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农民工存在的制度基础
——读杨思远教授的《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一书
谷亚光
农民工——这一新时代中国特有的被雇佣于第二或第三产业并保留着农民身份的工人群体,这些在转型中国过渡性特征明显的2.1亿多人,曾被有关专家称为新工人阶级——以区别于传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的工人阶级——已经和正在为腾飞的中国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劳动者群体,目前受到了国家领导、专家学者、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而最近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杨思远教授撰写的《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一书,从不同于社会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对农民工的前身、现状、制度基础、阶级意识觉醒等方面作了追索和考察,为关注农民工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重要参考。
正如刘永佶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吃穿住行用,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今天中国人的这五项,几乎都是被称为‘农民工’的特殊群体提供的。餐馆的厨师和服务员是他们,服装厂、鞋厂、袜厂的工人是他们,建筑公司的工人是他们,筑路和修路的工人是他们,多种用品生产厂和商店的工人是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农民工,就不会有现在的生活。”
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但干的是工人的工作。他们有的在城,有的在乡,有的人农忙季节和节日时回乡,农闲时外出打工;有的人则一年四季在工厂、企业、商店、餐馆等二三产业里作工,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民的职业。但因为户籍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导致了几亿人(若加上其妻儿老小,约有4~5亿人)的过渡性身份、流动性人生。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由于户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的不配套,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缓慢觉醒和形成,他们必然会要求其权利,并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社会力量。先走一步的国家的前例预演了这一趋势。
从总体来看,这股社会力量的主体是积极的,他们的愿望是与国家、政府的努力方向一致的,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化解相关矛盾,这个庞大社会群体一定会为中国和平崛起作出更大贡献。这也是中央提出深化改革,关心弱势群体,倡导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深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守旧势力的阻力和干扰也是客观存在的,农民工自身的新人意识、市民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和意识也有一定差距,这一切构成了中国社会人群整合的巨大重负,有待党和政府及各方面先进人群的努力工作,大家需要相互提携着、照应着、支持着,转向新文明、变为新人类、实现现代化,过上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多数人的美好愿望毕竟是愿望,如果因为一部分人的不配合而使相关制度继续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其造成的严重恶果也将是巨大的。我们不愿看到不合中国美好发展前景的社会状态出现,因此,每个中国人都需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力。这样,强大的和谐的相容的整体的民族合力将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会敬重和不可战胜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