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内蒙古建华镇村干部不让承包户种地的事,很多人各自站队,非此即彼的批评,我不站任何一方,先来说说我家乡的事,很多年以前,有人来承包我村一个面积超大的湖,给五千一年,承包30年,那时候五千还挺值钱的,现在来说,五千也就打工人的一个月工资。
这个湖也产生了纠纷,没想到社会发展太快了,原本四面无路的山沟沟快要变成城市郊区了,甚至飞机场就建在了山的另一边,政府就有意向把这个区域搞成文旅区,十年前我还看过香港设计师给这个地块设计的图纸呢,但承包湖的人说,我不走,赶我走得赔我一个亿。
于是事情就耽搁了,政府拿钱发展别的新农村去了。农村自从个体化之后,就没有什么规划的概念,往高大上了说,叫“小岗精神”,按照现实来说,就是“过一天是一天”。关于承包湖的事情,村干部没错,因为村集体当年穷的面黄肌瘦,当时有啥就卖啥,给俺钱卖爹都行;承包人也没错,有承包合同的,我没到期,你怎么能赶我走呢?
这里面问题在哪?一是当初承包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像城市卖工厂一样,50万卖掉的时候,国企还开心的很,终于卖了得庆祝!放到现在,50万根本不是钱!二是家庭个体承包之后,村集体已经是有名无实,他即使做整体规划,也很难执行,修条路经过村民地里,还得打一架。因此农村连年颓败,也不可避免。
内蒙古建华镇的事情也差不多,承包人搞了30年,来的时候是荒沼地,据说4-5元/亩,应该是承诺搞畜牧或者养殖啥的,现在土地养肥了,要弄成水浇地,要搞种植快速回本。这个时候,村民、村干部、甚至上级都觉得当初出的租金太亏了,每亩增加200块分红还是村民先开会要求的呢!
这里面的问题是,在农村变更土地性质,是“可行,也可不行”的,不要破坏成熟耕地即可,这种开发出来的荒地,后期做什么都是有商量余地的。现在是三方矛盾,承包户(也可以叫企业)、村民、政府的矛盾,都是利益的缘故罢了,只是村领导办事太粗糙了,没有谁该同情谁不该同情的!
但是我仍然要表扬这个内蒙古建华镇,因为类似的事情全国农村多的是,像有的地方承包户搞了30年,后期土地增值,老百姓要求多分钱,但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呢!因为承包户和干部已经“如胶似漆”了,他俩穿一条裤子了,当然要牺牲村民的利益。建华镇这事说明,这个承包商人至少没有私下“搞定”村干部,这三方博弈,都是拿在明面上说事。
推进农村建设过程中,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缺失,那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村民的利益没有充分考虑,甚至对于有没有村民都无所谓,就像我的老家,村民都跑了,房子也倒了,地也长草了,以后地价升值一个亿,估计和俺也无关了,俺都死在城里了,反正让农村伤透了心。村干部逮啥卖啥,也没有长远规划,是人是鬼,交钱就可以承包地,村民每亩得200块,这样的农村哪里能留得下村民呢?
村干部有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呢?我个人认为有一部分人是不读书的,别说看文言文了,就是毛主席那种浅显大白话的文章都未必看的懂,也许喝酒打掼蛋十分在行。什么叫村集体,那就是在集体规划下的个人生产、生活的活动。
以前是大集体,没走通,我后来想了想,确实存在问题。毛主席哲学是活学活用,他并不是什么都是对的,他也强调要有理有据地、实事求是地反驳他,反对他才叫读懂了毛选。大集体的问题是,对个人能动性限制的太死,我设身处地地想了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我一点自由没有,那我也不肯干,我也要磨洋工。
走不通就要改,但是改,不能走极端。毛主席的农村建设大提纲是,农业机械化,农村有学校、诊所、商业、轻工业等,在农村形成乡镇企业,工农一体化。这个思路绝对是对的,但是错在哪儿呢,人都等着指挥来干活,没有强有力的有思想的干部,那村子仍然是搞不好。
后来干脆一想,费那劲干啥,家庭承包,你们爱干啥干啥去吧,于是村集体失去了意义,这就是我老家农村40年以来没有任何变化,即使通路通水通电,飞机场建在隔壁,是一个神仙眷侣都羡慕的青山绿水的地方,但是村民的任何收入都不来自于家乡,我们有房有车,都是来自于在外面打了几十年工所得,和农村没有任何关系。
毛主席为什么特别强调农村的重要性,让农民不要进城,最好是就地致富!他认为农村是“战略大后方”,“若是将来有战事,断水断电,对农村没有任何影响,只要农村有人,那么革命的力量就会永远存在,如果农民不能就地致富,而是全部进城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就会掣肘,处处被动。”
他把农村提高到战略高度去思考的,想到了100年后,后来呢,因为大家都着急,只考虑“钱”,不再考虑“人”了,能变现的赶快变现,叫花子不留隔夜饭,饱了肚子再说,先污染后治理。这样做,在特定的历史下,也没有错,毕竟当初的工业没有能力反哺到农村,要让农村和城市工业一起进步,那周期实在太长了。而如今呢,资本过剩,产品过剩,就要好好想想农村整体规划的事情了,再也不能逮啥卖啥了,要“以人为中心”去考虑。
苏南的农村的现状,就是毛主席所理想的蓝图,为什么苏南的超大型集团企业全部在农村呢,就是当年的乡镇企业转型过来的,一个农村,只要有一个大企业,整个村庄全部带动了,苏南所有的农村都是旅游的好地方,农村变成文旅、餐饮、采摘、学生实践、企业团建、老人养生的地方,农民活得都比城里人舒服,一到周末,城市人就去农村民宿住一天。
有人一谈到农村,就把毛主席的公社拿出来说事,这就是读死书,毛主席最讨厌读死书的人。苏南的农村是公社么?不是!是毛主席构想蓝图的升级版,它是在集体规划下的放权经营,是村集体加企业加农户,三方合力成就的!
为什么这三方愿意一起合力呢?因为在集体的规划下,这三方的利益是趋同的,他并不是简单的卖地,而是把这一个区域当做整体的“经营场所”,做好了大家都好,做不好大家都难受,山脚边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更改成商业用地,建成了别墅卖给了城市人,你瞧,苏南资产过百亿的老板可能就住在农村,这才叫村集体给农村办事!
资本下乡并不是坏事,要看你村集体怎么运作,政府、资本、村民利益绑在一起,不就是一家人了么?如果像俺家乡、或者内蒙古建华镇那样,前10年开荒,每亩地给村民200块,村民很开心,后来村民发现你老板一年能赚500万,他肯定要闹事了,因为他还是拿200块。村政府也不干了,我吃亏了,我给承包人打工了。
文化人就会骂:“村民、村政府没有契约意识!”讲的似乎有道理,毕竟签了合同,但这确实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也吸引不了村民回乡,如果一个村庄没有农民,那农村建设就是失败的。如果投资人去农村投资,农民后期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这种投资也是不安全的。
对于农村问题,毛主席曾说,“思想建设慢不得,农村问题拖不得”,他非常着急,但是很多同时代的人未必清楚他的想法,农民若是没有集体合作的思想意识,又会回到旧时候家庭模式,家庭劳动力少了,他就一定会失去土地,变成长工或短工。
那农村问题为何拖不得,拖久了,没有解决共同致富,那么农民就会流失,哪里能生活就去哪里,农村就是失去了战备大后方的作用,和平年代是看不出任何风险的,但是帝国主义要弄你的话,就无退路。靠天就能生存下来,只能是农村!为什么抗日战争能打赢,还不是广大的农村作为支撑的,如果所有人都在城里,2年都坚持不了的。
对于农村问题的思考,很多研究的人喜欢翻书,然后说这样做、那样做,这都是不对的。毛主席读马列书的时候,会画很多线,写上标注,“此段话并不适合当今、当下的中国!”我看他晚年的作品,他曾说,他写的东西即使经过实践检验是对的,那也只能说对于当时的实践是对的,对未来又未必是对的。
因此很多细节争论没有必要,再把大集体搬出来就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要搞好农村经济,首先肯定需要集体组织,其次农民要有个体自由,投资的人要有安全感,村干部要考虑的是什么呢,有什么方法,让这三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一来,不就心朝一处使了么?
思想建设慢不得,农村问题拖不得,我从我老家的现状来看,农村确实到了危急的时候了,如此地理位置及风水绝佳的农村,都快要消亡了,只剩下十来个老人了,可想其他地方的农村更是不容乐观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