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营企业的兴亡
——上海感光胶片厂消亡记
文/肖景祥 同志
韩西雅同志 推荐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感光工业在全国解放后才刚刚起步,尚有很大发展空间,上海感光胶片厂只走了四十年的路。就早早地消亡,是不是应该消亡值得人们深思。
一、从无到有
感光胶片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解放前上海的感光行业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行业,只有一家手工作坊,生产一些很初级的照相纸,产量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感光材料根本无法进口。造成市场上商品严重短缺,国内虽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缺乏技术资料、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靠原来这一家小作坊是绝对无法满足上海这个大市场的。
1958年在全市实行公私合营的大好形势鼓舞下,遵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在上海市轻工业局、上海市文教用品工业公司的领导下,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感光材料厂,由原上海纸品复制厂(临潼路170号)为基础,再并入怡新丰、永星、新达等几家生产风景纸的小厂,并把文教公司的试验室和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厂的试验机构和技术力量,建厂初期曾用“上海感光材料厂”为厂名,半年后改用“上海感光胶片厂”为厂名,就这样上海感光材料工业一颗新的萌芽诞生了。
二、从小到大
新建立的上海感光胶片厂还是一个小厂,设备相当简陋,进厂的技术人员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都是从事复印纸、风景纸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人才,对感光材料还是很陌生,是一道新的课题,需要重新摸索,要重新学习。所有设备都要根据生产实际边摸索边制造,当时钢材紧缺,就用木材制造木头机器来代替,没有反应锅就用搪瓷桶加手工搅拌来解决,产品配方也是边试验边改进,产品也比较单一,只有黑白照相纸一个品种,这一年是极其艰苦的一年。边建厂、边试验、边生产,当年就生产了黑白照相纸四万盒,产品由上海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包销,销售到全国各地,受到照相业的欢迎。当年就上缴税利28.6万元,等于收回了建厂的全部投资,这极大地鼓舞全厂职工和广大技术人员,对研发新品种,扩大新产品,把感光产品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
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了一整套配套设施和生产车间,如建立中心试验室,不断调进各类人才,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并从英国进口一台小型(35公分宽)涂布机,从德国进口一台小型流涎机,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与有关科研研究单位协作,在厂外实行科研、教育、生产单位三结合,在厂内实行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依靠这二个三结合,很多样品是从这二台小机器上试验出来的,随着新产品不断开发投产,先后又建立了大型(1、12米宽)涂布车间、钡底纸车间、片基车间、有机合成车间、包装整理车间等等。由于临潼路场地狭小,又在市郊漕河泾开发了新的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60多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性、技术密集型、原材料自主配套能力较强的感光材料专业工厂,发展成一个总厂二个分厂,人数由建厂时的108人至1990年的2789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462人,是上海轻工系统科技人员比率最高的单位。根据建厂30年统计上缴利润累计33.06亿元,税金5亿元,相当于固定资产原值的51.5倍,曾是上海市的100家利税大户之一。
三、从单一到多品种
从1958年建厂初期只有黑白相纸一个品种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十三大类36个品种175个规格,主要产品有胶卷、相纸、电影胶片、医用X光片、特种胶片等,并且有多个品种在全国领先,自1979年以来,有42次获得轻工部及上海市的奖励,如胶卷:黑白胶卷起步较早,1958年建厂以后就开始试验,60年代开始大量上市,销量占全国40~50%,还有部分出口,比北京天安门前几家照相馆使用的大部分是上海牌胶卷,普通老百姓到天安门前留个影不容易,胶卷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后果有时难以弥补,使用上海牌胶卷比较放心。上海牌III黑白胶卷,1985年被轻工业部评为质量第一名。又如: 1980年5月,代表当时高温快速洗印先进技术的申光II型彩色胶卷,在上海首先研制成功,并申请部级鉴定。在鉴定会上除各级有关领导部门派员出席外,还有新华社、上海冠龙照相馆、上海摄影图片社以及上海摄影界代表一起参加,并到上海植物园作实地拍摄,冲洗结果,反响良好,—致通过了技术鉴定。1982年2月美国现代照相杂志(Morden Photography)刊登了著名摄影师马丁 海森生(Martin Hersonson)的文章,他将申光II型彩色胶卷与西德阿克发和美国柯达的21定彩色胶卷作了对比测定后,写成了评论,文章提到:“最近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进入了C41高温快显的加工工艺行列,从而使摄影家们对所使用的彩色胶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后经继续改进提高,在1985年被评为市优质产品。再如:油溶性涂塑彩色相纸1980年获上海重大科研成果奖和轻工业部科研成果四等奖;再如:彩色电影正片,1973年在漕河泾新基地建成电影片车间,年产量达到2000万米,1979年形成彩色电影正片系列化,其规格行35毫米,2X16毫米、4X8.75毫米,1983年全国彩色正片评比中获全国第一名。医用X光片是国家重点产品,上海产的医用x光片占全国总产量的45%,质量在国内领先。1984年、1989年二次获国家银质奖。再如:特种胶片99片,这是要求很高的航空胶片,是在中科院、国防科工委等国家有关部分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由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化工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上海感光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天津胶片厂等单位共同协作科研攻关取得的成果,该产品经北京有关单位的测试与试用,均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在一万米口上高空,向下拍摄,地面上建筑物清晰可辨,甚至地上长的庄稼是什么品种也能分辨,这在当时年代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当周恩来总理听到这个汇报后,非常高兴,深夜在中南海亲切地接见了参加鉴定会议的代表,给了感光工业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很大鼓舞与鞭策。
四、从兴到亡
感光材料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精细工业,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信息记录材料,而且又是大量消耗材料,它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用途相当广泛,诸如电脑运用,高能物理,生物工程,激光红外,海洋开发,森林资源,军事侦察,导弹卫星,天文气象,地理勘察,地震预测,医疗诊断,工业探伤,机械运动,资料储存,电影电视,宣传艺术以及生活娱乐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在生产技术方面,国际上的科学技术进步很快,电脑技术都用于生产设备上,产品都向涂层薄,高温快速洗印方而发展。国内的几家胶片厂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大家已看到这一点,随着市场的改革开放,进口商品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改变落后面貌,纷纷采取措施,改进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以便在市场竞争上有一席之地,国内有的工厂采取与外国公司合作,走中外合资的道路,上海感光厂怎么办?经反复研究,采取与众不同的道路,用聘请外国公司退休专家当顾问,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国内科学研究单位结合,搞攻关的办法来改变落后而貌,方案经上级批准后,列为上海市十四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之一。在漕河泾地区再新建一个涂布车间,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左右,主厂房2.6万平方米,投资2亿多元,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一个全新的车间基本建成,涂布车速从原来的8~10米/分,提高到60~100米/分,涂层从原来浸涂式两层一次提高到六层一次挤压涂布新工艺,配方也作了多次试验改进,并涂出了一些样品,这个项目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是成功的,厂房建设速度很快,机器设备制造及部分进口仪表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六层一次挤压涂布咀,加工精度要求很高也攻了下来。在工艺配方方面经专家讲课,依靠感光厂自己的技术力量,及有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经过多次试验,不断改进,在新的涂布机上涂出了一些样品,基本上达到或接近国际上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要大量投入生产,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提高与改进,只要继续努力,依靠上海市的技术协作力量,完全可以取得成功。一旦取得成功,那是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竞争力的一个品种,这就明确的发出一个信号,在市场竞争中,上海感光厂可能成为一支生力军,就以柯达公司的彩色胶卷为例:在美国本土上要卖3美元一卷,到中国卖2美元左右一卷,而上海牌彩色胶卷只要人民币10元左右一卷即可。就在这个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的时候,接到上级部门一个通知说,美国柯达公司出资2100万美金,买断上海感光胶片厂的生产权,即不要一平方米厂房,不要任何一台设备,不要任何一个人,只要把彩色胶片生产停掉即可,同时也不能与其他国家合资、合作再生产其他品牌的彩色胶片。这对上海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当时上海感光厂眼看新车间即将建成,其他产品还在生产,市场上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还能维持的情况下,广大职工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纷纷上访,造成群访事件。
上海感光胶片厂收了这2100万美金,卖掉了二个权利,一个是彩色胶片的生产权,另一个是不能与其他国家合资,合作生产其他品牌彩色胶片的权利,这好比是“卖身钱”,意味着上海感光胶片厂的必然灭亡。看着上海感光胶片厂发展起来的老干部、老工人、老技术人员都感到非常痛心,含泪离开了工厂,有丧权辱国之心痛,有一种无法承受的耻辱感。
美国柯达公司要买断上海感光胶片厂生产权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你垮台,要你让出市场。当时上海牌的产品质量虽然没有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但在国内市场上还有相当的影响,还有一定的竞争力,部分产品还出口香港地区和东南亚、非洲等国,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上海厂停产后,就铲除掉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一只拦路虎,一块绊脚石。最后的结果是柯达公司的愿望实现了,上海厂的生产停掉了,上海牌的感光材料已在市场上全部消失,新投资的2亿多元全部泡了汤,所有机器设备包括一台新添置的大型涂布机,二台大型流涎机以及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当废铜烂铁卖掉了,7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包括新建的涂布车间九层楼高,完全按照新工艺生产要求,大部分都是恒温恒湿、防尘要求很高的新厂房也一起炸平。2000多名职工全部下岗或失业,失业者按每一年工龄补贴1300元,与企业买断,以后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变成社会上失业人员,260多亩土地使用权卖给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建起了一批新的住宅,上海感光胶片厂漕河泾新基地就这样消亡得无影无踪。—个新建起来的工厂,而且还有发展前途的工厂,就这样垮了,对上海来说一个感光材料行业就这样垮了。可惜呀!可悲呀!!!
萧景祥
2006年5月
对外开放中的一桩怪事
——郑重推荐《一个国营企业的兴亡》
韩西雅
我的老战友肖景祥同志写了这篇他亲身经历的痛心史。我想,凡是要求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开放是引进外力为发展社会主义所用的人,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拍案而起。
《一个国营企业的兴亡》说明:
一、上海感光胶片厂这个全民所有的国营企业是办得很好的。“从一滴水看阳”,它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完全可以办好。历史事实也是建国以后我们的国有企业都是办好了的。说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必然办不好,只有私有化才能办好,毫无道理。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之所以办得好,正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决定的。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当家作主。
上海感光胶片厂是在帝国主义封锁之下,遵照“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充分发挥包括经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首创精神,在学习实践中创造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办好的。
肖景祥,解放前是酱园店里的青年职工,入党革命。解放后党分配到轻工业战线,他正是在边实践边学习中变成了办好轻工企业的行家,以高度负责的创造积极性,在办好上海感光胶片厂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说“全民所有等于无人所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都不负责任,毫无根据。实际是,建国以后我们多少国有企业,都是由或是曾经当兵打仗,或是在白区从事革命斗争,并非学企业管理的党的干部,在岗位上边干边学,从外行变内行,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努力办好的。这说明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人,完全可以学会办好社会主义企业。把企业管理说得神乎其神,好像只有资本家才能办好,毫无道理。
何况,社会主义企业是依靠企业的工人阶级集体办好的,同时还由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办好的。上海感光胶片厂“在厂外实行科研、教育、生产单位三结合,在厂内实行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依靠这二个三结合”的做法,曾经是国有企业技术攻关创新的普遍成功经验,这是资本主义企业所不具备的社会义优越性。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广大工人阶级群众当家作主,实行民主管理,社会主义企业就可办得比资本主义企业好。认为企业只有由少数经营管理人员统治全体雇佣劳动者才能办好,是资产阶级观点,把它搬到社会主义企业中来,毫无道理。
三、中国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资本、引进我们所缺少的先进技术和适合我国的管理经验,为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上海感光胶片厂的上级部门居然把厂卖给美国柯达公司,让柯达把这个厂和上海牌胶卷这个品牌消灭、把市场让给柯达独占。卖掉、消灭上海感光胶片厂,不仅让出了上海市场,并且也等于让出全中国的感光胶片市场;不仅消灭上海的感光胶片产业,并且也在为消灭中
国的感光胶片产业部门扫清道路。考虑到感光胶片产业在国家经济、政治、安全中的重要战略作用,这种接受自我消灭而把一个国家命脉拱手让给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完全违背了开放的宗旨,是明目张胆的卖国行为。
上海感光胶片厂的老干部、老工人、老技术人员都感到非常痛心,有丧权辱国之痛,有无法忍受的耻辱感,说明广大工人阶级群众是有高度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的。
现在,鉴于迄今为止,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党和国家提出了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用这个目标来检验,卖掉、消灭上海感光胶片厂,实在是一个严重的罪行,党和国家应当加以追究。
多年来,无端毁掉好端端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事很多;在有些人的歪曲宣传下,群众中、特别是那些不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兴旺发达历史的中青年群众中,对国有企业认识上的混乱胡涂也很多。
希望曾经贡献出毕生心血办好过国有企业,并拥有亲身经历的宝贵经验的同志们也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公诸于世,澄清史实,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作贡献,为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以上看法是在读了《一个国营企业的兴亡——上海感光胶片厂消亡记》以后产生的。为此,把这篇好文章郑重推荐给读者。
二OO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