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团购"悍马" 百姓成"矿区难民"
记者 原碧霞
2006年03月23日10:46
山西煤老板一次性团购20辆悍马
“煤老板”家乡纪行
在山西,“煤老板”已成为“富翁”的代名词。
对于“煤老板”一掷千金的生活,许多人投去羡慕的目光。然而,在“煤老板”越来越奢豪的生活背后,是山西不少地方的环境持续恶化,当地百姓无奈、无助而又无望的生活。
记者走进山西的一些矿区,走近与“煤老板”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老百姓,发现他们虽然脚踩煤矿,但他们从煤炭中得到的却不是名车、豪宅,而是……
污染,触目惊心
从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出发,经过约3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和孝义市相邻的灵石县―――一个远近闻名的煤炭资源县,当地的“煤老板”因团购“悍马”越野车轰动全国。
据介绍,近两年,随着煤炭生产形势的好转,该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以2004年为例,当年该县财政总收入41437万元,比上年增长65.12%。
这里不乏“煤老板”,在县城行走,随处可见宝马、本田等豪华汽车。
“但是,县里污染情况太严重了,在我们这里,上午9点能见到太阳就是好的。”灵石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南宏说。
记者走在县城的主街上,天上的太阳是一种淡灰黄的颜色,感觉阳光是好不容易才穿透了严重污染的空气照在大地上。街道上车水马龙,喇叭声此起彼伏,各种高级汽车统统裹上了一层煤黑,在狭窄的道路上缓缓前行,在出行高峰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堵车情况。
县城附近有一座“王家大院”。这座大院是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扛鼎之作,被誉为“三晋第一宅”,其规模是因《大红灯笼高高挂》而出名的乔家大院的三倍。在灰黄的太阳光照射下,更显现其苍凉而又古老。
县城周围,到处都是黑灰色,房顶、栏杆、车上、道路两旁,都是煤灰。路边收费站工作人员的手也是黑的。
在去矿区的路上,浮尘甚至可以没过脚背。路边的庄稼地灰黑一片。
(记者手记:“这个地方已不适合人生存了。”当地人告诉记者,在矿区,因患肺癌、结肠癌等病症去世的比例比其他地区高很多。在这个灰蒙蒙、满是煤灰、煤渣的县城里,即使整天坐在车里,一件衣服穿一天也会比在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太原市穿一星期还要脏,其污染程度可谓触目惊心。)
容忍,无力抗争的妥协
在矿区,记者见到很多“别人吃肉,我们喝点汤就满足”的老百姓。
离灵石县县城不远的段纯镇,是前往矿区的必经之地。在段纯镇志家庄村,记者了解到,这里原来约800亩地,现在700亩已被工厂占用。据村民介绍,这些工厂都是高污染的企业。剩下的100亩地,也因受到污染没办法种庄稼了。
“因为,叶子一沾上煤灰就不长了,更别说结穗了。”村会计说。
提起这里的“煤老板”,村民有说不完的话。
“山上的人富了,他们那儿70%的人在挖煤,别看村子不‘光鲜’,但家家都有小车。”
“说哪个村的人最富,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哪个村的哪个人最富。”
“我们这里开黑煤窑是暴利,一晚能赚1万元。不让挖,就偷偷挖,往往是深夜12时开工,次日凌晨4时下工……”
“现在‘挖煤’的都是城里有钱有势的人,他们总是往村里跑……村里以前有煤窑的人都挣了大钱,现在都搬到城里去了……”
(记者手记:在矿区采访时,许多老百姓都知道,“煤老板”挣的钱他们的孙子都花不完。那些赚了大钱的老板们不少人在大城市里,如上海、广州、北京等好地方买了豪华别墅,举家搬迁,进行“生态移民”;而面对污染如此严重的环境,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普通百姓,能选择的只有忍受和适应。)
未来,“矿区难民”谁负责
尽管许多矿区老百姓对他们目前的生活基本知足,但距离灵石县城不远的一个煤资源枯竭的矿区百姓的生活,让记者不能不想他们的未来。
富家滩矿区最鼎盛时期有5000多人,如今“壮劳力都走了,只剩下了一些老弱病残”。在富家滩采访时,当地惟一一家国有商场的老板告诉记者:“从前,这里是灵石县最红火的商场,现在,门庭冷落!”
记者了解到,曾经“不错”的富家滩,如今却以“三年脱贫、五年致富”作为奋斗目标。
在67岁的陈生力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他家里存放着几个比鸡蛋还小的西红柿,已经蔫了。老人说:“真可惜啊,没法吃了。”
陈生力老人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盖的房子里,房顶用帆布包着。
老人告诉记者:“夏天的时候,屋外下雨,屋里也下,所以,用帆布包房顶,以免大雨天屋里下小雨……”
记者了解到,由于“下煤窑下多了”,老人“腰疼、肺上也有问题……”每年的医药费成了家里最大的开支。
“前段时间牙疼,又花了200元!”老人心疼地说。
记者看到,老人家里的物品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电视机已经用了19年……
老人有3个女儿、1个儿子,都指望不上。他说:“他们连自己都管不了呢!”
问及日常生活,老人说:“平日里,就是用在路上捡回来的煤渣烧火做饭,街上5毛钱一斤的白菜,我都嫌贵!”
在67岁的魏兰香老人家里,记者了解到,1996年,她的老伴去世了,现在,她靠老伴一个月90元的抚恤金过日子……
记者了解到,矿产资源枯竭后,这里办了洗煤厂、塑钢厂、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等,以帮助留下来的矿工家属及退休矿工维持生计,但效益不是很好。
陈生力老人告诉记者:“冬天,我们最希望下雪,因为一下雪,空气就好了;最害怕的是刮风,因为一刮风,漫天都是煤灰,连门都出不去……”
在矿区,记者见到最多的就是煤渣、煤灰以及流淌着黑水的河流。一位40多岁的当地人忧心忡忡:“我们的子孙后代不知怎么生活!”
(记者手记:以环境和后世子孙的饭碗为代价,对煤炭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只能富裕一小部分人,而众多的矿区普通百姓,只能继续品尝拿走了金钱、掠走了资源的“煤老板”们所留下的苦果,沦为“矿区难民”。出现这种情况,有“煤老板”为富不仁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应该在政绩观和发展观上进行深刻的反思。)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