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阿忆详细公布收入引发争论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叶铁桥
日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央视《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本名周忆军),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布了其在北大任副教授的全部收入,表示与自己的开销相比入不敷出,想以此证明“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儿工资不能活下去”的观点。这篇文章一经发出,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阿忆在博客中详细公布了自己的基本工资、津贴、教研修班的课时费及临时补贴等各项收入,并计算得出每月的收入为4786元。
与此同时,阿忆也一一列举了自己每月的开销,包括子女教育费、私人小汽车的费用、商品房按揭月供费、餐费等。收支两抵,算下来的结果是一个负数。
阿忆表示,以自己为例站出来说话,目的在于“为那些一直在校园里辛辛苦苦工作而不具备经济实力的同行们鸣不平。他们就这么一点点儿工资,不靠自己的力量挣外快,如何生存,怎能安心教学!”
阿忆在这篇文章中表示,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反击那些指责“俺‘整天’主持电视节目、又‘整天’做电视节目嘉宾,简直太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的人。
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随后也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表示“我的基本收入跟阿忆差不多,他的那张工资单绝对真实”,“关于北大教师收入之低,待遇之差,是几十年间从来如此的”。
孔庆东也支持教师在外面做些事情,表示“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自己去改善好了。既然父母没有力量让孩子吃饱穿暖,那我们当孩子的,就自己去‘半工半读’吧。”
两篇文章发出来以后,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多。反对者大多认为,近5000元的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了,比起一般院校的教师和其他低收入阶层,他们应该知足。也有人认为,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安贫乐道,做好教学和学术工作,公开谈钱不符合职业品位。
而支持者则大多认为,阿忆公布的收入,考虑其客观情况,如城市消费水平、大学的知名度和副教授的职称情况,虽然比下有余,但确实比上不足,甚至比不上城市一般白领的收入,这对于名校教师而言非常不公平。
还有人表示,从阿忆公布的工资收入可以看出,现行的分配政策实在是不公平。“大学里有贫有富,富的流油,穷的难以生活,但普遍的现实是,国内大学的年轻人,还不如一名电力、银行、烟草部门的普通职工,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哀,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