是作为自己的见解,我受文章的影响很深,我今天更想在这里面多提一些分析的,也是我自己的一些认识。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黄济教授,他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而且他有非常开阔的视野。他讲的就是前两天光明日报的整整一版,所以黄先生肯定是认真读过的,这些都是我们中青年学者应该学习的。

----------
古代经典诵读活动的实践下面第二个发言的是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由他来介绍古代经典诵读活动的实践,他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想法和实践,大家欢迎。

逄飞: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发言。

我们一耽学堂的发展方向,第一,是最大容受间的公益平台;第二,是宣传与普及的连锁私塾;第三,是传承与教化的连锁学堂;第四,是体会中国文化的传习中心;第五,是海外汉语言传播媒介。 这是我们学堂将来发展的五个方向。
我们实施三大战略:第一是汉语激活战略——激发汉语生命活力;第二——是生命高端战略——重建文化上游载体; 第三是民间公益战略——整合公民社会资源。

我们在北京五年半的活动,发动、组织各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将近2000人,这里面博士、硕士将近一半,在北京市的大学、中学、小学、、社区、公园,在全国20个省的34个农村等地开展不同层面、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一系列文化传习实践,累计已有超过三十万人次直接受益,另外还有在外省市(如河北涿州、广东广州)做长期持续工作。

今天今天上午有很多老师和学者讲到语言的问题,就是英文跟汉语的问题。老师们讲的很具体,我想就从语言文字来切入。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所以必须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理解语文教育,所以语文不同于数学、外语等其他科目,不是与它们并列的科目教育,也不能够按照科目教育来定位和设计。

我们现有的传统教育,只重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忽略了语境的层面,只有在文化中才会有体悟和领会,才会有创新,我们不能片面的对待,传统文化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

我们认为,现在转型期社会基础语文教育,它负担了太多的社会期望——即道德的预期,在一线的教学中,它不应该一个强制性的首要的东西。

前一阵子所谓的"读经热"实质是自我满足、自我激动的情绪化表达,更多的是成人的旁观表达,并且把道德的忧虑以强烈述求的方式在儿童身上展示(拿小孩子说事),进而忽略了自身承担、参与的义务和责任,或者说,简单的一二条教育原则和书商们的金钱欲望在一开始就协谋挤占了全部地盘,根本就没有真空间真问题的可能,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无非是忽忽然起落的不成熟而近乎欲望的宗教情绪。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的人就是这样来做事情的。

我02年的时候讲过,读经热要过去。我们学堂从来没有用过读经的字眼,国学的字眼我都很少用。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我自己的感觉,对于文字首先的是文字的亲近和熟悉,母语教育对母语的情景首先是语感和语境,有了这些以后,我们才可能有思想,才可能有中国文化当中活的东西,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是有智慧的,这个智慧体现在文化当中,我们如何去体现文化当中活的东西呢?首先得进入一个活的状态,如果没有语感,没有语境,你去一条两条,去进行一些佐证,所谓传统现代化转化的一些创造,我认为完全是自欺欺人。

对社会没有进行研究,起到了一个混淆视听的作用,再加上商业的利用,大肆的炒作,把简单的教条伦理搬来搬去,作为对我们现实社会的一个不满和发泄,我认为所谓的读经热就是这种情况。

逄飞: 在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我们认为,原点并不存在语言障碍。学龄儿童的意识状态和反差一弱一强。谈到语言文字,我就联想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上午很多老师谈到语言的问题,我自己感觉语言不是工具。

现在是进行和谐社会初级阶段建设的时候,我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呼应——共振——和谐。必须要先沟通,沟通政府和民间,沟通精英和民间,沟通体制内和体制外。当我们去讨论似乎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共同问题的时候,在沟通上就存在一个问题。 所以,汉语激活战略是目前特别重要的。我们现在所有关心文化建设的,首先应该看到我们的语言,在近代其生命的活力,内在的张力和弹性。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语言习惯当中,学古文就不要认为真的学到那个世界里面去了。那个语言是一个生命;语言是什么?我认为语言是生命的线索,是血和肉的烙印、印迹。生命的线索帮助人建立人的秩序,内心信仰秩序无法建立的时候,语言提供的最多、最根本,作用最大、最持久。

语言是先人遗存下来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生命由之而来的一个源头,只有在那里我们找到丢失和缺少的生命中某些环节。

对于语言文字跟我们生命的关系,语言文字和生命的形式,我们都能在这样的定位这样来讲,只有在这样的层面,我们基础的语文教育和目前的文化道德建设才有可能成立。

第二个,语言要从生命来定位,就是要从语言塑造灵魂的。这个不仅仅是教育部的问题。

我认为,教育部应该说保证了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部的问题在哪里呢?他对于自己的定位没有清楚,没有适应和谐社会,我感觉体制内能承担一部分,可是涉及到生命的一部分,是全民族的、家庭教育、大众教育。所以对于基础教育、乃至大学人文教育,必须考虑到和谐社会官民共建,为民间资源为老百姓每个人参与到全民族的建设中留下一个空间。它的错误是它自以为能承担社会转型期所有的教育实施问题。

第三点我想谈的,目前所谓的国学热,要在现实层面考虑;五四时期提出一个国学的概念,在那个时代,国是被打压到一个极限,学是被打压到一个极限,我认为提出国学的实质是表达"国"与"学"的关系,表达个体生命与族群生命的内在联通与平衡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 "国以学而存,学以国而昌",它不是某一个学派复兴了,很多人觉得是自己开始说话的时候了,开始捞钱的时候了,我们现在是国富国强,但是民弱。国跟学不相平衡,通过国跟学的关系,我们如何找到个体生命的现实出口。所以国学热只是代表了一种大众的普遍参与,代表了个人参与的一种情形,同时体现出了国学热的实质——人民大众此一时代崭新生活实践的要求。

关于国学,讲到名的问题,国学也不能按照目前的理解,也不能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命需求,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国学热在两三年之后可能会为其他代替而深入下去。这个是关于国学热的一些看法。

我再讲一个看法,作为学堂从事的公益事业,为了实施五大方向,三大战略。我们的三个定位文化+公益+青年,我个人认为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以不同侧重组合发挥不同的作用。
 
这三个东西,文化是方向和内容,公益是平台和形式,青年是激活点和落脚点。

我们自己自认为五年半经验的创新,对整个国家转型期真正的文化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转型期中国文化的传习模式,就是通过文字的线索和生命的线索,以日常伦理道德为核心,以体制外教育的方式来组织实施。

第二点学堂的创新就是中国特色公益组织。现在中国自己的和谐社会建设当中的第三部门,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美国、韩国的公益模式,到现在我们学堂都是社会志愿者捐助,是以人为主线的,更大的职能是社会心理修复。这个新型公益组织就是文化青年在这里作为一个激活点,这样一个组织下来以后,我自己非常有信心,02年开始,全国愿意跟我们做连锁一耽学堂的有40个城市。但是因为我们没有钱,只有现在河北做了四年多。

第三我们创造了成熟的义工制度,青年进学制度。考虑人的真正的、原生态的成长,这方面学堂有一些经验,愿意跟各位共勉,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我们希望把学堂做成大家的事情,我们学堂是开放的,欢迎各位来参观。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逄飞观点鲜明的一个发言,既探讨了战略层面,也基于本身的层面做了一些看法,特别是关于文化和生命的一种传习的一种创新和思考,这个很有启发意义的。另外提出了关于读经热和国学热的区别,这种思考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觉的这会给后面的讨论带来一些很好的要点。
 
第二部分:自由讨论
逄飞:在学堂我感觉在现代这种层面,需要结合各个方面有识之士,每个人上面都还有道德、良知,我们的正义、善心。我们的义工,上到89岁,下到3、5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发亮的就是一点,真正的怎么去做这个呢?那就是"行"。所以04年的时候我写的一个文章,希望文化界真正关心文化、和实践文化的有四点共识。第一血汗优先原则,第二做事优先原则,第三向人学习的原则。第四是少说空话的原则。

真正把社会资源激活,我觉得一切都是够用的,一切都是现成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因素不在社会的外面,该在的还在,要有的会有。
 
这个社会一定要人看到人,人珍惜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文化资源,甚至西方的文化资源在这里有一个介入。

现在学术界的争论对实践的层面,已经不搭界了。我想谈的就是,西方人也活到2006年5月13日,中国人也是活到2006年5月13日,谁也不比谁多活一天。所以我们不能在实践之前,就讲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优劣比较的问题。
另外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作为中国人,并不一定说就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就有天然的有一个什么样的权利,来谈论或拥有某种权利,恰恰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消化的过程。

这个时候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如何回归本国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走在前面,做一个世界性的典范。

逄飞:可能在座的我是年纪最小的。我有一点体会想报告的,我想学术界都有更深体会的,目前不仅要基础教育发挥作用,甚至在将来大学里面,真正的人文学术风格都要有变化。就拿读书来讲,我认为现在学术界看论语总结出几条,有什么现实作用,我觉得还没有进入到里面去。因为古人讲,读书、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里面读出来人,才能够读薄。行路,也要看到人。
 
这样来看,我就有一个感触,论语说的是夫子一生70多年的生命感悟,其实说了很多的话,实际上论语才1万多字,归纳几条,其实就是很远。论语的核心其实就是夫子的生命,我们必须透过文字看到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我们读出来的是2500年前的孔子,我认为是刚刚入门,可是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很少。读懂2500年前的孔子其实不算读懂孔子,读出来孔子在这个时代如何说话,如何做事,这样真正生命的沟通,才能算书读懂了,这个人怎么去做。

所有学术界朋友在这方面都应该有这个意识。古人今人相通,这是真正的一个生命学问。

 我们希望把学堂做成大家的事情,我们学堂是开放的,环境各位来参观。谢谢各位!

主持人:非常感谢逄飞观点鲜明的一个发言,既探讨了战略层面,也基于本身的层面做了一些看法,特别是关于文化和生命的一种传袭的一种创新和思考,这个很有启发意义的。另外提出了关于读经热和国学热的区别,这种思考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觉的这会给后面的讨论带来一些很好的要点。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

第三位发言的是北师大实验中学教学处副主任任维兵,他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

任维兵:大家好,我来自北师大实验中学,是校教学处副主任,主要是做整个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工作。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就是我校的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也特别想听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指导意见。

我们学校是自2004年开始,开始了传统文化系列课堂的学习工作。

第一,为什么我们选择这样的课程在中学里面推进。

这个课堂研发的背景有一块是工作原因,有一块是我个人的原因。我先说个人的原因,我是有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日本是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比较深的一个国家。在那里感觉到,我们有一些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被我们渐渐的淡忘。但是在我们这个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仍然在完整的保留,而且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这里面包括内在的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的层面,还有外在的礼仪。其中有一个事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京都大学学日语的时候,同伴有欧美圈的学生,其中有一个加拿大的学生在学汉字的时候,对我说他觉得汉字特别的美,简直就是一个艺术品。而我们的学生又能有多少人有意识的从文化角度审视老祖宗留下的汉字,去写好一笔字?

在类似于英语热潮的情况之下,像传统文化的学习,已经处于被大家忘却的尴尬境地,我特别想尽我所能,将工作与此结合起来,让我们教育的学生在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人才的同时,一定先要做真真正正的、彻彻底底的中国人。

其次是工作的原因,在座的也有教育部的专家,教育部这几年正在大力推进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改革,我们位于西城区,西城区04年起的初中新课改就要求学校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到底要怎么做,最后研究决定是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

其二,现在德育工作现在处于偏弱的境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有一些学生的道德水准在逐渐地下降。我认为在中学教育领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已经做了非常多,但是相比而言,一直没有很好的平台来深入推进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也想以这样的课程为载体,对学生德育做点实实在在的、有探索意义的事情。

第三,是一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广义上来说,管理、教风、学风都是学校文化的体现,另外还是需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的方式来推进下去。说到这里有一个情况跟各位通报一下,我校作为一个普通高中,已经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一个项目课题,叫做世界遗产教育。我们也配合去年在苏州搞了一个青少年的文化论坛,今年十月在我校继续召开,这些工作是作为一个大课题整体推进实施的。

这个课程的实施方案我以WORD打开,大家看一下。

这个课程实施方案基于的背景,我就简单表述一下,首先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该承担最主要的教学任务,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多种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另外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虽然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精髓,对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积极影响已经渐渐减弱。我们也想通过这样一个课程的形式,来做一个实验和探索。

另外对于学校本身内在教育资源的理解,我们是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我们已经有20多年的校本课程开设的历史。我们希望能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以课程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事,学习生活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意志品质、行为习惯教育,使学生成为严于律己、善待他人、关心社会、受人敬重的社会所需人才。

这里面我们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修身、勉学、处事、治家等方面的经典章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对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自省能力,自我批判能力,具备判断是非和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能力,通过所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

我们的课程设置有经典诵读模块,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问》《增广贤文》《四书》等章节。还有中国书法模块,还有中国棋艺模块,还有古典戏曲、古典音乐、古典建筑、篆刻模块,这些内容的课时数量,都可以根据师资、学情等的情况有一个弹性的考虑,可长可短。

再有就是教学模式,课程安排是每周两个课时,一个学年完成。其中我说的主线,经典诵读是贯穿学年始终,每周1课时,其余模块课程各8课时。这样两个月的时间全部完成。

教学原则之一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服务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原则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剔除糟粕,服务于现实社会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是学生阶段,老师讲为主,学生讨论为辅,我们想文化是人为主体的,也力图使学生比较深入的介入到当中。

第二是研究阶段,就是在学古典文化的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撰写一些小论文小报告,进一步完善每个模块中内在的价值。

第三个阶段是实践阶段,学生在了解了传统文化里面有关的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身处北京的优势,可以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市的所在区的一些博物馆、文化馆等等,提供一些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锻炼,从而使课程的价值立体化、多元化。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一点是师资的配备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以我校语文教研组为课程研发的基本单位,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大一耽学堂等大学院校及社会公益团体建立联系,以取得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等支持。我们还想在课程资源开发上跟北京的一些场馆资源进行联系,作为学生课程校外活动基地。

再有一个是课程的评价,这个评价跟现在应试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模式。第一个是坚持过程评价为主,整个学年学生的学习每个老师在网上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的课程档案,这个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跟老师互动的记录的一些东西,或者说典型的一些言行,我们可以观察这些学生的变化。第二个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建立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比如家长体系,从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可以了解到,我们这个课对孩子有没有积极的影响,可以登录到用户档案里面,把评价的言语写到上面。包括教师的评价,是通过这样一门课的评价,学科的老师观察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或者不足的时候,可以记录到电子档案里面,给一些相关的评语。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年多的课程建设中所积累的一些资料,让大家感性的了解一些课程的实施情况。大家看到的是照片是一位语文老师讲的一个经典诵读。这个老师已经受教育部的指派,已经到中国驻美国使馆,在那里负责美国人的汉语教学。这个是我们请的原来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再给学生讲书法课。这是西城棋院的院长,给我们学生讲围棋,就是使学生要有正确书写的意识,让学生练好基本功,这样让自己在以后有更好的发展。

这个是中国传统文化节,400多人集体在操场上背诵《弟子规》,给当时在场的人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个是我们课程推出以后,其中我们的原初一语文备课组长李荔苹老师的总结。
老师写到,首先是学生的影响,她认为首先是文言语感加强,这样对以后学习古文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础。

另外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关心,同时促进了学科教学,比如促进语文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经典诵读里面学习到一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同时在应试方面也是很有利的影响。

另外也促进了学生在文化层面内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对于老师而言,这们课程本身的开发促进了老师本身的自我学习,不断完善,对老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很有力。另外也促进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另外老师做到了课程资源的重组意识,把学习到的知识,自觉的用到了本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好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任老师又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学校的模式,也说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既可以在体制外,也可以在体制内,他的前景只要我们去做,只要我们说服让政府和民众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场讨论
以上三种方案跟传统文化本身,民间的探索,体制内学校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本身,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本质性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做法,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下面我们还就这样一个主题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个发言同志要把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把你最想说,最突出的感受贡献给大家。

杨成平:刚才的发言,一耽学堂是介绍了体制外,在中国民间的经验,师大附中介绍了校本课程,这两种方式还是非主流的方式,至今为止,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正规教育当中,还没有占领一席之地,只是在历史教育当中,是作为一个历史的支持点实现。我个人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小学教育当中,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不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如果说英语是核心课程,那么论语是不是核心课程。如果中国的高等课程,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中庸,算不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主持人:任老师又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学校的模式,也说明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改革既可以在体制外,也可以在体制内,他的前景只要我们去做,只要我们说服让政府和民众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它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以上三种方案跟传统文化本身,民间的探索,体制内学校的实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本身,以及传统文化传承本质性的特点,以及一些具体做法,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下面我们还就这样一个主题进行30分钟的讨论,每个发言同志要把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把你最想说,最突出的感受贡献给大家。

杨成平:刚才的发言,一耽学堂是介绍了体制外,在中国民间的经验,师大附中介绍了校本课程,这两种方式还是非主流的方式,至今为止,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正规教育当中,还没有占领一席之地,只是在历史教育当中,是作为一个历史的支持点实现。我个人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小学教育当中,传统文化究竟应该不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如果说英语是核心课程,那么论语是不是核心课程。如果中国的高等课程,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中庸,算不算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李楯:听了前面三个发言之后,感到头两个不太明了。第三个我有点问题想提出来。首先我们的传统是什么?第二我们的传统断裂之后怎么样修复?第三什么是有文化传承的教育,我们现在是有一门课,实验中学搞的那个课的上法,和我们给外国人开的所谓中国文化的课程有什么区别?这种课,有时给外国人开的,或者是外国人开的,比你开的还要好。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第一传统文化什么?我觉的首先是作人,是学习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这个学问是行的学问,而不是知的学问。说到国学,国学是相对西学的,有了世界的整体化,有了清末的被打开国门,才有开放世界的相对西学的国学。国学,是在全球化语境之下产生的这个问题。
    国学有什么特点呢?有人说比如像背——人大校长就这样说。我觉得国学特质恰恰在于行。
    第二个我说修复,能不能修复,我不知道。但知道如不能修复,中华民族就会是离散的,就难以认同。
    第三点,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包容今古,融汇中西。所以我觉得在政策上,我不指望教育部门完全解决问题,你要给民间的各个学校留下空间,除了完全民间的,我们一般学校应该怎么样把教育搞好了呢?借着一些经济改革做法,要有特区。给教学一些特区,给课程一些特区,就是让一些空间,不要什么都由教育部、教育局管死了。
    另外,对待过去的一些东西,整体给人是什么?现在选一些蒙书,我觉得不如选《论语》。我们现在开是开什么?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开课也好,民间背书也好,用的不自觉的是西方的方法,讲语法,讲翻译,把古文给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想应用西方的方法讲西方的东西,用中国的方法讲中国的,讲古文,哪怕只讲很少,少不怕,"半部论语治天下"吗。关键是方法,断句,然后从文字、声音、训诂去讲,不要从语法、翻译去讲。
    最主要的问题在教育上,不可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靠数理化来认同,当然要靠自己的东西。在这点上,教育行政主管机关要抓,同时,也要给民间放开一定的口子让他去创造。   


 

黄济:我觉得在国内的教育可以办一些班,专门培养来国学的。在这里我要提一句话,特别是在不同教育里面,宣传国学教育来代替现代教育,将来就要吃大亏了。现代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学就是要为现代教育服务,绝不能用它来代替现代教育。现在把四书五经拿来,把数理化给压缩了。20世纪初推广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多少人费了多少的精力在里面。绝对不能用国学来压倒现代教育。

李楯:我开的一门课,需要有文化传承的教育。这门课是中国文化传统,然后教数学的,它的行为能不能教中国传统文化。所以这也是置于言于行的关系。我觉得我们是文化传承断了,而不是说你要多少古文。背的最多的是靠它吃饭的人,并不按行为规则来读。

主持人:我也借这个机会说两点这个看法。我到日本有一个特别突出的感受,在日本的小学里面都有一个雕像,这个雕像可能都是近百年,或者都是过百年的,就是一个孩子背着一捆柴,手里拿着中国的《大学》。我觉得东方的这个,包括这几年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都比我们做的要好。再有就是书法的研究。在日本,很多技法层面的东西,我的感觉就是继承了中国许多深层文化的内涵。我也说过中国书法跟日本书道关系的文章。我觉得在我们中小学教材里面,其实有一些古文,有一些古诗,因为我们的教材、教法、因为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珍惜我们的文化。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但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不如非洲的黑人。

我们过去都觉得非洲没有文化,都是附着在欧洲、美洲发展起来的。所以当时有一个小说《根》这个被传到世界各国,被拍成电影。黑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世界认识到了,黑人代表了非洲文化,而在这个文化之上,他们争取了他们的权利,争取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所以黑人在很多方面更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的活力。它不光是语言层面,功利层面的东西,也是承接了内在的东西。

我们这些传承的时候其实需要我们民族的共识。去年是科举消亡100多年,大前年是现代学学制诞生100多年。这个都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否定了许多民族自己的根基、资源。其实在讨论的时候我想谈一点,其实很多东西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说科学、民主、现代化,很多方面跟传统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比如说孔子说的话是不是就是过时了?我觉得孔子,包括苏格拉底,他们有一些原创的东西是反映了社会和教育的规律的。在往后,这种原创的东西都代表了这个,所以我们一定要拿过来进一步改造教育资源。我们现在从国家的层面,虽然有一些国家领导人提过要弘扬传统问题,但是再教育当中,我们的缺失是非常大,不光是数量上的缺失,还有发展上的。现在很多都在从言到"行",我觉得行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行当中感觉到中国语言文化内在的东西。这是我的个人想法,不对的请大家提出自己的意见。

逄飞:在学堂我感觉在现代这种层面,需要结合各个方面有识之士,每个人上面都还有道德、良知,我们的正义、善心。我们的义工,上到89岁,下到35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发亮的就是一点,真正的怎么去做这个呢?那就是"行"。所以04年的时候我写的一个文章,希望文化界真正关心文化、和实践文化的有四点共识。第一血汗优先原则,第二做事优先原则,第三向人学习的原则。第四是少说空话的原则。
    比如原来清华的到我们那里做义工,能做事对于年轻人就是踏踏实实的感觉。我感觉这几年论的多,做的少,有这样一批年轻人,真正把社会资源激活。我觉得一切都是够用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因素不在社会的外面,该在的还在,要有的会有。
    "行"太重要了,可以讲很长的时间,我想各位比有更多的体会。
    再者,黄老先生讲到的,就是避免把传统文化教育带入到现代教育。现代人有一种现代的生活,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半封闭的,这个社会一定要人看到人,人珍惜人。在这个过程上我们来展开这个分析,其中断裂的、漏掉的不光彩的、我们如何去弥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文化资源,甚至西方的文化资源这里有一个介入。
    现在学术界的争论对实践的层面,已经不搭界了。我在哲学系就是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我想谈的就是,西方人也活到2006年5月13日,中国人也是活到2006年5月13日,谁也不比谁多活一天。所以我们不能在实践之前,就讲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比较的问题。另外就是我们的自己,我们具有中国文化的传人,并不一定说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就有天然的一个什么样的权利,恰恰我们的自己东西需要自己需消化的过程。
    在现在普遍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恢复,为人做事,做人做事,恰恰这是各国文化共通的东西,恰恰可以大家各国文化的和解。
    这个时候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对世界各国各民族,如何回归本国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走在前面,做一个世界性的典范。
   


 

韩海燕: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缺少的是人文文化,把这个补进去就行了。五四时期我们缺少的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补进来,没有必要把传统文化打倒。现在把人文文化补进去,我们的教育就完整了。

我得到一本书就是蔡元培先生编改的一个小学文库,小学生写的文稿,我想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一定能写来。我看了之后,那个时候小学生写的文章这么好呀!后来我才知道之所以写的这么好,得益于什么?得益于五经四书,得益于唐宋八大家,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才能写来这么好的文章,现在中文系的学生肯定写不来。

我读书也读了十多年,但是我是一个侏儒。我现在才读我们老先人留下启蒙的教材,这个使我体会到,我的孙子这一辈绝对不能耽误了,所以从5岁、6岁开始,我奇怪他们各门的功课都非常好。我孙子每次写一个作文,就是范文。凡是读这些书的这些娃娃,学习都非常好,我也弄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我听了一个国学大师的一个演讲,他说中国老先人非常聪明,发明的文字,古人为什么要诵读呢?为什么要出声音读呢?出声读的时候就会开发智慧。其实传统的这种文化很简单,就是背诵,没有别的。我的孙子都是《大学》、《中庸》、《老子》《易经》都读了。我的一个侄女大学生回家跟我的孙子对话,她自愧不如。

所以我觉得这个教育非常的好,古人读书读三年不开讲,读三年以后才开讲,讲的时候就是把学生带出去旅游,吟诗做赋,是这种教学。所以古人随便挑出来一个人,都比我们现在得厉害。

我竟然读不懂我家的族谱,现在还有一些读不懂。我的一个老祖先,是类似于一个中书,他修的家谱我现在还读不懂呢。我们算什么读书人?我认为非常简单,中国的教育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从幼儿园到小学九年的时间,每天给孩子30分钟的时间,五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四书五经拿下来,我是在家庭教育这块拿下来。如果进入学校,那就太简单了,加入每个学生小学毕业的时候把四书五经拿下来了,还有人说我们的大学生素质不高吗?

李盾:四书五经都背下来了,不见得没有男盗女娼。

韩海燕:四数五经背下来了,在孩子心里都有活水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呢?就是学人"人不能独轻其轻...",我这次参加这个会就是我愿意来,我觉得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的责任,现在就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我的任务。我认为我是一个半孔子文化,如果我能把四书五经我能理解了,我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等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传承下去,我们能弱下去吗?

李盾:我就不同意一点,让学习规定学生都背。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背。

韩海燕:如果背不下去,就不是你的东西。

发言人:您说的都是经典,四书五经不全都是好的,国学应该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韩海燕:我原来也以为是这样,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真的是好的。

黄济:台湾上一次王柴会,我当时就提一下,从三年级就读论语,有了《论语》《易经》什么都解决了。

主持人:有的人可能非常适应这种方式。

韩海燕:来我这里读书的每个小孩子,都非常的优秀。

发言人:我觉得传统文化重要,以及这里面的影响多么丰富,不需要更多的论证去讨论了,我觉得我们目前教育的情况是什么情况?能够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渠道太少了。一个可能是民间组织在做,另外一个是高校里面会去做,就是想怎么尽可能的去推动。比说让教育部去制订一个政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的推动。在可能性上是不是做出一些建议。比如北大有一个张详龙老师,在我国找一个地方,进行一个传统文化保护区。它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在一些地区搞一些教育实验,有一些课题进行个案的研究,或者课题组都可以的。或者争取呼吁,在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的比例,比方说论语占教材一半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拿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大家应该到这方面来讨论。

主持人:我给你举个例子,我前一段时间翻出我岳父的一个自序。他讲到中学的时候,他在中学的时候已经把中国的学术源流让中学生都基本把握了。当然是一个粗浅的。当然我们现在的教材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发言人:我家就有民国时期的高中语文教材,就是把周作人文字缘由这书给选进去了。这就是引证您说的。

主持人:他说这小学课本里面有50多首古诗,孟子、论语有大概多少篇,然后高考里面要背多少古文。但是他内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这些方面,就是要回过头来,我们其实往回看一下,包括民国时期,包括清末,搞的一些东西,都是非常讲源流的。包括当年张之洞给学者写的答问,都是给指出一条路来。而我们都是淹没在这里面,没有给一个持续学习的渠道。

韩海燕:其实三字经已经把先后次序说的非常清楚了。

主持人:那是历史发展的过程。

逄飞:可能在座的我是年纪最小的。我有一点体会想报告的我想学术界都需要自己需要更深体会的,目前不仅要基础教育发挥作用,甚至在将来大学里面,真正的人文学术风格都要有变化。就拿读书来讲,我认为现在学术界看论语总结出几条,有什么现实作用,我觉得还没有进入到里面去。因为古人讲,读书、行路,读书行万里路。从书里面读出来人,才能够读薄。行路,也要看到人。
    这样来看,我就有一个感触,论语说的是夫子一生,70多年的生命感悟,其实说了很多的话,实际上论语才1万多字,归纳几条,其实就是很远。论语的核心其实就是夫子的生命,我们必须透过文字看过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我们读出来的是2500年的孔子,我认为是刚刚入门,可是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很少。读懂2500年前的孔子不算读懂孔子,读出来孔子这个时代如何说话,如何做事,这样真正生命的沟通,才能算书读懂了,这个人怎么去做。
    谈到这点,不是关心政策,一线实践的人的问题,所有学术界在这方面都应该有这个意识。它通过我们古人的血肉来复活,我们通过这个行动使它的声音,可以活在当下的时空,这是真正的一个学问生命。 

王晋堂:听了几位的发言很受启发,什么是国学,祭孔热,然后是礼仪,然后要把博士帽改成中国古代式的博士帽,我想在这里面我们反倒看到很多传统文化,或者是当前社会上文化品质在下降。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个是连战也好,宋楚瑜也好进大陆,然后北大的校长、清华的校长还有厦门大学的校长,一出面都是硬伤。在国学上底气不足。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错误字,有的是不负责任,再有一个是奇怪了,电视节目从录到播出经过很多关卡,是不是从台长到总编都是糊涂蛋呢?现在的编辑的水平已经远不是当日了。

现在文化程度在提高,但是实际上文化含量在降低。我接触到一些报社的小编辑,经常改错字了。我最近写一篇文章,就是且看猜题押宝大忽悠。当时就给迅即给我改成"迅急"。后来我问怎么回事,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个一读,我说你这个一读应该别干了。

比如神六的时候,电视台就是热烈欢迎神六英雄胜利凯旋。还有奥运会回来也是,我说这个不管是什么,你都应该撤职。我们堂堂中华大国,出这么多笑话,这些都不是能允许的。从今年以来,我觉得文化盛世有两位大师,一个就是李敖有话说,再一个就是余秋雨,余秋雨的秋雨时分好多字读起来都不顺,但是这就是大师。我觉得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就是在下降,我认为不是教育本身,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在搞这些,就会搞到文化滑坡。

北京前一次已经提出来是不是搞文理不分科,我说我特别赞同。但是都按兵不动,就是为了升学率。我们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出来的现在的青年人,学文的不学理,学理的不学文,这个跟21世纪的发展完全是不一致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毁了我们的人才,毁了我们的英语教学,也毁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且教育部经常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比如艺术院校招生要考数学了,你说(A+B)平方等于多少,这都知道,但是能用到吗?

所以现在考美术的考英语,考音乐得考数学,就弄的"师离生散"。

李盾:这个时候才是全面发展了。

王晋堂:咱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不成功心理学指导下的教育。你让弹琴弄什么数学呢?没有必要呀。

杨成平:现在我国国家只有体育是唯才是举的。

王晋堂:我们当时就有一个学生是夺金牌,可以保送,然后没有这个区又不想让他走。然后我就说三条,就是别人上课他训练,别人考试他睡觉,还没有高考的时候,北大来了,说他考200分我就要他,我说能100多分就不错了。后来这孩子真的拿到了200多分。所以后来如果真的要卡数学分不就不行了吗?

这个不是国学的问题了。

韩海燕:现在应试教育弄的是民不聊生。不可说是十室九空了,十室七空差不多达到了。比如有一个乡,一共是37个自然村,只留了两所重点学校,别的学校三年级以下在村子里上,是非重点学校,而那两所是重点学校,这两个学校没有多少地方可以给上学的家长租房子,没去住,所以就到镇上,然后就到县上。所以有一个村,村子400多人走了300多人,好多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到镇上上学、到县上上学,把土地给丢了,出去给人打工。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呀。

-----------------
从汉语考试看语文教育改革
主持人:我们现在进入第二个板块。这个板块讨论的议题是我国中文教育的方针,第一个发言人是国家汉办考试处副处长张晋军,发言的题目是从汉语考试看语文教育改革。

 张晋军: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杨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一个机会。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从汉语考试看语文教育改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国民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这其中的素质包含交流或沟通的能力。如果每个人都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具备高效学习的能力,言谈论辩清晰,条理,文字表达顺畅、干练,这样的民族、国家将是高效、富于创造性、能够进取的民族和国家,而这些素质或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文教育。

我主要结合参与几项汉语考试的工作经验,谈一点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非常粗浅的想法,请大家指正。这里的汉语考试,包括教育部汉语水平考试(HSK)、教育部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教育部商务汉语考试(BCT)、少儿汉语考试(YCT),人事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AAT),劳动部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

我今天主要谈两个问题,一个是语文教育的全面性,第二谈语文教育的开放性。对于第一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谈。一个是语言和人文,第二听说读写,第三知识能力和人格。

首先从语言和人文来谈。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有"具备扎实的汉语言能力与言语交际能力"的描述,还有"掌握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其教学内容为"通过对中国人文知识(包括中国概况、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基本内容的系统讲授,使学生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具备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

在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开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汉语考试是考外国人,中国人还需要汉语考试吗?"的抵触。现在谈语文教育,又遇到了"中国人当然了解中国"的观点。事实是怎样的呢?我们看一下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刊登的题为"山西的省会在那里"的人民时评,谈山西的省会在哪里"这个简单的匪夷所思的问题",在近日上海著名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竟被诸多优秀考生公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而且,不知道山西省会在哪里的考生,已同时接到复旦、交大预录取通知。"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育不仅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让学生掌握语言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传递和获取信息,借助语言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还要丰厚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因此,语文应解释为语言和人文。

语文教育应既重视交流沟通的工具性,也重视人格塑造的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一方面指对古今中外知识性内容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指在此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判断、分析、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考试HSK,它是考查第一语言非汉语者汉语水平的国际性考试,将来有可能开发针对第一语言非汉语者的汉语文化考试或"中国通"考试。汉语为母语的语文教育从考试角度看,似也可以考虑开发这这类考试,以保证培养的学生不光知彼,还更知己。 这类考试可以全部采用客观试题,覆盖面要宽,题量要大。以此衡量学生的知识面或人文视野,可以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申论"部分,它侧重考查考生对相关具体问题的判断、分析、认识、理解及决策等能力,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查在申论中占较小比例,它更注重考生所表达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等。

关于人文性的第二个方面,我们来看两道题目,这是针对初中生设计的两个作文题,考查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道为:请你用350字描述画蛇添足的故事,不需要加入自己的观点。第2道为:有人认为世界上还有饥饿人口,因此应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亩产量,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提高生活质量,多生产绿色制品,你对此是什么看法?请你用350字予以阐述。可以看出第二道题更侧重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从听、说、读、写角度看语文教育的全面性。无论是HSK,还是MHK;无论是BCT,还是YCT,都全面考查听、说、读、写。AAT在2004年也曾包含听力理解考试。ZHC在2004年推出之际就明确表示,"语言的使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它们分别属于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口头交际能力测试的研制开发将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总结书面交际能力测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我们的语文考试也应该听、说、读、写全面考查,语文考试中增加对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的考查,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听、说、读、写全面重视,学生才可以四项技能全面发展。

关于听力理解及口语表达考试的具体操作,除了采用第二语言考试中现行的一些方法外,还可以考虑将这类考试"分散化"、"平时化",如给教师更多的"发言权",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使教师平时的评价在考试成绩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可以由语文教师做评价,也可以由各科教师做评价,教师的评价经过分数转换并入语文考试成绩。

ZHC包含两篇作文,一篇为读后缩写。提供一篇1500字左右的叙事性文章,要求考生在5分钟内阅读完,然后根据记忆,将这篇文字缩写为500字左右的短文,只需复述文章内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它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文字准确、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概括能力,尤其是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它放弃了对立意构思、真知灼见的考查,而主要关注文从字顺、条理清楚。另一篇为应用文写作。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背景信息,规范、有效地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应用文,如启事、发言稿、致辞、通知、求职信、感谢信、倡议书等。

我们认为有思想未必表达流畅,表达蹩脚却有可能包含真知灼见。作文根据考查、评价因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关注书面表达形式,如传统的科举八股文要求考生"代圣贤立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中的现成语,内容诠释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无须也不得自由发挥。另一类关注人文见解或专业思考,最典型的当属学科论文。

鉴于中小学生有限的知识面、人生阅历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教育应重点培养、考查其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考查其判断、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角度来做一点描述,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应具备有效倾听的能力,能准确捕捉关键信息,有效整合外界信息为我所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去想、去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体味阅读的愉悦,感受阅读的益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应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选择地、高效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学习质量,而不是盲目、肤浅、低效地阅读;写的能力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没有广泛涉猎、大量阅读,空谈写作知识、技巧是无用的,通过阅读积累而获得的语感,同课堂上、教科书中的写作知识、技巧比起来,可以说是本与末的关系。

我们来看最后一点,从知识、能力和人格角度看语文的全面性。语文知识的传授只是语文教育目标的一小部分,是最为浅层的目标,但它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养成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它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四种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人培养成"机器"或"工具"。因此,丰厚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人格,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我们看一下HSK的一些特点,HSK是以测量一般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标准化考试,它不以任何特定教材或特定教程的内容为依据,所以考生无须按特定教材的内容准备考试。ZHC也有这样的特点:"ZHC是以测试考生职业汉语能力为目的的标准化测试。编制的基本原则是,使分数反映考生通过长期学习、积累而形成的稳定的适应职业情境需求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短期突击训练、强化记忆的结果。"

以往"教师教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局面使本来气象万千、绚丽多彩的语文课变成了封闭的、狭隘的、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世界。要打破这种局面,须倡导语文教育的开放性。首先要开放教科书的编写出版工作,目前看,全国都学一本教科书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今后更应鼓励民间编写教科书,允许学校自主编写、选择教科书。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科书不能再是包含二、三十篇课文的教科书,而更应该像一个阅读目录或索引。教科书中的那几十篇文字,学生在开学之初翻阅过几遍就足够了,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是更多的阅读材料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食欲",不断吸收营养,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长高了、长结实了。

第三,语文考试要有开放性。一方面需要对语文能力做新的、更为宽泛的界定,对语文考试的内容及形式做更多的研究与拓展。考试开放了,教与学才能开放;教与学开放了,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能真正提高能力,才是素质教育。

最后,我把理想的语文考试做这样一个描述,理想的语文考试应当是这样的:考生若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考生考前的突击准备对分数的高下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只有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的考生才可以获得高分。

-----------
从国文到语文的比较思考
主持人:下面请北师大研究员、教育部新课标高中实验教材副主编王丽,她发言的题目是从国文到语文的比较思考。

王丽:我近几年是接触了台湾地区,还有国外的一些语言教材。这次就是再次把资料找出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这就解决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

下面我把自己发现的一些现象和思路给大家探讨一下。

首先关于这门课程的名称,国文和语文。1906年是叫做中国文学教科书,来自于1904年,清政府指定的学堂章程,当时这个章程规定12门课,其中跟我们今天语文课相对应的有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两门课。可以说这是早期的语文课的雏形,也是有史以来母语教育独立设科。

从那时候到今天正好是100年过去了,对于今天的国学热,我感觉历史好象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究竟什么时候,国文变成语文了?大家可能想到,就是1949年,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于当时为什么改,谁的指令,我还没有考证。

我们可以看一下台湾,因为特殊的原因,它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他们的教育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在台湾一直叫做国文,并且台湾的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一种是高中国文,还有中国文学教材,还有国学概要。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实际上就是《论语》、《大学》《中庸》。

国学概要是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文理分科的时候,由文科学习来选用的。对比大陆的情况,在传统文化这部分,我们是零零散散的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

据我了解,他们是跟民国高中时期的高中教育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我自己家收藏了一套民国时期30年代的一个国文课本,里面把周作人的文字源流整本书都编进语文教材了,所以他的书是我们语文教材至少两倍那么厚,至少有20万字到30万字。大陆里面母语教材的传统文化里面的内容,有点像打不定一样,所以学生毕业以后,很难形成对传统文化比较系统、基本的概念。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台湾地区的中学教材是不收外国翻译作品的。我们不仅会想,这个背后到底含有什么样的立场。并且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就应该把原生态母语作品的欣赏以及协作作用学习对象呢?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做是否意味着剥夺了学生失去了学习多元文化的机会。或者说会形成文化上的惟我独尊的地位,但是据我们对台湾的观察,也没有排外的这种现象。

大陆的做法显然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的作品,我们粗的发了一下,还是有三四篇。在母语教育中如何看待翻译作品跟母语发展的关系?两岸的做法,得失利益到底怎么样去看待?这个问题我无法正面立刻给予回答,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很多问题,包括怎么看待翻译的问题。

还有就是课程的名称,我们看一下华文地区。香港把这门课程叫做中国语文,新加坡叫华文,以此跟英文来相对称。而世界上也没有把自己的母语叫做语文的。实际上就拿今天来说,我们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我们也是把我们的母语叫做汉语。

这样就引出我的思考,从国文到语文这一字之差究竟意味着什么。国文本身蕴含着对自己语言的承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是我们精神之根,他潜意识是对我们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好象提到我们的国旗和国徽一样,我们内心有很庄严的、肃然起敬的一种东西,使我们在文化上有所归依,意识到我们是中国人,是长江黄河的子孙。

但是语文带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比较宽泛的缩体,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母语翻译过来的其他任何语言过来的作品,还有其他任何过来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母语课程的价值认同问题。

台湾地区1995年颁布的国民中学相当于我们的初中,国文目标,第一条体认国文,第二培养积极创造能力及民胞物与的胸怀。

第三条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加强听说及讨论的能力。民聊国字之结构,把汉字称作国字,所以要求正确使用毛笔字之硬笔书写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高中第三条研读中国之教材,培养爱国舒适之精神。开展坚毅恢弘之胸襟。有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对国文的国字都是扣的很紧的,都是非常有意识的去强调的,对母语的自我认识是相当坚韧和强烈的。

我们在看美国,1983年美国的一个教育报告,就是中学应该使毕业生具备理解、解释评价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顺利的倾听并颇有见解的讨论一些观点,四了解我们的文化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综合想象力和对伦理的移植,怎样于今天的风俗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因为美国立国不到400年,他们也谈文化遗产。

由以上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培养母语凝聚力,培养价值观的力度。我们如何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来确认母语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位置呢?以此来保护我们的根,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王女士的发言非常精采,讲了大陆还有其他华语地区,还有不同国家国家语言的价值观,给我们了一些启示,这也应该引起我们教材编写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重视。我觉得这是特别基础的。一个国家对它的价值判断其实是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担负的责任。

--------------

改善国语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北京市海淀区新国语培训学校校长王泽钊先生发言。

王泽钊(北京市海淀区新国语培训学校校长、国语教师):

感谢杨东平老师提供这么好的学术环境,使我们能够畅所欲言。在这里,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国语教育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我执教22年,连续送过21届高三毕业班,一直使用自己编的教材,这套教材一经作家出版社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已经是王府井书店、上海书城等大书店的常备书。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学系统。

有人说语文不好教,我觉得只要回归到语言教育的正路上来,这个问题还是挺好解决的。我是从阅读入手,阅读带来的好处绝不仅仅是高考,很多学生用高三一年的时间,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而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相继考入高校的中文、影视编剧、新闻、目录学等专业。

我现在在海淀区注册了一所新国语培训学校。"新国语"由三部分组成,传统国语,现代国语、译文国语。下面谈谈我所目睹中小学国语教学现状。

先给大家提供几个数字。

我曾经在一所优先招生的省级重点中学执教,该校高考时,英语平均分每年都在125分左右,而语文即我们的国语考试曾经创下80分以下的记录。后来我在北京看了一些重点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往往数学好得不得了,英语也非常好。但国语水平却低得吓人。

2005年底,我组织过一次招聘考试,参加笔试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主要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名校,我当时以为会有达到80分的,结果很意外,最高的是57分,40分以上的只有15人。解释名词"蓝本",竟然没有一个答对的。从《庄子》上出了一段文字,要求断句,然后翻译。只有一位考生翻译得大体说得过去,好多翻译得简直是胡说八道。在卷子上出了两个英语题,这些六级、八级都通过的名校学子真是出尽了洋相:"他被虫子咬烂了",竟译成"他吃了许多虫子",被动语态都看不出;"两个民族"许多译成"两个人"。中国最高学府的学生出了这样的笑话,说明了什么?

汉语水平下来了,英语水平也没上去。二三十年代出了很多翻译家,那些国学大师,他们英语很好,但是他们是以国语好前提的。

这就是我国从中学到大学的现状。

下面我谈谈国语教师的现状。去年我到外省讲学,有一位教龄35年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反复问我同一个问题,他说我肯定有一个解答阅读理解试题的公式:"您就把您多年让学生得高分的解题公式拿出来吧。"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怎么可能呢?语文里面怎么会有公式呢?

我们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目前的情况,高三语文老师主要是带领练习高考模拟题,,就是上一年全国大城市的高考模拟试题,他们从来不想自己设计试题,总是往后看;我在公立学校时,如果学校订了这些试题,那么我就把答案发下去,让学生自己看,有问题时与我联系,然后讲我自己的教材。

语文老师命题作文永远是《记一件难忘的事》,或者《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常写军训的"经历",一位学生晕倒了,全班60多位学生抬着他往医院跑,我问这位晕倒的同学的身体周长有多长?学生说,我以前这样写过,语文老师说写得感人。最近一所著名的大学的附小四年级的一位小朋友跟我说,语文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是《奥运在我心中》,她不知道怎么写,"因为我心里没有奥运"。我说那你就写心中没有奥运,他说肯定不行,老师不会答应。这老师究竟想干什么!

北京市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化底蕴很深丰厚,很多资源可以分享,但学生的这种机会都被剥夺了。

我们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教国语?因为老师基本功差。首先,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读也是比较陈旧的。有一套中学生必读书,里面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是世界名著,这怎么是世界名著呢?

20世纪的文学从外在走向内在,从普遍走向个别了,从一般走向特殊了。卡夫卡、马赛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萨特、加缪是我的学生的阅读方向。这就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现在有一部分"积极"的教师,整天忙于写自己称之为"论文"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教师们整天抱着教材和教育部发的教学说明不放;当然,这里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钱太好赚了。有一则寓言: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有一人在路灯下找钥匙,警察问你确定钥匙丢在这里吗?他说不是,丢在路对面。"那你为什么不到那里找呢?"他回答"那里没有路灯呀。"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就是这种找钥匙的人。把教学参考书上的东西抄到笔记本上,再认真抄写到黑板上,然后,工资、奖金、高压锅卫生纸挂历就有了。有必要练教育教学基本功吗?

下面说一下我的对策。我曾经在一所洋人管理的学校从事教学研究一段时间。那些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教师,基本上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教科书再好,也不能体现老师的个性,不一定有利于教学。何况我们的现在的教材尽管有改进,却依然还保留《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这样有严重逻辑的错误的文章,还保留《白杨礼赞》、《荔枝蜜》这样的撒谎文章——我就不明白,蜜蜂为什么会为人类酿蜜!事实上,我亲眼见过,一位小伙子因偷吃蜂窝里的蜜,他的脸被蜜蜂蛰成一个大面包。

教材要适合学生,当然不是迎合学生,武侠有点像迎合学生了。皮亚杰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要遵循相应的认知图式,尧斯指出,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有一个期待视野,学生作为受众,作为接受对象,有一个期待视野,我们要满足他们,当然还要提升他们,不能一厢情愿的在屋子里瞎编教材。

前段时间,我给学生讲《声律启蒙》,先让学生自己背,每次背诵两节,结果学生居然主动背过两倍于布置的。我正在编小学教材,想到《声律启蒙》,就讲讲试试,它里面有很多知识,让学生先背,然后开讲,学生都是很喜欢它的。

我花了很大力气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因为一个人如果会用工具书了,也就会学习了。学生问我某个字读什么音,我说你自己去查字典。小学一年级二年级都会查了,为什么还要问我。可是我们很多高三语文老师整天往黑板上抄写他查字典的结果,还说自己忙死了。要用工具书,字典、词典、互联网。我曾经动员很多家长,他们为其子女把拆掉的电脑重新装好,建议他们把电脑装客厅里,在大家都视力所及的地方,孩子自然就不会乱来了。我们不能因为怕触电就又去点蜡烛,怕煤气中毒就又去烧柴草。

再谈谈作文。我有次看"马斌读报"——我觉得这个新闻栏目不错——看到来自鲁迅家乡的一则新闻:说浙江中小学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我前段时间认识一位数学英语都很不错的四年级学生,一说让他写作文他就吓哭了。学生就这样怕写作文。

我告诉学生,写作一定要说人话。有一位高三学生写了一篇作文给我看,我说你这不像人话。他说老师让他们写作文的时候要显得有文采,我说你没有文采怎么能写的文采呢?都是杜甫引导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写作的目的之一是要吓唬人。有什么就写什么,搞什么假斯文! 作文要反映生活,切身经历与体验是学生作文素材与语言的主要来源,写父母、老师、同学都可以,曹雪芹先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通过描写家庭生活,不经意间还填平了很多家庭的代沟。

为了培养学语言的兴趣,我说语言是为了用的,要从生活中学会使用语言。我让学生从电视广告上找语病,比如"新盖中盖"产品的广告语言就有语病:"新盖中盖的颗粒非常细小,比头发丝还细100倍。"其中两处语病:钙颗粒的形状与头发丝的形状相去甚远,不能构成比较;减少不能用倍数。后来我干脆让学生以广告为题写作文。学生说,最没有创意的是罗纳尔多给金嗓子喉宝的做的广告,因为罗纳尔多是踢球的,跟咽喉没有什么关系。

我的学生经常这样教育着我。

就这样,一边让学生说真话,一边让学生读书。

我的学生有的能整篇地背诵《庄子》的《逍遥游》、《秋水》,能背过《离骚》——我上大学时还没背过呢,有的在高三时竟通读了《史记》;还有学生读过《尤里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局外人》,还有写了读书笔记在国内获大奖的。后来上海、北京有两位特级教师说,这些文章老师都看不懂,学生能看懂吗?我想起了小马过河。松鼠能淹死,小马是淹不死的呀。

我对作文的批改是这样的,我批作文是面批,一学期为每位学生批一篇,经常一篇文章交谈好几遍,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策划过程,也是一个启发过程。常常是学校班车开走后,我留在学校面批作文到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有的老师一学期批十几篇作文,实际上那只是赶数量。

学习语言必须重视阅读,阅读不只是对考试有意,书读多了,学生在遇到挫折、遇到磨难的时候,心理是不一样的,因为心理有阳光,很豁达。面对别人的错误很宽容,面对弱者可以同情,而且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这样的学生有可能将来为国家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最后我说一下作为一名以教育为宗教的教师的三点希望。

第一,我国的师范大学可以担起对师资的再培养的重任。各个城市也有教育学院,但师资不敢恭维,有的甚至变成养老的地方。

第二,举办国语教学基本功大比武,让老师在基本功上下功夫,而不是写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论文"。

实在不行的教师,让他们干别的去。

关于考试语文形式,一篇没有标点的文言文,一篇作文足以考查出人的总体语言水平。在这方面,上海做得比较好,不考选择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听的都非常入神,王老师有非常生动的事例,给我们很好的例证。我觉得很有启发。语文教学题就是从来看语文教育的方针,我们很多东西是凭我们想象的,而不是真正语言教学实际的问题。

-----------------

关于国学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场讨论

今天由于下午有诸多精采的发言,所以我们的时间就超了,所以请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讲一下。

逄飞:王老师刚才讲的我听了特别感动,因为特点实在。实在就是因为英雄本色。这个本色就是体现在就像我们关心传统文化也好,教育也好,师生关系特别值得提出来讲一下。真正的老师说我们学堂的几个老师,我们有一个老师说我不是真正的国学老师,说的很实在。如果说谁是真正的国学老师,10年之后,可能就是我们的耻辱。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这样说,小孩子如果从生命的成长来讲,知识能力可能比他讲。所以真老师首先是真学生,所以真正在一线上能够用心、很实在的跟学生传递生命,这个教育就是传统传递生命。这样来讲,师生关系就不是通常讲的居高临下。在某种意义上,师生关系代表了一种生命态度。

杨东平:我们知道最近这些年,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验,尤其是推广快速识字,他们都是在用一年到两年的时候认识3000个汉字。实际上就是提出了很新的思路,就是在师资上花的钱特别多。如果我们能够推广这种新的方法,在小学三年时候解决师资问题,还有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这样语文教学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是在小学,把国语的基础打的非常好。

王晋堂:我也客串过语文教师,我客串了之后,就有一点经验。就有一些作文,你说这个作文是假的,这样会影响到做人的。我说现在的教育都是假的,他说让我的孩子上完了小学就不让他上了。

他说为什么假呢?因为考试之前都是先背,背了之后就是去考,然后就靠高分了。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的影响我们的文化传承。

第二这种考试的方法。北京市去年的命题说"安"。就有一个老先生说我一辈子从来没有看过说"安",后来一看,里面就是说安全、说安定。就是限定的议论文。你要先论了,肯定就是论点论据怎么着,马上文章就没有办法看了。所以现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敌人,现在我觉得语文从教材到教学的方法,到考试的方法,到作文的命题都应该来一个反思,这样才能把我们孩子的语文水平真正的提高。

主持人:我本人也是从75年当语文老师,到77年从学校出来上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就搞过一轮语文大讨论。到90年代又是一轮大讨论。很多人说,这几年大家又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经过那么多的讨论,我们的教材居然每况愈下。原来讨论的是中小学生的情况,现在这个问题蔓延到了大学了。因为大学本身没有自我了,大学上大学就是为了考研究生,为了坐办公室,为了出国。所以中国的教育问题大家都非常沉重。

我们这个沙龙比较好,可以直抒胸臆,可以讲很多实话。现在很多语文改革的问题变成了政治的问题,变成了其他的问题,我们最近也搞了教学国际化的讨论会,刚刚在首师大召开的,也是有很多国外的学者都参加了。这里面很痛心的。现在这个实验内的教材都被集中精力的教材所替代了。而且这个没有有效学习指导和教学指导。很多都是资料大排队,学生一个星期可能就消化的差不多了。

我原来也是北师大的,在里面可以查到民国时代的学生阅读本,光里面有一个专辑就是给学生看的。小学为什么师资教育不能解决呢?

6岁以后,就规定,一数170个汉字,200个汉字,老师也不敢突破。所以这也是被形而上学的东西给限制住了。如果语文教学如果不从实际出发,真的不如当年三年私塾。如果我们再不实事求是的推进改革,我们就会误导,校风不正引发学风不正,引发的民风都不正了。这也是国家安全的问题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学为什么到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我觉得真的是要好好讨论了。我感觉我们应该好好的梳理一下,通过多少行动,通过我们的探索,我也听说有一年《教师之友》高三的毕业班老师就用一个星期把人教社的教材讲完了,然后就讲自己的教材。那就是王老师了,方法是好,但是他不为体制所允许。

发言人:今天我是来学习的,我是101中学的一个最普通的语文老师,刚才听了两位先生的讲话,我想说一个显示,并不是现在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像是您说得那样来教学,我举我们101中学的例子,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是用1年的时间来学习文言文,把文言文当成文学来教的,第二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强调的是多读多写。比如我教班,每周都要拿2节课让学生在图书馆里面来看书,现在还有写读书笔记,学生之间还有交流。

再有一个我们写作也不是主要写批语,主要是去面谈。再有一个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个人的理念,我觉得主要是靠情感把学生拉到我们这里,而不是靠知识。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者是通过对文化的热爱。

最后我举一个事例,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考试有一个标准,一道题,几分钟做下来,给一个文言文,断句翻译,就是非常好的。

发言人:我这大半辈子语文教育,我教过12年的语文后来在高校里面教文学课和写作课,我认为自己是受苦很深,受害很深。当然后来有比较情绪化的反弹,90年代后期,在全社会批评语文教育的时候,我也是一个参与者,我知道一点点话,但是对我个人来说,引起的负面反映比较大。由于这个情况,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语文教育的研究工作,我没有发表过文章,在研究语文教育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在我们基础教育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以及把语文教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方法。

我认为语文教育可能是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民族发展关系更大的一个问题,而且我的孩子刚刚3岁,现在面临一个如何给孩子教育的问题,面临的就是动力,我希望就是不要误自己的孩子,像那位老先生说的,不要让下一代像我们一样。

但是突然让我用三两分钟提出我的说法,我觉得还是挺很困难的。我只是表达一个意思,我觉得听了这么多学者讨论英语教育问题还有母语教育问题,我觉得很有收获,大家在这些方面都特别有积极性。特别是今天没有系统发言的杨东平先生,几次简短的发言,就是它的要给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问题,很有信心。我觉得就是大家一起来关注、探讨这个运用。至于具体的没有时间展开了。我就表个态。

主持人:非常感谢所有关心语文教学、关心民主传统的根,关心整个社会,关心下一代教育界、新闻界、研究界还有各行业多朋友们共同来探讨,我们除了去写文章以外,还可以向自己办学校、办研究所的人一起去推进,包括我们公益机构,还有国家部门,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的责任,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再次谢谢大家,今天就到这里结束。如果大家还有需要探讨的,请到博客网专栏里相关专家的专栏与专家及网友进行交流。博客网也为此专门制作了专题:英语热还是国学热?,也欢迎大家去网上继续交流研讨。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荷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4. 侯立虹|谁在动摇“两个毫不动摇”?
  5. 以色列会亡国吗?
  6. 从两处战火看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
  7. 司马南:美国为什么没能把巴基斯坦彻底拉过去?
  8. 郭松民 | 评普京年度记者会:“过度轻信”及其他
  9. 这才是最难打的战争,国安部门刚发出积极信号
  10. 大陆认定台湾设置贸易壁垒,惠台政策即将终结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这是一股妖风
  5.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6.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