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热”的背后有多少部门利益
考试,虽不是选拔人才的惟一办法,但在目前情况下,考试仍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在考试经济成为一块诱人大蛋糕的背景下,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层出不穷,甚至某些主办单位也从中获取到巨大的部门利益。专家认为,对考试市场加以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考试时代”来临
“刚考完职称英语,又得准备计算机等级考试。”前不久,北京的张小姐无奈地对记者说:“我交了350元,报名参加了计算机考前辅导班,希望能顺利通过取得资格证。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多个证书多条路。”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上考试种类繁多──除了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就学资格考试,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各种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考试,还有托福考试、GRE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种能力、水平考试,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考试时代”已真正来临。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报名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加起来有上千万之多。在各种考试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职称外语考试尽管近年饱受社会质疑,但热度不减,每年报考人数都在增加。2005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报考人数达600万人。
据了解,“考试热”的形成,既有正常的因素,如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不断增加等。但同时,也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如一些部门在利益驱动之下热衷于设置考试,以及一些培训机构刻意炒作和人们对各种考试的盲从等。无论如何,在各种因素推动之下,“考试”已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破译考试“利益链”
据了解,目前林林总总的考试,其发证机关既涉及国家诸多部委、各种级别的行业协会、组织,也有一些商业机构。
而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的驱动,目前一些考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2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89年以来违规集中各地考试费2.24亿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并从中坐支相关考试费用等1.9亿元!
而对于每年的职称外语考试,有人曾做过估算,包括报名考试费、参考图书费、培训费在内,每人为考试的支出一般不低于200元,而每年上百万人报考,参与者支付总额可能高达数亿元之多。仅以职称外语考试教材而言,印数巨大价格也不菲。据2002年的保守估计,《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定用书》便能获利1.76亿元!
北京参加过职称外语考试的王小姐说:“有一点我想不明白,为何取得了托福、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证书后仍不能免试职称外语考试呢?为了这个考试,我又得花费一笔钱。这其中,是不是有通过考试将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因素呢?”
据业界人士透露:“目前有些考试举办一次就有几千万元进账,而且都进了部门小金库。这些钱的用途和去向,对外界来说永远是一个谜。”
“尽管有些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受到人们的质疑,但客观上这些考试却大行其道。”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李明伟教授认为:“正是因为有人从这些垄断的考试制度中获得了巨大利益,所以才不遗余力地维护它,甚至不择手段力求保持现状。”
“考试热”催生畸形产业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的“考试热”还催生了不少畸形现象,比如“枪手”猖獗,考试辅导班鱼龙混杂,盗版教科书、参考书充斥市场等等,给社会带来了混乱。
首先,培训市场混乱。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有固定办公场所、专用教材和50万元注册资金并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才能举办培训班。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资质不够的民间培训机构滥竽充数,办起了各种培训班。
在这些以次充好的培训班中,一些主办者找人冒充著名教授,欺骗学生;有的租用别人的许可证,以他人的名义办学;有的甚至为了争夺生源大打出手;培训班与考生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
其次,出版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冲击。考试用书的畅销使得各家出版社争先恐后出书,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图书价格。盗版者更是不甘落后。由此造成一些粗制滥造、纰漏百出、质次价高的盗版教科书、参考书充斥市场,既误导了考生,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据一位参加过律师资格考试及司法考试的考生反映,近年来我国有多部法律进行了修订,但不少律师考试和司法考试用书中的有关解释引用的居然还是原有的法律条文。
第三,“枪手”替考之风愈刮愈烈。记者在网上看到,不但“枪手”供求信息多如牛毛,有一些不法机构甚至还干脆成立了作弊公司,从抄题到答题,再到传题,形成了流水作业。
“开始感觉很紧张,考过几次后,都有惊无险,也就处之泰然了。”据记者认识的一名“枪手”小张说,他每年都会替别人考一次英语四级,有时也替考职称英语,能收入两三千元。
考试应该回归理性
“考试”必须回归理性的轨道!
为此,尤其应该对有关部门热衷推行考试的风气加以整治。这种风气的形成,与公共权力的滥用有很大关系。
“考试主管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牟取利润,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寻租!”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认为,这些不正之风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也惟有通过改革,彻底清除这些不正之风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行政法专家应松年认为,考试的确带来巨大的商机,社会上出现各种商业行为不可避免,但政府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对各类经营行为进行适当监督,而不是“越俎代庖”地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并从中谋利。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还建议,应考者需做好理性的职业规划。报名参加一种考试之前,个人应进行冷静的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关键是个人所选择的道路是否适合自己,不要有从众心理,那样只会误了自己。
教育界人士指出,对于我国来说,形成一个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各有侧重、并行发展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但各种考试的设置,应该以培养应试者素质为出发点,引导他们成为适应多元化就业市场的人才。(记者 杨钟红 李松 编辑 王秀真)
我国启动国家考试立法
现在,我国各级各类考试繁多,有人形象比喻为:“一出家门,就要掉进考试的汪洋大海。”百舸争流,依法治考势在必行。据权威人士介绍,中国的国家考试法正在酝酿之中。
教育是关系中华民族盛衰存亡的大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国家教育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提高公民素质,保证社会公平和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考试的参考人数逐年增加,国家教育考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各种考试也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加以规范。
我国从1952年起实行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到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后,考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大幅上升。同样作为国家考试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1980年建立以来,累计参考4112万人,目前在籍考生1900万人。高自考,已成为广受社会欢迎的高等教育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每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各种教育统一考试的人数近3000万人,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考试大国。国家教育考试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千家万户所关心的大事。
目前,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在教育系统内有各种不同的考试,既有各级各类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如大学、中学、小学日常教学中组织的各种考试,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职工进行的各种培训结束后的考试),也有以政府名义组织的全国性统一考试,还有由政府授权或者委托某些社会组织进行的考试等。
这些考试的影响力各有大小,参加考试的人员也不相同。其中,毕业、升学、就业之类的考试成绩将直接关系到考生个人的前途、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等等。因此,将考试的社会功能导入健康的轨道,是国家考试立法的重要目的。
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和提案,要求国家尽快颁布考试法,“规范、统一各项考试的规定”,“对考试作弊现象予以法律上的遏止”。近年来,涉及教育考试的诉讼越来越多,而我国至今没有一部调整教育考试法律关系、规范全国教育统一考试行为的法律。正因为如此,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已是众望所归。
由国家教育考试机构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国家教育考试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与成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项国家教育统一考试,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教育考试立法缺乏应有的力度。国务院1988年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这是目前为止我国教育考试立法中层次最高的一部行政法规,其他则是部门规章。
但是近几年来,教育考试环境和考风考纪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考试违纪和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甚至由个体违纪作弊向有预谋、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传递信息的群体违纪作弊发展,有的地区比较严重,甚至引起了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的关注。
依法治考就是要克服执法的随意性。依法治考的内容包括:考试职权法定,依照考试法办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法律监督;要保障应考人的权利,并有法律救济途径。
除教育考试外,我国目前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国家考试还有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各类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如果将国家考试分为教育考试和非教育考试两大类,则非教育考试类无论考试规模和考试的社会性均不亚于教育考试。各类非教育的国家考试的实施虽有法规、规章的依据,却无法律的约束力,一般都是在部门、行业的行政规章或文件指导下进行。在考试行为的规范上、执行考试纪律上、对考试违规者的处罚上等等,与国家教育考试有差距,甚至矛盾。
有关专家强调,国家考试法应当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国家考试法之下应当有国家教育考试法、国家公务员考试法、国家司法考试法、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法等等一般法,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考试的法律体系。(记者 李玲 编辑 苏娅)
今年高考五大亮点
随着一份份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工作即将落下帷幕。然而,与往年相比,记者发现,今年的高考更多了一些新的看点、新的气象。有关高考的新话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讨论。
自主招生开始试水
3月份,复旦大学在上海范围内举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入学“申请资格测试”。随后,通过资格测试的学生要参加面试。最终,通过“面试”者可直接入读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决定用面试方式来录取新生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各方议论。教育界专家认为,此举能够把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逐步释放到学生平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中。但更多的人则对此举的公正性表示怀疑,担心自主招生可能引发职务腐败,而导致另一种形式的教育不公。对此,复旦大学表示,录取改革,要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施行。
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由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有改变,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校犹如镜花水月,落实难度非常大。
据悉,复旦大学今年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300名学生均来自上海,接近招生比例的10%。尽管录取数量很小,但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点的积极意义不可忽视。自主招生对于现行高招体制,无疑是一种改革性探索。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说,试点如果成功,复旦这一改革方案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他认为,自主招生改革的成功,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进来。
复旦试点释放的信号,引发了中国不少大学对自主招生的渴望和热情。改革已经试水,但中国高招要实现全部自主招生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平招生打破坚冰
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工作向所在地倾斜,录取名额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一样的分数,不一样的命运”,录取不公平、指标“地域歧视”等问题遭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
为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政法大学对2006年的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划分。这样,该校在山东、河南、四川等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标都历史性地突破了100人。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举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中国政法大学负责人解释说,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的政法大学,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对全国各地理应一视同仁。同样的道理,其他重点高校也应该在录取名额的投放上充分考虑地区平衡,有责任、有义务公平地为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政法大学,虽饱受各种争议,但毕竟打破了录取不公平的多年坚冰。其“解决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意义深远。
香港高校抢滩内地
炎热的7月,香港地区8所高校到内地大规模录取“尖子生”的行动,在内地民间、高校、媒体掀起一阵“港校”热潮,一批成绩优异的内地学生已选择去香港高校读书。
据香港中文大学校方网站介绍,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在内地的招生已经展开,在首轮结束的7省区市录取工作中,已招收4名来自广东、广西、江西和山东的高考状元。其他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内地考生,成绩均十分优异,高考成绩都排在当地前列。其录取的北京市考生,平均分数高于该市重点高校文科录取线20%,理科超过25%。
按以往的惯例,内地最优秀学生往往非北大、清华莫属。但如今,在高额的奖学金、优良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就业预期吸引下,不少内地学子纷纷转向香港高校。
而北大、清华方面认为,内地名校占有绝对的优势,香港高校北上抢夺优秀生源,并不是一件大事。对此,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认为,虽然目前香港8所高校争夺内地生源的数量不多,但5年至10年后的形势则不容乐观。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内地高校,如果不抓紧时间进行改革,在生源争夺战中将进一步丧失自己的传统优势。
人们希望,香港高校的介入能够改变内地高校招生的旧有格局。事实上,香港高校北上招生,对内地高教改革必将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惠台措施力推
台湾学生踊跃参考
去年,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领导人接连访问大陆,其间大陆方面陆续宣布了一系列对台善意措施。今年,在两岸经贸论坛闭幕时,大陆方面再次向台湾同胞送出“大礼包”。其中惠及台湾考生的新措施,使台湾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2005年9月1日起,大陆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实行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并设立每年总额700万元人民币的台湾学生奖学金,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就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今年,为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
大陆利好政策赢得了台湾学子的热烈欢迎,激发起他们报考大陆高校的热情。6月23日至25日,教育部158所高校联合招收港澳台侨生的考试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考点进行。其中,共有749名台湾学生报考,比去年增加218人,人数约增加三成。
“绿色通道”保障
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
为避免出现贫困家庭学生上不起大学现象的发生,教育部前不久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出通知,要求今年秋季开学时,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必须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新考入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任何高校不得因新生家庭贫困而拒绝其入学。
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必须扎实推进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和新机制。对家庭贫困新生及其家长向学校反映的有关问题,要主动联系、及时回复。新生入学后,各高校要对贫困生的情况认真核实,分别采取措施予以资助。要主动配合经办银行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审批和发放工作,尽快将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到贫困生手中,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同时,各高校在秋季开学后会做好国家各类奖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及时发放勤工助学补助;继续做好特殊困难补助的发放工作;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学生减免学费;从学费收入中按10%的比例及时足额提取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记者 孙爱东 编辑 苏娅)
一所重点中学的乱收费“清单”
一所重点中学,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设立插班费、择校费、扩招费、超课时费等大大小小29种收费名目,违规收费金额达1.76亿元。人们不禁疑惑:一所中学,其乱收费数额怎会如此巨大呢?记者调查发现,打着公办名校的金字招牌,同时又按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无限制招生,这正是实验中学的“生财之道”,同时也是其敢于违规收费的“挡箭牌”。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在国家三令五申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大背景下,这所中学违规收费名目之繁多、数额之巨大、情节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乱收费项目多达29种
拥有在校生1.03万人的河南省实验中学,是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也是河南省首批示范高中。2000年7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实验中学以5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了“民办”性质的实验中学分校。然而,分校一直以实验中学的名义招生,与本校使用同一个校园、同一套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学生混合编班,财务互相交叉。
根据当地群众和老师举报,国务院纠风办2005年11月会同审计署、河南省监察厅等部门组成调查组,对河南省实验中学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的收费账目进行了调查,发现违规收费高达1.76亿元。调查组认为,这所分校是典型的国有名校以改制为名设立的“校中校”。在实验中学的违规收费中,有1.54亿元是向分校学生收取的。
记者获取的一份该校收费项目汇总表显示,这所学校林林总总的29类收费堪称一绝。仅从名目上看,与招生入学挂钩的就有择校费、赞助费、插班费、借读费、扩招费等;与日常学习相关的有卷子费、课本费、资料费、作业本费等;与日常教学相关的则有补课费、超课时费、测试费、电教费等。此外,还有一些变换手法、擅立名目或强制收取的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收费,如空调费、保险费、配套物品费、小升初衔接教育费、自行车存车费等。
该校收费可谓蚕食鲸吞,既抓大项目,又绝不放过任何边边角角。仅从2005年的学校收费细目看,既有动辄5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插班费,3500元至3万元不等的借读费,2.1万元的择校费;亦有小到20元、50元的测试费,50元的空调费,60元的衔接教育费,15元、30元的作业本费。2005年,仅收取的学杂费就高达8691万元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国务院纠风办机关组组长施泽华说,这所学校收费名目多,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可谓“集教育乱收费之大全”,其中多种为国家明令禁止向学生收取或学校“自创”的收费名目。像国家对择校有明确规定,高中择校按“三限”政策(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比例不得超过当年实际招生总人数的30%,可这所学校大量超比例招择校生;而补课费、卷子费、小升初衔接费等按规定是不能收的。
为给乱收费做掩护,实验中学“巧妙”地在其下属的教育实验开发公司设立了“账外账”、“小金库”。有关部门对该公司账目审计结果显示: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超标准收取学生住宿费259.2万元,自立名目、自定标准收取补课费、空调费、插班生费、赞助费、音体美特长生专业测试费、饮水费等共计1285.11万元。
更为恶劣的是,实验中学还在代收费用中加价收费,牟取不当利益。据统计,近3年间,该校从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配套物品费、军训费、校服费、体检费中获取差价款共计179.8万元。仅从2005年收取的高一学生军训费中,学校每生就多收38元,截流8万多元;2004年从住校生交纳的300元配套物品费中平均每生多收61元,克扣差价款13.39万元;而应退还学生的课本、作业本结余款总计125万元,也被扣留。
收费不公示,资金管理混乱
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学校已变成了“榨油机”。一位去年考入郑州大学的李姓男生回忆说:“上高中已经交了2万多元,可学校每学期还至少收四五次费,一收就是五六十上百元,有时老师告诉是补课费、资料费,多数时候不知道是啥费。最后领毕业证时还规定补交200元补课费才发证。”
按规定,教育收费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公示,然而,据记者调查,实验中学收费不仅不公示,还不使用合法票据。记者在校园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他们说,除了开学时收的费用有收据外,学期中间收的费用几乎没有任何凭证。
一面是大量的违规收费,一面则是违规使用。对于收取的“小头”费用,实验中学一般“全额缴入财政专户”,而以“分校”名义收取的高额学费和通过公司收取的住宿费等则概不上缴,而是以“分校”和公司名义在商业银行开设多个账户,自行管理支配。调查显示,仅通过在公司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实验中学就支出3368万元,用乱收费资金为学校教职工发放奖金,报销差旅费、招待费、赴国外考察费等。有的教工一个月领到的各种奖金、津贴就高达上万元,甚至一些普通清洁工、保安人员的月津贴也超过千元。
该校离休老教师董剑敏痛心地说:“学校变着法儿收了那么多不该收的钱,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令人不解的是,新上任的学校领导竟向教职工通报,学校还有外债8000多万元,资金管理混乱可想而知。”
“打造教育航母”还是扩大交费队伍
自2003年以来,在占地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实验中学连年扩大招生。短短3年,在校生总人数由2000多人增加到1.03万人,是原来的5倍。班级数也由原来的总共30个激增到171个,其中仅高中一年级就多达40个班,超出了不少高校的规模。原任校领导颇为得意地自诩:“我们就是要打造中学教育的‘航空母舰’。”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所万人中学,初、高中本部学生只有1955人,占学生总数的18.9%,其余8300多人竟都是交了数万元高昂择校费的分校生。高收费生达到八成以上。
6月6日,记者来到学校参观。从表面上看,拥有上万名学生的17公顷校园,教学楼、操场、食堂、宿舍井井有条。但步入教学楼后,却发现人满为患,仿佛进了“迷宫”。几名初二女生介绍说,教室、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全部挤在五层教学楼里,由于人太多,课间只能在教室或走道里聊聊天,基本没做过广播体操,各年级只能轮流举行升国旗仪式。
171个班的中学教学如何管理?一些教师反映,所谓教学管理,一靠密集的考试排名次,二是集体备课,三是要求老师每月交一份课件。退休老教师黄明卿对此满怀忧虑:“刚出校门的新老师有的连教案、课时计划都不熟悉就登上了讲台,这怎能保证名校教学质量?”
实验中学新任校长王学进坦陈:“前几年学校盲目扩大规模,确实带来了大的质量下滑。而由于资金管理混乱,现在学校还要偿还8000多万元的外欠工程款。”
“示范中学”在示范什么
国务院纠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实验中学作为省级示范中学,置有关法律规定于不顾,在国家坚决治理乱收费的大背景下,以改制为名高收费、乱收费,数额巨大,情节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按照示范高中的条件要求,学校的班级数是有限的,超过管理极限,势必影响教学。而据了解,河南省实验中学因为扩招不仅使自己的教育质量堪忧,而且由于在全省范围扩大招生规模,以及短短两年内从全省各地基层学校高薪“挖”走近400名教师,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乱收费为什么能如此猖獗?郑州市一些中学校长告诉记者:其实,近年来许多学生家长及该校教师都多次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其乱收费问题,该校也曾两次被纠风办列入乱收费“黑名单”在当地媒体曝光,但主管部门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和处理,扩招、乱收费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
事实上,直到记者就实验中学的整改情况采访当地教育部门有关同志时,他们对这起案件的查处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反而认为学校通过改制利用社会资金促进了教育发展,“在短短几年间使学校固定资产增长了几倍,是有贡献的。”
河南省一位政协委员表示,当前在一些地方,“围绕经济办教育,围绕收费办学校”风气盛行,一些名校、示范校问题尤其突出,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被弱化。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在这方面推波助澜。
目前,河南省教育厅已向省政府做出书面检查,给予实验中学原校长、党支部书记、教育开发公司总经理等3人党内严重警告、警告、行政撤职等党纪、政纪处分。但一些教师和学生家长表示,这所学校的教育乱收费问题如此严重,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名校与民校”的剥离等问题,将很难起到警示效应。(记者 陈芳 郭久辉 编辑 王秀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