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的大学校门昭示什么?
浙江 周晓东 2006-10-13
一道大门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不是在富裕的欧美大国,而是在天天叫着教育经费短缺的中国。 最近,山东聊城大学校门在网络上被称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有帖子称造价居然达到8000万元,一时网民哗然。网民们还自发地提供了自己知道的大学校门的造价:南昌大学校门据说花了2000万~3000万元,合肥工业大学校门据说花了500万元,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据说花了800万元,西安文理学院据说花了888万元。一边是豪华的大学校门,一边是破败的中小学校舍;一边是成百上千万的阔气,一边是数百元学费的尴尬。
豪华的大学校门昭示着什么?
一个浅显的东西就是国家教育投入的厚此薄彼。大学可以把校门造得像宫殿,山区里孩子却不得不依靠社会力量捐建的希望小学。校长们虽都在喊冤,但无论化了多少万,其大门的奢华、林立的高楼都是明证。这一点其实已经说过很多,无需再多言。
更深层的东西在于,大学——代表社会前卫思想、科技、时尚的所在地,它们在追求其大门豪华的同时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思维倾向。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对人文环境建设的冷漠。
在官员、组织者的头脑中,创建一所大学,首先不是考虑它的人文精神、它的传统精髓,而是圈多大的地、盖多高的楼、建多少个百万的大门。与各大学竞相以大门试比高的同时,这几年也有件相似的事儿与之相映成趣,就是举国上下,纷纷给大学改名,把“学院”改成“大学”,一时间大学林立,直让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相形见惭。
与大学建豪华大门类似的,就是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更新速度之快,不仅让进城的乡下人常找不着地,更让国际友人们瞠目结舌。到处是吊塔,到处是工地,到处是机器轰鸣,惊叹之余,更多是让人惋惜。这城市发展速度是快了,只不过越建越不像中国。古建筑一幢幢地被推倒,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向国际水准靠拢,传统的人文气息也日趋消亡,我们的城市建得越来越像个“四不像”。所谓金玉在外,败絮其中。城市建设者们忽视人文建设的恶果,是城市居民精神上的贫瘠与无所依托。
只重视物质的追求,对人文环境建设的轻视已初现弊端。超女们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连像也塑了),世界各地旅游景点以简体中文字提醒游客注意卫生,富含儒学色彩的韩剧在国内刮起阵阵韩流等等不枚胜举。另一方面,大学的高楼上不断地有高智商的人往下跳,城市变得越来越浮燥,乡间富有传统色彩的老房子正逐渐被毫无个性的钢筋水泥建筑代替。
借用今年6月第一届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词: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我们是到了建设精神家园豪华大门的时候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