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张图片,是关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牧区大寨”化工区鸟类成群死亡的报道。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相隔50年的报道,也许能让我们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提法并不一定科学,只有科学的发展才合道理。
(一)牧区大寨———乌审召
1965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和社论《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随后,伊克昭盟乌审旗乌审召公社被迅速树为全国改造沙漠建设草原的典型,树立为全国牧区大寨,在全国牧区开展了学习乌审召的运动。
1965年11月25日,《内蒙古日报》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乌兰夫为伊克昭盟乌审召公社题词:“学习乌审召人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12月7日,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作出《关于立即在全盟范围内开展学习乌审召的决定》。乌审召的先进事迹不但被拍成电影记录片在全国放映,各地报纸也相继报道,广泛宣传。1966年4月2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组织参观牧区大寨乌审召的通知》,自治区所属各盟市先后组织了盟、旗、社、队领导2300多人参观了乌审召。全国各省区到乌审召参观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国家、自治区领导和外国友人也先后多次到乌审召视察参观。1966年6月12日,以马里苏丹联盟党政治局委员、司法部部长马马杜·马戴拉·凯塔为首的马里代表团,在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陪同下,乘专机到乌审召公社访问。马里贵宾和陈毅副总理分别题了词,陈毅的题词是:“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乌审召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北部,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约合250万亩),流动沙丘占54%,可利用牧地仅占1/3,而且被大小沙丘分割成零星小片牧场。植被稀疏、牧草不佳,经常遭受风、沙、旱、涝、寄生虫、醉马草六大自然灾害的轮番袭击,造成病多与草缺。1958年,在社队领导包荣和宝日勒岱带领乌审召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铲除醉马草,打响了草原建设第一仗。紧接着,进行了治沙、修渠排涝、围建草库伦、打井整地、植树种草等建设项目。1964年开展牧业学大寨运动以来,乌审召人以大寨为榜样,提出了向沙漠要草、要水、要树、要料、要畜的口号,掀起了以治沙为主攻方向,以草库伦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建设新高潮。改变过去治沙主要采取“前挡后拉”,“穿靴戴帽”的办法种植沙蒿、沙柳。发展为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围建治沙库伦进行综合治理。先后共计治理流动沙丘24万亩,栽种成活的高杆树有100多万株,新建苗圃366亩,造林治沙所需要的树苗实现自给。与此同时普遍推广糖化饲料,采用了马匹人工授精,进行家畜授精卵移植试验等一系列措施,科学养畜水平不断提高。到1975年底,共围建起大、中草库伦77个,总面积达24万亩,内有5000亩饲料基地。有机井、流沙井六十五眼,浇灌二千亩水地。这些草库伦大致可分为草林料三结合的库伦、打草库伦、放牧库伦和治沙库伦等几种类型。三结合的库伦一般用做饲料、草籽和林苗基地,治沙库伦一般进行封闭治理,放牧库伦有10.6万多亩。每年冬春季节放进草库伦的绵羊、改良大畜和瘦弱畜,占牧畜总头数的一半,在抗灾保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实现绵羊改良率占绵羊总数的82.5%,马和牛的改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多种经营也有所发展,特别是养猪、养蜂业的发展较快,种植果树也初见成效。
牧区大寨乌审召的带头人宝日勒岱,1938年出生于乌审召一个贫苦牧民家庭。1958年起担任布日都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乌审召公社党委委员。1966年12月起先后任乌审旗旗委书记、伊盟革委常委、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60年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4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菅志立)
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
乌审召公社是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个大寨式的牧区公社。
本报今天发表的题为《牧区“大寨”》的文章,记述了乌审召公社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动人事迹,反映了乌审召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
乌审召公社的牧民们,在党的领导下,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浩如瀚海的沙漠包围中,在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的草原上,在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中,奋发图强、艰苦奋斗,以阶级斗争促进生产斗争,开创了一条“以牧为主,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这里的一切都在变化,沙在变,草在变,人也在变。今天的乌审召人,正以社会主义新牧民的英姿驰骋在鄂尔多斯草原上。
乌审召,这个大寨式的牧区公社的出现,是毛泽东思想同牧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产物,是无比优越的人民公社制度的产物,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
乌审召人以毛泽东思想挂帅,以党的总路线挂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他们在改造社会改造大自然的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发扬了不断革命和彻底革命的精神,发扬了人民公社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扬了不怕大劳大苦,敢于同天地搏斗长期建设草原的精神。
乌审召公社,这个牧区“大寨”的那些思想、风格特别值得学习呢?
第一,他们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发展社会主义畜牧业大经济的伟大抱负。通过建设草原,发展社会主义的畜牧业,是牧区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必由之路。靠天养畜还是靠建设养畜,这是人单纯依赖自然,还是人支配自然,是完全沿袭“逐水草而居”的老路,还是开辟发展社会主义畜牧业新道路的分界线。没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没有发展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伟大抱负,就不可能有长期建设草原的革命思想,就不可能真正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斗争信念,也就不可能真正在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所以说,敢不敢改造自然建设草原,实际上就是敢不敢革命的问题。故步自封、满足现状的人总是安于单纯利用草原,不肯和不敢建设草原。他们认为偌大的草原无法建设,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旧习惯不易改变,只有等待牧区有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之后,才谈得到建设草原。乌审召人则与此相反。他们最可贵的革命精神,就在于他们身在草原,胸怀全国,放眼世界,以革命的发展的观点,高瞻远瞩,预见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远大前景;他们不因循守旧、不故步自封,当机立断地选择了通过长期建设草原,发展社会主义大畜牧业的道路。他们从不幻想这个,等待那个,说干就干,一干到底。他们明明知道摆在面前的上百万亩沙丘不是一代两代人能治理好的,有许多建设项目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奏效的,要干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又不免要碰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然而这一切都吓不倒他们。他们甘为“愚公“,不作“智叟”,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有计划地以移山填海的革命精神,改造沙漠,建设草原。他们想得对,干得好,不愧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有理想、有志气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牧民。
第二,他们解放思想,树立了敢想敢干的革命风格。牧区人民过去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的统治,现在进行建设草原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变革,不可能不遭到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破坏,不可能不受到旧的习惯势力的阻碍。因此,在广大牧区,兴利除弊,移风易俗,显得格外困难。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严重的斗争。而不经过严重的斗争,劳动牧民中蕴藏着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充分解放出来。乌审召人的革命精神就表现在他们敢于同旧势力、旧思想彻底决裂,敢于冲破“神权论”、“宿命论”的羁绊,使自己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他们在沙漠草原面前不再表现得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不再把“醉马草”等等灾害视若“神物”,祷告膜拜,或者消极逃避了,而是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征服它们,在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发展畜牧业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地开拓着自己的新生活。
第三,他们有吃大苦,耐大劳,苦干实干的革命干劲。畜牧业生产劳动原是比较艰巨繁重的。要建设草原,比之单纯利用草原,更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苦干实干的革命干劲。乌审召人就是这样不怕吃大苦耐大劳的人,就是这样苦干实干的人。他们仅有一千四百个劳动力,不但常年放牧管理着四百群牲畜,进行着抗灾保畜的艰苦斗争,而且勇敢地向大自然搏斗,向沙漠要来了水草,要来了粮食,要来了林木,要来了牲畜。凡此等等,如果没有“欲与天公试此高”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干劲,怎么能够办得到呢?
第四,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坚持群众运动的群众路线。乌审召人不是消极地依靠国家的支援,也不单纯依赖外力的帮助。他们依靠以贫苦牧民和不富裕牧民为主体的人民公社集体力量,他们的全部建设项目,都是自己动手搞起来的,绝大部分财力物力都是自己解决的,只在少数建设项目上,接受了国家的支援。劳动力缺乏怎么办?他们就在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干部带头,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一鼓作气,进攻重点建设项目或投入抗灾保畜的斗争。乌审召的经验说明,人少劳动力缺的牧区,并不是象某些人所想的那样没有条件大搞群众运动,而是更加需要大搞群众运动。不如此,就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就不能征服浩瀚的沙漠,建设辽阔的草原。
第五,他们有虚心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乌审召人的学习精神也是很感动人的。他们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学习党的政策,坚持政治挂帅;他们努力学习技术,向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学习生产技术知识,从当地的遗产中学习有用的东西。虚心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本领。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且干且学,在干和学中进行自己的创造。治沙的一套经验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建设“草园”的一套办法是在学了别处的先进经验之后加以提高的。他们这种虚心学习的精神,正是自力更生的前提,也是自力更生的具体表现。全国各个牧区的广大干部和广大牧民,在学大寨、学大庆、学解放军的同时,在开展学大寨、赶大寨、超大寨的群众运动的同时,要积极地学习乌审召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艰苦奋斗建设草原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把草原建设成为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进一步把我国的广大牧区建设成为富裕的、繁荣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二)触目惊心!内蒙古鄂尔多斯鸟类成群死亡
2014-9-12
牧区大寨,是60年代乌审召镇在全国响亮的名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约150公里,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腹地。这里曾是一片荒漠,五六十年代靠人工治沙,建成一片绿洲,被树立为全国牧区大寨。
60岁的巴拉吉老人向记者描述过去的景观,那时水草丰美,有茂盛的芦苇,开春时鸟窝鸟蛋多的无从下脚,飞起来的各种鸟能遮住太阳。每年6月份儿马兰花开了以后牧场就像铺了紫色绸子一样美。
2004年以后,这开始建起了化工厂,又扩大成化工业园区。抽地下水,排污水,排有毒气体。
短短几年,草场退化、芦苇消失,鸟类成群死亡,周围的人们就开始得各种各样的病。
现在,我们看起来是比别的地方发达,比如交通、通信、购物。但是污染害得我们的家乡已经不能生存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后代怎么办?我们不要这些,我们要是骑着马放着牧,唱着歌的话没有这么多的怪病,子孙们可以代代幸福生活!
夜探排污口
查汉淖尔湖。在蒙语中,“淖尔”即是“湖”的意思。原来是一个天然的碱湖,随着碱矿被采空,制碱企业撤走,留下了巨大的坑。2004年就开始承接了3公里处的乌审召化工园区排出的废水,逐渐形成了目前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污水湖,比原来面积扩大约四倍。
9月1日,从鄂尔多斯市出发,向西南约150公里,抵达乌审旗乌审召镇。
我和当地知情牧民在乌审召镇见面,计划先探访查汉淖尔湖的污水排污口。据知情牧民讲,最近以来,排污状况白天比较消停,晚上就肆无忌惮。牧民说平时,白天,在两条通往排污口的通道,分别有人把守,无法靠近。于是我们商量夜里进入排污口取证。
地点在乌审召镇镇政府往西一公里处。
22时许,伴着月光,我们一行多人翻过一个栏杆,踏着接近没住鞋帮的淤泥,走了大约二十分钟,到达一片水域,明显感觉到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因为地势比较低洼,我们才敢打开手电,搜寻排污口。“瞧,在这儿。”很快我们找到排污口。
顺着发现者手电照射的方向,排污口在离岸约3米远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一根管道在水中,一股乳白色的液体从管道里流出,在水面上形成一股泉涌,散发一股刺鼻的臭味。
知情人告诉记者,以前是明排,是通过一根直径半米多的管道排到化工园区外的一条沟渠里,流向查汉淖尔湖,沟渠穿过牧民的草场。后来牧民纷纷抗议,明排停止了。
可是工厂每天都在生产,臭味也依旧,不见排污,牧民都觉得蹊跷,于是开始沿湖进行搜寻,并发现伸向水底的排污管道。
记者在牧民近期拍摄的图片资料看到,暗排的污水颜色有时是红色、有时是黑色、乳白色等。牧民说,不管什么颜色,无一例外的都散发着臭味。
死鸟之谜
9月2日一早,记者在当地牧民指引下,实地查看牧民所反映的查汉淖尔湖死鸟现象。
查汉淖尔湖湖面被一条堤坝分成南北两部分,低洼的南侧湖水较少,呈暗红色,气味较淡。北侧湖水则几乎溢出堤坝,暗黑色的湖水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泡沫,泡沫里面时隐时现一些腐烂鸟儿的尸体,一股臭味扑面而来。
顺着查汉淖尔湖西南方向行走,在湖边的草地上、沙土上和靠岸的水里,不断发现有死亡的鸟儿,一只,两只,几十只,一百只,二百只,9月2日,,沿湖走过约300多米,记者仔细数了数,至少看到湖边和岸上死去的鸟儿达到200多只,同时还看到少数将死,还在湖边淤泥中挣扎着的鸟儿。
有黑翅长腿鹬、白鹭、赤麻鸭、反嘴鹬等等十多种各类国家各级保护鸟类。
附近的牧民们告诉记者, 仅七月份就死了超过万只,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来收死鸟,然后就近掩埋。从牧民拍摄的视频资料显示,一些他们不认识的人在拿着铁锹掩埋堆在一起的死鸟。
一牧民随手掰了一根干树枝,在一片沙地上刨了几下,就看见一堆鸟的尸体埋在沙土下。
牧民称,先后有四头牛在湖边中毒,仅有一只救活过来。
对于牧民反映大量鸟类死亡事件,鄂尔多斯环保局市这样回复的:经我局环境监察支队现场调查,塘坝水库有大量水鸟在水中游玩,并发现有十几只死亡野鸭。
井越打越深
乌审召镇查汉庙嘎查(大队)的59岁的巴拉吉老人,居住的地方属于低洼地带,他这样向记者这样描绘乌审召镇,在2004年化工厂进驻以前,刨开水下几十公分,清澈的泉水就会涌出,捧起来就能喝,非常甘甜
老人说,如今,地下30的水都是浑浊和有臭味的,水井打到70、80米,水都不敢直接饮用。
查汉庙嘎查(大队),记者首先探访了布日古德家,布日古德的家位于乌审召镇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海拔大约在1375米,布日古德表示,原来这里牧草丰美,绿树浓荫,现在因水位下降,植被越来越萎缩,每年都有一些灌木和树枯死。
2000年至今打了7口井,而且,水井从7米到200多米,总共耗资十几万元。如今,打水井占据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将来水位继续下降,不知道还能不能打得起更深的水井。
2000年水井7米就有丰富的水,每到灌溉用水时,电泵打开,连续不停,水源源不断。2014年3月,带马力更大的水泵,他花了2万多打了一口200多米深的水井,9月2日,他现场给记者演示,打开电源起动水泵,等了几分钟,才有水上来,而且,没抽一会儿,就没水了,等一阵子,才能继续抽。
布日古德指着几亩大的安装有自动喷头的一片地说,这是我种牧草的地,以前这个时候牧草几十公分高,现在你看,不过十几公分。
从布日古德到巴拉吉家大约数公里,一路下坡,布日古德和巴拉吉不时提醒记者观察沿途的行道树和牧场里的树木,或几棵,或成片枯萎的树,有的倒下了,有的枯萎的几乎不见绿色。
随着水位下降,枯死的树逐年增多,牧场的灌木和草场也一年不如一年。
巴拉吉家的海拔大约处于1280多米,处于查汉庙嘎查盆地位置,巴拉吉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打了3口井,2000年以前的井几米就有抽不完的水,打上就能引用,水质特别好。到2006年,井水明显被污染,他就打了一口100米深的井,2014年又打了一口170米深的水井,才能基本保证人畜用水清洁和灌溉用水。
据一份调查显示,当地企业大量抽取地下水,目前有60口深水井遍布乌审召镇各个牧场,30口井为乌审召工业园区供水,另外30口井,是为距离100多公里乌兰木伦镇的化工企业供水。
化工企业和牧民,及自然生态夺水,越来越白热化。
“他们的井又深又大,我们肯定抢不过他们。”布日古德说。
不仅生产,还有奢华的高尔夫球场也在浪费着珍贵的水资源。
记者在当地牧民的引导下,穿过一片厂区,经过一个涵洞,眼前是另一番景象,平整的水泥路面,纵横交错,路边绿化带里种满正盛开的红色、紫色、白色的花儿,一排排二层有木式栏杆和垂帘的观景台两层洋楼,有一种置身江南的幻觉。
顺着一堵白墙往前通过一段林荫道,是一处开阔的入口,入口的墙体上写着博源生态公园。
进入公园内,却不是预想中的公园景象,首先看见的是一处高尔夫练习场,长200多米,宽约100米。
再往里走,就是高尔夫球场,一片片整齐的像地毯的绿草坪和大大小小的波光粼粼的湖泊、小桥、旱柳等树种构成一幅恬静的赏心悦目的景观,一些衣着时髦的年轻人在挥杆击球。
记者在接待大厅看到,一处关于博源生态公园的介绍,2004开始建设,旨在提升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而建设。
而实质上这个生态公园就是一个高尔夫球场。
一直为家乡环境奔走呼告的内蒙过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孟根达来向记者表示,这个27洞的奢华高尔夫球场养护草坪用水惊人。
他说,现在乌审召镇塔北庙小队水井全部枯竭,牧民不得不长途运水维持生计。
据财经杂志报道,乌审召化工园区,正在规划建设的500万吨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同时是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称“地下水资源较为丰沛”来招商引资,用每年几百万立方米的地下水换取企业的进驻。
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水源匮乏的沙漠地区,抽取地下水进行高耗水的化工生产,是对大漠的生态将是毁灭性的破坏,沙漠地下水是几千万、乃至上亿年形成,过度开采,对草原大漠荒漠化是雪上加霜,无法修复。”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