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在何方?
——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有感
前言:
众所周知,“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
理论引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稳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因素。任何社会都有其社会分层结构,即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总体社会结构的类型。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即极小规模的在财富,权力,声望上占有垄断地位的上层与极大规模贫困者,无权者,组成的基本社会。这种社会只能靠强力来维持。尽管社会成员都希望进入社会上层,但是由于规模庞大的上层和小规模的下层组成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这样,一个合理的选择就是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模,同时扩大中上层社会的规模。在发达国家,符合这一要求的社会结构,是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场阶级,而极富有群体和集贫困群体都相对较小。这就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阶层之间在经济权力方面的差距较小。内在冲突较小,社会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王思斌,2003)
国内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已经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即铲除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发表后,社会上对当时社会阶层变动状况特别关注。而更多的人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西方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并逐渐扩大。这种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的存在,都成了社会稳定的必需,成了大众的期望。对于这一点,美国的社会阶层现状似乎正是我们梦想中的社会“矛盾缓解器”和“稳定器”。从《全球中产阶级报告》中可以看出,在美国,这个被称为“中产阶级帝国”的国家,一切的美好字眼都是同这个阶级的存在相联系。“民主”,“开放”,“平权”,这些,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目标和范式。
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1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推出,可谓是应时之需,应景之策。原先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变成了十大阶层。乍眼一看,似乎中国出现了完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在这种超稳定的状况下,国家的发展、经济的腾飞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提法迅速激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应,主流社会的褒赏,部分“弱势群体”的诋毁。但是,也有学者公开斥责《报告》搞乱了舆论。但是,这部分学者给出的解释是荒诞和可笑的。
报告概论:
笔者为此认真拜读了一下陆学艺老先生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尽管有很多人对这本书进行了各自利益上的赞扬或者批判,但是笔者认真拜读了此书,觉得有很多可以商榷和借鉴的地方。笔者并不能专家型的来研讨,但觉得陆老先生要表达的意思是深远的和值得研究的。
首先,我们从原文出发,对陆学艺老先生对阶层的划分和对阶层划分的方法进行一个简要的归纳和小结。
一·阶层的划分:
1·五大社会经济阶级:(p9)
(1)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
(2)中上层:种地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
(3)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高级技工,农业经营大户;
(4)中下层:个体服务者,工人,农民;
(5)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况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2·十大社会阶层:(p9)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1%(城市1-5%,城乡结合其0.5%);
(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1.5%(有些城市高达9%);
(3)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0.6%(私营经济发达地区高达3%,低的地方0.3%);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5.1%(大城市10-20%,城乡结合区1.5-3%);
(5)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4.8%(城市10-15%,城乡结合区2-6%);
(6)个体工商户(拥有少量经济资源),4.2%(实际人数要比登记人数多);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12%‘
(8)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22.6%(其中农民工占30%);
(9)产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少量的三种资源),(1999年44%)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上没有三种资源),3.1%。
二·阶层划分的方法:
1·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划分的4个主要特征:(p7-8)
(1)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职业因素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力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性的扩大,二是管理者与非管理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扩大。
(2)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制度性安排包括所有制、户籍制度、部门差异,以及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权仍是导致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普遍特征。但很明显,这一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中的作用要相对弱于他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征。
(4)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了特殊影响,即在过渡时期的利益调整中,大部分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对下降而落入社会底层;另外,在过渡时期还会出现阶层位置不确定的边缘群体。
2·依据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勾画新的社会阶层结构:(p8-10)
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划分的4个主要特征,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组织资源包括行政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组织资源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执政党和政府组织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和最大量的资源
经济资源主要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经济资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在近十年来上升得很快,他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为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这个社会群体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
3·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划分阶层的唯一标准:(p5)
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的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最重要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同时,公司制近十年来的发展也导致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的私人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其次,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色还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
笔者观点:
1·社会底层界定:
从上面的小结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产生,或者确切的说正在产生。若这个前提成立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稳定的,或者是近乎于稳定的社会,橄榄形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但是,笔者认为,在当前中国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并未形成。较之1978年以前,社会底层和社会上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点,从连年增长的基尼系数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达到0.5)。中国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即金字塔形。极小规模的上层在财富,权力,声望(或者说在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方面)占有垄断地位,而极大规模贫困者,无权者(拥有极少量甚至没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构成了社会底层。
从陆学艺老先生对中国社会十大阶层的划分及其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但这个群体占了全国总人数的12%。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当然这个群体包含了一个新生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群体(马伟茗,2003)。产业工人阶层这个群体占了全国总人数的22.6%。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而这个群体占了全国总人数的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几乎没有任何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个群体也占了全国总人数的3.1%。
从这四个群体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同质性,那就是拥有极少量的上述三种资源。而在当今中国,这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决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声望和权力。而陆学艺老先生认为在现有的十大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力量的作用,其中的精英分子尤其如此。所以,应当在政治上赋予他们较高的地位,让他们担当起与它们的主导阶层相适应的角色和使命。(p105)从这种意义上说,陆学艺老先生把笔者笔下的这四个群体当作了主导阶层的对立阶层,即非主导阶层。主导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上层,那理所当然的,笔者定义下的这四个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
2·关于主导阶层:
所以,陆学艺老先生在这里犯下了一个错误同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第一,关于主导阶层的问题。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工人阶级理所当然的应该处于主导阶层的地位。而陆老先生的笔下,工人阶级却处于社会分层的社会底层。笔者并不否认社会存在的现状,但是陆老先生希望在政治上赋予他们较高的地位,让他们担当起与他们的主导阶层地位相适应的角色和使命。那笔者就很难理解陆老先生是要改变国家的主导阶层还是要改革国家的主导阶层,这是一个政治性问题,所以是一个错误。
第二,笔者笔下的这四个阶层共占全国总人数的81.7%(3.1%+44%+22.6%+12%)。而这四个阶层拥有很少量甚至没有拥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换句话说,这四个阶层几乎没有权力、声望和社会地位。按照社会分层理论和社会现实,他们就是贫困阶层或准贫困阶层。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中上层阶层只有18.3%。那么,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究竟是传统社会阶层结构还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就不言而喻了。那这种社会阶层结构下的社会是否稳定也就无须赘言了。那么,和谐社会的构建路在何方?
3·中间阶层的幻影:
从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必定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此阶层的人口构成了总人口的主体,这是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日本曾经有“一亿皆中流”的说法,美国的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60%,而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间阶层到底是否存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分层领域的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陆学艺老先生在这本书中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不仅出现的较晚,而且规模过小,目前能够将其归入中间阶层的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仅为15%左右”(p73)。
而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根本没有中间阶层的现实存在,前面笔者已经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底层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1.3%,而且在基尼系数高达0.5的情况下,社会高层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陆学艺老先生的中间阶层只是一个幻想罢了,个体工商户士兵不能归入中间阶层的,因为它所占有的三种资源是微乎其微的,而办事人员阶层拥有组织资源及政治资源,那么也就是说他的显性收入虽然不高,但隐性收入是难以想象的(这是由于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所以办事人员阶层也不能完全归入中间阶层。笔者认为,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能够构成陆学艺老先生定义下的中间阶层。那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毫不犹豫的归入社会高层,这样一来,陆学艺老先生定义下的中间阶层最多占有全国总人口的8%左右。
笔者并不否认中间阶层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占比例会有所上升,但是从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来说中间阶层几乎属于一个构想中的阶层。
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不再是金字塔形而是橄榄形。社会大部分成员处在中等或中上层地位,只有少数人处于高层和较高层,而处于最低层的人也是少数。(p50)
笔者认为,橄榄形的社会对于西方而言固然是稳定的社会,但是在中国橄榄形社会的形成几乎是一个幻想。巨大的人口基数加上庞大的农村城市剩余劳动力,要想在人口总数不断增长的社会里完成中间阶层,是不太可能的。
4·合理合法与不合理不合法的资源配置:
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多元化,其中已有合理合法的机制,如市场机制和国家再分配的机制,也有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无论是怎样的配置机制,都将影响人们所享有的资源的份额,从而影响人们的基层地位。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相应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基于能力主义和业绩主义的资源配置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做法,比如权钱交易,坑蒙拐骗,贪污腐败,卖官鬻爵,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人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些人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实现向上流动,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一旦人们普遍对各种社会地位获得的合法性产生怀疑,整个社会对各阶层位序关系的认同就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p76)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配置机制的多元化,的确存在合理合法机制和不合理不合法机制,同时资源的配置机制一定会影响人们的基层地位,但是笔者决不同意陆学艺老先生认为通过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向上流动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还引起社会的不满。笔者认为,在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下,通过非法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向上流动不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正如王汉生教授所说:“如果否认这一点,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之中,笔者也承认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这种通过非法取得资源和机会向上流动的方式会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完成而结束,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状况是不能否认的。
主导阶层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妄为,相反他们的行动或权利应当是有边界的,如果超过这种边界,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胡作非为,他们就要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丧失主导作用的地位,并蜕变为破坏性的无序力量。目前少数国家与社会管理这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权力市场化现象,在一部分私营企业主中也存在唯利是图、残酷压榨雇工的不良行为。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通过党纪和国法加以惩治。(p105)
笔者认为,陆学艺老先生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权钱交易的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严格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不容忽视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的胆大妄为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报告应该着眼于现实,而不应该以一种美好的愿望去书写。中国社会本身缺乏严格的社会监管体系,无论在政治组织中还是经济组织中,这一点也恰好构成了转型社会中的种种弊病。
5·阶级合作的观点:
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社会各阶层有各自的利益,从短期来看这种阶层的利益关系是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各基层只有通过相互妥协,协商和合作,走共赢的道路才能使自己阶层利益实现最大化。共享包含着积极和消极两层含义,消极意义是在改革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会有哪个阶级成为纯粹的利益受损阶层;从积极意义上讲改革和发展过程之中社会各阶层的福利都能够得到绝对的增加。客观上,各阶层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国家制度安排和政策选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形成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稳定次序和充满活力。(p108-109)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没有脱离邓小平的“蛋糕做大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发展,国家GDP以每年8个百分点的速度迅速上升,表面上看来这是改革和发展取得的伟大成绩,那么在改革和发展取得成绩的过程之中,哪个阶层是利益受损阶层,哪个阶层又是利益既得阶层,这是很明显的。笔者定义下的社会底层恰恰就是利益受损阶层,而这个阶层占了全国总人数的81.3%,这也是可以想见的。那到底利益究竟落在了哪个阶层,答案呼之欲出。而且陆学艺老先生说,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之中,社会各阶层的福利都能够得到绝对的增长,根据笔者的调查,产业工人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福利却没有增长,特别是前者的福利反而下降,这是发人深省的合值得研究的。陆学艺老先生的这种观点是有待进一步商榷和磋商的。
结语:
陆学艺老先生以大量的调查事实和理论为基础撰写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以其对社会分层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的独到见解,结合中国国情联系实际给出了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率先提出十大阶层和他定义下的中间阶层。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严格的论述给广大读者以崭新的社会分层状况。
但是笔者认为,其不妥之处也是明显的,由此而导致的问题也是可以看见的。所以,笔者在此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理念对老先生文中流露的笔者意义下的不妥之处给予了指出和矫正。
参考书目: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周晓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城乡畸形人”的展望》马伟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