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集】毛主席晚年回韶山
【第2集】除了毛主席纪念堂 山东还有座农民自发建设的毛泽东纪念馆
【第3集】毛泽东机要秘书:党内有人为虚报成绩害了百姓 主席很伤心
【第4集】毛泽东思想宣传员:毛时代的人为信仰不为钱
【第5集】刘景明:每天得看毛主席 吃饭就得想想为什么吃上饭了
【第1集】毛主席晚年回韶山
核心提示:1976年9月9号的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全国陷入了一片悲痛,但是这个消息对于14岁的韶山大坪乡的中学生杨建乔来说却有着某些不一样的情绪,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包裹着他,以至于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仍然时时会回到那种情绪当中,回到他和毛泽东之间那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现在,他已经从神秘崇敬,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毛泽东热爱者。
凤凰卫视9月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本周将会迎来毛泽东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将会选取五位主人公来讲述他们和毛泽东之间的独特故事。1976年9月9号的下午4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毛泽东去世的消息,全国陷入了一片悲痛,但是这个消息对于14岁的韶山大坪乡的中学生杨建乔来说却有着某些不一样的情绪,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包裹着他,以至于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仍然时时会回到那种情绪当中,回到他和毛泽东之间那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
解说:杨建乔,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人,目前在长沙从事园林设计工作。每次回到韶山老家,杨建乔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同别处不一样,韶山是红色圣地,毛泽东的故里。每每看到这些都会触发杨建乔记忆中的一个隐秘点,那是同毛泽东有关的。那件谜一样的往事发生在1976年7月的一个闷热的下午,那时杨建乔14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毛主席最喜欢孩子 第二次回韶山要让孩子们去欢迎他
杨建乔:校长把我叫到那个校长办公室,我觉得叫我来挺神秘,就是一个初中生嘛,就也没有讲什么,说你明天回家拿个东西我们到教育局去,可能要耽误几天,我首先不知道什么事情。
毛秀艺(杨建乔同学):因为那个时候很秘密,他们反正把他们两个同学选出来以后吧,两个同学都是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面也表现很突出的学生,选了以后在韶山宾馆就待候吧,待候就说要见什么人吧。
解说:没有告诉家长,没有告诉密友,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杨建乔跟着校长前往韶山县教育局,神秘感一路伴随着杨建乔。
杨建乔(原韶山大坪中学学生):走到教育局还有个小女生在那边,比我低一届的,她是韶山学校的,到了教育局以后,就安排我们在那个三楼吧,教育局的一个肖局长,一个姓肖的跟我们坐一坐,说一说,他也没讲很多。首先都不知道一些情况,自己也很纳闷,但是后来等一两天以后,就是有一个教育局的一个人跟我们说毛主席要回韶山了,叫两个年轻的小生陪陪他,说说话,握握手,,就是他那一点信息。
解说:此次的杨建乔并不知道他们探望毛主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1976年5月11日,毛泽东第一次出现了可怕的心肌梗塞迹象,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并伴有全身大汗,经过检查,专家们确认毛泽东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同时又伴有心率不齐,病情十分严重。病重的毛泽东希望能够叶落归根,回到韶山滴水洞里颐养天年。
贺承旭(原韶山大坪中学老师):1976年大概七、八月份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很病重了,总是昏迷,一醒来他就念叨还是要回去。
一清(纪实文学作家):毛主席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所以中央当时研究准备让毛主席在1976年9月15号回韶山。
贺承旭:其实公安部也几次通知湖南省公安厅,省公安厅也直接通知了滴水洞警卫部队和当地的政府,要做好一些准备。
一清:因为毛主席最喜欢孩子,1959年的6月26号一早就去看韶山的学校的孩子们,所以呢,韶山地方党委呢就认为如果主席来了第二次来韶山是用孩子们去欢迎他,一定会给寂寞的多病的毛泽东晚年带来一些安慰。所以呢,杨建乔就是当时迎接主席回归的这个小宣传队的一个小头目。
解说: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得这次探望活动极为神秘,直到很多年之后杨建乔依旧不完全确定自己因何被选中。
杨建乔:我觉得因为当时保密的程度比较大,当时见毛主席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被选中呢,有好多种说法,我后来也想为什么选我,我肯定要心里这么想嘛,我首先觉得我自己学校成绩比较好。
解说:杨建乔从小就在毛泽东外婆家的旁边长大,自懂事起毛泽东就开始嵌入他的记忆。
男:你小时候来过这里吗?
杨建乔:也经常来,学校组织,自己来走亲戚来,那时候经常来这里,可以说真正的熟到一草一木。
解说:对于韶山人来说毛泽东寄托着他们的光荣与梦想,从1893年到1910年,毛泽东在故乡韶山度过了17年的少年时光,这为韶山罩上了巨大的光环。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这是他做为国家主席后第一次回到家乡。
男:那一次毛泽东最开心了,他一到韶山,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44分到达韶山,他一到那个当时的一号楼,他就要把土地爷找过来,把公社书记找过来,要让他们来到职,到职了之后你把那个喊过来,你把那个喊过来,就点了几十个,他说明天吃顿晚饭,所以第二天一清早他去看他的父母坟,又走了两家邻居。
解说:在家乡短暂停留的48个小时里毛泽东兴奋异常,他特意让警卫人员将警备级别降到最低,走在路上,他会拉住正在干活的农民,热烈的用韶山话攀谈,当年那些建见过毛泽东的韶山人对这一幕仍然记忆深刻。
1959年毛泽东首次回故乡 放大了韶山身上的光环
毛岸平(毛泽东表侄):我到那个现在三号楼前面,原来有个传达室那里一下车,主席第一个下车,后来我们车一下我一个箭步就跑到毛主席身边,我就抓住毛主席的手,他说你是哪一个的儿子,我说我是我爸爸的儿子,我爸爸正好就跟着来了,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他记得。
马保荣(原韶山宾馆工作人员):最后毛主席走啊,走的时候也没让人送客,我们整个的工作人员呢,都看着毛主席的车,走的看不见了,反正我们送,送着毛主席望着看不见了,一看不见了,我们就回来了,回来做什么呢,什么都不做了,坐在那哭起来了,那时候年纪也轻,坐在那里哭起来了,哭毛主席啊,为什么哭呢,毛主席太时间太短了,就这样走了,我们心里慌啊,说到什么时候能够再回来啊。
解说:毛泽东这次回故乡韶山,放大了韶山身上的光环,也让韶山人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厚的感情。1976年毛泽东再次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乡民们奔走相告。
毛秀艺:只知道说毛主席好像要回来了,毛主席自己说要回来,要回老家,但是都奔走相告吧,都做了很多的准备,各个各级单位各级领导都做了很多的准备吧,把这个韶山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家里边,家家户户都把这个东西整理的整整齐齐的。
杨建乔:在韶山在马路边还在一些路口比如一些保安一些特警,到处是人,一些便衣确实有增加的。
解说:由于毛泽东此次回乡有着特殊的情况,当地政府部门极为重视,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专门向准备探望毛泽东的杨建乔等人交代了一些注意细节,还对程序做了严密的安排,此后杨建乔就在焦急而忐忑的心情中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陈晓楠:整个1976年8月份的暑假,杨建乔的心情一直很不平静,他的心里呢,藏着一个小秘密,要见毛主席,不过出于保密的规定,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杨建乔熬过了整个暑假,然而时间一天又一天过去,他却一直都没有接到通知。
解说:韶山滴水洞别墅区是1959年毛泽东回乡后当地发起筹建的。
贺承旭:毛主席在滴水洞那里游泳,他就对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他说小舟啊,这个地方不错了,你搭几个茅棚,搭几个茅屋,你们省里开会休息也可以,我老了还要回来住一住。陶铸是中南六省的书记吧,这个湖南省委就跟他汇报的,他就同意了,同意了,1960年1961年就开始了,就派专家考察就制订方案,就1962年就正式动工了。
解说:滴水洞内的房屋建筑形式与中南海相似,在房屋的后面修建了100米的防空洞,洞的两端有两扇铁门重达数吨,即便在外面有核弹爆炸,也能保证洞内的安全。不过对于韶山人来说,滴水洞是一个神秘的住所。
贺承旭:1984年12月26日之前,包括我们韶山人都不能去看,那是一级警卫的,包括后面那个滴水洞这个四围的山里面都有解放军站岗放哨,现在我们也都还觉得神秘。
刘建国(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它为什么神秘呢,因为当时它是作为一个接待毛主席以及中央领导的一些重大的一些省级以上的重要会议的一个地点,所以它就不是对外开放的,而且有咱们直接有省里的,我们省委接待处在管理,驻了武警的一个中队,所以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对滴水洞的情况都是保密的。
【第2集】除了毛主席纪念堂 山东还有座农民自发建设的毛泽东纪念馆
核心提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山东东明也有一座毛主席纪念馆。而这座纪念馆是由农民自筹资金兴建的,纪念馆的馆长就是农民佘石成。佘石成的纪念馆造价超过百万,完全实施公益性展出。即使修建历程艰难,他仍然用自己对毛主席的纪念和尊敬持续努力着。他说生活可以贫穷,但永远都不想做毛泽东的生意。
凤凰卫视9月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很多游客参观的一个重要景点。这一情况在毛泽东逝世40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如故。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北京天安门广场有一座毛主席纪念堂,而山东东明也有一座毛主席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由农民自筹资金兴建的。纪念馆的馆长就是农民佘石成。佘石成的这个纪念馆造价超过百万,完全实施公益性展出。为了修这个纪念馆佘石成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还捐出了自己的房屋和土地。这位普通农民为什么非要举债来修建一座毛泽东纪念馆呢?他和毛泽东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情感关联呢?
中国第一座由农民自筹资金建设的毛泽东纪念馆
解说:菏泽市的东明县朱口村,景致与北方的大多数农村并没有不同,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留在村庄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然而在村子的深处,一座高大的三层建筑与周边民居风格迥异,高大的门楼,金黄的琉璃瓦,宽大的广场,这里就是佘石成自筹资金建设的毛泽东纪念馆。
佘石成(朱口村毛泽东纪念馆馆长):这个高度,底下这层的高度是4米9,毛泽东是1949年(建国),从底下到这上面,总共是8米341,83岁老。他执政了41年的天下,我是个农民,我哪里说的不对了你可以理解,咱也没有文化水平。这个台阶是11步台阶,到那里是11步。
记者:11步。
佘石成:11个台阶。
记者:7个。11?
佘石成:对了,11个台阶,为什么要建11个台阶呢?当时建设纪念馆的时候,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另外这个仿古的雕刻,为啥要刻这个呢?毛泽东他老人家也是属龙的,还老在了大龙年1976年,他不是一条真龙天子?这就是做了这个雕刻。
解说:这是中国第一座由农民自筹资金建设的毛泽东纪念馆。2007年7月1日开始建设,2008年7月1日建成,佘石成的纪念馆共有大大小小九个展厅,一万多件藏品。自从纪念馆建成后,佘石成就渐渐成了当地的名人,他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他和他的毛泽东纪念馆也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胡海军(朱口村毛泽东纪念馆义工):这个2011年,咱东明县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咱菏泽市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青少年这一块,现在就影响很大了。现在每天有外来客户,也不低于反正是几百人,反正是有多有少。
解说:纪念馆占地三千平米,不过,佘石成和老伴却住在纪念馆门口一间五平米的小屋里。这间小屋修建于2015年,此前佘石成一家一直都住在工棚里。
刘国宏(佘石成女婿):正好在我们这个亭子的南面,西南角有一点空地,在那里地方搭了临时棚子,搭了工棚,就是用老房子卸下来的梁檩条,有一部分破砖,就是临时搭建的,冬天不行,他们因为没有塁,临时搭建的,就是四面都进风,他们说我岳父你那么傻,你自己住的什么位置,你干吗这样住呀。他们有时候不理解,但是我岳父一直在那住着,一直住到去年。
解说:外人并不理解,在佘石成的心中,有着一段隐秘的往事。那是1959年的一天,毛泽东来到山东视察黄河,恰好当天佘石成就在旁边不远处干活。
佘石成:毛主席他老人家当时去,参加那个坝去了,我在那里做船呢,都听说了不都怪稀罕的,是不是,这就跑过去看了,当时没跑到跟前去,不叫靠近,不让到跟前去围,离他有七八十米那么远,七八十米那还挺远的,就在那看到他了。
记者:看的清楚了吗?
佘石成:反正说是没看清楚,那时候也年轻,反正基本上也算看清楚了,那要说看的很清楚,那也不可能,不现实,是不是。那离那么远看到了,还感动的不得了,就那个衣角那个架,就那个架,就那个架,就那个坐法儿。
唯一一次的远距离见面 激发了他内心深藏的情感
解说:这次远距离的接触,是佘石成唯一一次见到毛主席,不过这却激发了他潜藏内心的情感。
佘石成:我这一家人家,上边老爷爷老奶奶那会儿,逃荒要饭,也没有吃的也没有住的,我都不能提,一提心里就光哭这个事,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中国,推倒三座大山,解放了新中国,给了土地了,有了房子了,这上边老人就说,始终不能忘了毛主席他老人家,要感恩毛主席,我对毛主席老人家,我是最佩服,最感动他最佩服他。始终不会忘了他老人家,不但我不会忘他,就连我的孩他也不会忘了他。
解说:毛泽东去世后,佘石成有了一个想法,以一种方式纪念毛泽东。
佘石成:毛主席他老人家他不在了以后,咱能给他留个纪念,咱作为农民的想法,咱想多了咱也不认字,也没有别的想法,能给他老人家留些纪念,教育下一代。
解说:他开始到处搜集毛泽东语录和毛泽东画像。
佘石成:一看到毛泽东这个画像,就光想到收想到拿想着要,那时候到处都有,哪儿都有。你像那语录啊,书啊,我刚才没说在那他发给你,学习毛主席语录,咱也不认识字,发了以后到家就搁家里了,一下了班就搁家了,中午回来搁家了,去的时候也没拿,还发还给。基本上都不用费钱也不用花钱。
解说:日积月累,关于毛泽东的画像和书,佘石成整整搜集了一间屋子。
佘石成:当时也没放好咋弄的,没有保管好,怎么长了虫子,叫虫子打了两张,叫虫打了还疼得我不得了,疼了我几天都吃不下饭,叫虫打了那两张。我告诉这个木工做了些小木箱子,那会儿都不兴说塑料布,没有塑料布,就在箱子里平放着,赶到伏天,天热的时候受潮的时候,拿出来晾晾,晒晒,反正隔个十来天晒一回,隔个十来天晒一回。晒还不敢搁太阳里面,还不敢大晒,就是搁到暗处阴凉处背干,搁太阳一晒,一见太阳恐怕它到时候跑色,晒的话可能晒白了,可爱惜了,可没少费事这些事情,也没费事也没少作难。
陈晓楠:2000年左右,文革当中的纪念品,在文物交易市场走红,一组文革的画册能卖出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一些精明的收藏者就深入农村去找机会,文物商人发现佘石成的一屋子的宝贝,给开价开到了20万,佘石成不想卖,但是他随口说低于100万不卖,没想到这个人又来了,而且开价真的就是一百万。2000年的一百万可以在北京上海买两套房子了,真的是笔巨款。
佘石成:有两星期三星期他又来了,来了就要买了,要多少钱给多少钱,我说不卖了,他说你不说卖吗,我说我跟你要100万块钱,我也不打算卖,我要打算卖,你给我那20万我都给你了。我不卖,我说要你一百万,真给我一百万也不卖给你,他就说我,那你不卖放在那儿干啥,我说我放到在这儿,到时候盖纪念馆教育下一代,就跟他这样回答的,那会儿还没盖纪念馆呢,毛公亭也没建呢,啥都没建呢,我说不卖。他跑了几趟我都不卖。
解说:这件事也刺激了佘石成,自己一屋子的毛泽东书籍、画册、纪念品,何不专门开辟一块地方收藏展出,他的脑海中诞生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建一座纪念馆给这些藏品安个家。
佘石成:我想建一个纪念馆吧,把这个纪念馆建起来以后,首先咱的东西能展里头,下面观众到时候来看展览,能看能教育,如果不建一个纪念馆,光在屋里放着,你教育啥到底,不好教育。
【第3集】毛泽东机要秘书:党内有人为虚报成绩害了百姓 主席很伤心
核心提示: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开始,有一些关于毛泽东回忆的书籍,开始在海外公开出版,不过这些书当中,也有一些对毛泽东的颠覆性描述,对毛泽东固有的形象形成冲击。这也引起了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那些工作人员的重视,出于情感等等因素,他们开始发声,通过公开出版物以及广播电视等等公共的媒介,来讲述毛泽东的故事,致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十年的机要秘书高智,就是其中的一位。
凤凰卫视9月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毛泽东逝世之后,关于毛泽东的评价也开始逐渐多元。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开始,有一些关于毛泽东回忆的书籍,开始在海外公开出版,不过这些书当中,也有一些对毛泽东的颠覆性描述,对毛泽东固有的形象形成冲击。这也引起了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那些工作人员的重视,出于情感等等因素,他们开始发声,通过公开出版物以及广播电视等等公共的媒介,来讲述毛泽东的故事,致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毛泽东机要秘书:他不同意写他 他不喜欢宣传他
高智(毛泽东机要秘书):永远怀念毛主席。这个书是零零碎碎写的,在报纸上发表的,有一部分是我想念主席,表示纪念主席;有一部分是报社叫我写,一般的我不太愿意写。其实毛主席知道会批评的,他不同意写他,他不喜欢宣传他。
解说:高智,1952年至1962年,十年间,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这些年陆续写了在《在毛泽东身边》,《机要秘书的思念》等几本书,追忆他与毛泽东的往事。88岁高龄的高智身体非常虚弱,但是所有关于毛泽东的采访,他都尽量配合。在医院,高智忍着病痛完成了采访。
高智:我就从我在跟他身边工作,这其中点点事实的体会,我们之间建立这种感情,我对老人一个长者的尊敬,可敬可尊敬。
解说:高智与毛泽东整整差了35岁,他开始记事时,毛泽东已经是蜚声陕北的革命家。
高智:我小时候记事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我的父亲他们说过一句话,在我脑子里面印象很深,说现在世界上有两个人最伟大,一个是斯大林,一个是毛泽东。有一天,听说延安来调人了,我一听以后,我说我想去,然后我们绥德师范的几个同学,还有米脂中学的几个同学,走了五天吧,人家组织上还关心我们,还雇了两个毛驴,然后就到了延安。
解说:1945年,17岁的高智来到延安,被安排在中央机要科从事机要工作。
高智:那个时候的党中央毛主席,就靠我们这些人,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和平常的工作。也没有电话,就靠无线电。到了延安以后,以为很快能见到毛主席,实际上还不容易,第一次见毛主席到了延安他散步,看到毛主席,还看到了一个女的,个子高高的,还有一个小孩,有的人认得了,说那是毛主席,那个女的是江青,说那个小孩是毛主席和江青的女儿,叫李纳,这是第一次,高兴得很。回去以后,在窑洞里面连蹦啊带跳啊,说今天见到毛主席了。
高智:听说要做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我怕不能胜任
解说:追随着中共党中央和毛泽东,高智从延安走到了北京,令高智意外的是,1952年4月,上级组织安排他到毛泽东的身边做机要秘书,负责安排毛泽东参加高层会议的时间,以及文件和书信的收发,兼带安排处理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事宜。
高智:提出来以后我当时不去,我不同意。我说是两个原因,一个我自己搞不了,主席是领袖,咱是一个很一般一般的工作人员,怕适应不了,实际经常想见,但是真正到他身边去又不敢去。以后工作了那么多年,你说怕不怕啊,也怕,怕工作出漏洞,不谨慎,出差错。
解说:从除尽毛泽东时的神秘,到远距离的观望,再到与毛泽东近距离相处,毛泽东的形象在高智的眼中渐渐变得具像和清晰起来。
高智:中央负责同志可以直接到周副主席那里去,少奇同志那里去,到主席那里大家养成了习惯了,都要经过秘书,好像不愿意还是不敢直接地去,养成这种习惯,跟在延安时期跟西柏坡就不一样了,跟农村不一样了,所以有的人会不会,对毛主席有意见,好像进了城以后,好像是难接近一点儿,实际如果对毛主席有这种印象的话,那就把老人家冤枉了,他没有架子,主席跟卫士就像一家人一样,可亲热呢。经常有时候也顶顶碰碰,就像父母亲,孩子见了父母跟前不满意了,有时候都是熟悉得,乡一家人一样,有时候顶撞一下江青,我还给他们做工作,说不要顶撞,她身体不好,给她服务好,就是给主席做好服务了,主席省心,但是凡有这种事,主席就是批评江青,不批评这些娃娃。主席他关心身边的同志,我们互相不知道的一些情况,他都知道,有的家里闹灾了,他就把他稿费,给二百呀,三百呀,他说这些稿费都不是他的,是人民的。
陈晓楠:在高智眼里,毛泽东和周围工作人员的关系像亲人一样,围绕在毛泽东身边的这些工作人员其实非常年轻,毛泽东就像长辈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而他们也像对长辈一样,尊敬爱护毛泽东。在高智办公室的一个立柜的最下层,放着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材料,十年的时间里,他小心翼翼地替毛泽东保存着这些资料,这种大家庭似的情感,也慰藉着毛泽东老年丧子的孤寂的心灵。
主席饿了 我们就一起去吃了城外的羊肉泡馍
解说:进了北京的毛泽东,不像延安那样随便自由,不过毛泽东还是常常表现出随性的一面,1956年10月的一天,毛泽东开完会,坐着车回到市区,突然向随行的高智等人提出个要求。
高智:主席说肚子饿了,我说你肚子饿了,那就回去啥也不要搞了,回去就弄饭吃,已经快进城了,他不慌不忙的,不,我在外面吃,我就跟主席说,我说主席,那咱们吃羊肉泡馍行不行,然后我就说了一下,跟王敬先,说主席饿了,不回去吃饭,在新街口吃羊肉泡馍,主席、我、李银桥、王敬先,我们几个坐到里面,老周,老邸、王荫清三个个人他们在外面吃,他很随意地吃,而且他愿意接触,愿意看到民情。算一下是6元,6块3毛多钱,我也不拿钱,凑不够以后,我就跟那个服务员说,我们是临时路上决定到你这儿来吃饭的,钱凑不够,你能不能给我开个发票,我明天早上一上班就给你送来。
解说:高智第二天骑着自行车,将饭钱送到饭馆,在随性的背后,毛泽东也有着严肃的一面。进城以后,毛泽东非常担心身边工作人员打着自己的旗号搞特殊化,以权谋私,为此他以身作则,带头不搞特权。
一清(文学作家):毛泽东对身边人的要求,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是非常非常严的,包括毛泽东在哪个地方借了书,他沿路是不是要找,要看地方志嘛,毛泽东最喜欢看地方志,看完地方志以后借完以后,在临走的时候就必须退回去。这对自己的要求,实际上也要求了身边的工作人员,是吧,好的榜样嘛。
高智: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1947年10月17号,毛主席在佳县住题写的。
解说: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提写于转战陕北途中。部队有一天路过高智的家乡佳县时,毛泽东为佳县县委题词,这句话让佳县籍的高智一生难以忘记。
高智: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服务的义务,没有向老百姓伸手要钱要福利待遇的权力。
解说:然而,中南海内部还是渐渐滋生了一股不良风气,时任中央警卫局负责人的汪东兴回忆到,1960年时期,毛泽东发现身边的个别工作人员,在北京和随他外出期间,有违反纪律,多吃多占,索要市场上紧缺生活日用品等违纪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4集】毛泽东思想宣传员:毛时代的人为信仰不为钱
核心提要:毛泽东思想宣传员王文海,热爱泥塑,这么多年,王文海做了两千多尊毛主席塑像。他说:用延安红色泥土来来为毛泽东塑泥像 是怀念毛泽东主席最好的方式
凤凰卫视9月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 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有一位乡土雕塑艺术家,他叫王文海。王文海是来自延安,几十年来,他唯一的创作对象就是毛泽东。他用红色延安的红色泥巴为毛泽东塑像。因此被外界誉为是延安泥塑王。泥塑是王文海纪念毛泽东的一种特殊方式。
王文海:这是胶泥,这一点一点往上弄。
解说:四十年如一日的用泥巴为毛泽东塑像,这是王文海的使命。
王文海:我喜欢泥塑,用泥塑造毛主席,我塑了好多毛主席形象。
解说:2002年,在798艺术区,一场名为《民间的力量》的艺术展中,展出了王文海的作品,这些作品带来巨大反向,很快王文海声名鹊起。
王文海:你看,这是当时,在长征空间办的展览,就在长征空间。
解说:经国内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卢杰、程昕东等人的强力推介,王文海的作品先后被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
程昕东(艺术策展人):一个稀缺,它的稀缺,别的艺术家的作品,很少有这种类型,因为他跟这个艺术家的特殊性有关系,跟他的文化背景有关系,是不是感人,是不是有这种创造力,那么也就影响到他们收藏与否。
王文海:用泥,造型艺术,泥塑是造型艺术,来表达毛主席思想,表达我对毛主席的爱,对毛主席的崇敬,我要塑出不一样的毛泽东。
程昕东:作品本身带来一种幽默感,某一种调侃,而且带有某一种温情的调侃,这种类型的作品的话,我觉得挺惊喜的,它不是某一种颠覆,某一种破坏,而恰恰是带有一种情感状态下,创造出来的一类作品,这个观者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因为他的很多情感已经附加在作品的身上了。
王文海:你好。
路人:你干嘛呢。
王文海:你看干吗,我塑像,塑毛爷爷,毛爷爷像,这是毛爷爷,知道吧。
路人:怎么长这样。
王文海:毛主席,知道毛主席吗。好多人看了,你塑的像猛一看就觉得很像,再一看不像,再一看还像,越看越有想象力越有意思。注入了我的心血,你看哪一个雕塑都是我们凝固的心血,塑出来,用心就塑出来了。又回来了,这里边有好多毛主席的照片,有些文物,每一次从北京回来,我都到这里边转一圈,感受感受,体会体会,毛主席、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
解说:1970年,延安毛泽东纪念馆面向社会招收一批讲解员,经过严格的挑选,培训和试讲,18岁的王文海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那个年代里,讲解员被称为毛主席思想宣传员。
王文海:那就是要带着无产阶级的深厚感情宣传毛主席,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有军事化训练,天不明就起床跑步、训练,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
刘凤梅(王文海同事):还很腼腆,不太吭声,但是工作上很认真,学习也很认真,普通话讲不太好,所以他就一边学普通话,一边学党史,还是很刻苦的。
讲解员:毛泽东在延安的凤凰山,集中全党智慧撰写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现在《论持久战》和《孙子兵法》一样被列为了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之一。
王文海:我跟你说啊,我们过去讲就是木棍,现在现代化了,棍该拿高你要拿高,当时我们还有规定,要这样,神气得很,讲解员,不化装的演员,不像现在我弯腰驼背了。
讲解员:谢谢老师。
解说: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值文革,这位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特殊地位,而成为国内外访客,参观学习的重要地点。
王文海:来中国不到延安,好像就没来到中国一样,特别亚非拉国家和越南、朝鲜、柬埔寨那些战斗要翻身的国家,人们学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在延安怎么闹革命的,光知道外国人很崇拜,中国人很崇拜,到底为什么?那没有后来想得多想得深。
解说:1944年9月,毛泽东在枣园做了一次演讲,悼念在陕北山中烧炭,因意外事故而牺牲的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演讲的题目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
王文海:为人民服务在枣园讲的,为什么而死,为人民利益而死,还是为个人自私自利而死,这是分水岭,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关键,每讲一遍心里都特别的沉重,就是讲一百遍一千遍还是从头,第一遍那种感受去讲。
解说:近二十年,毛泽东思想宣传员的生活,王文海的足迹踏遍了延安毛泽东居住过的所有旧址。南泥湾、枣园、王家岭、凤凰山等。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一种情愫在潜滋暗长。
王文海:用延安红色泥土来来为毛泽东塑泥像 是怀念毛泽东最好的方式
陈晓楠:1976年9月9号毛泽东逝世,悲伤的情绪笼罩着延安,也冲击着25岁的王文海,怎样来表达心中的悲痛呢,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毛泽东呢,王文海思索着,站在延安,这片毛泽东曾经生活过11年的土地上,王文海的脑子里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用延安的红色的泥土,来为毛泽东塑泥像,王文海觉得这是怀念毛泽东最好的方式。
王文海:走这边,老伴,走这边过去,年纪大了,就是不好背土了。这一块的泥土好啊,你看多厚,跑了多地方,就这一块儿的泥土厚,特别粘,优质的,就是这儿。这儿好弄,好得很,我看着这土就觉得亲切得很。
解说:王文海做泥塑的功底,来自于一段特殊的经历。文革期间,西安美术学院的一批老师来到延安采风,从小就喜爱画画的王文海给老师当模特,替塑造老师和泥,这种启蒙为他搞泥塑创造打下了基础。
刘凤梅:亲戚朋友处于好心什么,给他劝告、讽刺、挖苦,各种各样说法都有,你弄那干啥,你好好挣点钱,把老婆娃娃养上,让吃饱穿暖,你弄那干啥。我问过他,你为啥?他就跟我这样说,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不要把钱当回事,不能像动物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人要有追求。
王文海:慢点,不着急。这个就是我的家,什么都没有,毛主席像挺多,这么多年,做了两千多尊毛主席塑像,这多呢,放不下,都装到箱子里了。美院就是按比例做,我不按比例,随心而欲。我一天两天做一个,美院得一个星期,看着照片做,我不看照片,一闭眼睛就知道,我这是越看越有味,越看越有意思,可以想象很多,具像的一看完了,像毛主席就对了,再多一眼都不想看,我这你看,越看越有意思。
过去我们看的就是这些小样,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这是七大,你看不同的镜头拍了好多呀,你看这张,你看毛主席这些,很珍贵,这些照片没有公开发表,这是我们工作方便,所以我们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哪个照片我都熟悉得很,头脑里都有印象,几百张照片。
泥上面不能马虎,泥和好了塑着心情就舒畅,泥不好了,塑着心里难受,美院要搭个架子,比方说,塑个毛主席招手的,这里弄个铁丝,拧个骨骼,架起来,一般这都要搭个小架子,你看我们这都没有架子,这就是我们的区别。毛主席也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也有发怒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七情六欲,我想是这样。一做起像好像时间凝固了一样,吃饭都不知道了,就是什么也不想,特别前几年就像呆了一样,就傻瓜一样。
【第5集】刘景明:每天得看毛主席 吃饭就得想想为什么吃上饭了
核心提要:毛泽东逝世四十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在北京798艺术区内常常徘徊着一群老人,他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718联合厂的工人,他们在这儿工作了大半生的时间,青春年华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这儿。来到这里他们并不仅仅是怀旧,也是缅怀一个时代。
凤凰卫视9月9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秀(七一八厂退休职工):通过天安门的队伍歪歪扭扭 因为都想多看毛主席一眼
陈晓楠:毛泽东逝世四十年之后,依然有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在北京798艺术区内常常徘徊着一群老人,他们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718联合厂的工人,他们在这儿工作了大半生的时间,青春年华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这儿。来到这里他们并不仅仅是怀旧,也是缅怀一个时代。
刘景明:当年到天安门就是骑自行车,骑自行车到天安门来看毛主席,想念毛泽东。毛主席逝世以后相当难过呀。
解说:刘景明北京718工厂退休工人,自从1977年毛泽东纪念堂建好后,毛泽东的遗体开始对外瞻仰,刘景明就常常从二十里外的718厂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缅怀毛泽东。
刘景明(七一八厂退休职工):我是真正的穷孩子,贫农,苦水里泡大的,怎么不怀念毛主席。
我就在这里,毛主席在那,看得真真的。
解说:刘景明第一次对这里产生感情是1959年,这一年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建国十周年庆祝典礼,此时正在工农干校进修的刘景明被选为代表,同首都十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欢度国庆。
刘景明:队伍一散了以后这面的人往上涌,那面的人往上涌,整个人群都涌到那里了,我就到这一带再也走不了了。毛主席举手,工人阶级万岁,我们说毛主席万岁,哎,激动得很。
解说:这一天的游行方队里还有刘景明的工友们。
王秀(七一八厂退休职工):本来平常练那个队伍横竖都是整整齐齐的,只要一通过天安门,那个队伍就是歪歪扭扭的,为什么呢,都想多看毛主席一眼。能够去游行,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感到非常地光荣。
刘景明:这是718,这一片那个地方是办公楼,这边前面还有一个小广场,种很多树,那打铃,我家都能听见,翁的一家伙响起来了,用喇叭送铃,全厂都响,一个点,人多得很呀,都从这个门往里灌呀,马路上都是人呀,一万人呀,不得了呀。
刘志刚(刘景明儿子):当时农民羡慕你当工人,能去吃皇粮的地方,羡慕得不得了,而且还说有手艺,这是有手艺不得了。
基恕忠(音)(七一八厂退休职工):工资虽然低,大家都差不多,不说一样,都差不多,差不了几块钱。生孩子我们有医院,那个医院很便宜,伤风感冒那些,吃点药不花钱,后来才有挂号费一说,生了孩子以后,送哺乳室,56天以后就送哺乳室,哺乳室到3岁2岁送到托儿所,托儿所完了以后上小学,哺乳室到托儿所就一点饭钱也没有费用。
刘志刚:我记得夏天去过吧,领工人那个防暑降温,领那清凉饮料那票,用那票进去,打那个水,冰棍呀,照顾工人的那是。
基恕忠:基本条件,只能说基本条件都给你创造好了,就房子稍微困难点,像我们厂还算好的,国防企业都给你盖宿舍,公家。
刘景明:这是我妈,这是我,这是我弟弟,这是弟妹,这是老伴,这是我们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住在一起。你看外面那锅用多少年了。
女:两口子加起来有多少钱呀?
刘景明:一百多。
女:养活这么多人。
刘景明:嗯,很挺好,还存了很多东西,被子,被面,被里,买了好多东西,一个人四床被子,两个褥子,另外再给八百块钱结婚,你说我存了多少东西。
女:我看现在像你们这些老人家里都爱放一张毛主席像。
刘景明:对,好回忆呀,每天得看毛主席呀,吃饭就得想想,为什么吃上饭了。
刘景明:为了一顿白面 我们开始斗争
解说:1944年家境困难的刘景明背井离乡,跑到天津一家工厂当童工,那一年他14岁。
刘景明:童工啊,都是学徒,什么都干了,什么搭铺,倒夜壶,给人家生火,扫地,都干这个。然后人家都下了班以后,我们就偷着学,学点儿技术,棉花籽,椰子籽,高粱面都吃这个,拉不出屎来,拿手纸垫着往外拽。
解说:1948年天津解放的前夜,刘景明所在的工厂成为天津市第一个闹工潮的工厂,而领导者正是刘景明。此后有三十六个工厂加入这次闹工潮。
刘景明:为什么,就是为了吃饭,吃一顿白面,为了这一顿饭,我们就开始斗争了。
有主人味道了,过去跟电话一样,人家怎么扒拉你你怎么转呀,现在有人给做主啊,那时候工厂好几十人,三十六个师兄弟,那时候选的我,我是年轻的,凭我的技术凭着我的真心,为共产党的事业,在车间主任里头我也数一数二。
刘志刚: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它是什么,让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政治地位和人身人格的地位,整个一大块提高,真是翻身做主人了。这种体会你没受过穷,没受过罪,没受过压迫的人是体会不了的。
陈晓楠:1958年解放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刘景明被工厂选送到了工农干校学习文化知识,从备受屈辱的童工,到受人尊敬的工人老大哥,刘景明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更是社会上普遍的尊重,这样的待遇给刘景明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地改变。
王秀:这是我原来保存的,现在算我们的传家宝,我结婚的时候有好多人也送的毛主席像,我正好1967年结婚,那时候正好时兴送这个,那时候不是挂一个毛主席像,就是为人民服务。
男:我的都分了,都给孙子了,留给下一代了。
王秀:你看挺好的,这是毛主席年轻的时候,这是井冈山的。
解说:收集毛泽东像章、语录曾是刘景明这一代人共同的爱好。从1950年代起,毛泽东的思想宣传开始逐步渗入个人生活,在刘景明和工友的记忆里学习《毛泽东选集》,是当时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刘景明:上面怎么布置咱们怎么做呗,上面就说这形势还是好的,要紧跟毛主席。
基恕忠:每天都有一个多小时要学习,下了班以后在那里学习,党员就更那个了,我是1959年入党的,党员就更忙活了,群众学习完了以后支部还要组织学习。
刘景明:毛主席著作是我,我每天都得要看看的,学了以后就写,我写了很多东西,十几本,十六七本,都是理想,自己想法,报纸怎么说的,我是怎么想的,写这个。
基恕忠:应该怎么做一个人,做一个好工人,你肩负什么责任,应该怎么做,都在这些方面学习了以后再武装头脑,党说什么是什么,毛主席说什么是什么,也比较崇拜呀,这样对人们思想觉悟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解说:毛泽东在困难时期的生活作风也影响着普通人。
赵林森(七一八厂退休职工):毛主席都亲自降工资,这么高级的领导人他自己说拿钱要求大家共同地克服这个困难,是不是,这就是一种力量。
蒋满泉(七一八厂退休职工):韶山高啊,湘水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代伟人创伟业,神州大地红旗红,心连寻常工农兵,千秋功业谁评说,百姓心头明如镜,青松翠柏伴英灵,纪念堂前人潮涌。
解说: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毛泽东影响着每一个人,净化着他们的灵活,受此感召,年轻的建设者们踊跃无私地加入共和国工业建设的洪流,他们以澎湃的热情回报新时代。
刘景明:好家伙,可不得了,热火朝天,没有说你干这个,你干那个,不用,你就干这个,给你分配这个岗位你就干吧,什么叫下班呀。
任友:为人民服务思想,为国家做贡献这种思想比较重,没有别的思想,就应当好好工作,来报答党报答毛主席。
王秀:这厂房没变,厂房没变,当代马列主义的。
刘景明:对,现在盖这房子都费劲,用板子,把这个镟下去,然后灌完了以后,再把板子揭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