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转移考验中国产业升级
新华网 2006-06-06
分析人士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是外资从中国转移的三大主要因素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皓雯报道 近日,日本最大的服装零售商优衣库(UNIQLO)宣布,到2009年,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比率从90%减少到60%,同时将在越南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生产比例提高到30%以上。
“现在外资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已经出来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耐克的迁移路线图
据了解,这是优衣库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调整生产比例。此前,优衣库依靠销售物美价廉的中国产服装迅速发展壮大。目前,优衣库不仅已在越南和柬埔寨开始生产,还计划3年内在缅甸和菲律宾设立生产基地。
实际上,像这样有计划地将在中国的生产转移到越南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并非优衣库一家。相较而言,耐克的行动要更早一些。
广东丰泰是台湾丰泰集团设在广东的工厂,也是美国耐克公司在中国的主要代工厂之一。从去年开始,耐克把许多本该给丰泰的订单下到了越南,同时大规模扩充在越南4个加工厂的生产线,还投资1600多万美元在越南新建了一家工厂。在耐克的布局中,今年年底,越南将成为耐克最大的海外生产基地。
周世俭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耐克生产基地的迁移在他预料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商务处任职,与耐克的高管接触时,就曾听说过耐克将来要把生产线搬离中国的想法。而当时,耐克刚把生产线搬到中国不久。
据了解,耐克成立初期,借助日本的成熟生产经验,在日本建立了第一条生产线。美国设计、日本生产让耐克很快打开了美国市场。
随后的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高涨,使得在日本生产鞋子的代价愈来愈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耐克在1975年将日本生产线转移至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与台湾地区。到80年代,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将主要生产线搬到中国的福建和广东。现在,越南是耐克的下一个目标,一些中低档鞋的生产已经在越南进行。
人民币升值,耐克吃不消
采访中,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有多少家外资企业将下调在中国的生产比例,但是,这种趋势已经初步形成。
周世俭认为,外资转移生产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除了农民工收入增加的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
他分析道,耐克的迁移,几乎都是在生产线所在地的货币兑美元升值以后。假设当地货币与美元的比率是1:8,而耐克需要付给工人工资1000元(当地货币),折合成美元就是125美元,如果兑美元比率涨到1:4,耐克需要付给工人的工资折合成美元就是250美元,高了一倍。通常而言,耐克代工厂生产的鞋基本用来出口,企业收入是美元,但是付给工人的工资却是当地货币。
丰泰的新闻发言人陈丽琴曾公开表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企业还可以调整过来。假如继续升值,大陆一些长期的订单将被其他地区如越南、印尼所取代,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优衣库宣布调整在中国的生产比例时给出的原因之一也是应对中国人工费的上涨。
“只要投资大环境稳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追逐廉价劳动力的。”周世俭说。
外资害怕贸易摩擦
不过,外资公司将生产线放到其他国家不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美国一家高档时装公司在中国建了4家服装厂,另外4家则建在蒙古、越南和马来西亚,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市场。据这家公司的亚洲区高管介绍,如果不是为了避开美国针对中国的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她会把亚洲的加工点全部放在中国,因为中国工人的性价比最高:同样一块面料,中国工人能做出10件衣服,而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工人能做出8件,蒙古的工人只能做出6件。综合算下来,中国工人创造的利润更大、成本更低。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也不完全认同成本因素决定外资生产线迁移的说法。他认为,对于一些外资公司而言,生产线迁移的最大因素是避免被卷入到中国和欧美的贸易摩擦中。
“现在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转出去的订单在往回转。”张燕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综合的经济环境考量,中国比越南、柬埔寨等地更好、更稳定,劳动力成本上升还不足以使外资离开,他们中很多怕的是受到贸易摩擦的影响。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实际上,大部分外资公司转移生产线,成本和出口配额都是主要原因,只不过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侧重有所不同。
他还认为,这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好机会。“日本、德国和新加坡都曾面临相似的挑战,但他们却没有压低本国劳工工资,而是趁此机会把产业提升到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水平,中国也应该借鉴这样的经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